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错过》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3单元《诗经》二首(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欣赏自然美景、表达内心情感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自然美和情感表达。
1.学生对诗歌韵律的理解:在讲解《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特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美,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实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我注意到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我需要在教学中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诗歌韵律特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诗经》二首的教学价值和挑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5.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诗经》中汲取道德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经》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把握《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关雎》和《蒹葭》的韵律结构、句式特点,以及如何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
3.情感表达的引导:在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很难将情感与文字有效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我考虑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错过》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自己总结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珍惜机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错过》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情感表达。
4. 欣赏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错过》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3. 分享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错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欣赏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3. 欣赏课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评估。
3. 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的评估。
4.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2.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课文《错过》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或背景资料。
3. 文学鉴赏和相关批评文章。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写作练习。
2. 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语文竞赛或活动。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语文教案《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冈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小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二年级语文《可爱的西沙群岛》备课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感到自豪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西沙群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1. 导入新课:(1)出示西沙群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可爱的西沙群岛”。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西沙群岛有哪些美丽和富饶的地方?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意思。
(3)小组竞赛:各小组进行生字词竞赛,看哪个小组正确率高。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
(3)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的亮点,应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错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lw/Index.html>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
文艺性政/lw/Index.html>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lw/Index.html>论文的特点。
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
) 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1)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篇)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篇)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1)教学目标:1、能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学唱这首歌。
2、从理解诗句入手,逐节理解内容,并通过朗读、讲解、描述等手段,指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加强朗读,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进行,逐渐由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背诵。
3、懂得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加深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具:1、课文放大挂图。
2、课文歌曲录音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提示挂图)图上的少先队员在干什么?少先队员们一边划船一边快乐地歌唱呢!(放歌曲录音)你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2、这首歌的歌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
板书课题。
学生读题。
“桨”是怎样的?到图上来指指。
它是干什么用的?“荡”在这儿是什么意思?(摇动)那“摇船前进”可以怎么说?(荡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生字卡。
重点指导。
开火车读。
指名读词。
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4、自己读,和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汇报。
三、朗读感悟。
1、指导阅读第一节。
(1)轻声读读,看看这一节描绘了哪些景物?相机结合理解词语。
环绕:通过看图及结合课文中的“四周”一词理解意思。
凉爽:“爽”是翘舌音、后鼻音,还是三拼音,注意读准。
给“凉爽’找个近义词(凉快)。
你什么时候感到凉爽的?(2)再读读课文,对照挂图,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出示:我们荡舟遨游在北海公园的湖面上。
小船儿_______,四周________,迎面______。
啊,_________!(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求用自己的语言来丰富诗句与画面的内容。
)荡舟在风景如画的北海,迎面吹来阵阵凉风,你感到怎样?(3)指导朗读: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错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学生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把握住作者充满哲理的体验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含笑对待生活。
3、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4、了解随笔(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游玩赏景,可以埋首苦读,可以享受亲情,可以勤奋工作……有的机会抓住了,有的机会就错过了。
同学们,你们有过错过吗?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作家是如何看待错过的。
(板书课题)
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错过》写于1995年春。
二、朗读课文,感受“错过”
1、自由读文,正音,解词
贻(yí)误斑斓(lán)颟顸(mān hān)渊薮(su)惆怅(chóu chàng)
驾驭(yù)咀嚼(jǔ jué)侥(jio)幸滞(zhì)涩情愫(sù)、
颟顸:糊涂而又马虎。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颟顸的渊薮→糊涂和马虎集中的地方→糊涂虫)
错过:失去时机或对象。
过错:过失、错误。
(意识到错过却不加以补救,这样的错过就是错误)
2、用一句话说说你自己的“错过”
可用文中的词句来个点评。
三、梳理课文,认识“错过”
1、默读,圈画,用文中的话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错过”
第4-6小节、第7-13小节,第14-15小节各一句
明确:错过是人生的常态-对“错过”的认识;习惯、品味-对待;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警示。
师小结课文脉络,完成板书:课文开头的第1-3小节是引出“错过”这个话题。
2、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写课文浓缩文。
对课文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将较长的课文压缩成短文,这就是浓缩文。
浓缩文是一种很好的把握文意的办法。
可自己另写,也可采用选词选句进行重组。
3、出示教师做的浓缩文,练读。
人生之路,充满了错过。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就应感到欣慰。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可以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绝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练读:劝慰你错失良机的同学(即-就是;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也可以转化为得);祖父语重心长地与你谈心……
四、品析课文,把握“错过”
1、“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
默读课文第7-13小节,画一画,议一议:品味“错过”,作者有哪些“得”?
交流,明确:正反对比说理
①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②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③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教师小结:作者将意识到错过与没意识错过、意识到错过积极驾驭与意识到错过行动迟滞相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错过”。
“因为”、“与其……不如……”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更紧密,突出了正确对待“错过”的意义。
过渡: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2、品味一个生动、含蓄的哲理句
出示: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读一读,抓住加点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预定的到站”,联系“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
这一句中还有哪些比喻?)。
明确:比喻说理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教师小结:“预定的到站”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指的是那些对人生起着关键作用的目标,我们一定不能错过。
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五、运用积累,表达“错过”
1、默读课文第8-11小节,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个事实材料,使得这个层次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这个事实材料,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错过的经历。
老师补充事实材料:
一念之差,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亚历山大·弗莱明错过了实验本身的目标,注意到培养皿中长出了青绿色霉菌,立刻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惠利万世的抗菌素。
小结:摆事实,讲道理,是阐述观点的最有效方法。
过渡:长文浓缩为短文,咀嚼短文可以酿出诗意和哲理,下面让我们用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