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配料控制系统论文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提高自动配料系统配料精度的控制方法

浅谈提高自动配料系统配料精度的控制方法

自动配料系统在冶金 、建材 、化工等行业 有着广泛应用 ,配料精 度是影响产品质量 的关键 因素 ,配料系统的效率对 生产过程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因此 ,提高 自动配料系统的效率与配料精 度是近年来很 多
企业关注的重点。
同的要求 ,自动配料系统大致有 以下三种控制 方式 :计算机 、P C和 L 定量称重控制仪表三种控制类型。 1 .采用计算机进行 控制。该种控制方式是 在计算 机的控制下 ,按 用户预先设定的配料方案 自动称量 各种物料 ,自动对配料 的各个 环节 进行控制 ,完成配料过程。 自动配料 系统准确配料 的关键是 控制下料 电机的转速 和启停 ,在配料过程中 ,根据下料量 的多 少,对 电机的转 速进行控制 ,分为高速下料和低 速下料等不 同的下料模式 ,既可提高 系统 的工作效率 ,又可提高配料精 度。当实际下料与设定值 差值 较大 时 ,采用高速下料模式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 的工作效 率。当已下料值
了配 料 精 度 。 文章 分析 了 自动 配 料 系统 的 结 构及 应 用特 点 ,提 出 了在 不 同 生产 过 程 中 ,对 于 不 同的 配料 精 度 要 求 ,提 高 自动 配料 系 统 配料 精 度
的 几 种控 制 方 法 。
关键词 : 自动 配料
称重仪表
预 测控制
兰 、提 高 自动 配 料 系 统 配料 精 度 的控 制 方 法 不 同的生产过程 ,对 自动配料 系统 的配料精 度和工作速度有着 不
接 近 于设 定 值 时 ,采 用 低 速 下料 模 式 ,由 于 下 料 口与 料 盘 问 的 空 中 滞
自动配料系统有以下显著特点 :被测对象处 于非静止状态 ;在线 自动测量 ;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测量 ,要求 系统有 良好的时间响应特 性 。基于 自动配料系统 的上述特点 ,在进行 控制系统设计 时,在保证 可靠性的前提下 ,要求各个环节都要有 较快 的时间响应特性 ,使 自动 配 料 系 统 的 配料 精 度满 足 要 求 。

配料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

配料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

配料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
导读:配料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配料工艺分析,结合实际测试,引入先进的工业控制机和PLC 和DCS控制系统,采用Fuzzy(模糊)控制思想,使控制系统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配料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整个配料过程的配比精度:即控制各种物料更精确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我们通过对配料工艺分析,结合实际测试,引入先进的工业控制机和PLC和DCS控制系统,采用Fuzzy(模糊)控制思想,使控制系统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控制系统功能包括:料仓给料量的检测(给料核子秤的计量);系统联锁控制;系统流量控制;计量数据的集中处理。

系统特点:
1、设备选型
为了确保系统运行可靠,故障少,操作维护方便,在设备选择时,选择经过长期检验证明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来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环境,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2、系统组态
系统组态采用软件二次开发功能,除动态显示工作流程外,包括趋势图、棒图、历史数据等数据显示、报表、打印等功能。

3、易于扩充
系统保留必要的接口,为厂级管理、全部过程实现自动控制设计必要的接口与界面。

4、实用性强
系统具有自动、仪表室内手动、现场手动三类控制方法。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

题目:自动配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摘要自动配料系统是一种在线测量动态计量系统,集输送、计量、配料、定量等功能于一体,在冶金、建材、化工、饲料加工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设计开发自动配料优化控制系统,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自动配料系统的应用背景、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针对当前配料生产企业工艺水平相对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等不足,设计了一个自动配料优化控制系统,系统能够工作在全自动、远程手动以及本地手动三种模式下。

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工控机与PLC相结合的总体控制结构,由工控制机实现系统的管理和远程监控,PLC完成设备级的动作控制及相关信号的处理,通过以太网及RS-485总线实现系统的联接与通信;改进了配料车定位系统,利用设计的定位盒实现位置编码方案,提高了定位精度。

在软件设计上,设计开发了画面实时监控和数据库管理(SCADA)等上位机应用软件,能够保存产品配方、料仓数据、实时数据等,并能够实现历史数据查询、报表打印、实时数据及状态显示、远程控制等功能,两台上位机数掘库能够有效地保持同步。

设计了下位机PLC主控程序以及通信、配料精度控制和配料车行走子程序。

针对配料系统普遍存在的配料落差控制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结合PID的复合型预测控制算法,算法将模糊自适应控制宽范围快速调节和PID精确调节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当系统的偏差大于某一设定值时,采用结合了人的经验的模糊自适应规则控制,当系统偏差小于设定值时采用PID控制,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分别为系统期望值和偏差,通过不同的期望值,预测不同的空中落差,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批量生产时的工作效率问题,通过对两台配料车工作时序的认真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精心设计了遗传算子,求解出了最大工作效率所需的两台配料车的最佳行走路径,解决了配料车行走路径的优化问题。

饲料厂配料自动控制系统

饲料厂配料自动控制系统

图2配料仓配料示意 图
2 系统 的硬 件设 计
在进行具体电路设计之前 ,得根据系统及实际情况 的要求 ,进行各 个硬件器 件的选型 ,具体 包括 :传感器 、电动机 、接触 器 、电磁 阀和 Dk O I 卡等的选型 , D 使之符合生产 的要求 。 21 电源模块设计 . 本 系统 电路分为多个模块 ,而不同的模块对 电源的 电压 、电源质量 等要求都不一样 。电源对于每个 电路单元来说都 十分重要 ,尤其在系统 设计精度比较高时 ,整机的指标和 电源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设计性能 优越并适合系统的电源电路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数字电源和模拟电源 , 控制器采用从交流20 经变压为较低 电 2 V 压后 经过整 流桥为直流 ,然后经三端正 向稳压电源7 1和7 2后变成直 82 84 流l 和2 电源 。模拟 电源和数字电源分别用不 同变压绕组 , 2 V 4 V 两路 电 源互不 干扰 。由于模拟电源对 电压纹波等指标要求较为严格 , 在设计模 块地 时需加入更为严格的滤波措施 ,模拟地需通过 电感和担电容进一步
图1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12 系统 的 工 艺 流 程 .
主要 工艺设备 :①螺旋给料机一 用于输送和分配原料 ; 电子配料 ② 秤一用 于饲料称 重 ;③电动 闸门一 用于控制进 料 ;④料位器一 用于检 测控制筒仓里原料 的料位 ;⑤混合机一 用于把各种不 同品质的饲料进行
混合。 系统工艺流程 简介 :
2 . 负载传感器的联接 .1 2 由于 电子秤采用四个传感器来进行物料 的称重 ,这就涉及 到传感器 是串联还是并联 ,现对两种联接方式介绍如下 。 1 串联组合称重方式 :每个传感器使用独立电源单独供 电,而4 ) 个 传感器 的输出端 串联连接。 对于型号规格相 同的多个传感器来说 如果 激励电源电压 u 相同 ,而 且输出电压敏度s 也~致相等 ,那么这样 ,就可以保证传 感器串联组合 后总输 出信号与秤体承载总重量w成正 比。串联组合后 ,总的输 出信号 为各传感器输 出信号之和∑u ,总的输 出阻抗为各感器输 出阻抗之和 。 2 并联组合称重方式 :各个传感器输入 端并联 , 用一个公共电 ) 使 源供 电,输出端也 以并联 的方式工作 。 多传感器输出端并联组合后 ,多个传感器并联工作 和一个传感器_ T 作时的输 出电压 是相等 的;总的输出信号为各传感 器输 出信号之 和的 I ;但并联后的输出电阻却减小 为一个传感器的1 。 / n , n 多传感器 串、并联联接方式如图4 。

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设计摘要本文针对自动化配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系统采用了PLC控制技术,以此来实现物料的自动配送,提高生产效率。

文中介绍了自动化配料系统的组成结构、PLC控制器选型、系统工作原理及软件开发等关键技术,为自动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自动化配料系统;PLC控制技术;配料;软件开发;工作原理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utomatic batching system using PLC control technology to achieve automatic material delivery and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of the automatic batching system, PLC controller selection, system working principle,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are key technologies discussed. This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automated production.Keywords: automatic batching system; PLC control technology; batch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working principle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自动化生产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其中,自动化配料系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自动化配料系统进行研究,采用PLC控制技术,以此实现物料自动化配送控制,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完整版)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毕业设计

完整版)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毕业设计

完整版)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毕业设计___的毕业设计论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PLC的自动配料系统,以满足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配料的需求。

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配料精度、首尾滚筒距、常用带速、物料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等级、综合误差、最大称量、最大安全负荷、最大称量极限过负荷、称重传感器输入信号范围、速度传感器输入信号范围和RS485串行通讯接口等。

二、工作内容和要求:该自动配料系统将完成三种物料的自动配比控制,采用主从比例控制方式。

PLC将实现各种物料下料量的采集、喂料装置的启停、物料下料量的控制。

组态操作界面将显示设备的运行、停车、故障,并要求显示每种物料的下料设定值和实际下料值。

通过界面上设置的启动、停车按钮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停。

三、主要参考文献:本毕业设计论文参考了多篇文献,包括___和___的《PLC在白动配煤控制系统中的应用》、___、___和应力刚的《可编程控制器在配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___的《MPS课程项目》、___和___的《PLC在混料控料系统的应用》以及___的《自动配料系统的设计》等。

该自动配料系统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配料的需求。

自动配料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设定的配比和流量控制各输入物料的瞬时流量,从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本文旨在设计开发一种自动配料系统,以解决动态计量衡器的控制精度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讨论配料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选择、上下位机通信方案的选择、PLC控制系统设计、传感器设计和选型等内容。

设计任务将使用___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及Wincc组态软件。

本文将详细论述设计方法,包括画出主电路、分配I/O地址、设计系统控制的程序框图、根据程序框图设计该系统的控制梯形图并写出指令表、上机调试通过以及利用Wincc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运行。

基于PLC的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论文

基于PLC的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一、题目及专题:
1、题目基于PLC的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
2、专题
二、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是建筑、冶金等行业应用广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混凝土配料控制系统的研究在稳定性和配料精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急需研制开发高精度、智能型的配料控制仪。
PLC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完善、产品标准化以及编程简单直观等优点,能够有效弥补继电器控制和单片机控制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与工控机配合易于实现操作与管理。同时自动配料控制系统配料均匀,运行稳定可靠。变速给料结合高精度电子称量,实现了高精度自动配料,达到全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本设计(论文或其他)应达到的要求:
(1)用PLC实现对混凝土配料系统的控制。
(2)掌握用PLC设计控制系统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3)掌握基本逻辑指令的应用和学会使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构成故障报警程序的设计法。
(4)训练能综合各种信号实现某种控制规律的编程思路和技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完成内容。
常见的混凝土搅拌站控制方式有继电器直接控制、PLC和计算机结合以及PLC和配料控制器结合3种控制方式。采用PLC和配料控制器结合控制的搅拌站性能可靠、性价比高,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生产效率。作为混凝土搅拌站的核心,控制及监控程序在计量精确、控制可靠、管理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本文针对PLC和配料控制器结合控制的搅拌站来设计其控制及监控程序设计中主要要完成的任务有系统构造、PLC的I/O分配、工作流程图及PLC程序的编写。
关键词:混凝土搅拌站;I/O分配;可编程控制器(PLC);自动控制
Abstract

铁合金配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铁合金配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配料 自动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主要包括 以下功能 。
( 1 ) 监 视 :实 时 监视 系 统 的运 行状 态 。
( 2 ) 参数设置 :设置 、管理配 比和设备启/ 停延 时。 ( 3 ) 启停控 制功能 :控制设备顺 序启停 ,设置和控 制 设备单独调试 。
变频技 术
铁 合 金 配 料 自动 控 制 系统 的设 计 与应 用 公 司 ,长沙 4 1 0 0 0 3 )
n g Vi e w组态软件 、S 7 — 2 0 0 P L C和 变频 调速 技 术的铁 合金 配料 自动 控制 系统 ,综述 配料 工 艺流 [ 摘要] 设计基 于 Ki
电工 技术 { 2 0 1 4f 2 期 f 3 1
噩弱 _ 堪岛 圈夏 厦
变频技 术
过 冀 设 警 置 时 停 , 变 频 器 将 停 止 输 出 升 。 和 下 降 所 需 时 间 极 限 ’ 超’ 4 软 千 人 件 I T 的 刚 1 5 凸 / . , 计 I
( 2 ) 在 上料 小 车 斜 桥 上 安 装 6 个 行 程 开 关 。上 料 小 车 上 升 与下 降过 程 中需要 8 个 点 ,即上 加 速 、上 减 速 、上 到
位 、上极限位 、下加速 、下减速、下 到位 、下极 限位 ,相
当于 2 个 变 速点 ( 上 加 速 和 下 减 速 合 并 、 上 减 速 与下 加 速
3 . 1 配料 控 制系统设 计
配 料 控制 系 统采 用料 斗 秤 称 量 。料 斗 秤 间歇 称 量 ,可
发平台。K i n g V i e w组态提供 了适 用于工业 控制 的应用程 序管理 、图形界面组 态、数据库管理 、i / o驱动等标准功
能 模板 ,用户 通 过 K i n g V i e w 可 方 便 地 对 工 业 自动 化 系统 进 行组 态 编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配料控制系统论文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DeviceNet现场总线在饮料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介绍现场总线DeviceNet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概念出发,对基于Allen-Bradley SLC系列PLC控制的饮料配料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进行阐述。

依据现场应用情况总结DeviceNet现场总线系统的优点。

关键词:现场总线;DeviceNet;饮料配料控制系统;PLC;变频器;自动控制;总线故障分析
DeviceNe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技术的开放型、符合全球工业标准的低成本、高性能的通信网络。

最初由美国Rockwell公司开发应用。

饮料配料系统是饮料生产的关键设备,其控制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生产的产品品质。

自动化的饮料调配系统是一个多工艺,多环节的多任务组合系统,依照按设定的工艺要求对整个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溶解,过滤,均质,灭菌过程进行控制,准确地对料位、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自动调节,并连续稳定的进行产品的输出。

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DeviceNet现场总线对整个饮料的处理和输送过程进行监控,并对系统故障进行记录、显示及警报输出。

一、DeviceNet网络的特点及硬件基础
DeviceNet顾名思义就是设备网,和现在使用的众多其他总线系
统一样,DeviceNet的目的也是用DCS系统代替原先的集中自动控制系统,降低系统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一)DeviceNet的许多特性沿袭于CAN
CAN,总线是一种设计良好的通信总线,它主要用于实时传输控制数据。

DeviceNet的主要特点是:短帧传输,每帧的最大数据为8个字节;无破坏性的逐位仲裁技术;点对点、多主或主/从通信方式;采用CAN的物理和数据链路层规约。

(二)DeviceNet是一种简单的低成本的通讯总线网络解决方案
它将工业设备(如:限位开关,光电传感器,阀组,马达启动器,过程传感器,条形码读取器,变频驱动器,面板显示器和操作员接口等)连接到网络。

在提供多供货商同类部件问的可互换性的同时,减少了配线和设备安装的成本和时间。

DeviceNet不仅使设备之间以一根电缆互相连接进行远程I/O通讯,改善了设备间的通讯响应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进行报文通信。

在I/O通讯的同时实现设备的设定及监控。

(三)Device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标准
规范和协议都是开放的,供货商将设备连接到系统时,无需为硬件,软件或授权付费。

任何对DeviceNet技术感兴趣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从开放式DeviceNet供货商协会(ODV A)获得DeviceNet规范,并可以加入ODV A,参加对DeviceNet规范进行增补的技术工作组。

(四)协议
除了提供ISO模型的第7层(应用层)定义之外,DeviceNet规范还定义了部分第1层(物理收发器)和第0层(传输介质)。

下图为DeviceNet在ISO模型中的相关层。

对DeviceNet节点的物理连接也作了清楚的规定。

连接器、电缆类型和电缆长度,以及与通信相关的指示器、开关、相关的室内铭牌都作了详细规定。

DeviceNet使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讯模型。

DeviceNet发送节点生产网络上的数据,而DeviceNet接收节点则消费网络上的数据;两个或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总是符合基于连接的通讯模式。

(五)网络拓朴结构
DeviceNet的网络拓扑和ISO11898规定的CAN的网络拓扑是一样的,支持总线型树型和星型拓扑。

在网络的起点和终端必须配有121欧姆的终端电阻,用来维持总线的电气平衡。

(六)传输特点
DeviceNet网络电缆传送网络通讯信号,并同时可以给网络设备供电。

总线供电时,粗缆和扁缆最大总电流8A,细缆最大电流3A。

或使用独立电源供电。

DeviceNet网络最大节点数是64个,可用的通讯波特率分别为125kbps、250kbps~500kbps三种。

通讯速度和线缆的长度有关。

DeviceNet网络一般由主干缆和支线缆组成,而电缆类型有粗缆,细缆和扁平电缆,不管粗缆和细缆都可以作为主干缆和支线缆,不同的是,粗缆和细缆作为主干缆和支线缆的最大长度不同。

由于DeviceNet网络对于单个分支和总的支线长度都有严格要求。

因此,在考虑网络布线时,最好是采用标准总线形式的拓扑结构,使总线变的弯曲来尽量减少分支的长度。

DeviceNet设备的物理接口可在系统运行时连接到网络或从网络断开,并具有极性反接保护功能。

可通过同一个网络,在处理数据交换的同时对DeviceNet设备进行配置和参数设置,这样使复杂系统的试运行和维护变得比较简单;而且现在有许多的高效工具供系统集成者使用,开发变得容易。

(七)DeviceNet线缆定义
(八)DeviceNet连接器
(九)DeviceNet设备的EDS-文件
为了实现同类设备的互用性并促进其互换性,同类设备间必须具备某种一致性,即每种设备类型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模型。

设备描述(Device Profiles)通过定义标准的设备模型,促进不同厂商同类设备的互操作性,并促进其互换性。

ODV A已经规定了一些工业自动化中常用产品的设备描述。

例如,通用I/O(离散或模拟)、驱动器、位置控制器等。

在DeviceNet规范中设备描述分为3个部分:
第一,设备类型的对象模型。

对象模型定义了设备中所必需和可选的对象分类。

对象模型还指定了实现的对象实例的个数,这些对象如何影响设备的行为,及其与这些对象的接口。

第二,设备类型的I/O数据格式。

在设备描述中指定了I/O数据的格式。

通常也包括组合对象的定义,组合对象属性包括了特定的数据的映射。

第三,配置数据和访问该数据的公共接口。

描述了配置数据以及数据的公共接口实现。

通常包含在电子数据文档(EDS)中,EDS包含在设备的用户文件中。

DeviceNet规范规定了电子数据文档(EDS)的格式,EDS文件提供访问和改变设备可配置参数的所有必要信息。

当使用电子数据文档(EDS)时,供货商可以将产品的特殊信息提供给其它供货商。

这样可以具有友好的用户配置工具,可以很容易的更新,无需经常修正配置软件工具。

二、饮料配料控制系统组成
完整的饮料配料系统由热水溶糖系统,提取过滤系统,辅料溶解添加系统,定量混合系统等组成。

该控制系统是一个DeviceNet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系统的网络配置如下图所示:
主可编程控制器CPU是AB公司的SLC504,人机界面为西门子MB170移动操作屏通过一个RS422连至AB-SLC504。

移动操作屏方便操作员现场控制调配工艺过程。

DeviceNet网络的通讯波特率为500KB/S。

从站包括有AB公司的FlexI/O现场10,电机驱动为
DANFOSS带DeviceNet协议的VLT5000系列变频器,气动阀采用FESTO的紧凑型DeviceNet协议阀岛CPV系列。

采用AB的1747-SDN扫描模块。

用Rockwell的DeviceNet组态软件RSNetWorx for DeviceNet配置现场模块的I/O地址。

I/O信息报文采用轮询方式传递。

现场I/O根据系统功能的分类,进行了模块化分组设计,使各块工艺流程和自控系统相对独立,可以满足复杂系统的多任务协同安装调试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语
采用了DeviceNet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具有布线简单,现场安装调试方便,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快捷的优点,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提高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减少后期维护。

参考文献:
[1]饶运涛,等,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凤阁,佟为明,杨春杰,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杨春杰,杨春杰,等,CAN总线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DANFOSS,丹佛斯FC300编程指南[M],2007
[5]刘泽祥,现场总线技术[M],机械工出版社,2005
[6]甘永梅,等,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机械工出版社,2005
[7]阳宪惠,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张益,现场总线技术与实训(高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9]韩兵,现场总线系统监控与组态软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