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领域相关概念分布及其关系辨析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引发的舆论和舆情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
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和表达的方式,更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情绪集合体现。
网络舆情的概念不仅包括对事件或话题的信息传播,还包括了社会公众对事件或话题可能产生的反应和影响。
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时甚至可以引发重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了解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理,社会各界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确保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2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显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关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的稳定。
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会对政府、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及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在于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企业或组织都需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提升自身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众的正常生活。
网络舆情的扩散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甚至对社会治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字数:298】2. 正文2.1 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传播不准确、虚假信息泛滥、造谣传谣现象严重、网络暴力现象频发等。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发展与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发展与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发展与研究展开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对事件、主题或个体发表的一系列具有公共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网络舆情可以快速传播和迅速蔓延,涵盖范围广泛,并能够为大众提供实时信息。
2.参与性:网络舆情是群众参与的产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这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
3.时效性:网络舆情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能够实时捕捉到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并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4.话语权的分散:网络舆情中参与者众多,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网络用户逐渐夺取,这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具有辩证性和多元性。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民意引导:网络舆情对公众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引导和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政府、企业等各界人士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和调整策略。
2.品牌形象塑造: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品牌形象风险,一旦网络舆情出现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声誉受损,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3.舆情危机应对:网络舆情的迅速发酵容易引发舆情危机,政府、企业和个人需要积极应对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危机。
4.舆论导向优化:网络舆情可以为政府决策和传媒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意见和想法,优化舆论导向。
三、网络舆情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网络舆情,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舆情监测: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公众对话的关键影响者和舆论导向。
2.文本挖掘: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大规模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
网络舆情形成、评估及研判3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目 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 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 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舆情收集和整理
பைடு நூலகம்
舆情分析和研判
舆情总结和报告
图2.1 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
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
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搜寻、调查和
采集。
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舆论和言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企业、个人而言,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问题1. 舆情造假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能被某些人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应对网络舆情造假的问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及时辨别真伪,消除虚假信息的影响。
2. 舆情传播失控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导致了舆情传播的失控现象。
一旦某一事件或信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点,很容易迅速扩散并导致舆情失控,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
应对此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在舆情发展初期进行严密的监测和干预。
3. 舆情引导和操纵网络舆情往往受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操控和引导,通过人为操纵舆情,诱导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社会现象。
面对此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挫败舆情操纵者的行为,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自律。
4. 舆情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极快,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舆情的失控和负面影响加重。
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减少舆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预警和预测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为舆情应对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2. 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和治理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及时清理和屏蔽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维护网络舆情的正常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情的信息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的品质和水平。
媒体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

媒体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是指通过对网络上的媒体内容和用户行为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揭示舆情的形成、演变和影响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对于媒体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体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的定义、意义、方法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定义网络舆情分析是指对网络上的舆情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了解社会公众对于特定话题、事件或产品的舆论观点、情绪以及行为。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我们可以追踪和分析用户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进而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情绪变化。
二、意义1. 揭示舆情趋势: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媒体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倾向、情绪波动,及时捕捉到社会舆论的热点和趋势,从而调整相关报道的角度和策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评估公众满意度: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对于媒体报道的评价和满意度,从而为媒体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3. 辅助决策制定:网络舆情分析可以为政府、企业等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某些重大事项或热点事件,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了解公众的反应和态度,进而制定相应的决策和应对策略。
三、方法1. 数据搜集:通过网络爬虫、关键词检索、社交媒体监测等方式,收集与相关事件或话题相关的信息和用户言论。
同时,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方法获取用户的情绪和态度数据。
2.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包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用户分群等处理,以便更好地进行统计和分析。
3. 数据分析:通过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主题、舆论倾向、情绪波动等关键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4. 结果解读:将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形成对舆情的深入了解,并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挑战1. 数据质量:网络上的信息众多且复杂,需要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确认,避免虚假信息的干扰。
2. 数据量大: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对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要求较高。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渠道。
然而,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的大量内容并不都是真实、合法和有益的,反而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舆情。
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网络舆情分析,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与某一事件、话题或个体相关的各种信息和态度,通过互联网传递、传播和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舆情现象。
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广泛性、匿名性和易被扩散性等特点,容易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网络舆情的分类网络舆情可分为正面舆情、负面舆情和中性舆情。
其中,正面舆情指好的消息、好的态度和好的评论;负面舆情指不好的消息、不好的态度和不好的评论;中性舆情指中立的消息、态度或评论。
三、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定量分析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来实现。
其中,定量分析是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进行定量量化处理,以分析舆情的主要特点、趋势和模式。
1.数据采集网络舆情的定量分析首先需要从社交媒体上采集相关数据。
目前,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用户可以通过API接口或设立软件抓取工具的方式,对这些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
2.数据预处理数据采集之后,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重构、数据归一化和数据集成等环节,以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可分析的有效数据。
3.数据分析数据预处理之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分析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分析出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趋势和模式。
四、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定性分析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舆情定性分析是通过人工阅读和分析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以了解舆情的内容、来源和态度等方面。
定性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网络舆情的细节。
网络舆情基本要素分析报告

案例二:某企业危机中的网络舆情管理
总结词
积极应对、真诚沟通、主动承 担
真诚沟通
企业领导或代表与网民进行互动, 解释事件原委,表达歉意和改进措 施,化解网民的疑虑和不满。
积极应对
企业迅速成立危机应对小组,制定 应对策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 渠道发布声明,表明态度和决心。
主动承担
企业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提 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展现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01
02
03
反映社会舆论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 要反映,能够揭示公众对 某一事件或政策的看法和 态度。
影响决策制定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网络 舆情了解民意,为决策提 供参考依据,提高决策的 科学性和民主性。
维护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能够及时发现和 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和谐。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01
互联网初期,网络舆情主要以论坛、博客等形式出现,公众参
与度较低。
发展阶段
02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主要
渠道,影响力不断扩大。
成熟阶段
03
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公众参与度更高,影响力更广。
02
网络舆情基本要素
信息发布者
身份背景
信息发布者的身份背景对舆情的 影响至关重要。发布者可能是个 人、组织或政府机构,其身份背 景决定了信息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目的意图
信息发布者的目的和意图决定了 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公众的接受程 度。发布者可能出于商业、政治 或其他目的发布信息。
信息质量
信息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质量直 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高质量的信息有助于公众做出理 性判断,而低质量的信息可能导 致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的 / 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内涵描述缺少规范、 统一、 明确的界定, 对该领域的 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辨析有利于助推后续研究的发展。 [ 方法 / 过程] 在深入调查和比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 从网络舆情领域涉及的研究对象和概念分布入手, 重点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对象、 术语表达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比较 和辨析, 并在综合当前研究环境下对网络舆情内涵表述进行广义性界定, 同时对图书情报领域网络舆情研究的发 展启示进行了分析。 [结果 / 结论] 有助于明晰网络舆情在不同学科或领域中边界与范畴。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object; distribution of concepts; critical analysis
近 年 来, 以 Twitter、 Facebook、 微 博、 微 信、 知乎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盛行不仅大大拉近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还促使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 研究对象; 概念分布; 关系辨析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19.06.014 〔 中图分类号〕 G20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0821 (2019) 06-0132-10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tical Analysis on Relative Concepts and Its Distribution
2019 年 6 月 第 39 卷第 6 期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现代情报
Journal of M9 Vol������ 39 No������ 6
网络舆情领域相关概念分布及其关系辨析
王连喜1,2
(1. 广州市非通用语种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006;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 132 —
2019 年 6 月 第 39 卷第 6 期
网络舆情领域相关概念分布及其关系辨析
June, 2019 Vol������ 39 No������ 6
形态、 文化观念、 利益相关群体为争夺网络话语权 的行业 / 商品 / 产品 / 服务评论作为研究对象。 可见,
所进行的博弈越来越复杂和激烈, 非常容易出现群 不同学科对于相同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 分析角度
Abstract: [ Purpose /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ncep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cks normative, unified and clear definiti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is field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 opment of follow-up research. [ Methods / Processes] Based on in -depth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existing litera⁃ tures,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concept distributions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ield, focusing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term expres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in the comprehensive current research environment, the defini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as broadly defined, and the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 Results / Conclusions] It is intended to help clarify the boundaries and scop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different disci⁃ plines or fields.
的相互渗透, 使得个人或群体的社会活动、 情绪活 动、 心理活动被短期或长期记录、 存储、 传播和共 享。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 各种不同价值取向、 意识
收稿日期: 2018-12-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东盟涉华舆情的观点挖掘及信息聚合研究” ( 项目编号: 17CTQ045) 。 作者简介: 王连喜 (1985-) , 男, 副研究员,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涉华网络舆情分析、 数据挖掘。
Wang Lianxi1,2 (1. Eastern Language Processing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