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
吴冠中作品赏析

《水田》2023
• 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旳 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旳直观生动性、油画色 彩旳丰富细腻性与中国老式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 起。他擅长体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旳新绿、薄薄旳雾 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友好、清新旳色调,宁静、淡 美旳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旳感染力。
吴冠中作品赏析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1919—2023),20世纪 当代中国绘画旳代表画家之一;终 身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当代 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 画民族化”、“中国画当代化”旳 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旳艺术特色; 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家乡、 在家园、在自己心底”旳真切情感, 体现了民族和大众旳审美需求,他 旳作品具有很高旳文化品格。
《京郊山村》1963
《江南池塘》1972《水乡行Leabharlann 1997《池塘人家》1996
• 70年代起,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利用中国老式材 料工具体现当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旳革新。他旳水墨画 构思新奇,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经过点、线、面旳 交错而体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旳形态体现 大自然音乐般旳律动和相应旳心理感受。既富东方老式意 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8月吴弘道出生于江苏宜兴,2010年12月吴冠中去世)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
他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著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学术素养,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吴冠中自幼即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1935年,他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画家林风眠,学习中国画技法。
不久后,吴冠中转而学习西洋绘画,并于194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
此后,他又前往巴黎深造,进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
在法国求学期间,吴冠中广泛接触西方艺术思潮,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启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吴冠中的艺术风格独特,既具东方传统的韵味,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现代感。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融入到丰富的背景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
他的作品常以深奥的主题和丰富的细节展现多元的文化内涵,给观者带来深入思考和感受。
同时,吴冠中也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版画、素描等艺术形式,样样精通。
吴冠中在中国画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仿古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将之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对话和融合,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
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中国文联颁发的金羊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此外,吴冠中还曾应邀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展和联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吴冠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1950年,他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并先后担任过该校教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他在教学中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学子。
他还积极研究美学理论,撰写了许多有关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人故事】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名人故事】吴冠中的艺术人生吴冠中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奇才。
他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画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可以说是传奇般的,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辗转反侧、坎坷和荣耀。
吴冠中生于1939年,他出生在浙江省堂堂军属区,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在烧香拜佛的氛围中长大,吴冠中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梦想着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他选择了进入石油化工厂工作,打算创造稳定的生活。
吴冠中的内心始终没有平静下来,他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无法放弃。
在审美观念受限的工厂生活中,他在晚上拿起画笔,在家里的小房间里默默地创作着。
他自学成才,将西方现代艺术的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1961年,吴冠中的才华被一群艺术家们所认可,他被推荐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
在学院里,他受到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指导,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和杨思爱等,他的绘画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吴冠中开始创作一系列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实手法和鲜明的色彩,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在195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艺术展览上,吴冠中的作品《白日梦》第一次展出,并在展览中获得了金奖。
这个奖项让吴冠中一举成名,成为新一代美术界的明星。
他的作品开始被国内外的博物馆和画廊收藏,并且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奖项和荣誉。
吴冠中的艺术风格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成为独一无二的宗派,他被称为“吴冠中派”。
他的作品以唯美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梦幻的意境著称,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的画作多以女性形象为主题,充满了浪漫和诗意,让人们对他的艺术情感深深地着迷。
除了创作,吴冠中还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
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校长等职,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艺术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美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吴冠中因病去世,享年74岁。
《山镇》 吴冠中作品赏析

《山镇》吴冠中作品赏析
《山镇》是中国艺术家吴冠中的一幅重要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山镇》进行赏析的一些关键点:
1. 背景和主题:《山镇》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山村场景。
这幅作品通过展示乡村的自然美和人们的宁静生活,传递出对自然和传统生活的向往,并强调了宁静和平和的价值。
2. 艺术风格:吴冠中的《山镇》运用了写实主义的绘画技法,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表达,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节。
他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确的构图,展示了他对自然环境和人物的敏感和熟悉。
3. 氛围和情感:《山镇》中展现的山村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宜居的感觉。
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贯穿着和谐和平静的氛围,使观者感受到与自然融洽相处和平和生活的美好之处。
4. 艺术意义:《山镇》展示了吴冠中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巧,通过画笔捕捉到了乡村的美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怀旧和向往的情感,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担忧和反思。
总的来说,吴冠中的《山镇》是一幅富有诗意和情感的作品。
通过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和对乡村景色的捕捉,他成功地传递出了对自然、传统和平静生活美好的独特表达。
这幅作品也被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和呼唤。
吴冠中:岁月匆匆,真情永恒

吴冠中:岁月匆匆,真情永恒吴冠中(1919-2010),是中国当代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被誉为“油画泰斗”、“中国油画大师”,其作品以充满浓厚东方文化气息的画面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而享誉世界。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他以“岁月匆匆,真情永恒”为题材的作品,深刻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和情感的永恒,让观者沉浸感受岁月沉淀的真情。
吴冠中的艺术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岁月匆匆的奇迹。
他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小酷爱绘画,擅长中国传统文人画,秉承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和传统绘画的雅致。
后来他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李仲生、朱屺瞻等学习西洋绘画。
1947年,他赴法国留学,入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法国著名画家法兰西斯克·波尔多内等,继承并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先进理念和技法。
在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56年回国后,他将西方的色彩与线条、中国传统的意境与审美观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充满东方韵味的作品,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冠中的油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其中以“岁月匆匆,真情永恒”为主题的作品更是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代表之作。
吴冠中深谙绘画之道,笔下的岁月匆匆,真情永恒,不仅仅是画面上的一抹意象,更多的是对生命、情感、人文的表达。
在他的作品中,岁月流逝的痕迹和情感的韵味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一幅幅作品饱满了诗意和禅意,给人们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岁月匆匆,真情永恒》系列作品中的《老树》展现了岁月凝重的力量和真情的厚重。
画中一株枯木斜伏在古老的村落中,树干斑驳,年轮清晰可见,仿佛在述说着岁月的沉淀和积淀。
一旁的村舍苍凉而恬静,远处山峦叠嶂,宛如静默的长歌。
这幅作品通过树木与乡村的构图,寓意着岁月沉淀的真情,展现出中国古老乡村文化的内涵。
《盛开的丁香》则是表达了真情永恒的意蕴。
画中一株盛开的丁香花,芬芳四溢,绽放在春日的阳光下,如诗如画。
吴冠中拼音

吴冠中的读音是wúguàn zhōng,声母为w、g、zh,韵母为ú、uàn、ōng,声调为第二声、第二声、第一声。
表达意思:吴冠中是中国江苏籍画家、美术教育家,别名荼。
1919年生江苏人。
自1936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在林风眠的指导下开始研习西洋绘画。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
例句:吴冠中说他的奋斗就是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体验强烈的爱情,爱情是神圣的,这种爱的力量很大。
吴冠中的绘画风格: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当代硕果仅存的艺术大师和文学巨匠。
他在油画、水墨、彩墨、速写及艺术理论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均造诣卓著。
他的水墨画是他心中江南城镇的写照,若将他的作品加以提炼,我们可以感觉到常有某些共通之处,也就是民俗气味。
这就是那些斑斓彩点激发起来的中国农村生活中的情调。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10月29日 - 2010年6月25日),中国现代画家,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的鼻祖”,亦是中国美术教育家、文化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的风格,注重表现主义精神和写实技法,突破刻板势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冠中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祖父是名望甚高的艺术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他在15岁时开始在苏州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并接触到了传统的中国绘画和文化。
在此后的学习和探索中,吴冠中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西方绘画的各种技法和风格。
1940年代初,在日本占领苏州之后,吴冠中前往上海,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在这里,他受到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们的影响,包括林风眠、草间弥生和栗駒山等。
他开始尝试创作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的作品,借鉴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冠中的画作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描绘,他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运用光影效果,使画面充满戏剧性和张力。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既有对城市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农村景观和民俗的表现,还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
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思考。
吴冠中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轰动,他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的鼻祖”。
他的作品流露出纯净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展览中展出,受到了艺术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除了自己的创作,吴冠中也致力于美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的推广。
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并多次参与和组织国内外艺术交流与合作。
他提倡艺术多样性和自由创作,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还兼任了多家艺术杂志的主编和文化艺术评论家,通过文字评论和批评推动了中国艺术界的发展。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贡献被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所认可和推崇。
吴冠中简介

作品《周庄》获全国美展银奖。
作品《双燕》获全国美展铜奖。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 》、《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集》等。
1988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章--“司令勋章”。
02
吴冠中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吴冠中简介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2
目录
பைடு நூலகம்
• 吴冠中生平简介 • 吴冠中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 吴冠中的代表作品分析 • 吴冠中的艺术观念与影响 • 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与评价
01
吴冠中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及成长经历
01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祖籍浙江绍兴。
02
家庭从事纺织业,自幼受西方文化熏陶,酷爱绘画 。
03
1936年考入杭州艺专学习绘画。
求学过程及师承关系
1942年毕业于杭州艺专。
师从苏弗尔皮教授学习油 画,并开始尝试油画民族 化的探索。
1947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 学。
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 美院、北京艺术学院及中 央工艺美院。
主要艺术成就及荣誉
早期作品多为风景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故 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现在听到的是瞎子阿炳历史原声录音……
《二泉映月》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
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由程健填词,石丽娟演唱的《二泉映月》,内容和形式与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调性吻合,古典韵味与口语的流畅顺达兼顾,写出了曲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心态神韵,可以说是《二泉映月》乐曲的一篇很好的文学释文。
下面听听由程健填词石丽娟演唱的《二泉映月》
作曲
华彦钧(阿炳)
填词程健演唱石丽娟(自动播放)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
旁白:胡琴声里,颤动着一个东方冤魂的背影。
心被深重的灾难舂碎,脚被狰狞的命运镣铐,
眼被焦灼的叹息烫瞎,喉被盈腔的悲愤堵塞,
只剩下几根枯瘦的手指,抚摸自己挣扎不已
的神经——那两根琴弦。
四野寂静
灯火微茫隐花楼操琴的人
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又似泉水淙淙流
旁白:
两个失明或失聪的却善于抒叙美妙月光语言的音乐大师——华彦钧和贝多芬,穿渡时光隧道,横越世纪屋脊,相互映照着它们心中的明月。
憔悴琴魂做漫游平生事儿难回首岁月消逝人淹留年少青丝
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
风雨泥泞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惟有这琴弦解离愁
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
酒醒人散余韵悠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酬胸中歌千首
都为家乡山水留
旁白:
哀伤的旋律,滋润过焦渴的希望,悲愤的音符,升华为喋血的呐喊,我们民族在颠簸的梦幻中,沿着夜的月光,走向了辉煌的朝阳。
天地悠悠
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
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岁乐无忧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
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著泉水流
21/21水墨画创作吴冠中ppt 制作宽者如春
完
这首二十世纪东方的《月光奏鸣曲》,袅升如烟,迷漾似雾,闪烁如繁星,进似火粒,穿越了一个世纪,弥漫遍整个神州,也响彻于西方天宇。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