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地理新步步高同步人教江苏专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
【步步高】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章末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教材详解区
章末整合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 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 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 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另外,长江三角 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 “鱼米之乡”。
网络构建区
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
教材详解区
章末整合
教材 P2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 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 冬季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 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 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 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
教材详解区
章末整合
了很大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 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 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 的穿透能力等。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 层和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又能全天候工作。 可见, 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教材详解区
章末整合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 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 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 北向南逐渐减小。 2.哈尔滨至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沿途可 见到大片的玉米田、广袤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锡林 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 “风吹草低见牛 羊”的畜牧业景观。至山西太原附近地区的途中,能见 到大同的煤矿、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太原附近可游览平 遥古城。至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沿途可看到泥沙滚滚的
2018-2019版地理新步步高同步湘教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四大地区的划分。
2.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和范围,掌握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3.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4.能对某一区域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发展方向。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3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思考 1.为什么说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答案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再则,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南、北方差异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
2.表现(1)北方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存在问题: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2)南方优势: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存在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思考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哪些地理分界线?答案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下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地方:(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最冷月均温0℃等温线。
(3)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4)农田以旱田为主和以水田为主的分界线。
(5)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6)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7)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简称):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江苏省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总结教材P2思考见第一节探究点一,1、2、3题。
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哈尔滨至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沿途可见到大片的玉米田、广袤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锡林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景观。
至山西太原附近地区的途中,能见到大同的煤矿、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太原附近可游览平遥古城。
至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沿途可看到泥沙滚滚的黄河,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大片的棉田、稻田(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奔腾的长江,在江苏南部平原能看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的园林。
至江西井冈山地区,沿途可看到江南低山丘陵的茶园、竹林、梯田,在井冈山游览秋收起义纪念馆。
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会看到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地无三里平”的崎岖地形,在西双版纳能看到热带季雨林及傣族等少数民族风情。
沿途所见到的变化既有随着经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也有随着纬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
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人文景观的差异。
教材P8思考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信息处理,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能比传统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018-2019版地理新步步高同步人教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具有层次性。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区域内部为什么存在差异?答案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
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我们所说的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是同一区域内差异较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区域发展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方向差异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点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1为“长江三角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2为“松嫩平原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版地理步步高同步湘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 性指标。 2.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能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 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
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演化
解析 答案
3.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
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和高效益的工业基地 B.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业特色是石化工业、大型机械制造、纺织工业、汽车制
造、森林工业较为发达 C.东北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又邻近韩国、日本 D.东北工业基地发展脱困的最主要障碍是政策问题
跟踪训练
东北地区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不 适应症——企业步履维艰、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改制困难等。为此, 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问题。据此完成2~3题。
2.东北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1.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答案 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兴工业的冲击),也 有内部原因(如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土地租 金高、生产成本增加等),其本质是当地产业衰退和产业结构老化。 2.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答案 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如地理位置、资源等)将不复存在,人地关系 全面不协调。
2018-2019版地理学导练人教必修三实用课件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1

合作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题活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写 照;“碧野平天阔,举目麦浪翻”,这是对松嫩平原的描写。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区域差异明 显。下图示意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物及熟制差异。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首页
课
标
阐
释
激
趣
诱
思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概念 和特征;说出我国三大自然 区的划分 2.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和松 嫩平原地理环境和生产活 动的差异及其成因,理解不 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及其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开 发早期、农业社会、现代社 会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 不同影响,说出区域发展不 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初步学会案例分析和案例 比较的方法
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 生产为例) 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 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资源丰富,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水稻、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散,农业生产 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Βιβλιοθήκη 合作学习探究一探究二
探究三
名师精讲
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1.空间性: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 界,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合作学习
2018-2019版地理新步步高同步湘教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课时2 Word版含答案

课时2产业转移[学习目标] 1.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主要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近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案例(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是为了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大陆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吸引力强,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低级阶段,工业对环境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趋于减少。
从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思考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案①人均国民收入增长。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②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较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别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的产业比重就会逐渐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落后产业的接收地。
探究点产业转移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示意图”。
1.上图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课件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

第十五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自然特征不同,形成了
三大自然区,具体比较如下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多在 1 000 米
海拔多在 4 000
总体海拔较高,但差
以下,平原、丘陵、
米以上,以高
第十三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要素 工业生产
特征 等值线 特征
描述方向和角度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 术水平 等值线数值大小、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 密变化等
第十四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 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 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qūyù)发展
章末整合提升
第一页,共37页。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教材 P2 思考 ■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 置的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 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气候严寒, 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 气温高。
第十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要素 地形特征
地势特征 河流的水
文特征
描述方向和角度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起伏 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高低状况(哪里高、哪里低或总体海拔高低状 况),地势起伏(大、小) 流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 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具有层次性。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区域内部为什么存在差异?
答案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
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我们所说的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是同一区域内差异较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
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
发展水平差异
发展方向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
因素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位置
纬度30°N附近43°N~48°N
海陆位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共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差异
热量丰富,降水多,水
热组合好
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较短地形平原平原
土地耕地
多为水田,比较分散,
人均耕地面积少
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
地面积多
土壤
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
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
养殖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
物
经济作物油菜、棉花大豆、甜菜
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
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
业贸易落后
工业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
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图1为“长江三角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2为“松嫩平原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2017·无锡市江阴四校联考)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
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气候B.土壤C.市场D.水源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冬季低温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2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探究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
答案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