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解释下。

合集下载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摄大乘论》是中国佛教大乘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佛教思想的诸多要义和核心观点。

在遍计所执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摄大乘论》中的思想。

我们需要了解遍计所执性的含义。

遍计所执性是指我们对世间事物所持有的错误认知,是一种执著于事物的固有性质和表象。

在佛教思想中,认为一切事物皆不是固有存在,而是由许多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并且这种组合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执著于事物的固有性质和表象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在《摄大乘论》中,对遍计所执性进行了辨析。

它指出了遍计所执性的存在,并且指出了遍计所执性的种类及其根源。

遍计所执性主要包括对人我、众生、寿命、因果、言语等方面的执著。

这些执著的根源主要是我们对世间事物的错误认知,以及因缘关系的不清楚所导致的。

要解除遍计所执性,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执著的方面,然后通过修行和学习等方式来突破执著。

《摄大乘论》还指出了遍计所执性的危害。

遍计所执性会导致我们陷入烦恼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因为我们执著于世间的事物,无法超越因果的轮回,从而导致了苦恼和痛苦的存在。

要得到解脱,就必须要摆脱遍计所执性的束缚。

《摄大乘论》还提出了解除遍计所执性的方法。

解除遍计所执性的关键是要通过观察和参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修行和学习来增长智慧,从而超越执著。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思考,站在佛法的角度来审视世间的事物,从而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

这样,我们才能够摆脱遍计所执性的束缚,得到真正的解脱。

《摄大乘论》中对遍计所执性的辨析,为我们理解佛教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了解遍计所执性的含义、种类、危害及解除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执著之处,从而能够在修行中逐渐摆脱执著,得到真正的解脱。

希望每位学佛者都能够通过学习《摄大乘论》,深入理解佛教思想,实现心灵的升华和解脱。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述评一:《唯识三十论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著,唐玄奘译。

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

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

二:《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详述:首先是:阐明“唯识相”,共二十四颂。

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

《唯识三十论颂》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

问题:“能变”的识有哪些?“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

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大概的了别;第七识具有恒常的思维分别的特征;而第八识作为生命轮回的载体,即种子识,为生命轮回保存信息。

接着我们会问:识如何变现呢?唯识所变,包含能变和所变两方面。

能变为八识,所变为见分和相分。

唯识学讲到两种能变,即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的因,是第八识的种子。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而种子是通过前七识现行和熏习留下的,即“现行熏种子”。

自此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变”,因能变和果能变所指的“变”是不同的。

因能变指的是转变,从种子转变为现行;而果能变指的是变现,八识在现行的当下,能在自证分变现出见分和相分。

从因能变的角度来说,八识的活动为果,为种子现行的结果,故名果能变。

由此我们理解了识的变现过程。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

□印度佛教史参考答案(请先阅读后理解记忆,答时扼要一点)一、名词解释:【经律论】合称“三藏”。

涉及早期佛教内容的主要是经与律。

“经”通常认为是佛所说的教义。

汉译的早期经主要有所谓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巴利文的早期经主要有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前四部的内容大致与汉译“四阿含”的内容对应。

“律”是佛教制定的僧徒生活的规定或戒律。

早期律主要来自法藏部的《四分律》、化地部的《五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大众部的《僧祗律》等。

巴利文中则有《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论”主要指佛弟子们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

例如大智度论即为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

汉译大藏经中有158部,西藏译本之大藏经(北京版)中有817部之多。

【大乘、小乘】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别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但也并不完全是这些派别简单演变的结果。

大乘佛教产生时也制做了一些与部派佛教无直接关系的早期经典。

此外,在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佛教的发展远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乘”一词梵语意为“大的运载工具”或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重要的)途径或方法”。

所谓“小乘”则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对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一些思想流派的贬称,它在后世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或主要指由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

【四谛】苦、集、灭、道四谛,亦称“四圣谛”,“谛”即真理的意思。

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痛苦的理论。

基本思想是:人生是苦(苦谛),苦的原因是渴爱(集谛),佛教的目的是灭除渴爱而达到灭苦(灭谛),灭除渴爱的方法是修持(道谛)。

一般认为四谛是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主要内容,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教义的基础,并在佛教后来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蕴】色、受、想、行、识。

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一、遍计所执性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

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领班首先感谢大家这十几年来对他的支持、照顾,接著又说:‘从懂事到现在,小时候抱怨零用钱太少,计较衣服不够新款,长大有了工作后,计较薪水太低,假期太少,我的一生就在这样不断的计较与抱怨中过了一大半。

而我的弟弟,从不跟我争执,只是埋头做他自己的计划,并细心检查计划是否周详,计划实现后在检讨缺失,怎样才能更完美,从不把心思放在“得与失”上,更不会和人计较,就这样他所作的计划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他也从小职员成公司的经理。

同在一家公司,由於我的心态和他不同,所以至今仍是一个领班。

或许各位已经发现了,那位和我长得很像的经理也在此,他就是我弟弟,我没什么礼物给各位,只有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心路向大家报告。

今后我还有一大段美好的人生,我也要好好地计划一下如何来过这个不计较、不执著的人生……’全场此时响起一片掌声……。

看到别人开著名贵轿车很拉风地在路上行驶,而看看自己只有骑著噗噗作响的摩托车的份儿,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不如人。

但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者脚踏车,或步行,甚至还有人满头大汗地推著一辆板车上山坡,看看自己此上虽不足,比下还有绰绰有馀。

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左右。

星云大师说:“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

没有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

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羣!在唯识学上,把分别计较,常起执著的心态称为遍计所执。

二、识的三性、三无性说凡是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无一法能够常住而实有。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唯识第八课修学心得

唯识第八课修学心得

唯识第八课修学心得我个人的体会是:依他起性,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圆成实性,就是客观存在的真理;遍计所执性,就是主观不能适应这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知识和由这种错误知识所构画的一些虚妄假相。

虑妄假相,只粘附在这错误的知识上,如向客观存在的事实内寻检,是找不着的。

学佛的过程,就是要:面向客观存在的事实,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实践、体验来发掘客观的真理,凭借真理之光,来破除自己主观上的“无明”(有处作“痴”或“愚痴”)也就是改正自己主观上的错误思想和知识。

只有真理才能给与众生以最大的安乐,无量恒河沙数诸佛,都是从真理内孕育出来的。

《成唯识论》卷八对“依他起性”这个名词的解释,是“依他众缘而生起故”。

众缘,约当现在所说的“许多条件”。

佛法肯定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自然界、社会、思想意识,都是依他众缘而生起的,也就是说由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所构成的。

没有众缘,或者说不依他众缘,任何事实就都没有生起的可能。

这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件事实上都可找到证明的。

《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内,在解释依他起性的时候,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彼,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止匕,指众缘。

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自然现象、社会、思想意识,在彼有、彼生时,必然是由此有、此生而才有“彼有"、“彼生”的。

佛法用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来说明客观存在事实的一般性质。

这是十分正确的,是能根据事实进行检验的。

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可能明白人生、世界,都是活的、动的、变化的,可以根据适当条件不断地加以改造和提高的。

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会明白人生、世界决不是什么神或者天帝所创造的,也决不是由什么理性、意志和什么观念所演化由来的。

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可能精进勇猛,奋发有为,不致再把什么事都看成这里头是有个“自然”的而痛痪于宿合论内了。

尤其是佛教徒,我想能明白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再不会“神”、“佛”等量齐观,把佛亵渎为创造世界的“神”了,更决不会依赖和佛法本来不相干的,如风水、八字、看相之类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祸福休咎了。

谈锡永 译释三自性判定

谈锡永 译释三自性判定

《三自性判定》略释世亲论师造论谈锡永译释中华佛典宝库梵名:Trisvabhava-nirdesa[注1][1] 本论仍有梵文原本存世,,此有日本学者御牧克己、立川武藏及汤山明的整理本〔Katsuni Mimaki,Musashi Tachikawa & Akira Yuyama,eds,Three Works of Vasubandhu in Sanskrit Manuscript:the Trisvabhavanirdesa,the Vimsatika with its Vrtti,and the Trimsika with Sthiramati's Commentary.(Tokyo: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1989)〕;梵本的英译,见Stefan Anacker,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Delhi:Motilal Banavsidass,1986),页181-190。

此外,尚可参考Jay L.Garfield,Empty Words:Buddhist Philosophy and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页128-151;Ake Boquist,Trisvabhava: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nature-theory in Yogacara Buddhism (Sweden:University of Lund,1993),页116-132。

]藏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前言弥勒瑜伽行据《解深密经》而建立,此为三转法轮说教,经言,无上无容非诤论立足处,故为了义。

其为了义,非但说唯识,以其立基於法相,证果为如来藏,唯识则为道上之所依,基道果井然,然後始能说为了义。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

《摄大乘论》遍计所执性辨析《摄大乘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著,它涵盖了禅宗最核心的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禅宗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本书中,宗本(即曹洞宗的创始人)对大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这些教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分析。

遍计所执性辨析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对佛法的体认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摄大乘论》中关于遍计所执性辨析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谈到遍计所执性,我们需要明确遍计所执性是指我们对世间现象的执著,即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执著和认知。

在禅宗中,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空寂的,而人们常常在世间执著种种,结果导致我们的烦恼。

理解遍计所执性的意义对于我们超越世俗,修得正见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摄大乘论》中,宗本提出了关于遍计所执性的辨析。

通过分析我们对世间种种的执著和认知,宗本指出,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我们对事物的执著源于我们错误的认知和取舍。

在这一点上,宗本主张,只有通过观照遍计所执性的种种虚妄,我们才能超越世俗的执著,认知真理,从而达到解脱。

在实践上,宗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来帮助我们观照和超越遍计所执性。

禅修是最主要的实践途径。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观照我们的心性和种种的执著,从而超越世俗的执著,认知真理,达到解脱。

宗本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如观照禅、念佛等等,帮助我们观照和超越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性辨析是《摄大乘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我们认知和实践佛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我们对世间种种的执著和认知进行辨析和分析,我们可以超越世俗的执著,认识真理,从而达到解脱。

深入研究遍计所执性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认识佛法、修得正见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摄大乘论》,深入思考遍计所执性的辨析,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
谁能具体解释下。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7-9-16
18:05
提问者:acmend - 试用期二级最佳答案唯识学派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强调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四分说”。

所谓四分,即:(1)相分,即认识对象的相状,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识的客体形相。

(2)见分,即认识之主体,亦即认识、了别、照知“相分”的主体之认识作用、认识能力。

(3)自证分,即自体上证知“见分”之作用,亦即自体能证知自己之认识活动;换言之,自证分是包含着“相”、“见”二分的心之自体,是对认识能力的反思。

(4)证自证分,即证知“自证分”之认识作用,亦即自证分之再证知;换言之,证自证分是作为自证分的量果,是对自证分的再反思。

唯识学派的四分说,强调了认识主体、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的不可分割,在认识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派还提出“三性说”,把认识分为虚妄的、相对真实的和绝对真实的三种。

所谓三性,即:(1)遍计所执性,指
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性,指由于各种依待因缘所生起之法,如虚如幻,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换言之,诸法都是依他而起,空无自性,即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是一种对事物现象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性所带来的痛苦迷惘有所觉悟,就会认识到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指真如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亦即诸法之本体遍满一切法,不生不灭、体性真实。

圆成实性仅能由觉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是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并进一步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而获得的一种对事物本质
的真实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