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1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一)(12分)河之鱼①[宋]苏轼②,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③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选自《苏东坡寓言选译》,张忠全编译,四川大学出版社) 【注释】①《河之鱼》为苏轼《二鱼说》中的一篇。
②鬣(liè):鱼类颌边的髫。
③磔(zhé):撕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飞鸢过而攫.之( ) (2)磔其腹而食.之( ) (3)好.游而不知止(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3.下面这句话连用两个“怒”字。
请细细品味,说说“怒”字的表达效果。
(3分)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4.苏轼写这个小故事,既“悼世之人”又“以自警”,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警示?(4分)(二)(12分)怒蛙说(节远)[南宋]陈傅良日有乌①,月有蛙②。
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③肉耳。
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④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⑤太阴之光;呀⑥吾颐,啖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⑦,吾怒以示若。
”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⑧,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
吾视若之怒,渺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
”其朔,日果无光。
啬人⑨伐鼓,驰且走焉。
(《立斋先兰文集》) 【注释】①乌:古代神话传说,大阳中有三只脚的乌鸦。
②蛙:蟾蜍,古代神话传说,月亮上有蟾蜍。
③脔(lu án):切成块的肉。
④靳(jìn):嘲笑,侮辱。
⑤翳(yì):遮蔽。
⑥呀:张开。
⑦月于望:农历的每月十五那天,下文的“月于朔”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1》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1》关羽传(节选)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②,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初,曹公壮③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④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当立效⑤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⑥其所赐,拜书⑦告辞。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注】①曹公:即曹操。
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白马:地名。
③壮:赞许。
④情:人情,感情。
⑤效:功劳。
⑥封:封存。
⑦拜书:呈上书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曹公东.征( )(2)禽.羽以归( )(3)谓.张辽曰( )(4)曹公义.之( )2.下列各句与“无久留之意”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礼之.甚厚B.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C.不可背之.D.左右欲追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2)4.阅读上文,说说该文中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羽传(节选)1. (1)向东边,到东边;(2)同“擒”,捉住;(3)对……说;(4)认为……讲义气。
2. B(此项为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3. (1)曹操赞赏关羽的为人,但是发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
(2)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4.英勇善战,重义气。
【参考译文】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
”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一.论桓范陈宫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不从。
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
”爽不能用。
陈宫、吕布既.擒,曹操谓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日何如?”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仆尝.论此二人: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智!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
”(《东坡志林》)已总认为自己智慧有余,今天怎么了?”陈宫说:“这小子不听我的话,不然,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呢!”我曾经评论过这两个人:吕布、曹爽,是什么人呢?被他们使用,还谈什么有智1.请用 | 标示文中加波浪线语句需要停顿的地方。
(2分)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吕布既.擒:仆尝.论此二人3.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宣扬了怎样的“智”?(2分)答:1.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已经曾经3.不仅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更要有知人之明。
(或:不仅有聪明才智,更要能运用自如,不受他人限制。
)二.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译文:贞观九年之时。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白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岀妇服装,市出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 薪二白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yul:卖。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⑴心好之()⑵继盛简了弟秀者百余人()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3.“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
请写出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
(2分)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7分)烟艇记[南宋]陆游陆子寓居,得屋二楹①,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
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
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②逾于宫室者矣。
遂谓之屋,可不可耶?”陆子曰:“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未尝一H忘也。
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澈,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③之下。
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
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H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④,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注】①楹:间。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

_问__集__市__上__(_围__观__)_的__人__何__处__是__南__,__何__处__是__北___,__面__向__南__方__拜___
_了__又__拜__,__然__后__受__刑__而__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郁,我心里很是喜爱它啊。只是又害怕陆上之行不能养好它们,就把它们
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我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将要问问它们
是否安好。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上一 栏目
(
1234
下一 栏目
二
)
(二)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 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 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 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 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上一 栏目
(
1234
下一 栏目
二
) 3.“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有什么作用?
_侧__面__描__写__,__衬__托__了__文__天__祥__大__义__凛__然__的__气__节__和__视__死__如__归__的_ 爱 _国__精__神__。__________ 4.文孟天子祥关被于俘“后大面丈对夫死”亡的,著面名对论威断逼,利在诱文,天一祥身身浩上然是正如气何, 体从现容的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
下一 栏目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 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含答案)

八上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①沿溯.阻绝①素湍绿潭①属.引凄异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汉陵”等。
C.第三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复习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柳陌祁彪佳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
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
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腮②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裙,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③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
此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
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掉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注释】①豳圃(bīnpǔ):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
②嗯(sī):风。
③桡(ráo):与下文的“掉”都指船桨。
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
⑤主人:作者自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若:________(2)每至.春日至:___________(3)竟.川含绿竟: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
(2)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
3.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登燕子矶记王士禛(zhēn)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削壁巉(chán)岩,石笋林立。
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江相属,至此忽突起一峰,单椒①秀泽,旁无附丽②,傲睨诸山,偃骞③?不相下。
大江从西来,吴头楚尾④,波涛浩渺中砥柱怒流。
西则大孤、小孤,东则润州之金、焦,而矶踞金陵上游,故得名尤著。
矶上有祠,祀汉寿亭候。
祠南,亭三楹,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蝶(dié)、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
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
山以隋炀得名。
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
咏刘梦得“潮打空城”之语,惘然久之。
时落日横江乌柏十余株丹黄相错,北风飒然,万叶交坠,与晚潮相响答,凄栗惨骨,殆不可留。
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1.docx
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冃。
(15分) 患盗论刘敞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 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 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 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白姓而为盗 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 盗可除乎 ② 衣食不足 ③ 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2-下列句子中的“或' )(3 分)A. 而或长烟一空B.C.或以钱币乞之D.或异二者之为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⑵则攻城邑略白姓而为盗矣。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3分)二、(9 分)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 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 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 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烽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 )( )与“或问刘子曰” 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分)三、古文阅读(4分)桑干枝水又①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屮素鳞⑤水,潜跃其下。
俯仰⑥水池潭,意深鱼鸟⑦水,所寡惟良木⑧水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5 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五课内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三峡郦道元(10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3)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同“缺”,空隙、缺口(2)逆流而上(3)文中指飞奔的马(4)连接2.(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1.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专题复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5分)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盗可除乎()
②衣食不足()
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2.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D.或异二者之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⑵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3分)
二、(9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分)
三、古文阅读(4分)
桑干枝水又①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水,潜跃其下。
俯仰⑥水池潭,意深鱼鸟⑦水,所寡惟良木⑧水耳。
【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
②委:弯曲,曲折。
③浦(pǔ):湖泊。
④凫(fú):野鸭。
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
黛:青黑色。
素:白色。
⑥俯仰:代指“观望”。
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
⑧寡:少。
良木:美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桑干枝水又东流()水至清深()
2、短文描绘了两湖什么样的景色?(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分)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轻暖的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分)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四知(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