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组分析18
相国寺相18井:逐梦成真大气田

相国寺相18井:逐梦成真大气田作者:陈启兵来源:《红岩春秋》2021年第11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中,列举了全国三大气区:重庆气区、陕甘宁气区、塔里木气区。
重庆地理位置处于四川东部,直辖前属川东区域的一部分,故而重庆气区即通常所说的川东气田,它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和产量最大的陆上天然气田之一。
重庆相国寺相18井石炭系气藏的勘探开发,对川东气田被列入全国大气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组织大会战寻找石炭系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明确提出“西南地区,不仅要搞煤,还应搞点油”,并于当月27日,親赴地处川西南的隆昌气矿,视察了矿属炭黑车间。
3月8日,邓小平在由重庆去成都参加会议途中,专程视察了永川黄瓜山石油基地,勉励石油职工为了国家需求,多产油、多产气。
朱德、贺龙、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相继在川渝油气区留下足迹。
毛泽东还委任余秋里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并先后从玉门、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等数十个单位,调集110余个钻井队、4万余名石油职工,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四川中部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石油大会战。
这次大会战虽未发现希冀的大油田、大气田,但为随后的东北大庆石油大会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统计,世界上有1/4的大油田、大气田均产自石炭系,这是全世界地质专家公认的最好的储油、储气层位之一。
如果在川东区域找到石炭系,就是找到了大气藏。
清末和民国年间,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曾在整个川渝油气区进行多次寻觅、钻探,希望能够找到石炭系构造和产气层。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找到,于是得出结论:川渝区域没有石炭系。
但我国当代油气科技工作者坚信,川东有石炭系。
根据地质学研究,川东区域曾是辽阔的海湾,海山沉积了含有丰富海藻的白云岩和石灰岩,这些沉积物在地下3000至4000米深处沉睡3亿年,是形成油气资源的最好层位,而且具有分布面积大、见气普遍、油气来源多、储集层孔隙度与储气构造类型多的特点。
跃进二号东高点油田跃Ⅱ6-18井组分析

跃进二号东高点油田跃Ⅱ 6 -18 井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跃进二号东高点油田跃Ⅱ6-18井组进行生产动态分析,根据受效情况,提出下一步调整挖潜的措施意见。
关键词:井组,转注,受效分析,措施1 井组注采效果1.1井组压力情况和井组动液面情况跃Ⅱ7-17井自该井转注后,压力上升明显,压力上升3.5MPa左右。
自跃Ⅱ6-18转注以来,随着注水工作的深入,区块地层压力有所回升。
自跃Ⅱ6-18井2013年7月转注后,井组动液面明显上升。
2012年1月跃Ⅱ6-21井检泵作业,井组动液面下降明显,检泵作业后井组动液面上升。
2013年5月跃Ⅱ6-21井卡泵停井,动液面上升。
2014年7月跃Ⅱ7-17井检泵作业,井组动液面下降明显,检泵作业后井组动液面上升。
跃Ⅱ6-18井组动液面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平均动液面442.8m、井组平均泵深916.24m,累积注采比0.31,累积注采比偏低。
1.2跃Ⅱ6-18井组示踪剂监测结果及分析通过2018年9月1日示踪剂见剂情况判断该井水驱方向为西南方向,并且根据检测解释计算结果认为跃Ⅱ6-21优渗层为N1Ⅱ-2(130.76),跃Ⅱ7-17、跃Ⅱ6-23优渗层为N1Ⅱ-10、12。
1.3 产量与含水跃Ⅱ6-17井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署花土沟镇跃进二号油田,为完善第六套开发层系井网,部署采油井跃Ⅱ6-17井。
本井是一口采油井(第六层系),设。
计井深:1165m;完钻井深:1165.00m。
完钻层位:N1自跃Ⅱ6-18井于2013.7转注后,跃Ⅱ6-17井液量、含水均有所上升。
从产吸剖面资料显示,跃Ⅱ6-17井含水主要受跃Ⅱ6-18井N1Ⅱ-2、N1Ⅱ-10、N1Ⅱ-12、N1Ⅱ-13小层影响。
从跃Ⅱ6-17井动液面变化情况来看,自跃Ⅱ6-18井转注后该井动液面有缓慢上升趋势,2014年该井封堵补孔后液面呈现下降趋势。
跃Ⅱ6-21井周围水井有跃Ⅱ6-18井与跃新Ⅱ6-1井两口井;跃新Ⅱ6-1井注N1Ⅱ-11~19小层(下段),与跃Ⅱ6-21不连通;因此判断跃Ⅱ6-21井含水主要受跃Ⅱ6-18井注水影响。
【采油PPT课件】 井组动态分析--

1井生产数据表
日产水(m3)
泵效(%)
0.00 0.00 0.00 0.20 0.20 0.20 0.16
51.86 51.86 51.86 51.41 50.95 50.49 49.81
0.15
49.35
0.20
0.30 0.25 0.26 0.24 0.23 0.27 0.26 0.24 0.21 0.20 0.26 0.21
2井 11 8 30
8 4 110
1井 11 8 40
9 4 140
3井 10 8 35
10 5 150
4井 11 8 30
9 5 130
分析
1井和3井开采的1号层见不到注水效果,4 井含水上升速度快,从吸水剖面可知1层吸水 量小,2层强吸水造成2号层水线推进速度过 快,水淹严重,两层渗透率差异造成,4井层间 矛盾突出.
井组动态分析
2020/5/2
1
某砂岩油藏,含油面积1.2平方公里,开采1号层和 2号层,原始地层压力16兆帕,原油密度0.8 6,体积系数1.05,含油饱合度30%,孔 隙度20%,两油层平均有效厚度6.25米, 2号井为注水井,笼统注水,1\3\4号井为
油井,其它数据见图表.
2井 11 8 30
2层
0
20
40
60
80
100
调剖后测吸水剖面
现状
从井位图中可以看出1井位于构造高点,3井位置最低. 根据油层剖面图可以知道各井的射开层位:1井\3井射开1号 层,2井\4井两个层全部射开. 从各井数据表和图件看1号井产量缓慢下降由04年4月的2 2.7吨下降到05年12月的17.2吨,04年,12月时 下调冲次,地层压力从初期的12Mpa下降到9Mpa,3井的变化 和1井基本相同.4井产量下降很由20吨下降到8吨,含水从 初期的不含水上升到76.4,动液面较高400米,地层压力 保持的很好,基本无变化. 2号井为水井,日注100方,04年8月调剖,自前后的吸水 剖面和油井当时的变化情况可知效果很好. 但是两个月后1井3井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下降,4井地层压力回 升,含水继续上升。
采油工(高级)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采油工(高级)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3. 简答题 4. 计算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属于古生代的是( )。
A.白垩纪B.侏罗纪C.二叠纪D.三叠纪正确答案:C2.井组分析时一般从注水井入手,最大限度地解决( )。
A.压力平衡B.平面矛盾C.层内矛盾D.层间矛盾正确答案:D3.在油井、水井动态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是生产数据表和( )对比表。
A.压力B.产量C.含水D.生产阶段正确答案:D4.十字形螺钉旋具1号规格适用于螺钉直径为( )mm。
A.3~2.5B.2~2.5C.6~8D.10~12正确答案:B5.在漏气严重的区域和容器内工作时,要带防毒和( )面具。
A.供水B.防气C.供氧D.防尘正确答案:C6.已知某抽油机井的杆长为L,杆截面积为fr,泵截面积为fp,液体相对密度为ρ,钢的相对密度为ρs,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该井活塞上的液柱载荷是( )。
A.frρsgLB.fpLρgC.(fp-fr)LρgD.fr(ρs-ρ)gL正确答案:C7.水力活塞泵采油方式是( )。
A.正采B.反采C.合采D.自喷正确答案:B8.油管锚坐锚位置应避开( )接箍,一般装在抽油泵顶部。
A.抽油杆B.光杆C.套管D.油管正确答案:C9.注水井的管柱结构有( )管柱结构。
A.一级二级和二级三段B.笼统注水和分层注水C.油管注水和套管注水D.合注和分注正确答案:B10.电压过高能导致抽油机的( )过热。
A.电动机B.减速箱C.曲柄轴D.连杆轴正确答案:A11.用MFS00型万用表测量直流电阻时应读取第( )个标度尺。
A.二B.三C.四D.一正确答案:D12.用游标卡尺测量时,整数在零线( )的主尺刻度尺上读出。
A.左边B.右边C.上边D.下边正确答案:A13.抽油机井正常工作时井口憋压,压力持续上升,上升速度后期( )前期。
【采油PPT课件】井组动态分析试题

该井生产3个层位,从生产曲线看,生产比较平稳,动液面较高,静压下降也很小,1年半仅下降 了0.4MPa,地层能量充足。到05年2-4月份产量下降,检泵后生产状况恢复原状。
该井的主要问题是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突出,对应注水井的第三个层渗透率低,吸水能力差。
主要的出力层是上面的两个,下步可加大对第三层的挖潜,加大对该层的注水量,控制上面两个高 渗层的注入量。
11.8
10.6
板82-1井生产曲线
9.00 78..00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jjj jjjj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日产油 日产水 含水% 动液面
22000044年年1月 2022222200000004000000555444年1年年年年年年15319753月月月月月月月月
该井位于构造低部位,同时开采3个层,生产呈小幅下降趋势,日产油04年1月5.36吨,到05年6 月份时为4.24吨,含水上升慢,因边水不活跃,该井能量补充不足,动液面下降较多,由04年的520 米下降到05年的752米,静压降了1.5MPa,从油水井连通状况和整个井组的生产状况看,该井可加 大采油速度,后期可转注水井。
水型 CaCl2 CaCl2 CaCl2 CaCl2 CaCl2
Na2SO4
CaCl2 Na2SO4
总矿度(PPm) 9150 9050 9250 8020 9200 5800 9180 4600
氯根含量 1200 1150 1150 1050 1230 805 1250 700
板82-1井生产数据
2005年3月
2005年4月
2005年5月
2005年6月
YS112H8丛式水平井组钻井地质设计___2018-09-05审定

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紫金坝YS112区块YS112H8丛式水平井组钻井地质设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2018年8月YS112H8丛式水平井组钻井地质设计责任表目录1井区自然状况 (1)1.1地理简况 (1)1.2气象、水文 (2)1.3灾害性地理地质现象 (2)1.4矿产资源 (2)2井设计数据及说明 (3)2.1基本数据 (3)2.2轨迹设计 (4)2.3轨迹数据 (6)3区域地质简介 (8)3.1构造概况 (8)3.2地层概况 (8)3.3页岩气地质特征 (12)3.4邻井钻探成果 (15)3.5构造形态分析 (15)3.6地质风险分析 (16)4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 (18)4.1设计依据 (18)4.2钻探目的 (18)4.3完钻层位及原则、完井方法 (18)4.4实施要求 (19)5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层、特殊层位置 (20)5.1地层分层 (20)5.2分组、段岩性简述 (20)5.3气层和特殊层系简述 (25)5.4靶点参数校正 (26)6钻井工程要求 (26)6.1地层压力 (26)6.2钻井液类型、性能及使用原则 (29)6.3井身质量要求 (28)6.4井身结构要求 (28)6.5完井质量要求 (28)6.6防碰 297资料录取要求 (29)7.1岩屑录井 (29)7.2综合录井 (30)7.3钻井液录井 (33)7.4特殊录井要求(含录井新技术) (34)8地球物理测井 (35)8.1测井项目 (35)8.2钻井地质目标导向 (36)9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39)9.1基本要求 (39)9.2本井组风险提示 (37)10设计及施工变更 (39)10.1设计变更程序 (39)10.2目标井位变更程序 (39)11技术及资料上交要求 (39)11.1技术要求 (39)11.2资料上交要求 (40)11.3施工生产信息上传要求 (40)1 井区自然状况1.1 地理简况1.1.1 地理环境YS112H8丛式水平井井组地面井场,行政上处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镇龙马村五谷社(图1-1)。
油井动态分析简析ppt课件

单井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收集资料、绘制图表和曲线
对静态资料、生产资料、完井数据、施工作业情况、井史五大类资料收 集齐全,编制出必要的曲线和图表(如油水井连通图、注水~采油曲线、吸水~ 产出剖面图等)。
2、搞清单井情况
包括地面流程和清蜡热洗等管理制度、井下管柱结构、电潜泵泵工况、 油层的发育情况等。
汇总
汇总
措施井 措施分类
汇总
新井
非对比井 原因分类
汇总
区块单元对比汇总
提出单井措施意见
11
单井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含 水 对 比 分 析
月度选值
与上月选值对比
对比标准
变化原因分类
含水上升原因分析 含水含上水上升升原原因因分类分类
含水含下水下降降原原因因分析分析 含水下降原因分类
含水变化单元汇总 提出单井措施意见
14
目录
一、动态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二、单井动态分析的资料和内容 三、单井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BZ34-1N油气田基本概况
五、BZ34-1N平台单井的动态分析
15
BZ34-1N油气田基本概况
3D井北断块
3D井断块
编图:康安 绘图:张磊 审核:胡光义 负责:王星
N1井断块
5/6井断块
N2井断块
Nm
1. 油井 地下 动态 变化 分析
油层条件是油井生产的基本条件。分析油井地下动态 变化,首先要搞清油层的地质状况,主要是:油层的层数、 厚度情况;各小层的岩性和渗透率;油层的原油密度和粘 度;生产井的油层与周围相连的油水井的油层连通状况。
6
单井动态分析资料和内容
2. (1)电泵泵况分析 油井 井筒 (2)管柱状况
单井、井组动态分析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2、相关名词解释
➢综合递减率:下阶段采油量扣除新井产量后与上阶段采油量的差值, 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为综合递减率,它反映油田老井采取增产措 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综合递减为正值时表示产量递减,为负值 时表示产量上升。
Z5-23井分层配水 复 查 测试成果报表
JC/QHSE-E-8006-67-2007
时间
测试
层位 起
止
压
力
泵压 油压 套压 MPa MPa MPa
地面流量计
水表 m3/h
水量 m3/d
9:00 9:15 27.5 27.5 5.6 4.0
全 井
9:30 25.0 25.0 5.6 2.3
9:45 23.7 23.7 5.6 1.3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动态分析主要通过油田生产数据和专门的测试资料来 分析研究油田开采过程中地下油、气、水的运动规律, 检验开发方案及有关措施的实施效果,预测油田生产情 况,并为方案调整及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动态分析的具体内容
重点分析的内容: 1、对含水与产液量变化情况的分析; 2、对主要增产增注措施的效果分析; 3、对注水效果评价分析; 4、对注采平衡和能量保持利用状况的分析; 5、对储量利用程度和油水分布状况的分析。
➢层内矛盾:在一个油层的内部,上下部位有差异,渗透率大小不均匀, 高渗透层中有低渗透条带,低渗透层中有高渗透条带,注入水沿阻力 小的高渗透带突进。由于地下水、油的粘度、表面张力、岩石表面性 质的差异等形成了层内矛盾。 ➢平面矛盾:一个油层在平面上,由于渗透率高低不一,连通性不同, 使井网对油层控制情况不同,注水后使水线在平面上推进快慢不一样, 造成压力、含水和产量不同,构成了同一层各井之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1850 17.5 2.80 27.5 4.9 23.5
层位、厚度、渗透率特征
油1 层 井段 射孔井段 位 3 1827.2-1832.7 1827.4-1832.7 4 1835.2-1840.6 5 1845.1-1853.5 1845.3-1853.5 1856.6-1862.4 1856.6-1861.8 6 1863.5-1867.6 1863.9-1867.6 7 1870.5-1875.5 油4 层 井段 射孔井段 位 3 1805.1-1808.3 1805.1-1808.3 4 1814.2-1819.8 5 1830.3-1836.4 1830.3-1836.4 1830.2-1834.3 6 1830.2-1837.6 1835.5-1837.6 7 1840.2-1843.9 有H K值 油2 层 井段 射孔井段 位 3.5 0.415 3 1826.2-1831.9 1826.2-1831.9 水层 4 1834.2-1839.5 6.5 0.685 5 1842.1-1852.2 1842.1-1852.2 5.2 0.955 1851.6-1857.6 1851.6-1857.6 6 3.2 0.415 1858.6-1863.1 1859.6-1863.1 同层 7 1868.5-1872.5 注1 层 有H K值 井段 射孔井段 位 2.5 0.215 3 1822.2-1826.7 1822.2-1826.7 水层 4 1835.2-1840.6 4.2 0.485 5 1839.1-1846.7 1839.1-1846.7 3.3 0.655 1849.6-1856.4 1849.6-1856.4 6 1.1 0.315 1858.2-1863.5 1858.9-1863.5 同层 7 1870.5-1875.5 层 位 3.7 0.455 3 水层 4 6.8 0.695 5 5.4 1.155 6 3.6 0.435 同层 7 有H K值 层 位 3.5 0.385 3 水层 4 6.5 0.555 5 4.9 0.855 6 3.2 0.395 同层 7 有H K值 井段 1806.1-1809.2 1811.2-1817.8 1831.3-1837.4 1832.2-1836.3 1836.5-1838.6 1841.1-1844.2 井段 1800.1-1803.1 1807.2-1811.2 1825.3-1830.4 1825.2-1829.3 1829.9-1832.1 1840.2-1843.9 油3 射孔井段 有H K值 0.195 0.425 0.525 0.315
含水85.5%,累计注水20.5万立方米,地层总压降2.5Mpa。
该井组在2004年井口产油1.48万吨,原油输差5.5%,2004年12月份井 口产油0.1205万吨,12月份原油进罐率为95.5%;综合含水为81.1%,根 据10-12月份核实产量,确定标定产量为35吨。 2005年井组核实产油量1.25万吨,其中新井产油0.1万吨、老井措施增 产万吨0.12。
计算:
(5) 2005年地质储量采油速度较2004年的下降值= ((1.48*0.945/95)(1.25/95))*100% =0.16%。 (6)水驱指数= (20.5-12.5)/(8.64*1.13/0.85)=0.6965 (7)综合递减= ((标定*天数)-(总产量-新井产量))/ (标定*天数) =((35*365)-(12500-1000))/(35*365)*100%=9.98% 自然递减= ((标定*天数)-(总产量-新井产量-措施增产))/ (标定* 天数) =((35*365)-(12500-1000-1200))/(35*365)*100%=19.37%
评价:纵向上层间、层内差异大,非均质性严重。层间 上6号层厚度大,为高渗透层,3号层最差,5号层次之; 层内3号层下部渗透性明显好于上部;平面上从东部到 西部,厚度逐步变薄,渗透率也由高到低。
2、开发简况及数据计算:
简况:该井组于1999年12月投入生产,有采油井4口,注水井2口,到 2005年12月底,累计核实产油8.645万吨(井口产油8.95万吨),采出地质 储量的9.1%,累计产水12.5万立方米(井口产水12.94万立方米),综合
略有下降,主要是含水上升引起,分析是内部的注1 井注入水单向突进影响,主要影响层是6号层的上部。 05年9月-05年12月这阶段,产液、产油量大幅度下 降,动液面下降,注水方面无变化,分析是电泵井
注2 油4 油1 油3
注1
油2
下部结垢堵塞影响。
油井产状变化趋势及主要问题分析:
油 1井 油 t/d 03年12月 8.5 04年3月 8.4 04年6月 8.3 04年9月 7.5 04年12月 7.1 05年3月 6.5 05年6月 6.2 05年9月 6.8 05年12月 7.5 工作制度 时间 水 含水 动 H m3/d 31.5 78.8 770 31.8 79.1 785 31.9 79.4 815 32.1 81.1 830 31.9 81.8 835 31.1 82.7 840 31.1 83.4 840 33.6 83.2 780 35.5 82.6 710 56*3.8*6*1350 cl1390 1395 1395 1415 1430 1465 1495 1390 1365 油 t/d 12.5 11.8 11.8 11.7 11.5 10.2 10.1 6.5 3.8 水 m3/d 56.2 57.1 57.5 58.5 59.6 61.2 62.2 41.2 30.5 油2井 含水 81.8 82.9 83.0 83.3 83.8 85.7 86.0 86.4 88.9 动H 1205 1210 1208 1195 1185 1175 1180 1370 1630 cl1350 1355 1345 1325 1340 1335 1330 1345 1335 油 t/d 6.5 6.7 6.6 6.5 6.4 6.2 6.1 4.5 2.1 水 m3/d 19.5 21.1 20.5 20.5 20.5 20.6 20.5 17.5 8.9 油3井 含水 动H cl1450 1455 1465 1455 1465 1460 1475 1465 1460 油 t/d 4.5 4.3 4.3 4.1 3.9 3.8 3.7 3.5 2.9 油4井 水 含水 动H m3/d 11.1 71.2 1480 10.8 71.5 1485 10.9 71.7 1495 9.5 69.9 1510 9.3 70.5 1470 9.1 70.5 1445 8.9 70.6 1410 8.5 70.8 1390 22.5 88.6 850 44*4.2*6*1620 cl1460 1465 1475 1470 1485 1475 1470 1465 1810
计算:
(1)井组累计注采比=累计注水量/(累计井口产油*体积系数/密度+累计
井口产水)=20.5/(8.95*1.13/0.85+12.94)=0.83 (2)压力保持水平=(原始压力-总压降)/原始压力*100% =(17.5-2.5) /17.5*100%=85.71% (3)累计亏空=(累计井口产油*体积系数/密度+累计井口产水)-累计注 水量= (8.95*1.13/0.85+12.94)-20.5=4.3382万立方米 (4)2005年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2005年产油/可采储量*100%= 1.25/(90*0.425)*100%=3.27% 2005年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2005年产油/2004年底的剩余可采储量= 1.25/(90*0.425-8.645+1.25)*100%=4.05% 储采比=1/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1/0.0405=24.6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累计产油/可采储量=8.645/(90*0.425)*100%=22.60%
注2
地质储量(万吨) 单层有效厚度( m) 孔隙度(% ) 平均渗透率( μ m 2 ) 原始含油饱和度(% ) 原油密度( g/cm3 ) 凝固点℃
95 6.5 18.5 0.655 70 0.85 28
体积系数 (mg/l) 地层水氯根 (mg/l) 原始压力(M p a ) 饱和压力(M p a ) 原始油气比(m 3 / t ) 地下原油粘度m P a . S 含蜡量%
70m3 /d电泵 *1750m*10mm
75.0 1115 75.9 1135 75.6 1145 75.9 1142 76.2 1185 76.9 1195 77.1 1210 79.5 1280 80.9 1390 44*3*9*1420
油2井是产液、产油量最高,含水高度的井,70mm
电泵生产,03年12月-05年6月产液量稳定,产油量
3、04年-05年注入、采出状况特征变化分析
注水状况变化:
井号 层位 05年 油压 水嘴 配注 实注 油压 水嘴 配注 实注 油压 水嘴 配注 实注 油压 水嘴 配注 实注 水剖 3 4.5 30 28 5.8 35 30 6.8 35 18 空 35 15 不吸 5 3.2 35 35 3.8 40 40 4.2 40 40 5.5 40 40 28 12.1 13.5 14.5 15.2 60 6 1.8 45 48 1.8 45 50 1.8 45 50 2.1 45 56 22 小计 110 111 120 120 120 108 120 111 110 3 6.1 20 15 6.5 20 12 空 20 5 空 20 25 5 4.5 25 25 4.5 25 22 4.5 25 20 4.5 25 30 14.5 14.8 15.2 11.5 6 2.5 30 30 2.5 30 33 2.5 30 35 2.5 30 35 小计 75 70 75 67 75 60 75 90 04年上半年 04年下半年 05年上半年 05年下半年
1806.1-1809.2 2.5 水层 1831.3-1837.4 4.1 3.1 1832.2-1838.6 1.1 同层 注2 射孔井段 有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