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井组动态分析
油井动态分析简析

E17井生产动态分析
整理课件
从图中可以看出 E17井流压缓升,流温上 升,电流由15A降至14A, 从生产报表查得泵出口涨 了2MPA。产液量和产气 量均下降。该井管柱类型 为普通合采管柱,在20℃ 条件下,地面原油密度为 0.850g/cm3;在50℃条 件下,地面原油粘度8.55 MPa.s;胶质沥青质含量 6.55%; 含 蜡 量25.22%; 凝 固 点 30℃ ; 含 硫 量 0.09%。初步判断为油管 结蜡或堵塞。提频至 45HZ , 大 排 量 冲 洗 后 , 恢复正常。
月度选值
与上月选值对比
对比标准
产能变化原因分类
可对比井分类
不可对比井分类
产能下降 产能稳定 产能上升
原因分类
原因分类
汇总
汇总
措施井 措施分类
汇总
新井
非对比井 原因分类
汇总
区块单元对比汇总
提出单井措施意见
整理课件
11
单井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含 水 对 比 分 析
月度选值
与上月选值对比
对比标准
变化原因分类
油井动态分析培训
培训人:
目录
一、动态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二、动态分析方法、资料和内容 三、单井分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BZ34-1N油气田基本概况 五、BZ34-1N台单井的动态分析
整理课件
2
动态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油、水井是注水开发油藏的基本单元。注水开发油田,注水井和 采油井不断地进行注水和采油,这就使得油层中的油、气、水始终处 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这些变化又不断地通过油水井的日常生产和录 取到的各项数据反映出来。这样,把不同范围内油、水井的动态变化 情况综合起来,就可以反映出井组、区块乃至整个油藏生产状况的变 化。通过这些动态变化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掌握开发过程中油、气、 水运动的规律及特点。
井组动态分析(1)

生产
日期
2000.12 2001.1
2 3 4 5 6 7 8 9
油井开 井数 (口) 4 4 4 4 4 4 4 4 4 4
液量 (t) 449.0 397.8 366.4 399.6 410.0 407.8 415 423.5 430.0 432.4
日 产量
油量 含水
(t) (%)
54.3
87.9
1-204
1-173
2-196
4-141 3N17
3-179 3-196
3-172
3-105 1-207 1-22 2-216
3-182
3-192 3N202
2-228
2-215
4X175 3-229
3-219
2-245 2-28
4-252
3-245
水井
3-266
可修复的套坏井
大修停修井
分析步骤
(一)了解注采井组基本概况及开采
715
240.0 25.0 89.6
700
250.0 26.0 89.8
696
260.0 24.0 90.8
680
268.0 23.0 91.5
650
备注
9
270
22.0 92.0
620
矿化度3900mg/l, 水型NaHCO3
2# 井 生 产 数 据 表
生产 日期 2000.12 2001.1
2 3 4 5 6 7 8 9
产能资料:包括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等
油 井
压力资料:包括静压、流压、油压、套压等 水淹资料:含水率 油气水物性资料:包括原油密度、粘度、水
动
型、矿化度等
态
低渗复杂断块油气田注采井组动态分析方法

3阶段划分 。 . 指标对 比后 , 为了使分析的原 因更加明确更 加 清晰 , 时还 要把整个分析过程再 细分为几个 阶段 , 有 一般 可依据 以下情况划分阶段 :1根据 日产油量的变化划分为 : ()
产量上升 阶段 , 产量稳定阶段 , 产量下降阶段。( ) 2 根据含水
率的变化划分为 : 含水下降阶段 , 含水平稳阶段 , 含水上升阶
2 1 年 第 6期 00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S ARC GUI C RE E H DE
N ., 0 0 o6 2 1 S r lN .O ei o8 a
总第 8 期 O
低渗复杂断块油气田 注采井组动态分析方法
杨 勇, 胡义群 , 文爱 国, 王双 民 , 孙海荣 , 国利 郑
二、 注采井组 动态分 析 的方法
( ) 备 资料 一 准
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中,需要准备的资料 、图表主要有 : () 1井组静态参数表 , 包括油水井各开采层的分层数据( 射孔 层段 、 L 射孑 时间 、 有效厚度 、 空隙度 、 渗透率等 ) 2 井组动态 。( ) 数据表 , 包括油水井 的开采层位 、 水淹情况 、 含水率 、 动液面 、 注水量 、 产油量等。( ) 3 准备注采井组 的构造井位图 、 油层连
段 。 ( ) 据 注水 井 采 取 的措 施 前 后 划 分 , 分 为 调 配 前 阶 3根 如
段, 调配后阶段 ; 调驱前 阶段 , 调驱后阶段 , 换封前阶段 , 换封 后 阶段等 。( ) 4 根据油井采取 的措施划分阶段 , 如划分为油井 调参前阶段 , 调参后阶段 ; 提液前 阶段 , 提液后 阶段 ; 堵水前 阶段 , 堵水后 阶段等。 4原因分析 。 . 分析引起井组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 因素 , 首 先要找出注采井组 的主要变化井 , 即找出引起 井组 产量发生 较大波动的典型井 。典型井的各项 生产指标变化也是有差异 的 , 然一般是多种影响 因素同时存在 , 虽 但往往是 以一种或 两种因素为主 。通过对 比分析 , 确定影响典型井产 能变化的
单井、井组动态分析

图
油层连通图
A1-A2-A3-A4井油层连通图
A1
1918.0m
33( 1) 4.2 水 33( 2) 3.2 1.6 33( 4) 6.4 6.4
A3
1980.8m
33( 4) 5.2 3.2
33( 5) 4.8 水
A4
1956.0m
33( 2) 3.2 1.4
33( 4) 3.0 3.0
33( 5) 2.4 水
采出物(油、水和地下自由气)的地下体积之比。它主要分月注采
比与累积注采比。
注采比
=
采油量×
注入水体积 原油体积系数 原油相对密度
+产出水体积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2、相关名词解释
油田开发的三大矛盾
➢层间矛盾:非均质多油层油田笼统注水后,由于高中低渗透层的差异, 各层在吸水能力、水线推进速度、地层压力、采油速度、水淹状况等 方面产生的差异。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2、相关名词解释
➢启动压力:注水井开始吸水时的压力。 ➢注水压差:注水井注水时的井底压力(流动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 ➢注水强度:单位射开油层厚度的日注水量。
➢吸水指数:水井日注水量除以注水压差所得的商。其大小反映油层
吸水能力的强弱,在注水井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可根据吸水指数的 变化,分析判断注水井的井下工作状况及油层吸水情况。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2、相关名词解释
➢生产井:用来采油(气)的井叫生产井。 ➢注水井:用来向油层内注水的井叫注水井。 ➢配产与配注:根据方案要求或生产需要,对注水井和油(气)井层段 确定注水量和产油(气)量的工作。 ➢井网:油、水、气井在油气田上的排列和分布称为井网。
一、动态分析基础知识
第七章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第七章注采井组动态分析注采井组动态分析是在单井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单井动态分析基本上以生产动态分析为主。
而井组动态分析则是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动态分析并重的分析内容。
注采井组的划分是以注水井为重心,平面上可划分为一个注采单元的一组油水井。
井组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在井组范围内找出注水井合理的分层配水强度。
在一个井组中,注水井往往起主导作用,它是水驱油动力的源泉。
从油井的不同的变化可以对比出注水的效果。
因此,一般是先从注水井分析入手,最大限度地解决层间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解平面矛盾,改善层内矛盾,也就是说井组分析以找出和解决三大矛盾为目标。
来改善油井的生产状况,提高油田的注采管理水平。
本章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油田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注水井的分析,井组动态分析的内容、方法、步骤、及井组动态分析的案例。
第一节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当注水开发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时,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一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
而中低渗透层或中低渗透区却吸水很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矛盾。
一、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1.层间矛盾层间矛盾就是高渗透性油层与中、底渗透性油层在吸水能力、水线(油水前缘)推进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也是注水开发初期的根本问题。
生产开发中,高渗透油层由于渗透率高,连通性好,注水效果明显,表现为产油能力高,担负全井产量的大部分。
中、底渗透性油层则由于渗透率底,连通性差,表现为产油量底,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这样在油井中出现了层间压差。
图7-1层间矛盾示意256257在注水井中,高渗透层吸水能力强,可占全井吸水量的30%~70%以上。
水线前缘很快向生产井突进,形成单层突进,如图7-1所示。
因此,渗透率高、连通好的油层,由于注得多,采的多,生产井很快见到注水效果,含水很快上升。
高渗透油层见效及见水后,地层压力和流动压力明显上升,形成高压层,严重的干扰中、低渗透层的工作,致使这些层少出油或不出油,全井产量递减很快,含水上升。
油水井动态分析方法与步骤

• 2、根据对比结果,划分不同阶段
日产量波动趋势
划分依据一般为
措施前后
3、每阶段指标变化引起的原因
将产量的变化核实到是含水或产液量变化引起 以后,在水井上找原因(注水是否正常、各层段 配注完成情况),油井的变化总是与注水井的变 化相关联。若水井正常则在相邻油井找原因(井 距近,生产同层,易造成井间干扰)。
通过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层间矛盾突出。注水井注水不合理,潜力层需 要水但注得不够,高含水层却注得太多,构成单层 水淹严重。
• 2)平面矛盾突出。注采井网不够完善,油井存在 着单向受益的问题。
• 3)注采比过低。能量补充不够,地下亏空大,影 响了油井的产液量。
• 4)工作制度不合理。能量充足的地区油井生产压 差小,影响潜力发挥;地下亏空大的地区仍大排量 抽汲。
不同,主产液层干扰差油层的生产。解决时就得从增大差油 层的生产压差入手。有效办法是分层注水。
• 1)分层注水,分层采油。 • 2)对低渗层,注水井加强注水,油井加强采油。 • 3)有必要时可对生产能力较低的油层进行酸化、
压裂改造,以提高产能。
• 4)若条件允许,可采用双管采油。 • 5)若调整生产压差和工艺措施改造不能完全解决
解: P=((1992+2010)/2-47)×9711.8=18.98(Mpa)
总压差=18.98-20.1= -1.12(Mpa)
为保稳产、防地层内脱气,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
附近;流压只要不低于饱和压力过多造成气体影响太大,
则越低越好;水井流压应不高于油层中部破裂压力,既 不致于损坏套管,又能保证合理的注采比。
油水井动态分析资料.

油井含水上升原因
水洗井 导致的 含水上 升
边底水
油藏含 水上升
层间干扰
管外窜
槽,水 层窜通
砂埋油藏
封隔器失 效或底部 封堵措施 失效
5、气油比变化分析 气油比反映每采出1t原油所消耗的气量,一个油藏所含油、气数量有一定的比 例,这是原始油气比;油井投产后,当地层压力和流压都高于饱和压力时,产 油量和生产气油比都比较稳定;随着压力的下降,气油比逐渐上升,当地层压 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气油比就会很快上升。气油比高,地层能量消耗就大,原 油脱气严重,粘度增高,原油流动性能变差,降低油井的产量。 此外,油层和井筒工作状况也影响气油比的升降变化。如油层或井筒结蜡,或 井下砂堵等,改变了油流通道,使油的阻力增加,产油量下降,气油比上升。
工艺因素
回压上升 油嘴堵塞 井筒内结蜡 套压与动液面不匹配 泵效降低
管线结蜡、沉砂、管线变形、阀门误 控制等。 检查油嘴,清除保温套前后杂物(砂、蜡 或其它杂物)更换合格(防堵)油嘴。
分析示功图图形及载荷(电流)变化情 况判断是否结蜡。
因套压高,动液面在泵进液孔附近, 使泵的充满度低,油井产液量下降。
1、产油量变化 首先要对采油井的日产油量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阶段对比分析,得出该井产油 量的变化趋势(上升、稳定、下降)。 2、液量、含水变化 产油量变化直接的因素是液量、含水率的变化,产液量越高,且含水率越低, 则产油量越高。通过对比确定导致产油量下降的直接因素是液量下降或含水上 升,随后最重要的是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变化原因剖析,同时对其它动态指标进 行分析。 3、液量上升原因分析 原因分为两类:一是井筒、泵况等工艺因素变化,二是地质因素变化;
单井动态分析所需的资料
动态分析所需资料
井组动态分析

死油区的形成: 因流线特征而形成的死油区。在水驱油的过程中,水的推进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进行,服从于一般水动力学的规律,在流动 路线上遇着阻力较大的地方,水的流线要发生改变或弯曲。由于 流线改变而形成的死油区叫做因流线特征而形成的死油区。 底水油藏的死油区。底水油藏投入开发后,油水界面向上推 进的同时,由于压力漏斗的影响,近井地带产生水的锥进,水的 锥进比整个油水界面上升的速度要快得多,当油井被底水锥进所 淹没时,在地层中留下了大量的死油区。 中央井排各井之间形成的死油区。边水或注入水在驱赶石油 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没着到油井最短的距离线上水线的 推进速度最快,一旦当水进入油井以后,便会因油井压力漏斗的 关系将油井淹没,其淹没的速度决定于压力漏斗的压降幅度,压 降越多,淹没的越快。而当油井水淹以后,油井原产出的油水所 代替,则会在油井没井排方向和井间留下一个死油区。井距越大 死油区越大。这个井排若处于油田的边部或翼部,由于边水推进 的总趋势,死油区是比较容易处理的,若井排是中央井排,则两 侧的水驱效应一致,留下的死油区是不好处理的。
对油井来讲: 压力:上升--注水见效、注采比加大、新层参 加生产、储层改造措施。 平稳--注采平衡生产稳定。 下降--注水量降低、注采比降低、卡堵高压层段。 产量:上升--注水见效、工作制度(生产压差)加大、措施 作业有效、注采比可能增加、邻井控制生产。 平稳--注采平衡、工作制度稳定、没有采取措施作业。 下降—注采比降低、注水量降低、泵工作不正常、卡 堵生产层段、措施无效、结蜡、出砂、结垢、井底污染。
层间矛盾:由于油层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在 笼统注水、合层采油过程中,构成了单层与单层 之间的差异,即层间矛盾。表现在各单层间的渗 透率相差很大,连通状况不一;在注水井内各单 层吸水能力不同,形成单层突进;在油井内高渗 透层出油多、见水快,低渗透层不能充分发挥作 用。 分析层间矛盾以井为单元,分析内容如下: 分析单层突进油层的特点及其对其他层的干扰程度; 分析不同开采阶段层间矛盾的变化特征; 对比不同井距、层系条件下的层间矛盾; 检查分层配水、分层配产对层间矛盾的调整程度; 分析各单层注采系统不同时对层间矛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能资料:包括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等
油 井
压力资料:包括流压、油压、套压等 水淹资料:含水率 油气水物性资料:包括原油密度、粘度、水
动
型、矿化度等
态
作业资料
资
吸水能力资料:包括全井、分层日配注量
料 水 和实际注水量
井
压力资料:包括泵压、油压、套压、注水
压力、地层压力等
水质资料
作业资料
数据表 曲线
整理资料
油砂体数据表 井组生产数据表 油井生产数据表 注水井生产数据表 油水井阶段对比表(措施对比表)
井组生产曲线、采油曲线 注水曲线、注水指示曲线
图幅
油砂体平面图、构造井位图 油水井连通图等
油砂体平面图
油水边界线
图例
油井
3-932 2-40
3-105
3-118
2-9
2-408
2X911
1X167
2X86 3-116
2X81 2X121 1X157 2-622 2-130
2-134
3-135
2-137
1-139
0-137
1N164 1-1306X2830-302
0-13 0-179
1-161 1-195
0-184 1X159
0-206
0-203
3-143
2-144 3-171 2N169
2-159
1-204
1-173
2、划分对比阶段
①根据注采井组日产油量波动趋势划分为:
常 用
产量上升阶段、产量下降阶段、产量稳定阶
的段
划 分
②根据注水井采取措施后,油井相应的变化
依 情况划分阶段
据 ③根据油井采取的措施划分阶段
(三)分析原因
1、分析井组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因 素2、除分了析对典注型采井井组生的产生产情指况标变进化行对的比主外要,还因素
总之:注采井组分析就是:
通过对注采平衡、压力平衡、含水上升变化情况,结合油层物性和连通 状况的综合分析——找出存在于油、水井的各种矛盾及其原因;
再结合油藏开发不同阶段合理开采界限的要求——制定出或者进行注采 系统调整,或者进行注、堵、压、换等相应的调整和控制措施,并落实 到井和层:
对注水井低渗透率欠注层采取增注措施;
3. 井组综合含水状况分析
井组含水状况分析的目的:通过定期综合含水变化的分析, 与油藏所处开发阶段含水上升规律对比,检查综合含水上 升是否正常,如果超出规律。
上升过快,则应根据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和采油井产液剖面 资料,结合各层的油层物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 因分析是水井层段配注不合理,还是注水井井下封隔器不 密封造成窜漏;是某口油井产水量过高,还是某个油层注 入水严重水窜,或其他原因。
——每个油藏的水驱状况和综合含水情况,在油层物性和 原油物性的控制下,在不同含水阶段有着不同的含水上升 规律。
——通过试验和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都可以得到分油藏 的含水上升率随含水变化的关系曲线。
——其变化趋势一般是在油藏开发初期到低含水阶段,含 水上升速度呈逐渐加快趋势;含水率达到50%左右时,上 升速度一般最快;进入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速度将逐渐 减缓下来。 一般情况下,油层非均质程度严重、有明显的高渗透率层 或大孔道存在时,含水上升较快的。原油粘度越高,含水 上升越快。
2-196
4-141
3-179
3N17 3-172
3-182
3-196
3-105 1-207 1-22
2-216
3-192
3N202
2-228
2-215
4X175 3-229
3-219
2-245 2-28
4-252
3-245
水井
可修复的套坏井3-2Biblioteka 6大修停修井分析步骤
(一)了解注采井组基本概况及开采
判断方法:正值为引起产量上升,负值为 引起产量下降;取绝对值,数值大的为引起产 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分析引起产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1号油井
日期 生产层位 泵径 工作制度 日产液量 日产油量 含水率 动液面 产水总矿化度
现状
1、注采井组在区块(或断块)所处的位 置和所属的开发单元
2、注采井组内有几口油井和注水井,它 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油井的生产层位和注水井的注水层位 及它们的连通情况
4、注采井组目前的生产状况
(二)统计对比生产指标 1、统计对比的指标
主要包括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率和动液 面,有时还要进行原油物性和水性的对比
要可对通井过组如中下各公单式井计的算生:产指标进行对比,找出主 要变化Δ井Q即L=典(型q井末-q初)(1-f初)
ΔQW=q末(f初-f末)
起的产式油中量:的Δ变Q化L、,Δ吨Q;W——分别为因液量、含水变化引 吨;q初、q末——分别为指标对比初期、末期的产液量,
f初、f末——分别为指标对比初期、末期的含水率,%
对高渗透水窜层控制水量;
油井严重水窜层采取封堵;
对注水明显见效层进行压裂及换大泵措施等。
合理解决井与井、层与层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井组内各层、各井之 间的注采关系,使井组的开发状况尽量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提高开发单 元的开发水平。
收集资料
生产层位、砂层厚度、有效厚度、射开厚度、 静态资料 渗透率、所属层系等
井组动态分析
井组动态分析是在单井动态分析 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分析 判断工作。其“井组”的划分是以注 水井为中心,联系到周围一线受效油 井的油田基本开发单元。井组动态分 析就是对开发单元中注与采的关系及 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的 调整挖潜措施。
主要分析内容: (1) ——对比指标分析注入水量和采出液量是否达标。— —计算井组(综合)注采比。 (2)——分析各层段是否按分层配注量进行注水。——根 据采油井产液剖面资料,计算出注水井对应层段的产液量, 然后计算出分层段注采比。 (3)——对井组内各油井采出液量进行对比分析,尽量做 到各油井采液强度与其油层条件相匹配。 (4)——油层压力平衡状况进行分析。一方面指的是通过 注水保持油层压力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指各生产井之间, 油层压力比较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压力平衡也反映了注 采平衡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注采井组动态变化反映在油井动态综合分析。
(1)注水效果较好,油井产量、油层压力稳定或者上升、 含水上升比较缓慢。 (2)有一定注水效果,油井产量、油层压力稳定或缓慢 下降,含水呈上升趋势。 (3)无注水效果,油井产量、油层压力下降明显、气油 也明显上升。
(4)油井很快见水而且含水上升较快,产油量下降快, 则必然存在注水井注水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