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金榜学案精练精析:课时作业(二) 第1章 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沪教版九年级上)(精编版)
13-14版初中化学金榜学案配套课件:第1章 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沪教版九年级上)

【典例】(2012·娄底中考改编)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 纯净物的是( A.冰水 ) C.清澈的泉水 D.食醋
B.果汁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的判断,关键看其中所含 物质的种类。A项中,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属于 纯净物;B项中,果汁中含有水、糖、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
合物;C项中,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成物所含元素相同。
4.物质的构成——微粒:
微粒 构成的,各种物质都 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_____
组成和结构 的不同导致了物质 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物质___________ 性质的差异。
1.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中产生的实验现 象,分析集气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提示:由于氧气被消耗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说明剩余气 体不能支持燃烧;水面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不能溶 于水。
)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关键看 所含物质的种类是否单一。A项中,洁净的空气仍然是空气,
由多种物质组成,故错;B项中,清澈的海水仍然是海水,由
多种物质组成,故错;C项中,蒸馏水只有水一种物质,故正 确;D项中,自来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故错。故选C。
2.下列科技成果中由我国科学家最早研究出来的是(
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种 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 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
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 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 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 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
沪教版化学全国版九年级上册 1.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

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混合物和纯洁物等化学概念的含义,并能用举例的方式说明;3.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新知预习】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铝压成铝箔、抽成铝线等。
,如木柴燃烧、食物变质等。
3.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4. 化学性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蜡烛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枯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5.物理性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等。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构造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洁物和混合物〔1〕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纯洁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以下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洁物,并说明依据。
①空气___________、②海水___________、③氧气___________、④石灰水___________、⑤冰水混合物___________、⑥冰___________。
由_____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更多物质由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如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查阅资料,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综合应用。
【预习小结】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组成与构造纯洁物与混合物物质的元素构成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预习检测】1.以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灯泡发光B、空气液化C、光合作用D、海水晒盐2.以下物质中,属于纯洁物的是〔〕A.蒸馏水B.雪碧饮料C.河水D.干净的空气3.以下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B.铜、铝用于制作导线。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学案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 知道空气不是单一物质组成的,而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了解空气的组成2、学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学习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误差分析 【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 一只空杯里有物质吗?如果有是什么?2、 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空气是单一物质组成的吗? 3.你有办法获得空气吗?【新知导学】:阅读第13页完成下面导学1、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空气里的 ,生成了 固体,致使瓶内 气体减少而压强降低,导致烧杯内的水被吸入广口瓶中,且约占容积的 。
2.你有办法证明空杯里有物质吗?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固体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 减小。
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 (填“大于”“等于”“小于”)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探究4(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 ;实验步骤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
在导管口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吗?;(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实验结论:。
(三)拓展视野:阅读P14完成下列问题国科学家和国化学家分别制得了氧气。
国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空气成分: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测定,说明空气是、、、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提示: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
2.问题讨论,展示提升对“思考与交流”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1)该实验为什么不宜用蜡烛代替红磷?通常对该实验的反应物选择有什么要求?(2)你认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或大于)空气体积的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偏小的原因:;偏大的原因:。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1.2.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1.2.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对化学研究的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2.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小组合作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的图片、文字和动画,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化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如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化学研究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等。
九年级化学全册 1.2.4 化学研究些什么 精品导学案 沪教版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使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 碳酸氢铵分解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空气中含、、、、水蒸气等物质,其中氧气约占、氮气约占。
3. 请将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化学变化酒精容易挥发天然气燃烧化学性质植物的光合作用物理变化石蜡熔化加热碳酸氢铵物理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水结成冰【新知导学】:1. 铜可用来制导线,说明铜具有哪些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可用来干什么?二、思考、交流与点拨活动一、(一)混合物和纯净物:阅读课本P14,了解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现有石灰水、酱油、加碘盐、氮气、水、二氧化碳、空气、碳酸氢铵八种物质,请判断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活动二、(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化学不仅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还研究物质的结构,请阅读课本P15-16,完成下列内容: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如氧气由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和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四种元素组成。
2.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_________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现象说明了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含有元素。
3.从微观看,任何物质都由构成的。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由于不同,所以属于(填写“同种”或“不同种”)物质。
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决定。
活动三、(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阅读课本P16-181.下列用途哪些是金刚石用途,哪些是石墨用途?(1)制作钻石(2)作电池的电极(3)制作铅笔的笔芯(4)切割玻璃思考:上述用途与物质那些性质有关2.历史上几项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的项目用短线连结起来。
九年级化学全册 1.2.2 化学研究些什么 精品导学案 沪教版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描写物质性质的方法;3.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习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判断(关键词)。
【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判断变化类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还可由哪些经验上的方法进行判断?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A.一定是物理变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3、蜡烛燃烧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您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新知导学】: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而体现这一性质时,他们都会因燃烧而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些燃料都具有性,该性质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性质。
2、衣服洗净之后都要凉干。
其中的水份会蒸发而就成水蒸汽,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该变化是变化,体现水受热易蒸发。
是水的性质。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物质的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都属于。
金刚石硬度大,加工成钻石很困难,这是金刚石的性质;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中燃烧是金刚石的性质。
例题:1.水是大家熟悉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至少说5点)。
2.如何鉴别下列物质?写出鉴别的依据(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1)食盐和白糖比较熔点取样同时加热先融化的是白糖;您将食盐和白糖鉴别开来的方法是:;(2)蒸馏水和酒精;(3)铁片和锌片;(4)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5)二氧化碳和氮气;(一)化学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活动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1、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2 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案

活动2:
观察交流并展示下表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分析
点燃前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柱状、硬度小、气味无味,不溶于水,浮在水面。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焰心层最暗。一根火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两头变黑,中间不变黑。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见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状物质产生。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雾产生,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与物质有关的现象,也存在与物质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钢铁的炼制、钢铁的锈蚀、泥土烧成瓷器、焰火的多彩艳丽、石灰岩溶洞的形成、污水的处理等。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非常惊讶,现在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炼丹术土幻想通过炼丹发明长生不老药;炼金术土幻想通过点石成金,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黄金。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虽然多脱离实际,但通过炼丹和炼金士工作,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分离和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做出了贡献。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名师导学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名师导学沪教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4、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5、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知识准备]1.通过看书、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搜索一些身边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实例,作好简单的记录,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2.回顾物理、生物等学科中有关酒精灯、试管等操作初步学会使用。
[物质准备]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支蜡烛,一盒火柴留做分组实验用。
少量的面粉、砂糖、葡萄糖先进。
【课堂学习】一、引入:[回顾交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课本第10页彩图,结合生活经验感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思想并板书二、活动与探究:蜡烛的燃烧(板书)[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1.刚点燃时的现象:。
2.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
3.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
4.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
5.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讨论交流]: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归纳板书。
三、师生对话:概念教学(板书)[讨论交流]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
化学研究些什么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 )
A.盐水食醋
B.海水二氧化碳
C.液氧人呼出气体
D.氮气水蒸气
2.(2011·扬州中考)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①电热器取暖
B.②天然气燃烧
C.③水力发电
D.④太阳能供热
3.下列描述中,能说明纸张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发光、放热
B.产生黄色火焰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纸张的面积变小
4.(2012·滨州中考改编)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不可燃
5.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
A.水和澄清的石灰水
B.铁和铁锈
C.铁和铝
D.酒精和食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5分)
6.(4分)有以下几种物质:①氧气②食醋③五氧化二磷④纯牛奶⑤
氧化汞⑥新鲜的空气
(1)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2)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相同”);
(3)请选出一种混合物并分析其中的成分 ;
(4)请再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混合物。
7.(3分)设计实验鉴别下列物质(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鉴别: ;
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
8.(9分)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
(1)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
(2)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可知木炭比煤块质量小;
(3)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了二氧化碳;
(4)将木炭粉碎;
(5)将木炭放入水中,木炭漂在水面上。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理由
是;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
木炭的化学性质有。
9.(9分)(探究创新)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于是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
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
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原瓶内水面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
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拓展应用
①通过该实验可知, (填“能”或“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使用镁条,则测得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②由此实验可知,选取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可燃物应具有的性质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A中盐水和食醋均属于混合物;B中海水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C中液氧属于纯净物,人呼出气体属于混合物;D中氮气和水蒸气均属于纯净物。
2.【解析】选B。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电热器取暖、水力发电、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选B。
3.【解析】选C。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解答本题需明确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
密度、耐磨性、导电性都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不可燃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5.【解析】选A。
铁和铁锈的颜色不同,铁和铝的硬度和密度不同;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而颜色、硬度、密度和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与水作用时无明显现象,据此现象可对水和澄清石灰水进行区别,而该性质属于石灰水的化学性质。
6.【解析】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氧化汞;食醋中含水、醋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纯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混合物中各成分性质互不影响;空气无论新
鲜与否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1)①③⑤(2)相同
(3)新鲜的空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答案合理即可)
(4)澄清石灰水、大理石(或海水等)
7.【解析】根据物质不同的性质进行鉴别。
(1)酒精和水的气味不同,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没有;(2)氧气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没有。
答案:(1)分别取样品闻气味,有酒香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分别将样品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样品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8.【解析】(4)中将木炭粉碎,只是木炭的形状发生改变,属物理变化;(3)中木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化学变化;经实验(2)可知木炭的密度比煤小;经实验(5)可知木炭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这些性质属物理性质;由实验(3)可知木炭在空气中能被点燃,即可燃性为木炭的化学性质。
答案:(4) 只是木炭的形状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3) 木炭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黑色的固体、密度比煤和水都小、不溶于水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9.【解析】步骤2燃烧匙中有足量的红磷,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点燃的镁条可在氮气中燃烧,由于瓶内氮气被消耗,故冷却后广口瓶内气压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进入广口瓶;由于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同时发生反应,会使测得的结果偏大,故选用的可燃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答案:(1)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2)小于
(3)①不能偏大②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