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集合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1)列举法:{a,b,c……}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实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íA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一、指数函数(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新版高三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新版高三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元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是B的子集。
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是B 的真子集。
集合的相等:如果A是B的子集,且B是A的子集,则A等于B。
集合的运算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交集: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补集:对于一个全集U和一个子集A,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
常用逻辑用语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逻辑联结词:与(∧)、或(∨)、非(¬)。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如果P则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如果P则Q,且如果Q则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二、函数及其性质函数的概念函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 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函数关系。
列表法:列出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表。
图象法: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函数在某个区间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函数值也增大(或减小),则称该函数在这个区间内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奇偶性: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奇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
周期性:如果存在一个正数T,使得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T)=f(x),则称f(x)为周期函数,T为周期。
_第一章 集合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

第一章 第一节 集合1.集合与元素(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2.集合的基本关系⎪⎩⎪⎨⎧⊂⊄⊆=⊆⊆⊆≠),,(),,()()1(B A A B B A B A A B B A B A 则若真包含则若相等包含其中,若B A ⊆,则称A 是B 的子集,若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2)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集合中元素个数与子集个数的关系:若有限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个数为2n -1,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 -2. 3.集合的基本运算(1)并集的常考性质A ⊆A ∪B,B ⊆A ∪B. A ⊆B ⇔A ∪B=B. A ∪B=∅⇔A=B=∅. (2)交集的常考性质A ∩B ⊆A,A ∩B ⊆B. A ⊆B ⇔A ∩B=A. A ∩B=A ∪B ⇔A=B. (3)补集的常考性质A ∪(∁U A)=U A ∩(∁U A)=∅ ∁U (∁U A)=A ∁U (A ∩B)=(∁U A)∪(∁U B) ∁U (A ∪B)=(∁U A)∩(∁U B).考点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已知集合A ={0,1,2},则集合B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1 B .3C .5D .92.若集合A ={−1,1},B ={0,2},则集合{z|z =x +y,x ∈A,y ∈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 ) A .5 B .4 C .3 D .23.已知集合A ={1,2,3,4,5},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B .6C .8D .104.已知集合A ={(x,y)|x,y ∈N ∗,y ≥x},B ={(x,y)|x +y =8},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 B .3C .4D .65.已知集合A ={(x,y)│x 2+y 2=1},B ={(x,y)│y =x},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3B .2C .1D .06.已知集合A ={(x , y)|x 2+y 2≤3 , x ∈Z , y ∈Z },则A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9 B .8 C .5 D .4{}|,x y x A y A -∈∈7.已知集合A={(x,y)|x,y为实数,且x2+y2=1},B={(x,y)|x,y为实数,且x+y=1},则A∩B的元素个数为( )A.4 B.3 C.2 D.18.若集合A={x∈R|ax2-3x+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9.若集合A={x∈R|ax2+ax+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A.4B.2C.0D.0或410.已知集合A={x|ax=1},B={x|x2-1=0},若A⊆B,则a的取值构成的集合是( )A.{-1}B.{1}C.{-1,1}D.{-1,0,1}11.已知M={x|x-a=0},N={x|ax-1=0},若M∩N=N,则实数a的值为( )(A)1 (B)-1 (C)1或-1 (D)0或1或-112.设集合A={x|(x-a)2<1},且2∈A,3∉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考点2 集合间关系1.若P={x|x<1},Q={x|x>−1},则( )A.P⊆Q B.Q⊆P C.C R P⊆Q D.Q⊆C R P2.已知集合A={x|x2-2x>0},B={x||x−2|≤5},则( )A、A∩B=B、A∪B=RC、B⊆AD、A⊆B3.已知集合P={x|x2≤1},M={a}.若P∪M=P,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 C.[−1,1] D.(−∞,−1] ∪[1,+∞)4.已知集合M={0,1,2,3,4},N={1,3,4,5},P=M∩N,则P的真子集共有( ) (A)2个(B)4个(C)6个(D)7个5.已知集合A={x|x2−3x+2=0,x∈R},B={x|0<x<5,x∈N},则满足条件A⊆C⊆B的集合C的个数为( )A.1 B.2 C.3 D.46.已知集合S={s|s=2n+1,n∈Z},T={t|t=4n+1,n∈Z},则S∩T=( )A .∅B .SC .TD .Z7.已知集合∪B=A,则m= .8.若集合A={1,a,b},B={a,a 2,ab},且A ∪B=A ∩B,则实数a 的取值集合是 .9.已知a ∈R,b ∈R,若{ a,ln(b+1),1}={a 2,a+b,0},则a2018+b2018=________.考点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已知集合A={1,2,3,4},2{|,}B x x n n A ==∈,则A ∩B= ( )(A){1,4} (B){2,3} (C){9,16}(D){1,2}2.已知集合A ={x |x =3n +2,n ∈N},B ={6,8,10,12,14},则集合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 )(A) 5 (B)4 (C)3 (D)23.已知全集{}1,0,1,2,3U =-,集合{}0,1,2A =,{}1,0,1B =-,则C U A ∩B =( ) A. {}1- B. {}0,1 C. {}1,2,3- D. {}1,0,1,3-4.已知全集U =R,A ={x|x ≤0},B ={x|x ≥1},则集合C U (A ∪B)=( ) A .{x|x ≥0} B .{x|x ≤1} C .{x|0≤x ≤1} D .{x|0<x <1}5.已知集合P ={x |x 2−2x ≥0},Q ={x |1<x ≤2},则(∁R P)∩Q =( )A .[0,1)B .(0,2]C .(1,2)D .[1,2]6.设集合{}1,1,2,3,5A =-,{}2,3,4B = ,C ={x ∈R|1⩽x <3} ,则()A C B =( )A. {2}B. {2,3}C. {-1,2,3}D. {1,2,3,4}7.已知集合均为全集的子集,且C U (AUB )={4},,则A ∩C U B =( )A.{3} B .{4} C .{3,4}D .8.若全集U ={1,2,3,4,5,6},M ={2,3},N ={1,4},则集合{5,6}等于( ) A .M ∪N B .M ∩N C .(C n M )∪(C n N ) D .(C n M )∩(C n N )9.已知M ,N 为集合I 的非空真子集,且M ,N 不相等,若N ∩C I M =∅,则M ∪N =( )A .MB .NC .ID .∅10.设集合A ={x |x 2–4≤0},B ={x |2x +a ≤0},且A ∩B ={x |–2≤x ≤1},则a =( ) A .–4 B .–2 C .2 D .411.已知集合A ={x ||x |<3,x ∈Z },B ={x ||x |>1,x ∈Z },则A ∩B =( )A .∅B .{–3,–2,2,3)C .{–2,0,2}D .{–2,2}12.设集合A ={x ∈Z||x+1|≤3},B ={x|32x ≤1},则A ∩B =( ) A .{﹣4,﹣3,﹣2,0,2} B .{2} C .{﹣4,﹣3,﹣2,﹣1,2} D .{1,2}13.已知集合104x A xx ⎧⎫-=<⎨⎬-⎩⎭,{}2230B x x x =--≥,则A B 等于( )A .(-1,1]B .(](),11,-∞-+∞C .[3,4)D .(][),13,-∞-+∞14.已知集合02xA x x ⎧⎫=≤⎨⎬+⎩⎭,集合{}0B x x =>,则A B =( )A .{}2x x ≥-B .{}2x x >-C .{}0x x ≥D .{}0x x >B A 、}4,3,2,1{=U {1,2}B =∅15.已知全集为,集合,,则( )A .B .{x|2≤x ≤4}C .D .16.设集合 则=( )A .B .C .D .17.设全集U=R,集合A={x|2x-x 2>0},B={y|y=e x +1},则A ∪B 等于( ) A.{x|x<2} B.{x|1<x<2} C.{x|x>1} D.{x|x>0}18.设集合A ={x||x −1|<2},B ={y |y =2x ,x ∈[0,2]},则A ∩B =( )A .[0,2]B .(1,3)C .[1,3)D .(1,4)19.设集合M ={x|x 2=x},N ={x|lg x ≤0},则M ∪N =( )A .[0,1]B .(0,1]C .[0,1)D .(−∞,1]20.已知全集为R,集合A={x|lgx ≤1},B={x|x 2-6x+8≤0},则A ∩(∁R B)= .21.已知U={y|y=log 2x,x>1}, P={y|y =1x ,x >2},则∁U P= ( )11A.[) B.(0,)221C.(0,)D. (,0][,)2+∞ +∞ -∞⋃+∞,22.已知集合A ={x |0<log 4x <1},B ={x |e x -2≤1},则A ∪B =( ) A .(﹣∞,4) B .(1,4)C .(1,2)D .(1,2]R 112xA x ⎧⎫⎪⎪⎛⎫=≤⎨⎬ ⎪⎝⎭⎪⎪⎩⎭{}2|680B x x x =-+≤R A C B ={}|0x x ≤{}|024x x x ≤<>或{}|024x x x <≤≥或2{|2,},{|10},x A y y x B x x ==∈=-<R A B (1,1)-(0,1)(1,)-+∞(0,)+∞。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B.{1,2,4}
C.{1,2,4,6} D.{x∈R|-1≤x≤5}
∵A={1,2,6},B={2,4},∴A∪B={1,2,4,6}. ∵C={x∈R|-1≤x≤5}, ∴(A∪B)∩C={1,2,4}.故选B.
B解析-21-关闭 关闭答案第一章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
≥ <
2������, -1
或
������ + 3 2������ >
≥ 4,
2������,解得
a<-4
或
2<a≤3.
综上可得,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4)∪(2,+∞).
(-∞,-4)∪(2,+∞)
图(1) 图(2)
关闭
解析 答案
第一章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
-19-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解题心得1.判定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化简集合, 从表达式中寻找集合的关系;方法二:用列举法(或图示法等)表示各 个集合,从元素(或图形)中寻找关系.
2.解决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常用技巧:(1)若给定的集合是不等式 的解集,则用数轴求解;(2)若给定的集合是点集,则用数形结合法求 解;(3)若给定的集合是抽象集合,则常用Venn图求解.
()
A.A=B
B.A∩B=⌀
C.A⊆B
D.B⊆A
思考判定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哪些方法?解决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的常用技巧有哪些? 关闭
∵A={x|y=ln(x+3)},∴A={x|x>-3}.
又B={x|x≥2},∴B⊆A.
高三数学 第一轮复习 01:集合与命题

高中数学第一轮复习01集合与命题·知识梳理·模块01:集合的概念和性质1、集合概念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各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C B A …来表示,集合中的元素用、、、c b a …表示,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
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即自然数集,记作:N ;不包含零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即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即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即实数集,记作R ;实数集R (正实数集+R )、有理数集Q (负有理数集-Q )、整数集Z (正整数集+Z )、自然数集N (包含零)、不包含零的自然数集*N ;点的集合简称点集,即以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规定空集不含元素,记作:∅。
2、集合的表示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不考虑元素的顺序),并且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在大括号内先写出这个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再划一条竖线,在竖线后面写上集合中元素所共同具有的特性,即:}{p x x A 满足性质=(集合A 中的元素都具有性质p ,而且凡具有性质p 的元素都在集合A 中),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
模块0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两个集合A 和B ,如果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所以B A ⊆不要忘记Φ=A 。
数学集合练习题高三

数学集合练习题高三1. 已知集合A = {1, 2, 3, 4, 5},集合B = {3, 4, 5, 6, 7},求A ∪ B。
解答:集合A ∪ B表示取A和B中所有的元素,重复的元素只取一次。
根据题目给出的集合A和B,可以得到A ∪ B = {1, 2, 3, 4, 5, 6, 7}。
2. 已知集合C = {a, b, c, d, e},集合D = {c, d, e, f, g},求C ∩ D。
解答:集合C ∩ D表示取C和D中共有的元素。
根据题目给出的集合C和D,可以得到C ∩ D = {c, d, e}。
3. 已知集合E = {1, 2, 3, 4, 5},集合F = {4, 5, 6, 7, 8},求E - F。
解答:集合E - F表示取集合E中除去与集合F相同的元素。
根据题目给出的集合E和F,可以得到E - F = {1, 2, 3}。
4. 已知集合G = {1, 2, 3, 4, 5},集合H = {4, 5, 6, 7, 8},求G × H。
解答:集合G × H表示取G与H的所有组合。
根据题目给出的集合G和H,可以得到G × H = {(1, 4), (1, 5), (1, 6), (1, 7), (1, 8), (2, 4), (2, 5), (2, 6), (2, 7), (2, 8), (3, 4), (3, 5), (3, 6), (3, 7), (3, 8), (4, 4), (4, 5), (4, 6), (4, 7), (4, 8), (5, 4), (5, 5), (5, 6), (5, 7), (5, 8)}。
5. 已知集合I = {1, 2, 3, 4, 5},集合J = {4, 5, 6, 7, 8},求I的幂集和J的幂集。
解答:幂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的集合。
对于集合I,可以得到幂集P(I) = {∅, {1}, {2}, {3}, {4}, {5}, {1, 2}, {1, 3}, {1, 4}, {1, 5}, {2,3}, {2, 4}, {2, 5}, {3, 4}, {3, 5}, {1, 2, 3}, {1, 2, 4}, {1, 2, 5}, {1, 3, 4}, {1, 3, 5}, {2, 3, 4}, {2, 3, 5}, {1, 2, 3, 4}, {1, 2, 3, 5}, {1, 2, 4, 5}, {1, 3, 4, 5}, {2, 3, 4, 5}, {1, 2, 3, 4, 5}}。
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点繁多且广泛。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集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工具。
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示。
在本文中,将对高三数学中的集合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式集合是元素的一个集合,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定义和表示集合。
1. 阳性描述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例如,集合A可以表示为:A = {1, 2, 3}。
2. 阴性描述法:描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或满足某种条件,用符号”∈”表示元素属于某个集合。
例如,集合B可以表示为:B = {x | x是自然数,且 x < 5},表示B是所有小于5的自然数的集合。
※集合的基本运算在集合相关的运算中,常见的有并集、交集、补集和差集。
1. 并集: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记作A∪B)是包含了A、B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若A = {1, 2, 3},B = {3, 4, 5},则A∪B = {1, 2, 3, 4, 5}。
2. 交集: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记作A∩B)是包含了A、B中公共元素的集合。
若A = {1, 2, 3},B = {3, 4, 5},则A∩B = {3}。
3. 补集:对于给定集合U,集合A的补集(记作A'或者A^C)是指在U中但不在A中的元素的集合。
若A = {1, 2, 3},U = {1, 2, 3, 4, 5},则A' = {4, 5}。
4. 差集:集合A与集合B的差集(记作A-B)是指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的集合。
若A = {1, 2, 3, 4, 5},B = {3, 4, 5},则A-B = {1, 2}。
※集合的性质在高三数学中,集合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1. 交换律:对于任意集合A和B,A∩B = B∩A,A∪B = B∪A。
2. 结合律:对于任意集合A、B和C,(A∩B)∩C = A∩(B∩C),(A∪B)∪C = A∪(B∪C)。
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框架

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框架在高三数学中,集合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概念。
掌握集合的相关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下面将给出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的框架。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二、集合的运算与关系1.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A∩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记作A∪B,表示属于A或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3.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记作A-B或A\B,表示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4. 补集: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A',表示全集U 中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5. 相等关系:若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 和集合B相等,记作A=B。
三、集合的性质1. 子集关系:若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2. 空集和全集:空集是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全集是所讨论的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的总和。
3. 互斥集:若两个集合A和B没有公共元素,则称A和B互斥。
4. 互补集:若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是全集U,且A和B互斥,则称A和B互为互补集。
四、集合的应用1. 隶属关系:根据给定条件,将对象分成两个集合,其中一个满足条件,另一个不满足条件。
2. 数学推理:利用集合的运算与关系,对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
3. 概率统计:利用集合的概念,进行概率统计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总结:通过掌握上述高三数学集合知识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与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和应用。
在解决数学问题和进行数学推理时,能够灵活运用集合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推理能力。
集合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
因此,在高三数学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集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