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的“圣人体无”论

合集下载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导读: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王弼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

虽然玄学各派对名教与自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倾向都是把名教指向社会伦理原则,如社会等级名分、道德规范、礼法教化等,也就是有;而把自然指向了与名教相对的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无。

前者以恪守纲常礼法为其伦理原则,而后者则把老庄的无为逍遥自然作为自己的价值依托。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一般称之为贵无论。

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在社会政治领域,礼仪制度、仁义原则,是有,而礼仪制度、仁义原则背后的人心(特别指圣人和贤者的心),是无。

《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王弼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周易》表达的,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篇短文《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同时也闪现在《周易注》、《老子注》中。

贵无是从无对万物和有的决定性作用中所产生出的无崇尚。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在《论语释疑》中,他指出: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

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可见无不是空无,与它相对的概念不是有,也不是万有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指超言绝象,不能在现象界找到,不受具体时空有限性限制的本体之道。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

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是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思想家。

他与何晏⼀起,⾸创⽞学。

在短短⼆⼗四岁的⽣命历程中,开辟了魏晋⽞谈的⼀代风⽓,创⽴了以⽆为本的唯⼼主义思想体系,对中古时期的哲学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王弼的哲学思想具有思辩性的理论倾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但他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唯⼼主义的,需要⽤批判的⽅式加以认识。

王弼的⽞学理论与《⽼⼦》《庄⼦》《周易》等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王弼⼜不是盲⽬地继承,⽽是进⾏了有益的探索。

在古代哲学领域,有关天地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最重要、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们⽤朴素的唯物主义来加以解释,认为万物始于⾦、⽊、⽔、⽕、⼟五种基本元素,或直接概括为阴阳⼆元。

⽼⼦认为,“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第⼀次提出了“⽆”和“有”的哲学命题,将万物之源归结为“⽆”,将万物的存在⽅式归纳为“有”,形成了“⽆”⽣万物的客观唯⼼主义理论。

王弼对这⼀领域⼜作了深⼊探讨,进⼀步肯定了“⽆”在哲学中的重要价值,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也。

何由致⼀,由于⽆也。

”这就是说,万物虽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最终只能回到它们的共同根本——“⽆”。

同时,王弼更加明晰了“⽆”和“有”的哲学关系。

王弼认为,“⽆”和“有”是⼀对既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不可。

“⽆”是“有”产⽣的原因,⽽“有”是了解“⽆”的必然途径。

“⽆”虽⽣“有”,但⼆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空间上不分彼此,它们是本末和体⽤的关系。

所以王弼说,“有这所以为利,皆赖⽆以为⽤也”。

这⼀理论的建⽴,使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建⽴了⽭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范畴,使古代哲学向前跨进了⼀⼤步。

对于“⽆”这个哲学命题,是王弼思辩的重点。

王弼认为,“⽆”⽆处不在⽽⼜⽆可捉摸,它是⼀种虚幻的存在,是⽆法进⾏具体规定和描述的。

因为世界万物各不相同,如果对产⽣万物的本源有了具体性的规定,就⽆法形成万物的本体了。

所以,“⽆”是抽象的,王弼对它的描述是:“听之不可得⽽闻,视之不可得⽽彰,体之不可得⽽知,味之不可得⽽尝”。

王弼

王弼

•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 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地·钟会传》注)
三、名教出于自然(本于无为)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中略)故竭 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 抱素朴以全笃实,多巧利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 绝司察,潜聪明,去功进,剪华誉,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 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抱朴以绝圣智,少私寡欲以 弃巧利,皆崇本息末之谓也。(《老子略例》) •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 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 • 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 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
王弼
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 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 卒。(《三国志》钟会传)
一、以无为本
•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 (裴)徽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 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为训,故不说也。老 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引何 劭《王弼传》) •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处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 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 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 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品物之宗主,苞 通天地,靡使之不经也。(《老子指略》)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 例》)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摘要】在众多对老子思想进行注解的作品中,王弼的注释影响最大,成果最丰富。

王弼作为一个主导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是通过注释《老子》的形式来建立"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因此他在对老子思想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

王弼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而:其一是将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老子注》中的本体论思想:英二是将老子思想的核心“道"进行改造和发展,发展为《老子注》中的核心思想"无”。

这些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了在经学的解读与研究上后人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 表明了经典具有历史性的同时,还更应具有时代性,创造性。

【关键词】《老子》:王弼;《老子注》;创造性在众多注老作品中,王弼的注释影响最大,成果最丰富,以无为本是王弼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而这个思想核心主要体现在其对《老子》的解读之中。

王弼的哲学体系就是以贵无为核心,并且由这个“无”本体出发,贯彻于人事、境界,从各个方而来论证这个命题。

他作为一个主导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是通过注释《老子》的形式来建立"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的。

因此他在对老子思想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注》这部经典作品中。

总体来说,王弼作为一名天才的思想家,在汉魏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打破汉代经学的传统,用新眼光、新方法来研究经典著作,用寻求其中能够与时代相呼应的精神,为解决当时时代困惑和社会问题谋求出路。

王弼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将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本体论思想;其二是将老子核心思想"道”改造为"无”。

一、把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本体论思想王弼在注《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罗 彩【摘要】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

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

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

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关键词】魏晋玄学;儒学;圣人观;接着讲中图分类号:B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3-0155-06作者简介:罗 彩,湖南宁乡人,哲学博士,(广州510520)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20FZXB069)关于玄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学界目前的探讨多侧重在玄学对儒学的批判上,而就玄学对儒学的吸收继承方面则探讨较少。

汤用彤言:“盖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系儒学之蜕变。

”①这里,汤用彤明确指出玄学与儒学有相互一致的面向。

除了玄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汉代儒学有着特定的联系外,玄学究竟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与儒学的这种关联呢?我们可通过魏晋玄学的代表性人物王弼、郭象的圣人观来窥探一二,并尝试将此问题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来观察,分别从圣人人格、圣人系统、圣人政治三方面来探究玄学是如何实现对儒学的改造与发扬,即“接着讲”②。

得意忘形文学理论

得意忘形文学理论

得意忘形文学理论玄学家虽然注释《老子》,却认为“老不及圣”。

何劭《王弼传》载: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引作:“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从“有”“无”关系看,王弼以为老不及圣,这是因为孔子“体无”,故不言“无”,因为“无”不可以言说,只可体会。

而老子言“无”,落入言诠,反倒成了“有”。

“无”只可通过“有”来说明,不可对“无”本身有直接言说。

这个“无”就是万物的本体。

王弼《老子注》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於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事物的本体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圣人的治世之道也是可以认识的。

宇宙的本体道是无形无名“不宫不商,不温不凉”;圣人治世是“体道”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

“道”虽不可言象,不可名状,但它在万有之中,以无形无为而成济万物。

在政治上,崇本(道)息末,就是对自然规律(道)的具体认识和运用。

文学理论集中表现在对《周易》中的“意”、“象”、“言”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上。

所谓“言”是指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达的思想,即义理。

指出,“言”、“象”、“意”三者之间是递进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通过“言”可以认识“象”;通过“象”可以认识“意”。

但明白了意,就不要再执着于象;明白了卦象,就不要执着于言辞。

如果你执着于“言”,就得不到“象”。

那“言”也不是产生于“象”并能说明“象”的“言”。

如果执着于“象”,就得不到“意”。

那“象”也不是产生于“意”并能说明“意”的“象”。

因此,只有不执着于“言”,才能得“象”,只有不执着于“象”,才能得“意”。

总之,逻辑是:“言”生于“象”,而说明“象”;“象”生于“意”,而说明“意”。

要得“意”,必须借助“言”、“象”,但又不能执着于“言”、“象”。

执着于“言”、“象”,便得不着“意”。

只有不执着于“言”、“象”,才能得到“意”。

“圣人体无”之我见

“圣人体无”之我见

种用作动词 , 可释为“ 体认”“ 、 体悟” 体” 。“ 释为“ 心体” 体认” “ 和“ 、体悟” 主要用于“ 圣人体无” , 处 这样
说似乎有矛盾 , 其实不然, 这两种含义及其关系在后 面将给以论述。这里 , 主要就“ ” 体 释为“ 体” 形 的用
收稿 日期 :1 1 7—0 20 —0 3 2
定大 有裨 益 。
中国哲学史上每一个范畴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 同一个范畴在不 同时期 、 不同思想家 、 同的学 不 派都会有不 同的理解 , 尤其是一些意义深刻且歧义较多的范畴更是如此。“ 圣人体无” 中的“ 、无” 体”“ 就
属 于这 类范 畴 。
“ 作 为哲学范畴, 体” 王弼将它与“ 对举使用。学术界认为中国哲学史上在哲学 意义上首先 连用 用” “ 体用” 范畴的就是王掰。 那么,体” 0 “ 在王弼这里具有何种含义呢?通常治中国哲学史的人 由于王弼主 张“ 以无为本 ”从而认为“ 即指“ , 体” 本体”“ 、本质”相应地将“ 当作本体 自己运动的表现 , , 用” 本质所 发生 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把王弼“ 的范畴含义误解 为后来一般哲学意义上的“ 的含义了。 根据所查 体” 体” 0 资料以及对几段重要文字的理解 , 我们认为“ 在王弼那里一种是用作名词 , 体” 可释为“ 形体”“ 、心体”另 ,
作者简介 : 王秀江 (97 , 男 17 一)河南安 阳人 , 北京师范太学哲学 系 9 )重庆人 , 7 西南政法太学法律系 , 9 级硕士研究生。 19 9
维普资讯
法谈 一 下 。
王弼用“ 体用” 范畴来说 明道和万物、 无和有的关系。《 老子》 三十八章注 :夫太之极 也, 唯道乎 ! “ 其 白此已往 . 岂足尊哉 !故虽德盛业大 . 富有万物, 犹各得其德 , 而未能 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 . 地不能为 覆 , 不能为赡。万物虽贵 . 人 以无为用 , 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 , 则失其为太矣 . 所谓失道 而后 德也。以无为用 . 则得其母 , 则能不劳而物无不理。下此 已往, 则失用之母。这里“ ” 以无为用” 是说万 物 因为涵有无而能起作用 .不能舍无 以为体也”是说万物不能不涵有 无而 自己成为“ 。那么“ 为何 “ , 体” 体” 意?显然 , 不能是万物 自己成为本体 . 而是万物自己成为 自己, 万物 自己存在 着, 物有形体才成为物 , 因 而“ 即是“ 体” 形体” 之意 。张岱年先生在《 中国哲学太纲》 中解释“ 不能以无为体” :犹云不能舍无而存 为 “ 在, 所谓体有存在者之义。就是说 , ” 万物不能舍无而存在 , 万物都是具体的事物 . 具体事物必须具有它 的 形状 、 大小 、 体积等特征 . 简单地讲就是形体。张先生在下 面继续讲到王弼“ 的含义时说 :王弼崔憬 体” “ 讲体用. 实乃言一物( 天或地或万物中之一物 ) 之体用 , 非言全宇宙之体用。其所 谓体 , 尚非宇宙 中最 实 究竟者之名称。这就讲得更 明确、 ” 更精辟 了。 关于“ 作为“ 体” 形体” 的含义,老子注》 《 中还可以找到其 它一些例子。如 ,寂寥 , “ 无形 体也 。“ ” 一体 不能 自全” “ ,各得其庇荫 , 不伤其体 矣” 等等。《 易注》 “ 周 中:况之日道 , 寂然无 体, 不可为象 ” . 中 等 其 “ 也是指事物之形体 。 体” 在《 周易注》 王弼在注“ 中, 乾彖” .体用” 时 “ 观念表现为“ 即“ ,健” 用 ” “ 天” 形” “ 即“ ,天也者 , 形之名 也; 乾也者 , 用形者也。夫形也者 , 物之累也 , 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 . 为物之首统之者 , 岂非至健哉。这 ” 里讲“ 体用”将“ 换作了“ . , 体” 形”可见“ 解为“ 体” 形体” 是恰当的。 王弼的“ 的含义与前人不同。《 无” 老子》 及汉人基本上都是对“ 作宇宙论 的解释 , “ 当作宇 无” 把 无” 宙发生之源。王弼则从本体论角度来把握“ 。王弼的这种思想从他对《 无” 老子》 中两句话 的解释可以明 显看出来。《 老子》 “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四十章)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

王弼的“圣人体无”论

王弼的“圣人体无”论

On Wang Bi's Thought of "Sage has been
identified with nonbeing"
作者: 曾小明;朱汉民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儒学;中国哲学;王弼
摘要:王弼的"圣人体无"就是和"无"建立感和应,让"无"内化于生命之中,并作为修正生命的准则。

万物和谐共处而又蓬勃生长,都是"无"之用的外在显露,从万物的蓬勃生长中可以直接体悟到"无"的神妙。

从"圣人体无"到"体冲和以通无",王弼的主要目的是要开拓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当时士人树立起精神信仰,这一信仰就是"道",是"自然",是"无",也就是和天地合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上 升为 国家 意识形 态 , 成为 士人们 的精神家 园 , 并 安 顿着 士人 的身 与心 。但 是 到 了汉魏 之 际 , 学 趋 向繁 儒 琐, 并与谶 纬 纠缠在 一 起 而成 为 谋 取 利禄 与 迫 害 异 己 的工 具 , 学 的神秘化 和世 俗化 带来儒 学 的衰落 , 儒 因而 清人 皮锡 瑞 称 这 一 时期 为 “ 学 中衰 时代 ” 面对 儒 经 。 学之 道 的丧 失 , 晋 土人纷 纷探 求新 的精神 人格 本体 , 魏
下・ 洪业篇》 “ 中,象天法地 , 体无为” 反复吟唱, , 歌颂 晋 国皇帝 顺应 自然 与 日月 同辉 的 高大 形 象 。在 这里 ,
“ ” “ ” “ ” 列 连用 , 义 深 远 , 然 , 法 体 和 象 与 法 并 含 显 效 并 内化 于 自我生 命 之 中应 是其 丰 富涵义 的 内核 。 “ ” 古 代 的 含 义 是 十 分 丰 富 的 , 广 雅 ・释 体 在 《
的接受 , 同时也流露出了“ ” 元 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把 握 性 。从现 有 的史料来 看 , 徽 的问题 带有普 遍性 , 裴 成
[ 收稿 日期] 2 1 0 00— 5—3 1
亲》 “ , :体 身也。 作为身体的“ , ” 体” 有身体力行和亲近 之意。《 后汉书 ・ 固》 “ 行德本 , 班 :体 正性也。 李 贤 ” 注 :体行 , “ 犹躬行也 。 《 ” 管子 ・ 枢言》 “ : 先王取天下 ,
[ 关键词类号 ] B 3 . 25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4 X( 00 0 -0 80 0 82 5 2 1 )606 -6
两汉 时期 , 顺应 封建 大一统 的需 要 , 学定 于一 尊 儒
为 正始 时期 绝 大 多数 名 士 的共 同 困惑 : 方 面 , 无 ” 一 “
德 , 无意 义。 不


象天 法地 。 无 为 体
“ 圣人体无” 是王弼的一个重要思想 , 三国志》 《 对 这 一思想 作 了详 细 的记 载 。 ( 裴徽 ) 问弼 日 : 夫 无 者 “ 诚 万物之 所资 也 , 圣人 莫肯 致言 , 然 而老 子 申之 无 已者 何 ? 弼 曰 :圣 人 体 无 , 又 不 可 以训 , 不 说 也 。老 ” “ 无 故 子是 有 者 也 , 恒 言 无 所 不 足 。 …" 在 裴 徽 看 来 , 故 ” 。 “ ” 宇 宙 万 物 产 生 的 本 原 , 万 物 万 形 变 化 的依 无 是 是
万物和谐共 处而又蓬勃 生长 , 是“ 之 用的 外在 显露, 万物的蓬勃 生长 中可 以直接 体悟 到“ ” 都 无” 从 无 的神妙 。 从“ 圣人 体无 ” 体冲和 以通无” 王弼的主要 目的是要 开拓 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 当时士人树立起精 神信 到“ , 为
仰 , 一信 仰 就是 “ ” 是 “自然 ” 是 “ ” 也 就是 和 天 地合 德 。 这 道 , , 无 ,
21 年 1 月 00 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 卷第 6 总 14期) Ju a o X nJ o n n e i (oi c ne) 0 期( 0 or l f i at gU i rt Sc l i cs n a i o v sy aSe
NO V.2 0 01
王弼 的 “ 圣人 体无 ” 论正 是 在这 一 背 景之 下 提 出来 的。
成 为名士 们生 活的 准则 , 内化在他 们 的身心 修养 中 , 并 成 为精神 上 超越 的依 据 ; 另一 方 面 , 无 ” 是不 可 言 “ 又
说的, 没有规范 , 没有约束 , 全凭个人 内心感悟。作为 正始名士的代表 , 王弼站在一个常人所难企及的高度 , 认 为“ ” 妙莫 测 、 无 神 变化 多 端 而 又无 形 无 象 , 宇 宙 是 的本 始状 态又存 在 万物 万 形 之 中 , 而可 以体 悟不 可 因 以触摸 , 以感 知 不 可 以 描 绘 。圣 人 知 道 “ ” 微 可 无 的 妙, 因而 以身 “ 体无 ” 而不用 言语 来表 达 “ ” 老子 看 , 无 ; 到万有 背后 的“ ”, 而 通过 万 有 来谈 “ ” 无 因 无 的功 用 , 反 而局 限 了对 “ ” 领悟 。在 王 弼看 来 , 无 的 把握 宇宙 本
据, 这一观 点 已得到 当时 一般 学 者 的认 可 。 “ ” 含 诚 字 义 丰富 , 仅仅表 明当时名 士 对 “ 不 以无 为 本 ” 一 思想 这
王 弼等 名士对 “ 体无 ” 的推崇 和 提倡 ,象 天 法地 , 无 “ 体 为” 成为 当 时 国 家祭 祀 时 的一 句 歌 词 。在 《 书 ・ 晋 乐
体 的 “ ” 不 能 只停 留在 言语 的描 绘 上 , 无 , 而应 该 以一 颗 赤子 之心 来 “ 无 ” 让 “ ” 体 , 无 内化 于 生命 体 之 中 , 形
成 自我 的本性 , 自然 呈现 在 外 在 的 风貌 之 上 。 因为 并
王弼 的理论 和现 实追 求 , 致力 于在 圣人 体 “ ” 都 无 和精 神人格 本 体 的建 构 之 中 建 立 起 内在 联 系。 因此 , 从 “ ” “ ” 象 与 道 等角度 出发 , 探究 王弼所 追 求 的与 天地 合
V 13 ( u o14 o.0 Sm N .0 )
王 弼 的 “ 人体 无 ’ 圣 ’ 论
曾小 明 , 朱汉 民
( 南大学 岳麓 书院 , 湖 湖南 长沙 40 8 ) 102
【 摘 要] 王弼的“ 圣人体无” 就是 和“ 建立感和 应 , “ 无” 让 无”内化 于 生命 之 中, 并作 为修 正 生命 的 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