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2、隋的统一:589年,灭亡陈朝,统一南北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以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有利于此后经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4、●大运河:(这是隋朝对历史最大的贡献)①开凿:隋炀帝②三点:中心是洛阳,最北端是涿郡(今北京)最南端是余杭(今杭州)③四段: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⑤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⑥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6、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7、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8、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9、“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唐朝完善。
“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10、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11、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
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12、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的建立: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589年隋统一2、开皇之治:隋文帝原因:A实行“轻徭薄赋”政策:B严惩不法官吏。
3、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方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⑴概况:①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全长2000多千米;③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北京)、南-余杭(杭州)】;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2)评价:①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②过失: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劳民伤财,加重人民的负担。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任用贤才,善于纳谏;A善于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B善于纳谏(魏征)○3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关系3、女皇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A打击削弱贵族势力;B任用人才;C一再鼓励农业生产。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原因:①贞观以来的基础。
②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姚崇、宋景)、改革吏治、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2、繁荣的经济:①农业--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颜色以青、绿、黄为主);③商业—坊、市;城市—长安(中心)、洛阳、扬州、广州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隋亡:(1)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2)制定许多重要制度。
(3)兴建重要工程。
(4)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暴政。
(6)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兴: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臣;都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朝废除,实行1300多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复习是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二、大运河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6、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励精图治,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7、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含义是:天下的水上粮食运输,主要仰仗着隋朝的大运河。
第2课贞观之治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581~ 618年)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贞观之治”: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有:①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④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上面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唐玄宗在位时,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大纲

50中新区七(下)历史期中考试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的统一(隋文帝)⑴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建立方式:外戚夺权⑵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统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特点,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隋朝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①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②隋为来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⑴隋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要加强;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主要功能:运输★⑷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⑸作用:P6。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沿岸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⑹消极后果:当时征用劳役过度,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618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
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2.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④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
内容(即贞观新政):⑴、改革赋役制度。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职能分别是起草--审核—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⑶、编《唐律疏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政绩)(1)重用酷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
担任官职、册封首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程标准: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的建立、统一、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灭亡: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605年起、隋炀帝下令开凿。
3.概况:全长:2700多千米(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文化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结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1.治国措施: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如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结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思考: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主要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光武中兴”、隋朝“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制度创新、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外交政策)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主要治国措施: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发展科举。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对自身要求: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的治国策略: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3.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开元盛世”:1、时间:唐玄宗统治前期,2、具体表现:农业:①修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取育秧移植栽培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④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
⑤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⑥创造出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②手工业:丝织业丝织技术高潮、四肢花色品种增多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与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专题一、开放繁荣的社会隋唐隋朝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
2、隋朝最重要的贡献“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的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隋朝的特点是:繁荣而短暂。
隋朝在制度上有许多创新: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封建国家政府的基础结构,影响深远。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选官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裁撤多余的官员;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选拔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国家运转得井井有条;唐太宗勤政节俭廉政,吏治清明。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实行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赋税;民族政策方面: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的进犯,但是宽厚对待突厥首领和人民,边疆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对外交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派玄奘西游天竺。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阶级矛盾缓和。
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
开创殿试制度,开创武举,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农业继续发展发明改进了新农具:曲辕犁、筒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影响或意义):(1)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3)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4、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5、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并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但是大运河的开凿征发劳役过重,劳民伤财,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2、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或唐太宗的统治措施):⑴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⑵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⑶法律上:修订法令,颁布《唐律疏议》。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武则天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①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3、评价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唐玄宗的统治措施:(1)重用贤能;(2)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5、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6、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①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②手工业在种类、规模和技术方面都超越了前代,典型代表是唐三彩;③盛唐时人口剧增;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7、唐三彩是以黄、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
8、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4、科举考试的作用:(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推动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的出现,个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在唐代,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6、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表现及特点:(1)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2)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1、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厥势力最为强大。
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天可汗”的含义:“天可汗”即唐太宗。
“可汗”原为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主的称号,贞观四年(630年),回纥等西北少数民族首领拥戴唐太宗为各族共主,尊称“天可汗”。
3、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4、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5、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6、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今西安的唐朝小雁塔相似。
第6课开放与交流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遣唐使。
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2、遣唐使的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媒介。
3、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叫晁衡。
4、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
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5、玄奘,又称三藏法师。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
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6、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他架起了中印友谊的桥梁,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及印刷术都是唐朝发明的。
2、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4、火药的发明:(1)火药是我国古代方士为求取长生不老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2)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5、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6、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7、赵州桥的历史地位或评价: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5、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赵州桥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平拱式大拱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了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
两个敞肩式小拱则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
赵州桥结构科学合理,而且造型美观大方,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1、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被称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李白诗的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3、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4、韩愈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5、唐朝乐舞代表: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6、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
7、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2、“澶渊之盟”的背景: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兵临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在宰相寇准力主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重挫辽军。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澶渊之盟的评价: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5、宋夏订立和约(1044年):内容: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疆贸易市场。
评价: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6、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2)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3)人民反对战争;(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7、如何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民族融合。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2、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3、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5、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6、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宋金议和?宋金议和虽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7、金朝变革女真习俗:原因(目的):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管理,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措施:(1)仿照宋制,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2)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3.宋代,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