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10世界热点地区中图版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3章 第1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1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本节复习脉络:考点|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2)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2.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1)概念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2)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②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影响着各地气候的形成。
③下垫面因素: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a.海陆差异:b .洋流⎩⎨⎧调节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影响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c .地形⎩⎨⎧高度、坡向不同产生温度差异地形起伏对大气环流和降水有明显影响d .其他因素。
④人类活动:3.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化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图文助记]气温较高;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具体分析如下:(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①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教育最新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中图版

章末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山西4月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1~2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C.土壤肥力的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解析:第1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2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1.C 2.D(2016·青岛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流域图。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温C.降水D.植被4.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 )A.开发Ⅰ区河流侧重于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D.Ⅰ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进行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例,Ⅰ区域是山区,Ⅱ区域是平原,所以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A项对。
气温、降水、植被只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因素,B、C、D项错。
第4题,Ⅰ区域是山区,落差大,不适合发展航运。
从图示范围看,河流短,水量不一定大,不适合修建大型水库,A项错。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e30f818647d27284b7351ee.png)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8月8日,“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
据此完成1、2题。
1.大兴安岭生产的“中国北极蓝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大兴安岭一张天然名片,该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A.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B.机械化水平高C.科技发达D.无污染的原始环境状态2.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的蓝莓系列产品,此举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C.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D.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解析】1选D,2选C。
第1题,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在大兴安岭地区以完善当地的农业结构,延长生产链为中心。
蓝莓的种植就是利用了当地无污染的环境。
第2题,各种蓝莓产品的开发实行了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加固训练】(2018·天津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有可能是( )A.东北耕地分布图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D.东北林地分布图(2)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A.保持水土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解析】(1)选D,(2)选D。
第(1)题,从图例可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以山区为主,因此其最有可能是林地。
第(2)题,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林业的区域优势显著,其方向是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2018·洛阳模拟)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
读下图,回答3、4题。
913401653.关于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地位于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②A、C两地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③C、D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均种植糖料作物为甜菜④D地农业属于商品谷物农业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①A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B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③C地区要注重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D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3选B,4选D。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学案 中图版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学案 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17988aa1c7aa00b52acbab.png)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2)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3)区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边界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温馨提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
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2.区域差异(1)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
(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
3.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的差异: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差距逐渐扩大。
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
(2)区域位置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海运便利,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3)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的差异:东部开发历史和对外开放较早,西部内陆地区较晚。
【配套K12】[学习](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0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荒漠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0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荒漠化](https://img.taocdn.com/s3/m/950d55eb58f5f61fb6366611.png)
第1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识记—基础梳理]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植被覆盖率低,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易误点拨]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另外,次生盐渍化和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理解—要点突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较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 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 高度范围内。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易错排查练 (第9~10章) Word版含答案-

易错排查练 (第九~十章)(建议用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341页)易错点1 资源跨区域调配分析(2018·安庆二模)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A .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B .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C .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C 2.A[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正确。
华北地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煤炭;东部沿海消费能源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
] 易错点2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材料一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左图)。
材料二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右图)。
材料三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
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________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________。
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资源均较丰富。
(4)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____________(东或西)侧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共同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推荐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10世界热点地区中图版

重点强化练(十) 世界热点地区(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
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29790163】1.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A.①B.②C.③D.④3.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1.B 2.D 3.C[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该湖泊为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湖面多风浪。
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床海拔较高,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湖床海拔低,湖水较深。
该地纬度较高,属于热带地区,湖泊冬季结冰。
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大,湖水盐度较高,不能用于灌溉。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湖盐度较高,图中④位于湖泊北部河流入湖口附近,淡水注入较多,湖水盐度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第3题,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沿岸地区大规模开垦,河流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加剧。
](2018·江西三校联考)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壤很肥沃,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
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
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C.乙地气候干旱,容易出现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5.“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
下列对其成因的评述,正确的是( )A.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严重不足B.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C.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同纬内陆地区较为温和D.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4.C 5.C[第4题,甲、乙两地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甲地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雨热不同期,故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量大,A错误;甲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光热条件充足,故单产较高,B错误;乙地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光热条件充足,但由于位于波斯湾沿岸为闭合的海湾,受风暴潮影响小,D错误;该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为主,但由于不合理灌溉且蒸发旺盛,故导致了土地盐碱化严重。
【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讲 地
![【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讲 地](https://img.taocdn.com/s3/m/4bff8a20844769eae009ed5c.png)
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基础巩固组]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2.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A.L1=2L2B.L1=1.5L2C.L1=L2D.L1=0.87L2解析:第1题,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点位于150°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第2题,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 km=90×111 km。
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
答案:1.D 2.B3.下图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位置图。
该石油管道的长度最接近( )A.800千米B.1 200千米C.1 600千米D.2 200千米解析:G1与G2相隔约10个纬度,两点大致位于同一经线上,计算可得管道长度最接近1 200千米。
答案:B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5.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 )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解析:第4题,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
第5题,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强化练(十) 世界热点地区(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
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29790163】1.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A.①B.②C.③D.④3.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1.B 2.D 3.C[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该湖泊为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湖面多风浪。
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床海拔较高,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湖床海拔低,湖水较深。
该地纬度较高,属于热带地区,湖泊冬季结冰。
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大,湖水盐度较高,不能用于灌溉。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湖盐度较高,图中④位于湖泊北部河流入湖口附近,淡水注入较多,湖水盐度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第3题,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沿岸地区大规模开垦,河流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加剧。
](2018·江西三校联考)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壤很肥沃,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
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
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C.乙地气候干旱,容易出现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5.“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
下列对其成因的评述,正确的是( )A.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严重不足B.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C.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同纬内陆地区较为温和D.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4.C 5.C[第4题,甲、乙两地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甲地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雨热不同期,故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量大,A错误;甲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光热条件充足,故单产较高,B错误;乙地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光热条件充足,但由于位于波斯湾沿岸为闭合的海湾,受风暴潮影响小,D错误;该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为主,但由于不合理灌溉且蒸发旺盛,故导致了土地盐碱化严重。
第5题,古文明中心应为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故A项错误;a、b两河流为两河流域主要的灌溉水源,B错误;临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濒临波斯湾,较为封闭,自然灾害较少,D错误。
](2018·太原模拟)“北极收割机”温室是一个漂浮的半圆建筑,本质是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利用营养丰富的冰山淡水资源进行大规模水培农业生产,为当地居民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帮助原本贫瘠的冰川国家改善生活。
读图,完成6~7题。
6.“北极收割机”温室( )A.可以跟随冰山移动B.全年依赖太阳能提供能源C.能够在全球范围推广D.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7.制约“北极收割机”温室迅速推广的关键因素是( )A.劳动力数量B.经济效益C.科技水平D.市场需求6.A7.B[第6题,注意材料中“漂浮”两字,说明可以移动。
北极冬半年为极夜,无太阳光。
该模式依靠冰山淡水资源提供营养,不可能全球推广。
材料中“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说明D项错误。
第7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肯定有市场需求,已经实施说明科技能够满足需要,而是否有经济效益,将是能否推广的关键,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不会有推广的动力。
](2018·郑州模拟)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欧洲工业由原来的“香蕉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
完成8~9题。
8.影响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科技B.交通C.劳动力D.市场9.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A.增加东欧国家就业机会,制约“香蕉带”的制造业发展B.西欧企业研发中心也随之东迁C.改善欧洲的大气环境质量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欧洲制造业产品竞争力8.C9.D[第8题,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欧洲工业由原来的“香蕉带”向东欧等国转移,使得欧洲经济空间发生变化。
东欧等国和原来“香蕉带”所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比,科技和交通没有优势,但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欧洲东部人口较西部稀疏且经济落后。
因此,东部市场需求量小于西部。
第9题,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增加东欧国家就业机会,但不会制约“香蕉带”的制造业发展,反而有利于促进“香蕉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西欧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企业的研发中心不会随之东迁,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很有可能企业污染也随之转移;对“香蕉带”的大气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增加了东欧地区环境压力,不会改善整个欧洲的大气环境质量;产业转移,利用东欧地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欧洲制造业产品竞争力。
](2018·合肥模拟)合恩角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广阔的麦哲伦次南极生态区。
境内有南半球最大的“微型森林”(植株相对较小)和世界最南端的原住民雅马纳人。
读图,完成10~11题。
10.合恩角保护区内的“微型森林”的成因是( )A.气候湿冷B.风力较大C.土壤贫瘠D.光照不足11.达尔文在1834年穿过比格尔海峡时写道:“雅马纳人生活在杂乱的巨石、高山和原始的森林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这里终年雾气笼罩,暴风雨不断”的原因主要是受( )①沿岸暖流的影响②沿岸寒流的影响③寒冷的西北风影响④寒冷的西南风影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B11.C[第10题,合恩角保护区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内,故风力较大,受强劲西风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森林植株矮小,形成“微型森林”。
第11题,由图可知,比格尔海峡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终年受西风影响,且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故多暴风雨;同时受沿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影响,多大雾天气。
]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一是因为水量丰富;二是因为它是河流发源地。
第(2)题,塞内加尔河三角洲前缘沙洲向南延伸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泥沙含量、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流泥沙淤积会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第(3)题,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分析。
[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13.(2018·湖北八市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两工业区工业部门表。
根据该协议,力帆集团将投资近3亿美元在莫斯科工业区的利佩茨克州联邦经济特区建设占地60万平方米的全新整车工厂,项目投产后计划产能将达每年6万台汽车。
材料三俄罗斯西部的顿河流域是其农业主产区,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下图为俄罗斯顿河流域示意图和该流域内A、B、C三个城市气候资料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力帆集团在利佩茨克州投资建汽车厂对该地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2)有俄罗斯专家建议把乌拉尔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圣彼得堡工业区,试分析该观点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我国长江相比,顿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顿河流域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并说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整车厂的建设会增加对零部件的需求,则会促进零部件企业规模、数量扩张,从而也会带动就业增加,以及促进专业化生产。
第(2)题,首先要明确乌拉尔工业区位于乌拉尔山附近,是后形成的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位于欧洲部分、临近波罗的海,是早期形成的工业区。
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可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角度回答;注意与长江相比,回答顿河水文特征,要结合该流域内A、B、C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分析。
第(4)题,有机质来源于植被,原因从植被丰富、分解慢、保存多等角度分析;农业大规模开发对黑土的不利影响,可借鉴我国东北黑土区存在的问题回答。
[答案](1)有利于当地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加强分工合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工业化水平);当地零部件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
(2)理由:圣彼得堡是临近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交通便利;更加接近消费市场;技术力量较强(或工业基础较好)。
(3)与长江相比顿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径流量较小;径流量较稳定(水位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冬季有结冰期;流速缓慢,水能较少。
(4)有机质丰富原因:顿河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势平坦,降水相对较少,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有机质易于留存。
不利影响: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风力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农药大量使用,使土壤遭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