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原始资料:西汉的耧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课)(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课)(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③长期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整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形成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自己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评价:(1)积极: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2)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西周出现了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到明朝中叶前占据统治地位】2.民营手工业【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3.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古代手工业成就最高的三大行业及成就: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元朝--出现青花瓷;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的时间:明朝中后期2.地区:江南地区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含义: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5.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汉代耧车的作用

汉代耧车的作用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耩子”。
一种畜力条播机。
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
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耧车,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
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
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
用途:耧车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教版 必修2历史前七课知识点总结

必修2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自给自足2.农业技术里的最主要环节:技术: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的南方(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生产工具: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耧车是播种工具)、西汉后期(两牛一人)、隋唐时期(曲辕犁)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时(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专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的青花瓷。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2.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商朝时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朝时吸收了波兰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设织造局。
缎,成为清朝丝制品的代表。
3.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江南(苏州和杭州)一些手工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部门:手工部门特点:明中后期开设机房—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古代货币图片(汉朝、唐朝、和北宋)2.明清商业的特点: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徽商和晋商)3.北宋的商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课文注释: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

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
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此渠称龙首渠。
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
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
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
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
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
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
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
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1课文注释:赵过推广代田法的实行情况

赵过推广代田法的实行情况
汉武帝时,赵过提倡推广代田法。
赵过的代田法由《吕氏春秋·任地》的“上田弃亩,下田弃圳”发展而来,两者都是实行条播。
代田法的优点是能防风抗旱,增加单产,代价是要投入更多的牛力、人力。
赵过推广代田法的艰难过程,反衬出代田法与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也反衬出当时牛耕远未普及。
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不是“上田弃亩,下田弃圳”,而是不分垄圳的撒播。
既然是撒播,就很难实行中耕除草,更不可能“五耕五耨”。
代田法的特点是圳垄相间,岁代处,因而每年耕种的只是当年要种庄稼的部分,亦即农史学者所说的“半面耕”。
既然是“半面耕”,就不大可能再耕再耨。
当时犁耕的效率也不高,一张犁要二牛三人。
赵过推广代田法,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既有试验田的示范,又有对令长、三老、力田的培训,还令工巧奴为作农器,更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推广的范围仍仅限于边郡一些屯田区、太常公田与河东、弘农、三辅地区。
而且,推广的时间也不长,武帝以后,即未再见实行代田法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耧车
耧车,下种器也……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
今燕、赵、齐、鲁之间,多两脚耧,关以西有四角耧,但添一牛,功又速也。
夫耧,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经见,恐难成造。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播,种乃自下。
──〔元〕王祯《农书》卷十二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的使用
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
木与金凡十有一事。
耕之土曰墢,墢犹块也。
起其墢者,镵也;覆其墢者,壁也。
草之生必布于墢,不覆之则无以绝其本根。
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
镵表上利,壁形下圆。
负镵者曰底,底初实于镵中,工谓之鳖肉。
底之次曰压镵,背有二孔,系于压镵之两旁。
镵之次曰策额,言其可以扞其壁也,皆貤然相载。
自策额达于犁底,纵而贯之曰箭。
前如桯而樛者曰辕;后如柄而乔者曰梢。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以其上下类激射,故曰箭;以其浅深类可否,故曰评。
评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
建,犍也,所以柅其辕与评。
无是,则二物跃而出,箭不能止。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樫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辕取车之胸,梢取舟之尾,止于此乎。
……犁之终始丈有二。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唐〕陆龟蒙《耒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