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承转〗各个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师:展示下左侧图片,并展示问题“水在各个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组成要素
2.整体性的内涵
3.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关于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这条标准可以看出,其中的行为动词“举例说明”属于技能的迁移水平层次,“理解”属于知识的理解水平层次,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举出恰当的有关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能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例子,形象具体的解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迁移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最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要素及相互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题型,判别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内容可概括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普遍性规律。

整个教材内容是高中部分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前面部分都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最后一章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以本章内容对整本教材具有归纳作用。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生物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

3.知识结构图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

主要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详细的学习,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影响。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项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3.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同步解读本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的教课内容 ,本课题在必修1、2、3 的教课电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 1 第四章相关自然地环境的因素一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叙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剖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方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 ,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 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只有认识了地理坏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坏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就地取材地办理好人地关系。

中心修养聚焦学生己学习水循坏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地理环境因素有初步的认识 ,对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互换有定的认识 ,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剖析、提守信息的能力。

但学生还缺少综合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还需要增补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 ,并进一步培育学生综合剖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一致的演化过程。

考点同步解读中心修养聚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此刻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 。

“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四周的状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1、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P86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P87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原因:地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

过程:水土流失加剧。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放在其前面学习的。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所以这节课即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

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⒊利用整体性特征指导人们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对楼兰古国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对过程性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⒉通过剖析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环境特征.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科学命题的兴趣,通过教与学,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⒉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⒊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知道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忆联想、创设情景](投影) 世界气候类型图(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世界的气候类型, 思考中国各地分别以哪几种气候类型为主?(学生回答) (要点) ①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③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教师提问) 上次课我们已知道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那么我国自然带分布情况与规律如何?(投影)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我国从南往北:①海南岛-----热带季雨林带②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教师提问) 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规律?(学生回答)纬度地带性(教师指图,提问) 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向西,自然带变化规律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 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事物仍保持着一种好奇感,对自然奥秘仍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

本节被放在《地理1》的最后一章,前面几章已经详细介绍了地球的概念,由大及小,到地球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也基本掌握这些要素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本节涉及到的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等,需要结合生物科学一课,这在初中生物上已经有所学习。

另外,学生们比较缺乏案例分析所要求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可能难以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它方面,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联系 实际
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 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复习旧知 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如何变 化的呢? 活动 93 页 案例 2 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 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学生讨论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 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 化。 活动分析 观察 a-e 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 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动全身” 由内因影 响转入人 为因素的 干扰对地 理环境的
大气 水 生物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 习能力、 归纳分析 出 示 各 循 能力 环示意图
进一步了 整体
教师小结
承转
解各地理 岩石 生物循环 要素的组 成及各要 土壤 岩石圈物质循环 素间的关 系 地形 注意知识 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 的前后联 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思 考 , 讨 系,温故 论 而知新 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 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在同一幅 图上从不 同的角度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引出不同 的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比较容易 分析 92 页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 入手,学 活动 生也能接 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受。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 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 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教学重点
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 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 身没有的新功能。 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多媒体 辅助教学、自主学习 法、讨论法
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 否保持稳定?
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 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
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 的归纳分 析能力。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存活率下降、 数量减少
承转
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 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 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生产功能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复习课
授课人 时间
杜洪 2013-10-27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复 习,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 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 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掌握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点和原理逻辑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 力 2.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 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 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承转
影响 案例 3 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 思考,讨 讨论水库 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论 对自然环 境整体性 地 表 蓄水 能 地表径 水旱灾 的影响, 力下降 害增加 流增加 森 归纳总结 把 理 论 应 林 用到实际 面 问题中, 土 壤 冲刷 、 土壤肥 水土流失 积 让学生感 变薄 力下降 下 到学习地 降 理和我们 的生活密 气候变干 大 气 湿度 下 风 化 切相关, 降 加快 是 有 用 的。 讨论 p97 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 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物质与能量的交 对本节内 各 要 素 换 容进行总 相 互 作 产生新功能 结,巩固 用 形 成 所学知识 整
体 性 地 理 环 境 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 变 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
出解决的措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气 水 生物 岩石 土壤 地形 新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 “牵一发动全身”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小结

学 过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
承转
观看自然风光视频 播放课件 自然环境由那些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简单汇集 学生讨论 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吗?举例说明各要素 的相互联系?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 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做活动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呢?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