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应用赖氨匹林退热的病例分析
混合痔术后赖氨匹林平衡镇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一例护理体会

注意要点 : ) (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 , 胃炎及消化道溃疡 者慎用或 1 有 不用 ; ) 次用药 时 , 小剂量 开始 , 定要严 密观察 , (首 2 要从 一 注意用药后 有无血 压 下降 、 腹胀 、 上腹部 不适 、 搏增 快等症 状 ; ) 用赖氨 匹 脉 (应 3 林的患者 , 次排便时一定注意是 否有黑便( 首 柏油样便) 出; ) 排 ( 一旦发 4 生上 消化 道出血 等不 良反应时 , 即采 取止血 等抢 救措施 , 应立 严密观察 生 命体征 , 做好病 情变化 的护理 记录 ; ) 用药过程 中护士应 加强巡 (在 5 视, 主动询 问患者是 否有不适 , 发现不 良反应 时及时 通知医生 。 如 医护
P 8 次 / n R O / n B 10 7mmHg 大便潜血 阴性 , 电、 0 mi, 2 次 mi ,P 1/ 0 , 心 B 超无异常 , 它检查均正常 。 问无消化道溃疡 史 。 其 询 骶管麻 醉下行 “ 痔 核 切除术、 内痔硬化剂注射术 术后常规抗炎治疗 , , 生命体征与术前无 明显差异 , 给予平衡镇 痛 , 医嘱给 予赖 氨 匹林09 , mL 遵 .g用4 注射用水
讨论
赖氨 匹林为西 药制剂 , 成分为 阿司 匹林 和赖氨 酸复盐 , 主要 能
抑制环氧酶 , 少前列腺 素的合成 , 有解热 、 、 减 具 镇痛 抗炎作 用 , 镇痛作 用较强 , 持续时 间长 , 被广泛 用于肛肠病 术后平衡镇 痛 。 在长期使 只有 用或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会 出现许 多不 良反应 , 口服直接刺激 胃粘 膜 , 如 引起上 腹部不适 、 恶心 、 呕吐和 偶发腹 痛 , 应用可 引起 胃炎 、 长期 隐性 出血 , 可诱发和加 重消化道 溃疡 , 引起 消化道 出血 。 并 甚至 本病 例使 用 09 , 全使 用范围之内的最低用量 , .g属安 在安全范 围之内出现消化道 出 血现 象 , 有2 可能 :1 具 种 () 虽然患 者主诉 无溃疡 病史 , 能潜在 有溃疡 可
输液反应致高热惊厥并消化道出血1例

输液反应致高热惊厥并消化道出血1例
宋彦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09(021)008
【摘要】@@ 1 病例简介rn患儿,女,5岁.因输液后高热惊厥由社区医院转入我院.患儿于2天前因咳嗽、发热38.5℃就诊于社区医院.予口服小儿速效伤风感冒颗粒剂和依托红霉素0.25g,3次/d.治疗2日不见好转,仍发热,后予赖氨匹林0.35g肌注,青霉素320万U+0.9%氯化钠静滴.输液前体温38℃,输液过程中突然高热(42℃)、寒战,抽搐不止.社区医院给予肌注地塞米松、异丙嗪、水合氯醛灌肠并针刺人中穴,缓解后转到我院.
【总页数】1页(P856-856)
【作者】宋彦
【作者单位】沈阳市大东区人民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
【相关文献】
1.手术室疑似温差致一过性输液反应21例分析 [J], 李么琴;何卓文;郭雅梅
2.氯化钾注射液致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 王少区
3.疑似输入性菌血症致输液反应2例 [J], 俞敏;张味娜
4.输液反应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 [J], 赵建广;李凤珍
5.西妥昔单抗致输液反应的预防治疗进展 [J], 朱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例消化道出血疑难病例讨论

1.肿瘤
2.炎症性肠病
无原因可寻? 其他
不明原 因消化
中消化 3.Meckel憩室 道来源 4.NSAID性肠病
5.血管扩张症
道出血
1.胰性出血
肠外
2.胆道出血 来源
3.主动脉肠瘘
下消化 道来源
1.血管扩张性病变 2.肿瘤 3.缺血性肠病 4.憩室等
诊断方法
二.内镜检查: 1.常规内镜 2.胶囊内镜 3.小肠镜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辅助检查:2018.8.5 我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6.7x10^9/L,中性粒细胞50.1%↓,红细胞计数 3.83x10^12/L ↓,血红蛋白131g/L,急诊生化:BUN 5.6mmol/L,粪便OB ++++;全腹CT平扫:1.右下腹局 部小肠及结肠肠腔密度增高,部分肠管内容物淤积 2. 肝硬化;胃底周围、脾区血管影迂曲、紊乱 3.脾脏缺 如。
急予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后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至94/58mmHg,遂行急诊胃 镜。
食管上段
食管中段
食管下段
胃体大弯
胃底
未见明显曲张静脉及明显活动性出血灶,此次出血原因:十二指肠溃疡?恒 径动脉出血?继续进显病灶,难 道病变部位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或者水平段甚至是 空回肠?
治疗
内科护理常规,特级护理,禁食,心电监护, 予PPI抑酸护胃,醋酸奥曲肽、蛇毒血凝酶止血, 补液,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
2018.8.5 相关检查回报 血常规:白细胞 14.2x10^9/L↑,中性粒细胞 84.9%↑,红细胞计数 3.29x10^12/L↓,血红蛋白112g/L ↓,红细胞压积33.8 ↓;血气分析:PH 7.358,乳酸6.8mmol/L↑;凝血功能: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5.8S↓,纤维蛋白原 127.2mg/L↓; 2018.8.6 相关检查回报 血常规:白细胞 9.4x10^9/L,中性粒细胞 72.2%,红细胞计数3.07x10^12/L↓, 血红蛋白105g/L ↓,红细胞压积31.8 ↓;血小板179x10^9/L, 生化检查:ALT 57IU/L↑,AST 105IU/L↑,白蛋白33.8g/L↓,GGT 309IU/L↑, BUN 7.5mmoml/L;乙肝类检测:e抗体0.01S/CO↓,核心抗体 13.15S/CO↑ HIV、丙肝等传染病阴性
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探析

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探析摘要】目的:探析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热患者99例作为观察对象(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随机分成两组后给予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实施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给予治疗组50例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对比两组发热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治疗组发热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发热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快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温。
【关键词】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发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53-01发热主要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多、散热少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的体温异常、寒战、白细胞升高等[1],导致患者精神不振、浑身无力。
针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的临床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发热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热患者99例作为观察对象(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随机分成两组后,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集中在15至59岁之间,均值为(32.15±3.26)岁;治疗组50例发热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集中在16至62岁之间,均值为(32.62±3.39)岁。
分组结果满足组间基础数据差异不大的要求(P>0.05),分组结果具备对比价值。
本次观察开展之前,所有患者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1.2方法给予常规组49例发热患者实施安痛定肌内注射治疗,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2ml安痛定注射液(国药准字H52020853,名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由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于2011-09-08。
2-一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应用赖氨匹林退热的病例分析

一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应用赖氨匹林退热的病例分析一、前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
消化性溃疡包括应激性溃疡和药物相关性溃疡,能够诱发溃疡、胃黏膜病变并出血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等。
二、病史摘要患者常振芳,女,71岁,病历号253244。
患者入院3天前排黑便2次,伴头晕、乏力、心悸、轻度腹胀、腹痛,就诊于我院急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予以“泮托拉唑”静点后,再次出现排黑稀便伴一过性黑曚,血常规提示贫血,为进一步就诊“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既往:糖尿病史3年,规律服药,血糖控制可;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80/90mmHg,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可;冠心病史30余年,规律服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青霉素皮试阳性。
入院查体:体温38.1℃,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85kg,身高155cm,血压106/63mmHg,神清语利,贫血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肠鸣音3次/分,无压痛、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肋下未触及肝脾,无双下肢水肿。
化验检查:便常规(2016-2-12本院):便潜血阳性,偶见红细胞。
血常规:(2016-2-12 本院):白细胞绝对值11.81×109/l、血红蛋白111g/l、血小板292×109/l、生化未视异常。
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2、贫血、3、高血压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5、2型糖尿病6、高脂血症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内科护理常规、禁食、监测血压、尿量,查血型、备血;给予补液、奥美拉唑钠抑酸、头孢他啶抗感染、凝血酶冻干粉止血、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胃黏膜等及对症治疗,完善胃镜检查,当晚患者出现发热,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45g 入壶退热,次日患者仍诉乏力、排气少,未排便,于下午4点再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45g 入壶。
赖氨匹林退热不良反应病例分享、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

赖氨匹林退热不良反应病例分享、药物临床应用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病例分享患儿男,4 岁,因发热2天入院,既往体健,未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入院查体:T 40.2 ℃,神清,呼吸平稳,咽部充血,扁桃体 III°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余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予以赖氨匹林 0.3 g 肌肉注射并留察。
约10 min 后患儿恶心、呕吐 1 次,非喷射状,并出现双目凝视,但呼之能应,无四肢抽动。
30 min后患儿腹泻 2 次,无脓血。
1 h 后患儿出汗较多,体温下降至 38.5 ℃,但出现喉中痰鸣及白色黏液痰,听诊双肺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呼吸较此前增快。
2 h 后患儿呼吸困难,口周发绀,给予速尿、西地兰、氨茶碱等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呼吸困难,面色发灰,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报告:双肺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肺间质血管充血。
病理诊断:急性肺水肿,肺出血。
患儿从病史、体征、治疗经过及尸检结果考虑赖氨匹林引起的过敏反应——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特点1.可以静脉注射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盐,在体内解离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与阿司匹林相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改变了阿司匹林的 pH,降低刺激性,与其他 NSAIDs 相比,其可用于肌注或静脉注射。
2. 药效强且迅速。
静脉注射后立即代谢为阿司匹林,且血药浓度迅速上升,可达到相同剂量口服的 1.8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应用注意事项1、注意严重不良反应总体上来说,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且一般不良反应较轻微,但本药可能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肺水肿即考虑赖氨匹林引起的药源性肺水肿,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
凡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在发生过敏反应的病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水肿。
由于肺渗出影响气体交换,严重可致死。
严重过敏反应除上述病例中的急性肺水肿,还有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严重皮肤损害等。
注射用赖氨匹林九例不良反应分析

现不 良反 应 的原 因是 赖氨 匹林 分解 的水杨 酸抑制花 生 四烯 酸 的环 氧化酶转化途 径 , 是脂氧 酶转化途 径相对增 多 , 乙酰
水杨 酸在 体 内使蛋 白乙酰化 , 前 列腺素减 少 , 白三烯 相对增
多, 从 而诱 发 炎 症 、 支 气 管 收缩 和 过 敏 反 应 , 诱 发 一 系 列 变 态
反应㈣。
的病例 ,其原 因估 计是 由于个别执 行护士静脉注射过 快 , 血
药浓度 突然升高所致 。其后 , 执行护 士静脉注射赖氨匹林 时
注 意缓 慢 注 射 后 , 未 出现 不 良反 应 病 例 。
医技 杂志 2 0 1 5年 5月第 2 2卷第 5期
J o u mM
r a c 【 j 丛
赖氨匹林为水杨酸和赖氨酸 的复合盐 ,化学名称为 D L . 赖氨酸乙酰水杨盐。作用机制与 乙酰水杨酸相 同, 是通过抑 制前列 腺素 合成 酶( 环氧 酶 ) 使前 列腺 素合成 减少 , 具 有解 热、 镇痛、 抗炎 的疗效 , 是一种优 良的非 口服型解热 剂 , 可供
肌 内和静脉 注射 , 可避免 口服 乙酰 水杨 酸 引起 的 胃肠 道刺 激, 填 补 了传 统解 热药仅 能 口服和 肌 肉注射 而不 能静 脉 给 药的空 白 , 对 重症及输液 的高热 患者可直 接静脉 给药 , 方便
不 良反应 9例 , 男性 3例 , 女性 6例 , 年龄 1 2 ~ 5 1岁 , 平均 年 龄2 6岁 ; 临床诊断均 为呼吸系统疾病 ; 患者既往均无药 物及
食物过敏史。
例; 处理及转归 : 出现不 良反应后立 即停药 , 让患者休息 , 症状
逐渐缓解 , 6 0 a r i n后全愈 , 无复发 。
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急诊过程中的退热效果分析

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急诊过程中的退热效果分析目的探讨赖氨匹林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和安痛定注射治疗小儿高热的退热效果。
方法将120例高热患儿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均分为3组,其中赖氨匹林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赖氨匹林,赖氨匹林注射组肌肉注射赖氨匹林,对照组肌肉注射安痛定,比较三组患儿退热情况及疗效。
结果三组于治疗30 min时体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对照组体温明显高于赖氨匹林静滴组和赖氨匹林注射组;治疗1 h后,赖氨匹林静滴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赖氨匹林注射组和对照组,且赖氨匹林注射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 h后,三组体温基本正常,赖氨匹林静滴组与赖氨匹林注射组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仍明显高于另两组。
赖氨匹林静滴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赖氨匹林注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急诊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而静脉滴注用药可达到更高的退热速度。
标签:赖氨匹林;小儿高热;急诊治疗;退热效果小儿发热在临床比较多见,除要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外,还应进行同期的退热治疗,尤其是高热患儿,如未及时退热可能引起惊厥,甚至损伤患儿大脑,影响儿童正常发育。
赖氨匹林属非甾体解热药品,临床常用于退热、镇痛、抗炎等[1]。
目前赖氨匹林在临床有注射给药和静滴给药两种方式,为探讨二者的退热效果,并分析赖氨匹林的疗效情况,该研究2012年1月—6月间以安痛定用药患儿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急诊接诊的高热患儿共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12岁,平均(5.32±1.28)岁;体温38.5~40 ℃;临床疾病:呼吸道感染56例,痢疾32例,病毒性感染28例,其它4例。
将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赖氨匹林注射组、赖氨匹林静滴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迅速实施退热,并查明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退热方法:①赖氨匹林静滴组患儿给予注射用赖氨匹林静脉滴注,根据患儿体重15~25 mg/kg,以浓度0.9% NaCl溶解后给药,静滴时间不超过15 min;②赖氨匹林注射组患儿直接按体重给予15~25 mg/kg注射用赖氨匹林肌肉注射;③对照组行肌肉注射安痛定,注射量2 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应用赖氨匹林退热的病例分析
一、前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 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
消化性溃疡包括应激性溃疡和药物相关性溃疡,能够诱发溃疡、胃黏膜病变并出血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等。
二、病史摘要
患者常振芳,女,71岁,病历号253244。
患者入院3天前排黑便2次,伴头晕、乏力、心悸、轻度腹胀、腹痛,就诊于我院急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予以“泮托拉唑”静点后,再次出现排黑稀便伴一过性黑曚,血常规提示贫血,为进一步就诊“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既往:糖尿病史3年,规律服药,血糖控制可;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80/90mmHg,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可;冠心病史30余年,规律服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青霉素皮试阳性。
入院查体:体温38.1℃,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体重85kg,身高155cm,血压106/63mmHg,神清语利,贫血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肠鸣音3次/分,无压痛、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肋下未触及肝脾,无双下肢水肿。
化验检查:便常规(2016-2-12本院):便潜血阳性,偶见红细胞。
血常规:(2016-2-12 本院):白细胞绝对值11.81×109/l、血红蛋白111g/l、血小板292×109/l、生化未视异常。
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2、贫血、3、高血压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5、2型糖尿病6、高脂血症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内科护理常规、禁食、监测血压、尿量,查血型、备血;给予补液、奥美拉唑钠抑酸、头孢他啶抗感染、凝血酶冻干粉止血、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胃黏膜等及对症治疗,完善胃镜检查,当晚患者出现发热,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45g 入壶退热,次日患者仍诉乏力、排气少,未排便,于下午4点再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45g 入壶。
查血常规:白细胞绝对值10.82×109/l、中性粒细胞相对值56.2%、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225×109/l;血沉21mm/60min;尿常规:尿白细胞(1+ cel/ul)。
出入量可。
血红蛋白较前下降较明显,提示可能存在活动性出血。
并于夜间再次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8.3℃。
于2月15日(入院第三天)检验结果回报血红蛋白49g/l,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
当晚9点患者诉心慌、大汗。
急查白细胞绝对值13.23×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39×109/l)、血红蛋白49g/l、红细胞压积18%,血压70/50mmhHg,血糖19.1mmol/l。
血红蛋白较前明显进行性下降,提示活动性出血,停一级护理该病重,心电监护,羟乙基淀粉扩容,输注悬浮红细胞260ml,凝血酶冻干粉2000iu口服及卡络磺钠静脉止血,于2015-2-15夜间出现间断排血便,初始为鲜血便,后为暗红色血便,量共约800ml,2-16日清晨再次排暗红色血便约100ml。
体温36.6℃,脉搏94次/分,血压108/54mmHg,生命体征平稳,休克指数为心率/收缩压
=94/108=0.87,接近轻度休克,失血量约为20%,停强以及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予输红细胞260ml。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绝对值12.48×109/l、血红蛋白88g/l,较前上升。
完善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肠镜未见出血点,但肠道内可见大量积血,回盲部见大量黑色血块。
考虑小肠出血,18日午后排鲜血便500ml,复查血红蛋白103g/l,红细胞压积30.8%,未再发热,后监测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至72g/l ,排棕色稀便,无血便、黑便。
仍有活动性出血,病情危重,家属自行联系外院进一步治疗并出院。
三、分析与讨论
该患者此次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既往冠状动态粥样硬化心脏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治疗期间患者体温、白细胞升高,给予补液、抑酸、止血、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完善胃镜、肠镜示回盲肠部大量黑色血快,考虑小肠出血。
间断排鲜血便,血红蛋白先后经大幅度下降,输红细胞后回升后出现进行性下降。
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肠镜见回盲肠大量血块,考虑小肠出血。
不排除非甾体类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可能。
患者体温、白细胞升高,不排除肠道感染,予注射用赖氨匹林退热,药师认为不合理。
赖氨匹林为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复盐,能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警示症状,也无论患者是否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
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
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
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其禁忌症包括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四、小结
消化科常见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史,无论患者既往是否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当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时都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药物退热治疗,尤其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五、文献参考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
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