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非甾体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因NSAID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停用NSAID治疗14d后, 均治愈出院结论NSAID可诱发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应合理应用。

标签:非甾体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到二级预防,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其胃肠道副作用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现将我院收治的因NSAID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因NSAID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1~75岁,其中,服用阿司匹林20例,布洛芬11例, 吲哚美辛7例,安乃近5例,保泰松5例,感冒通2例.50例均为口服用药NSAIDS, 服药至出血时间最短者仅服药1d,最长服药35d. 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排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胃癌及全身性疾病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1.2 临床表现服药后烧心、腹胀、腹痛16例,厌食、恶心、呕吐8例.26例出血前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以呕血伴黑便为首发症状13例,仅有呕血16例,仅有黑便21例。

查体:上腹部有压痛24例,肠鸣音亢进17例。

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

胃镜检查食管下端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浅表糜烂、点状出血6例。

胃病变29例,表现为胃体和窦部黏膜广泛充血,多发性糜烂,点、片状出血灶,其中伴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十二指肠炎9例.1.3 治疗方法立即停用NSAID,按上消化道出血常规处理,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严重者加局部应用止血药、输血等综合治疗,全部病人经上述治疗14d, 均治愈出院。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斯匹林28例、对乙酰氨基酚10例等,均口服,为常规剂量,并与同期352例非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服非甾体抗炎药后至出血平均(9.11±4.23)d,观察组年龄(62.23±15.28)d、无临床症状56.10%、胃镜检查糜烂病变85.37%、病变弥漫分布73.12%、Hp感染阳性82.93%、血红蛋白(97.11±9.89)g/L高于对照组的(53.12±14.67)岁、22.16%、28.12%、21.02%、60.51%、(78.11±10.2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10.24±4.23)d、死亡及转外科治疗0低于对照组的(15.50±6.23)d、9.94%。

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具有一定特征,应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证,服药期间注意观察。

标签:非甾体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重症,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感染、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张,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由其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相应增加[1-2]。

本文回顾性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征,探讨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22~82岁,平均(62.23±15.28)岁;具有明确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呕吐物呈咖啡色样或排黑便或大便隐血(+),既往无消化道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等病史;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浅表溃疡。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366例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366例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36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PU)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调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366例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将患者分为服药组(103例)及未服药组(26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 <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未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5.05%和26.24%,(P<0.05)。

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us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Methods 366 case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Jan.2002 to Jan.2009 in The Sun Yat-sen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ed group(103 cases)and untreated group(263 cases)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had NSAIDs in one week before admission.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treated group was older than the untreated group.Hemoglobi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reated group(P<0.01).There were more gastric ulcer,complex ulcer and multiple ulcers in the treated group.Th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Infection in treated group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untreated group,which was 65.05%and 26.24%(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us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we shoul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to NSAIDs.【Key words】NSAIDs;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种不含皮质激素、具有抗炎、镇痛、抗血栓、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据估计全世界每天约有300 多万人服用此药,是目前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服用NSAIDs的老年人明显增多,而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突出[1]。

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发急性痛风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发急性痛风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

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发急性痛风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1. 引言1.1 病例背景这是一个关于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发急性痛风的病例分析及药学监护的文章。

病例背景是指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对于这个病例,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主要症状等信息。

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有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的病史,最近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了左侧足背急性疼痛、红、肿、热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急性痛风。

患者病情复杂,需要药学团队密切监护和治疗。

的详细内容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发急性痛风的病情发展过程及药学监护措施。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旨在总结出有效的药学监护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类似病例的临床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患者用药情况该患者在就诊前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具体来说,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上腹疼痛、黑便等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认为消化道出血。

此次出血事件后,医生建议停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进行相关治疗,患者出院后按医嘱使用抗酸药和保护胃粘膜药物。

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再次出现关节红、肿、热、疼等急性痛风发作的症状。

经详细了解,患者在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后未及时就医并进行痛风的规范治疗。

患者表示由于对非甾体抗炎药产生了依赖性,并没有按医嘱规范使用药物。

患者用药情况的分析提示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患者在病情再次发作时未能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和规范治疗也对疾病的进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对患者的药学监护,指导其正确使用药物并遵守医嘱,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2.2 病情发展过程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用该药物后出现了急性痛风的症状。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112例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112例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11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方法: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因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2例,调查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服药种类、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以老年人尤为多见(62.5%),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且疗效亦差。

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停用NSAIDs或对确需继续服用者换用小剂量、对胃肠损害小的药物,是治疗和预防NSAIDs胃肠黏膜损伤的关键。

结论:NSAIDs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上消化道出血非甾体类抗炎药(non stero idal anti in 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临床常用的抗炎、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

中老年人常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抗凝、骨关节和软组织病变抗风湿与镇痛。

随老龄人口的增多,NSA IDs临床应用上升,其不良反应明显增多,尤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并发症危害最大[1,2]。

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因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2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12例,均经胃镜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在出血前10天内有服用NSAIDs。

其中男70例(62.5%),女42例(37.5%);年龄≤60岁42例(37.5%),60~80岁58例(51.8%),80岁12例(10.7%),平均年龄54.3±10.1岁;所服药物:阿司匹林76例(67.9%),氨基比林8例(7.0%),布洛芬10例(8.9%),双氯酚酸钠3(2.7%),对乙酰氨基酚11例(9.8%),吲哚美辛4例(3.6%),联合用药6例(5.3%),均按常规剂量口服;服药原因:心脑血管疾病76例(67.9%)、风湿性疾病14例(25%)、疼痛10例(8.9%)、发热12例(10.7%)。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大出血5例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大出血5例
介入 治 疗 ]
主动舒 张功 能 , 改善心 肌顺应 性 , 改善 心 肌充盈状态 , 肌代谢 步入 良性循 环 , 心 这
对 消 除心 绞 痛 大有 益 处 。 。 参 考 文献
经皮冠脉腔 内成形术 : 不稳 定型心绞 痛足主要的适应疵, 作用机制足: 球囊扩张 导敛斑块撕裂 , 绝对禁忌证足 : 无保护 的左
大 学 学 报 ,0 12 3 :2 2 0 ,0( ) 2 .
冠脉主干或左主 相当病变 ( 如前降支 和 刚旋支最近端H时有严重的狭窄) 。 冠脉斑块 旋切术 : 过机 械装 鼹在 足通
冠脉 内将阻塞 血流 的斑 块切 除 , 移去 , 并 从而消除冠脉病 变 , 用 于大血管 近端/ 适 迂 曲部位的局限性偏 心性狭窄病变 , 尤




2 52 13 1江苏 昆山市第六人 民医院消化 内科
体抗 炎约 ( S I 具有解 热、 N AD) 消 炎、 止痛 、 抗风湿羽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 是引 起 f黏膜损伤的 主要病 因。该类药物抗炎 I _ i 丰要通过 抑制环氧合矾 ( O , 前列腺 C X)使 (G) P 合成减少 发挥作用…。N AD引起 SI 胃黏膜损 的机制较为复杂 。l前认为可 { 能 下列 素有关 : 直接 刺激 胃黏膜, ① 造 成黏膜损害 , 导致黏膜通透忭增高 , 钠离子 和钾离子进入细胞 内, 离子反流进入 胃 氰 腔, 导致黏膜进一步损 害; ②抑制前列腺 素 ( G) 成 ,G 含 量减 低 , 少 表皮 生 长 因 P 合 P 减 子( G ) E F 的分泌 , P 使 H及 E F的维持细胞 G 理化 质的保护作 f减弱 , } 3 黏膜失去保护 ; ⑧N AD耗竭组织内储存的前列腺素, SI 引起 黏膜的损伤 防治 : 视非 甾体抗炎药损伤 胃黏 ① 膜的相关 因素 : 年龄增大, S I N A D的种类 与

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分析

rt ngo pa dc nrl o p aodn k o — tria a t i l ai ru n ot u crigt t en n seod l ni n a o og r oa — f mmaoydu ( S I s w e e rn ta et n tr rg N A D ) h t ro o, f ci h o
6 .%。 照 组糜烂 性 病 变发 生率 为 3 .% , 察组 糜烂 性 病变 发 生率 高 于对 照组 。结 论 : S I s 所致 上 消化 道 出 18 对 71 观 N AD 后
血 主要 以 胃部 糜烂 为 主要 病变 特征 。
【 键 词 】非 甾 体 类 抗 炎 药 ; 消化 道 出血 ; 关 上 胃镜 ; 胃黏 膜 糜 烂
h m slse n o s r ain g o p ta n c nrlg o p i cd n ae o le s3 .% i b e ain go p a d wa u wa e s ri b e t u h i o t r u . n ie tr t fu c rwa 82 v o r n o n o sr t ru n s v o
ifa nlmmao r g M eho :6 a e fp t n swi l n ay ta th mo h g r ee td a d dvd d i t b e- tr d u . y t ds 0 c sso ai t t ai e h me tr r c e r a ewee s lce n iie n oo s r
p sto , h r ce r o ta t d b t e b e v t n g o p a d c n r lg o p Re u t : n i e tr t fa e to o iin o i n c a a t rwe e c n r se e we n o s r a i u n o t r u . s l I c d n ae o c i n p st i o r o s f o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因呕血或黑便就诊并行急诊胃镜检查确诊的178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伴随的消化道症状、心脑血管病史、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病史的老年患者,多不伴有消化道症状,以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居多,两组患者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标签:非甾体类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腺素,亦可抑制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释放,从而起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

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当广泛,但其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178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因呕血和(或)黑便就诊并48 h内行胃镜检查确诊的178例住院患者,除外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出血、消化道肿瘤、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及外科手术、既往有溃疡出血病史等情况,大便或呕吐物潜血结果均为阳性。

通过询问病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与非NSAIDs组。

其中NSAIDs组76例,年龄18~87岁,男41例,女35例,≥60岁患者50例,表现为呕血17例;非NSAIDs组102例,年龄17~83岁,男54例,女48例,≥60岁患者23例,表现为呕血26例。

服用的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消炎痛、布洛芬、去痛片、对乙酰氨基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甾体抗炎药致一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因“呕血、黑便2小时”入院。

入院前2小时患者呕吐暗红色血液1次,混有胃内容物,量约300mL,同时解黑色稀大便5~6次,总量约200g,伴头昏、乏力、心慌,无腹痛。

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年,长期间断服用“双氯芬酸钠、贝诺酯”。

既往无类似病史。

查体:体温36℃,脉搏86 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10/60mmHg。

贫血貌,双眼睑及口唇、甲床苍白,心率8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

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次/分。

双手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趾间关节畸形,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2.68×1012·L-1,Hb 54g·L-1,HCT 0.25;大便隐血:强阳性;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入院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①消化性溃疡?②急性胃粘膜病变?2.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过程:停用“双氯芬酸钠、贝诺酯”,禁食,吸氧,心电监护,泮托拉唑80mg,ivgtt,qd 抑酸,止血敏止血,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5天后出血停止;行胃镜检查:胃体大弯及胃体底交界处分别可见大小约1.0×0.8cm及1.5×1.0cm的椭圆形溃疡,覆白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HP(-),胃镜诊断:胃溃疡伴出血,慢性胃炎;碳14呼气试验:阴性。

二、分析讨论
1、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年,长期间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双氯芬酸钠及贝诺酯。

根据该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及用药史,结合胃镜提示:胃溃疡伴出血,HP(-),故诊断为“NSAIDs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成立。

NSAIDs的细胞内药物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损伤胃黏膜;另一方面,NSAIDs通过抑制PG合成的作用,从而削弱胃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和胃上皮更新速度,引起胃黏膜损伤,这是致溃疡的主要机制。

目前,NSAIDs已成为除H.pylori感染外消化性溃疡的第二大病因[1]。

服用NSAIDs的病人,药物接触胃粘膜的时间较十二指肠长,故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1];NSAIDs诱发的溃疡常较大,多发,多见于胃体大弯侧和胃窦部,也可有食管溃疡或复合溃疡,多为难治性。

由于NSAID具有镇痛作用,故临床常为无痛性溃疡,易发生严重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约10%的患者可出现呕血,50%的患者会有黑便[2]。

有溃疡易感因素的人,包括高酸分泌、溃疡病史、H.pylori感染、年龄、
NSAIDs药物剂量和疗程与NSAIDs溃疡发病有关[1]。

长期服用NSAIDs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约增加4~5倍,部份情况下高达20倍[3]。

多种因素可增加NSAIDs溃疡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下列几项为应用NSAIDs时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无论此时是否正在服用NSAIDs;②老年人(>60岁);③大剂量NSAIDs 的应用,或联合使用两种NSAIDs,包括NSAIDs和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④疗程过长;
⑤同时服用抗凝剂华法林;⑥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

高危人群应尽量不用NSAIDs 治疗,必须使用时应减少剂量,避免联合使用NSAIDs,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保护治疗;或尽量使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

2、该患者诊断为“NSAIDs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

针对止血过程为高度pH敏感性和NSAIDs溃疡的治疗原则,宜首选质子泵抑制剂[4]。

泮托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可抑制胃内pH持续>6,恢复血小板聚集功能,使凝血反应得以进行,并使胃蛋白酶失
受体阻断剂,因而对NSAIDs 活,稳定已形成的血栓;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
2
受体拮抗剂。

研究发现泮托拉唑 40mg qd应用3~6个月,可使消化溃疡患者不选用H
2
性溃疡的发生率降低78%。

另外,该患者为急症患者,故采用大剂量静脉给药,待患者出血停止后可给予口服给药,或给予奥美拉唑继续治疗2个月以上,并和联用粘膜修复剂,及促动力药。

[参考文献]
[1] 萧树东.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基础理论与治疗进展(上)[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馆出版公司.2004:396-400.
[2] 陈湖,毛苇.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损伤的防治[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 27(11):842.
[3] Straus WL,Ofman JJ.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epidemiologic and economic issues [J].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2001,30(4): 895-920.
[4] Yeomans ND. Management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not related to Helicobacter[J]. Gastroenterol, 2002,17(4):488-489.
[5] Gullen D, Bardhan KD, Eisner M, et al. Primary gastroduodenal prophylaxis with omerprazole fo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r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8,12(2):135-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