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绝圣弃智”?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绝圣弃智”?“绝圣弃智”,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是后世对老子及道家思想批评的主要点之一。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句话:很多人认为道家是阴暗的、柔弱的、避世的、消极的,那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道德经》,或者说只是断章取义。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会发现,他说的好有道理。
老子的《道德经》,才是对中国人性格的绝定因素,而非儒家。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后世对于道家的批评,很多集中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几点上,好像道家就是在号召大家做傻子。
其实大错特错,犯了断章取义的老毛病,或者说大多数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人,被当年反对道家学说的学派错误引导而使产生偏见。
老子用前面至少10个章节,表述对了“不标榜、不树标杆”观点,即“自然而然,道法自然”的道的描述。
可是后世还是产生很多的偏见。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老子此说的正确性。
当有人想要表述自己观点正确的时候,不惜歪曲他人观点、断章取义,既是此理。
不标榜圣人,不推崇智慧,便会避免“智慧出,有大伪”的大奸大恶出现,人民反倒会更加受益;不树立仁义榜样,便会杜绝假仁假义的出现,老百姓反倒自觉的该孝顺的孝顺,该慈爱的慈爱;不提倡新奇的东西,不产生对于金钱的过度欲望,则盗贼、投机取巧的行为都会变少。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科技发明在当时是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后来中国的科技和商业发展越来越滞后,跟历代统治者推崇道家学说但是没有充分的理解其中点或者故意歪曲有些点,有直接关系。
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对于黄老之术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但是在“绝巧弃利”这一点上,也不知道是理解错了方向,还是故意压制了官方或者民间科技创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钟表,有很大一部分是康熙和乾隆收藏的,据说有些钟表连生产国都已找不到第二件,看来皇帝们对于这些“奇巧淫技”还是很喜欢的,但是,却几乎严防死守国内的创造,其中缘由,是否与宋明理学的变态克己复礼有关?乡人浅学,不敢乱说。
道德经19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19章全文及译文
摘要:
一、引言:介绍《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
二、《道德经》第19 章原文及译文详解
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2.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三、总结:《道德经》第19 章的主要思想
正文:
一、引言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立人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名著,被誉为“东方圣经”。
二、《道德经》第19 章原文及译文详解
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老子认为要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避免无谓的争论,这样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
2.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抛弃虚伪和欺诈,民众将恢复孝道和慈爱。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杜绝投机取巧和追求私利,就可以消除盗贼现象。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这三种做法虽有所不足,但可以让人们有所依靠,归属于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朴素的生活态度,减少私欲,不求学识,就可以无忧无虑。
三、总结:《道德经》第19 章的主要思想
《道德经》第19 章主要强调了老子的政治思想,认为要达到无为而治,需要抛弃聪明、虚伪和私利,让民众回归朴素和纯真,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三)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三)魏王弼注本《道德经?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汉帛书《老子》(甲本)原文: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差异重点分析:《老子》原文的这段话是接着上一段的话题,针对社会上盛行的错误舆论环境“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而讲的。
因为这些当时盛行的毒害群众思想的错误舆论,就是来源于那些打着传播圣贤思想旗号、“以百姓为刍狗”的“声人”即讲学老师之口。
所以老子在文中斩钉截铁地用了四个“绝”字,表示绝对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传播“圣贤”思想的讲学老师的话,要弃置他们的奇谈怪论,老百姓的利益必须都能全部得到。
不要让所谓的“仁”和“义”掩盖了事物的真相,要使老百姓恢复自然的生活环境。
要断绝耍弄巧诈贪图私利的坏风气,使得社会安定不会再有偷盗事件发生。
这三句话,就是作为前面一段还没有讲到的补充,所以特别提醒要引起注意。
只要是做到外貌清清白白、内心简单纯朴,人们都没有私心杂念,即使都不去学习他们讲的那一套,也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问题的。
《道德经》把“声”字改成“圣”字,“知”字改成“智”字,使原为特指“声人”的名词,变成了泛指“圣人”的名词;针对特定事件的话,变成了是对知识的全盘否定。
这使得文章的内容与性质跟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认为老子是主张抛弃聪明才智、抛弃仁义、抛弃巧利,不主张学习文化,要社会回到原始状态;造成了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歪曲和误解。
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二十章》:唯之与诃,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漯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今本《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在文本上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今本《老子》第19章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文字在郭店楚简《老子》中一些关键性的文字发生了变化,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这一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今本《老子》所提倡的绝弃“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被“智、辩、伪、诈”替代了,这使得道家与儒家在伦理观念上的一些根本的分歧点不复存在。
文本的变化本身也使得《老子》文本的解读更为复杂,使得老学的研究更具有挑战性。
楚简《老子》认为只要绝弃“智”“辩”“巧”“利”“伪”“虑”六者,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消除产生盗贼的根源,才能使百姓恢复到纯朴的本性。
上引楚简《老子》使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即“绝X弃Y”,三个句式中的X与Y 的具体是什么含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理解。
但以脱离具体的历史语言环境,以今人思维方式猜度古人的成分较多。
如果要还原楚简《老子》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具体考察楚简《老子》所产生的时代及所用语汇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含义,而不能以今度古。
楚简老子所说三个“绝X弃Y”,非常简洁精炼,没有补足的说明与解释文字。
正因其过于简洁,所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楚简《老子》所说的三个“绝弃”必须考虑三个原则性的问题:其一,在三组“绝X弃Y”中,X与Y不是随意搭配的,二者必然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二,在“绝X弃Y”之后出现的“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与对应的“绝X弃Y”之间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三,在“绝X弃Y”中,X与Y在先秦时代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有着特定意义,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特有所指。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再考察楚简《老子》所说的“绝X弃Y”,我们发现,三组“绝X弃Y”各有侧重,“绝智弃辩”立论的重心是政治问题,“绝巧弃利”立论的重心是社会问题,“绝伪弃虑”立论的重心是个人(心性)问题。
《道德经》:凡事都有两面性,你的聪明才智,也会带来坏的结果

《道德经》:凡事都有两面性,你的聪明才智,也会带来坏的结果《道德经》:凡事都有两面性,你的聪明才智,也会给你带来坏的结果。
很多人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部分人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随便听一下,并没有当回事,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内涵。
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经详细解读了,为什么很多人很多时候聪明,反倒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第19章绝圣弃智中,有这样一句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杜绝自会,抛弃巧言,善辩,就能获得很多的利益。
保持一个质朴,减少自己的私利,减少欲望,能做到这些东西就没有忧患了。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说,杜绝智慧,抛却巧辩,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些事情。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特别不明白,为什么要抛弃聪明智慧,聪明智慧不是一个好事吗?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这一章中,所强调的,抛弃那些智慧的基础,是因为有很多人把聪明智慧用在损人利己的事情之上。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一个两面性,当把聪明智慧用在好的用途之上,为人民服务,积德行善,这一定是好的。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私欲,就把聪明才智这件事情放在了一个损人利己的事情之上,让自己得到利益,损害别人的好处。
比如说,在很多职场中间,很多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让自己上位,想让自己加薪,想让自己升值。
于是就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损人利己,这里的聪明才智就是应该抛弃的地方。
我们人类作为比其他生物更加聪明这样的一种生物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践踏所有的生物。
比如说,在最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大自然是和谐相处的。
我们人类并没有那么聪明,更没有去践踏其他的生物和动物。
后来随着智力的发展,人类慢慢的聪明,以为自己是人类的主宰,就去践踏其他的生物,这个也是运用智慧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状态,这个也是不提倡的。
曾经在古人的一些智慧中,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就是说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今天所说的聪明才智。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令有所属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令有所属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在第一章提出玄的概念:“此(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出,若有若无,若无若有,有无叠加的玄,才是了解事物本质的不二法门。
在第二章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就是美,善就是善,这种绝对的概念是错误的。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非黑即白的绝对认知,静止、片面的看问题,是错误的。
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的,相依相生。
万事万物的本质,并非是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妙状态。
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至今严重不足。
老子在第三章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妄自尊大,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是一切纷争的根源。
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不正当的行为。
看不清事物本质,内心迷茫则会被诱惑所左右,为所欲为,背离自然而然的天道。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指出“大道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而“大道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玄的概念,认识远不够清楚明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圣经》认为,错误的认知,荒谬之知是万恶之源。
错误的认知,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如同盲人骑瞎马,祸患无穷。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则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所知不过荒谬之知;所谓的智慧,不过自以为知。
这里的“圣”并非圣贤,是自以为圣,唯我独尊的意思。
这里的“智”是自以为智,自以为知。
杜绝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自以为知,则能明辨是非,认清事物本质,受益无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其实,真正的仁义本身并无瑕疵。
问题是事物的本质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玄妙的。
我们认为的仁义,未必是仁义。
绝圣弃智辩

绝圣弃智辩绝圣弃智语出《道德经》十九章,其文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之译文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遂成通论,无人置喙,而我复疑之。
盖观《庄子》之书,老子孔子几次论道,明显的老子并不反对圣智仁义,惟以此为道之末,器用罢了。
黄老之道无为自然,以和为本,若有绝弃之偏情,是干天和也。
故涵泳数载,观于礼乐而游于术数,史海钩沈而医易探赜,上学先秦而下研汉晋,一夕有悟,遂为之辩。
昔上帝变乱语言而通天不成。
老子距今千载,言语多有变乱,故解读老子亦需要还原古意。
其先论圣。
古有圣,篆书作,亦有聖,篆书作。
今两者通简为圣而不别,故惑多也。
《尚书·洪范》云:“睿作聖。
”此即聖人之聖也。
而圣,《说文》汝潁间谓致力于地曰圣。
《扬子·方言》云:“圣圣,致力无余功貌。
”孟子云:“圣譬则力也。
”老子南人,故此言圣,当是此圣。
致全力而欲求全功,刻意之谓也。
儒者揭举仁义,墨者奔走泛爱,皆刻意也。
故绝圣者,绝刻意之心也。
老子批评孔子“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此之谓也。
再论智。
今人读古书,一见知,第一反应就是智,以知智通也。
然鲜有见智而谓知者。
其实《帛书》甲乙本皆作知。
《礼记·乐记》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
”知者,欲也。
有欲则有私意。
姚鼐云:“知,私意。
”因此弃智即弃私己之意也。
绝圣弃智即绝刻意之心,弃私己之意也。
《庄子·刻意》云:“去知与故,遁天之理。
”其故,使为之也,亦心存刻意。
此言便得于此也。
再论民利百倍。
利者,宜也。
倍者,反也。
郭店楚简《老子》“医(绝)智弃卞(辩)”考

郭店楚简《老子》“医(绝)智弃卞(辩)”考
黎广基
【期刊名称】《中文自学指导》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医(绝)智(知)弃卞(辩)',马王堆帛书甲本作'绝声弃知',乙本作'绝职(耳口)弃知'。
案:'声'与'圣'古通。
马王堆《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四云:'圣者,声也。
圣者知,圣之知知天,其事化翟。
其谓之圣者,取诸声也,知天者有声。
'甲本老子凡'圣'字多书作'声'。
可见帛书甲。
【总页数】6页(P10-14,9)
【作者】黎广基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
【相关文献】
1.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 [J], 徐文武
2."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 [J], 邓谷泉
3.从"绝伪弃作"到"绝仁弃义"——浅析郭店竹简本《老子》反儒思想的强化 [J], 朱艳芸
4.“弃智”与“反智”:老子与韩非子的纠结和迥异 [J], 张永军
5.《老子》"绝智弃巧"的逆向思维论析 [J], 王向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今本《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在文本上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今本《老子》第19章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文字在郭店楚简《老子》中一些关键性的文字发生了变化,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这一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今本《老子》所提倡的绝弃“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被“智、辩、伪、诈”替代了,这使得道家与儒家在伦理观念上的一些根本的分歧点不复存在。
文本的变化本身也使得《老子》文本的解读更为复杂,使得老学的研究更具有挑战性。
楚简《老子》认为只要绝弃“智”“辩”“巧”“利”“伪”“虑”六者,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消除产生盗贼的根源,才能使百姓恢复到纯朴的本性。
上引楚简《老子》使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即“绝X弃Y”,三个句式中的X与Y 的具体是什么含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理解。
但以脱离具体的历史语言环境,以今人思维方式猜度古人的成分较多。
如果要还原楚简《老子》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具体考察楚简《老子》所产生的时代及所用语汇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含义,而不能以今度古。
楚简老子所说三个“绝X弃Y”,非常简洁精炼,没有补足的说明与解释文字。
正因其过于简洁,所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楚简《老子》所说的三个“绝弃”必须考虑三个原则性的问题:其一,在三组“绝X弃Y”中,X与Y不是随意搭配的,二者必然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二,在“绝X弃Y”之后出现的“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与对应的“绝X弃Y”之间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三,在“绝X弃Y”中,X与Y在先秦时代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有着特定意义,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特有所指。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再考察楚简《老子》所说的“绝X弃Y”,我们发现,三组“绝X弃Y”各有侧重,“绝智弃辩”立论的重心是政治问题,“绝巧弃利”立论的重心是社会问题,“绝伪弃虑”立论的重心是个人(心性)问题。
一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绝X弃Y”:“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智”与“辩”在先秦文献中成对出现时,一般是指从士人分化出的智士与辩士。
《韩非子·六反》云:“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又《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傑、良臣、辩智、果敢之士。
”所谓辩、智之士就是辩士与智士。
辩士与智士是两种什么样的人,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中有一个解释:“受言结辞使辩,虑事定计使智。
”[[i]]辩士是指以言辞论辩、交际的士人,智士则是指谋划大事而定计策的士人。
辩士与智士是先秦时期从士人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两类士人,或以言辞论辩政事,或为执政者出谋划策,其目的都是为了依附执政者谋求一定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辩士与智士由于其对执政者的依附属性,使得他们的人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先秦时期的学者们对他们颇有微词。
韩非子对“智”有一个解释:“险、躁、佻、反覆,谓之智。
”[[ii]]唐敬杲说:险,通“俭”,利口也;躁,通“辣”,多言也。
[[iii]]佻,轻佻。
《离骚》“余犹恶其佻巧”注:“佻,轻也。
”。
韩非子认为,花言巧语,吵吵嚷嚷、说话轻挑、经常翻悔而变化无常的人,就是“智士”。
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近迭》说:“臣无明佐之大数,而有滑正之碎智。
”鹖冠子所说的“碎智”与韩非子所说的“智”是一致的。
“碎”,指说话唠叨,絮烦,如碎烦(麻烦,啰唆)、碎过(说话唠叨且爱挑剔)、碎嘴碎舌(方言,罗嗦;唠叨)、闲言碎语等词语中的“碎”都是这个意思。
鹖冠子认为,某个大国(指楚国)身边有“碎智”之臣,是导致这个大国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子·法禁》说:“以数变为智……圣王之禁也。
”为圣王所禁的“数变”之智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反复”了。
韩非子说“智士者未必信也;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
”[[iv]]智士因其多智,所以容易反复无常,不讲诚信。
《庄子·徐无鬼》说:“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可见,智士以“思虑之变”为乐事,“变”就是反复多变,没有诚信可言。
由上可见,先秦时期的智士普遍具有言辞琐碎,不讲诚信,反复多变的特点,因而受到道、法学者的抵制与反对。
道家中的黄老学派与庄子学派反对最为激烈。
《文子·道原》提出:“依道废智。
”《黄帝帛书·十六经·成法》则说“滑(猾)民将生,妄辩用知(智),不可法组。
”《庄子·月去箧》:“天下大乱,罪在于好智”,更是将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于智士。
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的反智思想根源,往上溯都直接指向老子。
老子所说的“绝智”,就是要指绝弃智士。
有学者以楚简《老子》“绝智”而推论老子主张绝弃智慧,主张回到原始无知的状态,这种解释是无论如何讲不通的。
老子本人及其学说本身就是智慧的化身,如果说老子倡导绝弃智慧,无异于说老子倡导绝弃“自我”,这不是老子对自己及其学说的背叛吗?再说,以老子之智慧,应该能够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能被绝弃的。
如果说老子要绝弃的是一切的聪明与智慧,而主张回到原始的智慧未开的时代。
这种说法未免把老子看得太没有觉悟,辩士是以言辩为特长的士人。
先秦时期,辩士“受言结辞”为执政者效劳。
受辩士言辩之风的影响,先秦社会言辩之风日盛。
《列子·汤问》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连小儿也辩论天文,固当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盛行论辩之风的一种直接反映。
对于言辩之风,儒道墨各派看法互不相同。
墨家是赞成言辩的一派。
《墨子·经说下》:“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墨家认为凡事可能通过言辩来判明是非,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墨子·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因此,墨家把辩士视为国家的珍稀人才。
《墨子·尚同上》就说:“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儒家的荀子对言辩之风也发表过看法,但荀子对“辩”明显持折中的看法,即不贬不褒,只要所辩的内容符合儒家的规范就行了。
《荀子·非相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对于“不合先王”“不顺礼义”的言辩,君子才不会去理睬,但如果所辩之言做到了“合先王”“顺礼义”,君子理当采信了。
道家对于言辩的态度与墨、儒两家都同,所持的是强烈的反对态度。
《文子》提出“不贵其辩”[[v]],主张“息未辩之说”[[vi]]。
《庄子·缮性》说:“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认为言辩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作为,重视言辩是十分危险的。
《庄子·徐无鬼》:“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於物者也。
”智士喜欢思虑多变,辩士喜欢言谈的逻辑有序,察士喜欢言辞尖锐,这些人都被外在事物所束缚,因而不可取。
辩士最先是为执政者辩论政事,此风很快影响到学术界。
《庄子》中所说的“儒墨相与辩”、“以坚白同异之辩”等都是指学派门第之间的言辩。
“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
”[[vii]]先秦学术论辩中的这种畸形现象,在汉代被形容为“曲学多辩”[viii],这可能是道家主张“息辩”的原因之一。
《文子》向被认为是“老子之义疏”,由《文子》的“息辩”联系到楚简《老子》“弃辩”,二者应该是相通的。
楚简《老子》的所弃之“辩”,就是要绝弃“言利辞倒,不求其实”的辩士。
在“绝智弃辩”之后,楚简《老子》接着说:“民利百倍”。
智士反复多变,没有诚信,而辩士又言利辞倒,不求其实,这两种人依附于执政者,都会对政治的安宁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给百姓带来灾难和损失。
故而老子认为,只有绝弃了智士与辩士,才能使国家的政治走上正途,从而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二楚简老子中的第二组绝X弃Y:“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先来看“巧”与“利”在先秦文献中的一些基本含义。
“巧”与“利”是同一个意思,可以互训。
《离骚》:“余犹恶其佻巧。
”王逸释“巧”为“利也”。
[ix]“巧”与“利”在古文献中经常出对出现,如“巧口利辞”、“功利机巧”等。
楚简《老子》中“绝巧利弃”也是“巧”与“利”相联而出,不可将此二字割裂开来理解。
在先秦文献中,巧与利相关联的一些含义是:一、用于技艺,指工巧与利器。
“巧”从工,“工”有精密、灵巧义,巧的本义是指技艺高明、精巧。
《说文》:“巧,技也。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不为巧”是指不巧饰,不文饰,不矫饰。
《孟子》书中,孟子四次提到“巧”,其中两次是指“工巧”。
《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
”《尽心下》:“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利,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其本义是刀剑锋利,刀口快。
楚简《老子》:“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
”“利器”之“利”用其本义,是锋利的意思。
“利器”的“器”不单指武器,也指一切器物。
雕刻用的工具,也可称“利器”,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工巧与利器是相联系的。
举凡一切“工巧”,如建筑刻镂,青铜冶铸、丝织刺绣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利器”作为工具,可以说没有“利器”无以成“工巧”。
前引《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刻雕众形”须用“利器”,而“巧”是利器刻雕的结果。
《庄子》此句的本义是虽用利器刻雕造型,但不可为之巧饰。
二、用于言辞,指花言巧语。
《论语》记载,孔子4次提到“巧”字都是指“巧言”,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
”《论语·阳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可见,孔子认为,巧言与儒家所倡导的德、仁都是相对立的,所以说巧言者乱德性,少仁性。
“利”由锋利的本义,引申为为言辞尖锐,如“利口”“利辞”“利言”等语汇中的“利”都是用其引申义。
“利口”出自《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利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巧与利相关联,组成“利口巧辞”“巧言利辞”“利辞巧口”等词汇,如《史记·仲尼弟子传》:“子贡利口巧辞。
”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
”三、用于心智,指功利与机巧。
《孟子》中四次提到巧,其中两次是指心智之机巧。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孟子·万章下》:“智,譬则巧也。
”心智机巧与多与心怀功利目的有关,故而《庄子·天地》云:“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楚简《老子》“绝巧弃利”的“巧”“利”具体是指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各种各样,但多将“巧”解释为“巧智”,将“利”解释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