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精品: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

哲学选择题中经常会考查到一些易错易混点点,命题人会挖一些小坑,考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掉进陷阱,下面按单元整理了必修四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错误的:1、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是自觉形成的。

(自发不等于自觉,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2、世界观是做的,方法论是想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做的。

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是想的)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理想信念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夸大意识作用)4、正确的世界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5.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删去辩证)7.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之为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它在自然观上是唯心的,历史观上坚持群众观。

(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10. 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不一定)11. 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客观唯心主义)12. 在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存在着二元论这第三个基本派别。

(在本原问题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

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

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第一篇: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1.哲学决定生活。

分析: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发展。

分析:分析关系要注意辩证,既要注意哲学产生于实践,又要看到哲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双向关系;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哲学才能给人智慧,才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分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分析:概括和总结不同于总和或相加。

要区别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不可颠倒。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混淆。

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分析: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基本问题的观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展开的。

4.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4、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5、物质和意识依赖。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9、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错,联系是有条件的)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注:“易错点点播”部分是正确内容,“自我巩固”部分是练习,后面是练习的答案提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点点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3、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4、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的)。

7、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8、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不能说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9、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0、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1、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13、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15、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7、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19、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4、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必然有好的实际结果。

6、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8、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9、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10、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11、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1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3、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15、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派生的,意识决定物质。

16、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同等重要,相互决定。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3、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4、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都是循环往复的。

5、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6、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7、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8、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9、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10、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11、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1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1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4、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1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17、只要人们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愿望办事。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政治学科体系严谨,穿插密集,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须要好好归纳一下重要学问点。

学完每个章节号要对重点学问进展总结。

我整理了人教版必修四的学问点, 欢送阅读!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留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而不是指某一种详细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详细形态是共性和特性,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相识运动, 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改变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改变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着,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

●留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改变中,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肯定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别形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短暂的。

②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成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成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导致相对主义和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势必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缔造, 也不能被歼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改变和开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及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及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及我们的生活、及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及退、得及失、名及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区别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及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1)区别:①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具体知识: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把握世界的本质
1.正确理解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是可知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常见错误如下: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包含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客观实在只包含物质现象。

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总和)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
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构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这里注意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
一包含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常见错误,认为生产力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3.正确把握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4.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注意: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脱离静止谈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脱离运动谈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创造规律、但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并可以改
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自身),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遵循客观
规律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和基础,不能颠倒二者的位置。

③规律≠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借助抽象思维
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6.意识的本质: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里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注意:人脑≠大脑(意识为人所特有,不包括动物)
机能≠产物/分泌物(这就意味着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产生意识,因为意识离不开社会
实践)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歪曲的、虚幻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7.意识的作用:
①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注意: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但自觉选择性为人所特有。

②能动的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注意:意识有正误之分,所以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消极的导向作用。

(即正促错阻)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
发是我们办事情是出发点。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注意:物质第一性,起决定作用;意识第二性,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的说“意识促进
客观事物的发展”。

9.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精神世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所以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性
活动。

此外还要注意,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需要中间环节——实践。

常见错误:
①扩大或缩小范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或实践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③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社会变革的实践。

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0.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唯一,只有实践;而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不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他人的讲授等),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里的动力不是唯一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也有正误之分,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
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11.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常见错误:
①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

通过真理的定义可知,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认识,不能说真理当中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真理是永恒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转
化为谬误。

③真理是主观的。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也是客观的。

12.认识的特性: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也是从主客体两个角度来说明,强调认识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常见错误说法,认识是一种圆圈氏的循环运动。

更正: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