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实热点加强练 训练14 生态文明建设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现实热点加强练训练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训练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1.(2018 •昆山质检)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 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 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C.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D. 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序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辛亥革命通过和平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与材料“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可知为北伐战争,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等,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叛变而以失败告终,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解放南京是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的对决,与“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不符,故D项错误。
2 •《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主张,故 B 项正确。
3. (2018 •常州模考)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这反映当时( )A. 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B. 增强民族意识已成时代共识C. 知识界是救亡运动主力军D. 国共合作是国人的普遍愿望答案B解析根据20 世纪30 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民族复兴思想出现、发展是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故A 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复兴成为社会思潮,反映出民族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救亡运动主力军,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复兴而非国共合作,故D项错误。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https://img.taocdn.com/s3/m/d140aec6e009581b6bd9eb31.png)
第26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2.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3.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
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4.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5.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时这样说道:“(这一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推荐学习K12(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0讲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

第20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2.《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作者要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3.如图为在法国取得发明专利的“汽马”。
这项发明出现的前提是( )A.马的驯养与使用 B.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C.电的发明与使用 D.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第3题图4.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指南》写道:“科学发现,工业应用,人类遵从。
科学发现,天才发明,工业应用。
人类则适应新事物或被其塑造。
”该宣传说明( )A.科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B.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C.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D.科技促进近代城市兴起5.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 )A.工厂制到垄断组织B.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C.蒸汽化到电气化D.商业资产阶级到工业资产阶级6.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说:“19世纪最大的发明是找到了发明的方法,一种新方法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中来了。
……新方法中有一个因素便是设法把科学概念与最后成果之间的鸿沟填起来。
”材料中的“科学概念与最后成果之间的鸿沟填起来”是指(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科学转化为成果的速度加快C.科学推动工业革命产生D.科技成果来源于工人经验积累7.“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
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专题九 近代以来经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专题九 近代以来经](https://img.taocdn.com/s3/m/5a635d941a37f111f1855b39.png)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9世纪60~90年代)(1)洋务运动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③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①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重点深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下的中国的冲击。
(2)其他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③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3)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小题练(四)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小题练(四)](https://img.taocdn.com/s3/m/2ccb0c21783e0912a3162a22.png)
小题练(四)1.(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题)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这种现象( )A.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B.弱化了等级秩序C.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在宗法制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将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按照父系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出现了“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的现象,权力在一家一姓内传递,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8·河北邯郸模拟)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
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
买布。
四月……可籴穬及大麦。
收弊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
籴穬、大小麦。
收弊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庄内部交易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体现了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B项正确;汉代田庄内部交易以满足田庄日常生活为主,与外部市场联系较少,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排除C 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3.(2018·广西梧州、柳州高三摸底)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实热点加强练 训练6 民生意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实热点加强练 训练6 民生意](https://img.taocdn.com/s3/m/124c9131bed5b9f3f90f1c82.png)
训练6 民生意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
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持续。
1.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
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D解析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D项正确。
2.(2018·扬州三模)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圣地。
这反映出(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3.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答案 A解析“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
4.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推荐学习K12(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文明的发展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7世纪)(1)背景①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②经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③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类生活的世界。
2.宗教改革(16世纪)(1)背景:人文精神的推动;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赎罪券”而矛盾激化。
(2)实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
(3)内容: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里提出信仰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
(4)意义: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1)斗争矛头: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康德倡导人权、自由、平等。
(4)作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提出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蓝图。
[重点深化]1.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历程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
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
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1)相同点①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人文主义主要反对以神为中心;理性主义主要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
②人文主义主要集中体现在文艺、科学领域;理性主义则遍及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https://img.taocdn.com/s3/m/c1babd8d284ac850ad0242ac.png)
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崛起(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重点深化] 从不同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及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近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4 生态文明建设
1.(2018·连云港二模)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
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濞没,妨于耕种。
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
……虽有水旱,皆可救御。
”材料反映了( )
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
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2.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
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D.对人类贪欲的遏制
答案 C
解析生物进化论是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与材料保护环境,崇敬生命不符,故A项错误;对理性社会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但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煤等能源的消耗和废水、浓烟等环境污染,故材料作者的主张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故C项正确;对人类的贪欲的遏制,体现不出作者强调
自然整体性的主张,故D项错误。
3.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答案 C
解析185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的弊端,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的描述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D项错误。
4.“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
5.(2018·泰州高三调研)到1942年,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
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
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
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
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答案 D
解析通过以工代赈,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工人的就业问题,扩大了政府救济,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工人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产品,提高了社会购买力,故D项正确。
6.“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
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
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
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
”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
A.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B.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说明并没有违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与材料的内容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不符,故B项错误;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C 项正确;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没有引发世界恐慌,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
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
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
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净能力。
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
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
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
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
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
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
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
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
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答案(1)原因:苏州河水质较好——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近代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在华的外资工厂数量也很少;上海的城市人口尚未激增。
泰晤士河水质较差——工业革命后,英国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对河流构成污染;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加剧河流污染。
特点:政府主导,民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治理效果有限。
(2)原因:苏州河——政府不够重视;经费不足;政府无法统一规划;周边战乱不断。
泰晤士河——自由主义盛行,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业资产阶级反对;民众经济能力有限,对河流治理存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