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手法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赵剑群内容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一样,都作于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
二者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合,采用“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手法,在艺术特色上颇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艺术特色一.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赤壁之战)和古代英雄人物(周瑜)写入词中。
联想到九百年前那奠定了三分局面的赤壁之战,联想到那场战争中一个个卓异不凡的风流人物,但眼前所见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千百年来依然故我的壮丽风光,那些历史人物却“而今安在哉”了。
使人产生了人生之短暂和宇宙自然之永恒之感。
在对壮丽江山的咏叹中,依然隐含着人生的悲慨。
“使人们感到赤壁江山的景物描写有着味之不尽的意蕴”,作者尽情咏叹赤壁江山的永恒壮美,愈发反衬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悲哀。
作者愈是渲染历史人物的伟大、崇高,愈是在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其次,作者用瑰奇险峻而又秀美流畅的语句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音调高亢,意味隽永,韵味无穷,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俞文豹也在他的《吹剑录》中说此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不无道理的。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则同样也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四者紧密结合再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理相生的效果,“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野赤壁的特定情景”,写景之笔,把徐来的清风、明净的秋水、窈窕的明月,以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导演的赤壁之战的雄奇景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引人人胜,而抒情之笔,则先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寄兴于悠远的思念,理想的追求。
赋中所设的主客问答,其实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研究文献综述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theorytoexplore1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研究:文献综述文/刘珊宏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歌词取材于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品,古诗词艺术歌曲又是中国的瑰宝。
本文将主要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总结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深刻含义。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表现;演唱技巧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是一门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关于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关研究亦是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1.1 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研究现状经过搜查整理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文章约有164篇,研究作曲家个人作品的文章有约50篇,但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印青所著版本)这首歌曲研究和分析的却不多。
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这首作品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在2019年成阳的硕士学位论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以印青〈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中,作者从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和音乐特色,再从细节入手分析了作品的演唱技巧,由理论联系上升到实践。
2019年李阳的硕士学位论文《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演唱探究》,首先从歌曲的创作背景着手,对诗词和歌曲都进行了分析,在了解了作者苏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再去阐述作品的音乐风格,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全面更综合的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对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2019年张云红的硕士学位论文《异曲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也是将诗词与歌曲分开叙述,而后再结合来阐述异曲同词的两首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大江东去》,并对比两首歌曲的音乐本体与演唱技法、共性与个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词中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并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评课:
1. 词人对赤壁古战场的描述非常生动,通过使用一系列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了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和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
这种描写的手法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战场的氛围,增强了对词中意境的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词中关键词汇的解读,如“穿”、“拍”、“卷”等动词,以及“乱”、“穿”、“惊”、“拍”、“卷”等形容词。
这些关键字词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惊涛拍岸”与“惊涛裂岸”哪个描述更加恰当,以及为何“拍”字好于“裂”字,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对比两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差异和优劣。
4. 词中还通过对周公瑾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苏轼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如此敬仰周公瑾,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加深对词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 本课的情感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和忠诚爱国精神,以及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赤壁之战和周公瑾的赞美和敬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通过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词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并通过关键词汇的解读、对比分析和情感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这首词的魅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本篇是苏轼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赶忙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宽敞而悠久的空间时刻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专门气概,品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概极大。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那个地点是传奇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
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怎么说在哪儿,一直众说纷纭,现一样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只是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
“周郎”,即周瑜。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受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无能萎靡的气氛,把读者赶忙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域,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壮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锦绣山河,必定产生、培育和吸引许多杰出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刻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专门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因此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公瑾”,周瑜的字。
“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选择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艺术与审美效应

收稿日期:2019-02-03 作者简介:莫运平(1971-),男,湖南江永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陈 婷(1995-),女,湖南郴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2017 级研究生。
1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7 卷
词中“大江东去”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所倾倒,其实此 词之归结正在词的最后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和“人生如梦”的哲学道理。 [1]145 这首词上阕主 要写景,下阕主要写人,但无论时空或是景物,最终 都归结到人。前面所选择的一切景与人都是带有苏 轼主观性情感的素材,气势浩荡的“大江”、雄伟壮 观的赤壁之战和意气风发的“公瑾”,都是为“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铺垫,江山美人不过是词表 面的意思,而内心的悲沉和超脱旷达才是它深层暗 含的意蕴。不管是该词对壮阔景物和古代英雄人物 的描写,还是《赤壁赋》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和“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的感叹,都说明了苏轼认为作为 个体的人必将消亡,于自然面前,个体不足挂齿,因 而显现出旷达与超脱的情怀。
情感的伏线比怀古这条明线更为重要,这从苏 轼并没有完全遵从人与事的客观真实性来写也可 见出。 一是苏轼所游的赤壁其实是黄州的赤鼻矶, 而非真正的三国赤壁。 苏轼对此当然是了然于胸 的, 但是词中却当作三国赤壁来怀古了。 二是词 中的周瑜形象显然是被诗化了的,“小乔初嫁了”, 这件事并不符合史实。它是带有了词人自身情感的 形象,是用来表现某种特定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苏轼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 而非完全客观的逻辑, 就像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所写:“赤壁何 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苏轼如此描写,就是 为了借山川及周瑜,将他们设定在自己要创造的审 美空间内。 也就是说,苏轼在创作中就像其他诗词创 作者一样,通常不是按外在的物象来描绘,而是根据 自己内在的情感驱动来选择物象创作, 赋予所选择 的客体一种有灵魂的生命形式。 不管是词中自然景 观的描写或者是人物对象的选择都是与词人的内 心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同行同构的关系。 [2]17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与语言艺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与语言艺术《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下面是文学赏析,欢迎阅读: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划破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回首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晚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有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道那就是三国周瑜激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豪迈的江山极秘例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劲敌的战船火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有如一场梦,且淋一杯酒悼念江上的明月。
文学赏析:这首词中作者必须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讲起,由此带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分散为周瑜一人,注重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关键地位。
词中存有两种衬托:一种就是实景和虚景相互衬托,另一种就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晚生华发”相互衬托。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
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融合写景和怀古去抒发感情。
例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绘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蕴含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最后筹钱“一樽还酹江月”抒发自己的感叹。
全词意境宽广,感情不羁,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运用生动的比 喻和夸张手法,描 绘出赤壁之战的壮 丽场景。
苏轼通过描绘山川、 江水、波涛等元素, 营造出恢弘的气势 和壮美的画面。
苏轼在描绘壮丽景 象的同时,融入了 自己对历史和人生 的感悟,使得景象 更加富有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的壮丽景象 不仅是对历史事件 的再现,更是对苏 轼内心世界的表达 。
04
《念奴娇·赤壁怀古》艺术特色
章节副标题
豪放词的代表
词人:苏轼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 词人苏轼在 赤壁怀古, 创作了这首 豪放词的代
表作
艺术特色: 词风豪放, 意境开阔, 抒发了作者 对历史和人
生的感慨
影响:这首 词成为豪放 词的代表作 品,对后世 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ຫໍສະໝຸດ 壮丽景象的描绘06
《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句赏析
章节副标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句含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辉煌成就与悲壮命运。 意象分析:大江、浪花、风流人物,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历史长河的壮丽画卷,展现了苏轼对历史和英雄的敬仰与 感慨。 艺术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历史长河的浩渺与英雄人物的辉煌。
人物形象的刻画
苏轼通过描绘周 瑜的英俊形象, 展现出其非凡的 才华和军事才能。
苏轼运用对比手 法,将周瑜的年 轻有为与自己的 年老无为进行对 比,表达出内心 的感慨。
通过描绘周瑜的 婚姻生活,苏轼 表达了对忠贞爱 情的赞美。
苏轼刻画周瑜在 战争中的冷静、 果断和英勇形象, 展现出其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领导 能力。
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苏轼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 人物的敬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应用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在当今社会,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中的关系并加以应用。
本文将从古典文学的诗歌鉴赏和现代写作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的实际应用。
一、古典文学的诗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一百六十八行,描写了屈原隐居时,怀念昔日光辉岁月的情景。
诗中大量运用了夸张手法,陈述了战事悍然、山水宏阔、百姓艰辛等多方面内容,构思宏大,意境深远,细节描写精确,语言优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展现了作者杨炯的诗歌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古典文学的诗歌鉴赏已成为人们提高审美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分析、背诵、朗读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特别是在学生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经典诗歌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美和文化底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现代写作技巧的应用除了在诗歌鉴赏上有所应用,古典文学在现代写作技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当代作家和写手,如果能够在写作中融合古典文学的元素,必将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艺术成就。
例如,在小说和散文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古典诗歌中的修辞和文学手法,表现复杂的情感与思想。
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继承并发扬古典诗歌的修辞风格,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让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把古典文学中的修辞和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写作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古典文学的价值观也为现代写作指明了方向。
古典文学中常常表现出的纯真、善良、勇敢、正义等良好品质成为现代文学不可缺失的主要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词出自《世说新语》:王孝伯问 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 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 阮籍心怀不平,经常饮酒浇愁。后来 经常用这个词来指代有才华得不到施 展,无可奈何,借酒消愁。 也比喻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一、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 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 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 历史联想。
二、刻画豪迈之人
上阕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 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阕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 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 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为什么要在“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 发”两句中间插进一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 活细节?
周瑜结婚: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 轼被贬谪后流放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 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 。
《雨霖铃》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比较阅读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功业未成 早生华发 屡遭不幸
怀古伤今
三、抒发壮志豪情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 壮志豪情,词的最后一层倾诉壮志难酬 的苦闷,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 种苍凉是对豪情壮志的补充 。
区别?
烘托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 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 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映衬 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 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 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 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 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 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 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人 帐饮、执手相看泪 物 眼,竟无语凝噎 行 动
作 者 情 感
无绪、留恋、多情自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
豪放派特点 婉约派特点
风格豪迈、奔放, 视野广阔,气象恢 弘,结合现实生活 来思古抒怀或写景 言志,词句质朴, 表现远大的理想报 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时间与空间完美的结合。在结构上总
领全文,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
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 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故国神,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多写男女欢爱、柔 情、触景伤情等内 容,词句委婉、缠 绵、清丽,追求精 巧、细腻的感情和 韵味。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
• 说明周瑜当时非常年轻,才华横溢,很有作 为。
• 以美人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周瑜和君主的姻
亲关系,是他得到重用的重要条件。
苏轼内心解读
建功年龄 职务 际遇
外貌 人生
周瑜 34岁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英俊儒雅 幸福美满
苏轼 47岁 团练副使(虚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