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论述类文本阅读《社交网络里的文化软实力》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
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
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
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
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书评(含答案)

专题27 论述类文本阅读——书评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交叉研究”成为呼声很高的热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得到了大力提倡,学界甚至将这种“交叉研究”视为提升学术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际上,“交叉研究”并不一定是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研究”的可能。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研究员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以下简称“张著”)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交叉研究”特色的学术新作。
首先,张著体现了学术热点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
尽管铁路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但自从交通史研究于近代诞生以来,铁路史研究便一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交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则因铁路是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
在如今中国的高铁建设已然成为国家一张靓丽名片的背景下,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势必进一步高涨和持续。
“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其选题属区域史范畴自是不争,而区域史的研究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终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至今未曾稍歇。
张著的两个核心语汇,一为“粤汉铁路”,一为“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皆在学术热点领域范围之内。
其次,张著体现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
仍以张著的两个核心词语来论,无论“粤汉铁路”,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都不止单纯的经济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特定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
于粤汉铁路而言,其在打通广东沿海与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之间经济交流沟通的脉络上,确实具有经济方面的重大价值。
但是铁路的贯通,所打通的又岂止是经济呢?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沟通与往还,也因此而更加顺畅。
以“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而论,近代湖南在铁路贯通之后,所发生的变化何止经济、社会两项,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变迁。
大到军事、政治、文化,小到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又有哪一方面不受到影响?第三,张著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东方—中国:农耕文化—重视经验、讲究传统—民族性格:温和内敛西方—欧洲:海洋文化—重视技术、讲究创新—民族性格:奔放激昂差异:中国欧洲生活“家”:群居伦理、家族观念“人”:个体伦理、独立观念文化儒家文明:秩序(君臣父子)基督教:革新、突破(十字架)和谐(天人合一)餐饮菜系繁复(川、粤、湘、鲁)简餐为主、个人化、私有化“吃”:民以食为天居住四世同堂、合家欢乐独居风尚、一胎化习惯享乐、现世幸福禁欲、来世幸福绘画水墨、花鸟:意境—写意油画:逼真—写实融合:西汉张骞出使、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明清利玛窦、庄世顿、1978年改革开放当下具体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互补、融合中国西方节日追捧圣诞、情人、感恩节沉醉春节、中秋、端午餐饮风行西餐、快餐、自助餐追捧饺子、油条、火锅文化亲睐好莱坞大片、网络文化崇尚“四书五经”、名著生活流行独居、一胎化修建四合院、三进五厢【星巴克(西)进驻故宫(东)|水墨画(东)悬挂于白宫(西)---全球化、地球村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文化本应该多元、丰富,文化因多元而精彩。
】2、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传统文化:国学、诗词、书法、绘画、京剧、昆曲、武术、汉服、风俗—正在消亡流行文化: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流行音乐、数码产品、游戏---正在兴起(1)消亡与兴起的根本原因:A工业化的批量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文化产品成本更低、消耗更少、便捷、及时。
B传统文化节奏慢、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2)传统文化如何保存?--放低身段、适当改变,寻找新兴媒体技术,结合改造、适应大众。
【《百家讲坛》:国学名著+电视平台,“改头换面讲经典”;“中国风”:古典诗词+流行曲调,“传统与流行的完美结合”】(3)流行文化如何经典?--避免浮躁、拒绝三俗(低俗、恶俗、庸俗),吸取传统文化经典因素,提高自身品味。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模拟训练(共5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模拟训练(共5 篇,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张涛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
吴奔星《文学风格流派论》指出,“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等同起来”,“文学社群是否为文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 。
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
“社”原先来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
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
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
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 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及战国之《楚辞》。
随着建安以降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
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
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文坛产生一定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而文学社群则不一定要求社群成员在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只要志同道合,皆可入社。
文学社群的成员虽然多为文人士子,但这些文人士子所结社群不一定是为文学目的。
如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张岱青年时期在绍兴曾结丝社弹琴娱乐,明天启二年又与其叔张尔葆于绍兴结斗鸡社取乐,黎遂球诸昆弟在年轻时于番禺结怒飞社放鸽游戏,明末大儒刘宗周还于崇祯四年在越中结学术性社群证人社,等等。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2022-2023学年精选模拟试题专题——一般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段(含答案)

【高考语文】2023年精选模拟测试试题专题一般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段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黄金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没有止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没有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没有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道德的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是无比契合的。
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没有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观念。
的大国工匠,没有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没有可小视的创造力,没有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
目前,没有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
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
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
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
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
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述类文本阅读《社交网络里的文化软实力》附答
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社交网络里的文化软实力
【新华每日电讯201X年10月25日】
①近一个月来,韩国歌曲MV《江南style》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世界各地的人们原本并不认识MV里的主角——韩国艺人PSY,也听不懂嘻哈风
格的歌词,但却都随着片中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被卷入了一场属于互联
网时代的狂欢。
【A项】
②追踪《江南style》流行的轨迹,不难发现社交网络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时至今日,《江南style》更已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如美国《外交政策》
杂志所评论的,它已变成帮助推销韩国出口商品,包括饮料、化妆品乃至电器
的文化品牌。
而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其在软实力建
构上的标志性成果,验证了其“以文化产品输出带动软实力建构”战略的正确性。
【10、B项原文说“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其在软实力建构上的标志性成果,验证了其‘以文化产品输出带动软实力建构’战略
的正确性。
”段中“ 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验证
了其”都是作者的评论推断,而非“韩国政府认为”“俨然是”也不是“正是”】
④自1990年代以来,通过对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在海外电视台不遗余力地推广,韩国成功在亚洲各地掀起了一股“韩流”,如今又借着社交网络的东风,成功推动这股“韩流”涌向西方。
⑤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在没有国界的虚拟空间里,各国人民只要动动键盘和鼠标,便能实现“天涯若
比邻”的交流。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也能轻易地成为主动的传播者,通过发帖、评论、转发来分享传播自己喜欢的内容,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
而
大量意见领袖的加入,更加强了社交网站的影响力,常常能引爆国际性的话题,正像《江南style》的成功所揭示的那样。
⑥对照我们自己,社交网络还未能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尽
管中国的社交网站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也在蓬勃发展,但它们立足国内的发
展取向,决定了其影响力难以推及海外。
这意味着,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
最多的网民,却难以在国际性的社交网站上发出声音,为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
摇旗呐喊。
【C项】
⑦在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目前所依靠的主要是
传统通道,比如官方主办的活动、官方主办和扶持的机构。
这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需开拓新的领域和阵地。
【D项,“新的领域
和阵地”下段呼应交代“社交网络平台”】
⑧因此,我国亟需建立起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文化传播通道,而社交网络正是这
样一种平台。
相较于传统对外传播通道单向化、说教性的刻板形象,社交网络
是双向的、互动的,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交流自己的文化;它也是相对平等的、开放的,因而更容易赢得人们的认同感、亲近感。
而随着互联网所构筑的
虚拟世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面对世界各国间围绕文化
软实力所展开的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要想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推出像《江南style》一样全球成功的文化产品,国际性的社交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平台。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不认识《江南style》MV里的主角,也听不懂嘻哈风格的歌词,但并不影响他们共同享受这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狂欢。
B、韩国政府认为,《江南style》正是韩国在软实力建构上的标志性成果,验
证了其“以文化产品输出带动软实力建构”战略的正确性。
C、尽管中国的社交网站在蓬勃发展,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网民,目前却难以
在国际性的社交网站上发出声音,为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摇旗呐喊。
D、在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目前所依靠的主要是传统
通道,虽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更需要开拓社交网络的平台。
【10、B、项原文说“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其在软实
力建构上的标志性成果,验证了其‘以文化产品输出带动软实力建构’战略的
正确性。
”段中“ 对于韩国政府来说,《江南style》则俨然成了”“验证了其”都是作者的评论推断,而非“韩国政府认为”“俨然是”也不是“正是”】
11、“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全球性社交网络平台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请简要
概括。
(2分)
①各国人民可利用网络进行跨国界交流。
②信息传播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
(答对一点得一分,两点得满分,多答不扣分,照抄原句酌情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