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doc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正确答案:A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B.意识C.运动D.实践正确答案:A解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会陷入( )A.形而上学B.诡辩论C.辩证法D.唯心论正确答案:A解析: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与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B.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D.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正确答案:A解析: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考研政治(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D.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革命实践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选项A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选项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而不仅是工人阶级的革命需要,选项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性条件。
因此,正确答案为C。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正确答案:B解析:中国明代哲学家的基本观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把心学唯心论发展到极端,为他的“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宇宙观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选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选项“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视为是贝克莱主教的名言,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选项“理在气先”是朱熹的观点,“理”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精神主宰。
“气”是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他强调“理”存在于“气”之前,“理”创造了“气”,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B选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范缜《神灭论》中的著名观点,他认为“神”依托于“形”而存在,亦即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5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5
政治习题精讲班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1991年文科多选题第20题)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答疑编号2002020202]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
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
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4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4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答疑编号2002020116]『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彻底批判和克服了唯心主义。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本题答案列举了社会物质性的四个主要表现,即选项A、B、C、D。
选项A是马克思提出的科学论断,本质含义是:社会形态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选项B和C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了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
选项D在于说明,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精神现象,但精神现象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制约的,同样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选项E是错误命题。
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所以选项E不符合题意。
5.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2007年多选题第11题)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答疑编号2002020117]『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意识的本质。
考研政治(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8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8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有其因必有其果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关键词是“坚持”和“胜利”,“坚持”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胜利”是坚持的结果,其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
选项D与题干相关,但该选项主要说明的是溪水与岩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坚持就能胜利”所蕴涵的哲理,属于干扰力极强的选项。
所以,正确选项是B。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其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的是A.社会B.人民群众C.国家D.政党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因此不具有阶级性B.经济社会的变化不会引起道德的变化C.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D.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C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但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模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尊重人权B.维护和平C.坚持独立自主D.国家主权平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5.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生产的。
考研政治马原理核心考点联系和发展模拟题

考研政治马原理核心考点"联系和发展"模拟题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2.唯物辩证法()A.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B.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C.其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席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人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
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这个故事没有体现系统的哪些特性()A.层次性B.结构性C.开放性D.整体性4.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关于普遍联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卜卦算命等都是客观联系B.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答案及解析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普遍联系的表现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7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考研人的网上家园考研政治辅导《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讲义07政治习题精讲班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辩证法部分历年真题一、单选题:下列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答疑编号200202030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三个主要表现:使对立面相互联结,保持事物相对稳定,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吸取、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即通过相互利用推动矛盾双方各自得到发展。
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选项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和D“矛盾双方的融合”讲的是矛盾解决的不同形式或结果,不是讲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与题意不合。
选项B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的作用,也与题意不合。
这里的关键内容是试题中“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即唯心主义派别的“自身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因此,选项C最合题意。
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1998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疑编号200202030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点:否定之否定运动的表现形式。
2012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_

2012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是统一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是发展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是确立了A.实践观点B.运动观点C.物质观点D.联系观点5.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7.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事物之间是没有区别的B.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完全相同的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9.循环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10.“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CCBAB DCDCA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B.时空是方便人们生活的观念C.物是感觉的复合D.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2.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2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3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4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注:曲一局部表现;理一规律)表明( )(A)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不会犯错误(B)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D)要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5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段话说明了(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6 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12世界末日说”,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12年可能大规模爆发太阳耀斑,会影响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导致地球文明毁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末日说”对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B)“世界末日说”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爆发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7 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
”黑格尔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 )(A)培养创新精利(B)注意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C)分清主流和支流(D)坚持适度原则8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9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10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社会规律11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的是( ) (A)必然性和偶然性(B)原因和结果(C)内容和形式(D)可能性和现实性12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是( ) (A)原因和结果(B)可能性和现实性(C)必然性和偶然性(D)现象和本质13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个性与共性的关系(D)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4 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方法(B)演绎方法(C)分析方法(D)综合方法15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尊重客观规律(B)创造规律(C)摆脱规律的束缚(D)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16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意识(B)理念(C)社会实践(D)蓝图17 意识自身“物化”过程的实质是( )(A)人的意志改造世界的过程(B)人的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C)人用意念变物的过程(D)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18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C)精神是第一性的。
物质是第二性的(D)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9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0 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A)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1 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2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起,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
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
这说明(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3 下列选项蕴涵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D)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24 下列古语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A)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25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26 下列关于抽象和具体思维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感性具体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人们认识的起点(B)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把握(C)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D)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27 关于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有( )(A)二者完全一致(B)二者绝对对立(C)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28 规律这一范畴深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稳定的联系(D)偶然的联系29 关于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人们能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C)人们能够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为人类谋利(D)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30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自然规律可以重复出现,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有人的参与,是主观的3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不仅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2 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来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标(B)错误的消极的意识没有能动作用(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33 关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相关联(B)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但选择哪种可能性来生活,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C)尊重客观规律是选择的内在根据(D)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主体自己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