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三大困境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_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_弓联兵

47
2011年第 1期政权的源自合神离, 加速 了在太 平天国 运动 中开始 出 现的地方势力膨胀趋势, 使国家政权对乡村失控, 出 现了清末民初的地方 割据、军 阀崛起 和国 家分裂 动 荡。
(一 )北洋 军绅政 权的 权威 碎片 化与 国 家持 续 衰败
科举制的废除, 士绅阶层的衰落, 在体制上成为 传统的文人政治向动乱的军人政治转换的契机。传 统的文人政治, 是维持社会政治结构规范化、有序化 的制度资源。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 制度, 既是维系社会精 英与政 治精英 相互 依存关 系 的纽带, 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 和国家权威效忠的 基础。清 末以来, 由于 政治体 系 之内的督抚分权与体 系之外 的士绅 参政, 造成了 地 方主义分裂倾向, 特别 是地方 士绅与 军事 力量的 结 合, 形成了被称之为 / 军绅政权 0的近代变态 体制。¹ 它不断削弱着中央政 权的控 制力, 从 而使 传统的 集 权化政治结构呈现出松散的多元化倾向。这一方面 起着瓦解清王朝的作 用, 另一 方面又 对统 一的近 代 民族国家建设进程有一定的阻碍。在清末民初的政 权转换中, 这种分散态 势成为 左右中 国政 治的一 个 决定因素, 因此, 清末民初的中央政府均对这种政治 分散态势进行整合, 但都归 于失 败。其结 果只是 改 变了分与合的政治力 量消长, 并未改 变分 散化的 政 治走向, 在此基础上军阀政治产生了。º
¹ 林尚立: 5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 设 6, 5毛泽东 邓小平理 论研究 6, 2009 年第 9期。
º [以 ] S. N. 艾森斯塔德: 5传统、变革与现代性 ) ) ) 对中国 经验的反思 6, 载谢 立中、孙 立平编: 5二十 世纪西 方现代 化理论 文选 6,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1090 页。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的探索之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困境。
为了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定改革政策、借鉴西方经验和思想等,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国列强对中国实施帝国主义控制,割地赔款,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内部政治势力分裂、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其中,维新运动是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表现之一。
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面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试图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他们主张变法兴邦,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虽然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鼓舞了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者遵循的另一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式。
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严复、胡适等。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支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凭借这一理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军事崛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如,国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经济”的政策,发展了国内产业和农业。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合作抵御日本侵略,通过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的团结。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

_ l 嫣 噍
l
现代 国家与权 威危机
展型 国家来说就要求有 一种强 有力 的 , 为社会 成员
威危机 , 无法有效整合 国内的各种 力量来抵 御外 敌
和 维 持 内政 。
中多数人所能认可 的权威 , 为一 种 自上而 下的政 作
控制能力或者财政汲取能力等单 方面的措施就 可化 解, 而是必须实现传 统国家向现代 国家的全 面转 型 , 从而有效地争取 国家 主权 的独立 自主 、 实现 国家政
权 的 统 一 和稳 定 。
在现代化历史潮 流的 冲击 下 , 中国被外部 的现 代化力量强行拉人 了现代 化发展 轨道 。因此 , 中 对 国来说 , 现代化不是 内生的 , 而是从 外部嵌入 的。这 决定 了中国是在没有形 成现代 化 的社 会力量 , 包括
◎ 弓联 兵
内容提要 在现代 化的背 景下 , 近代 中国的国家建设 内在逻 辑是建 立一个 具有现代 性集权 的 民族 国家, 具体 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 有高度 合法性和有效性的 中央集权政 府 。而在近代 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 , 中国社会连 续 出现 了权 威危机 , 导致政 治秩 序混
被 迫式 的集权性质 的政治 改革 , 但却 面 临着难 以克
服 的难题 , 即它缺乏 真正统一 的 国家和强 固的政治 权威作为前提 , 因而不得 不 同时谋求 “ 提 ” “ 前 和 本 身” 两个不 同阶段课 题 的解决 。由此导致 的一个直 接后果是 国家建设呈 现高速度 的态 势 , 大大超 越 了 清政府的驾驭能力 。尤其 是 , 清政府 的财政 和军事
种深刻 的权威危 机 , 因为一 切统治 的努力 都会受
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问题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问题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重要问题。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是一个关键问题。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
这不仅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使得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还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
外国资本在华设立工厂、银行、商船队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次,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纷纷破产。
这导致了大量人口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发展是畸形和不充分的。
再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然而,它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本国封建势力则通过各种手段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限制和盘剥,如苛捐杂税、高额地租等。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严重束缚。
例如,《南京条约》中的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财富。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进一步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无法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
此外,工业发展滞后也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在工业结构上,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近代化之路上的软性阻碍因素

中国近代化之路上的软性阻碍因素为什么中国近代化之路是如此艰难曲折?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探索?近代化之路上,民族心理和国民习性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过去我们从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种研究方法严重局限了我们看待历史的思路,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做到一种回归,从人的角度、民族的角度,真正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之所以曲折和失败不断,是因为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与西方完全倒挂的。
众所周知,西方的近代化过程首先经历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打开了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近代之窗;之后经历了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近代化之路上的制度障碍;最后才经历19的工业革命和其后的工业化浪潮,彻底享受近代化的物质文明成果。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与西方恰恰相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物质层面,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层面,以失败告终;最后的新文化运动才着手解决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未免为时过晚,难怪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如此的艰难。
而就算是今天,我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么?我想没有人能回答得乐观又自信。
中国人在近代化之路上都遇到了那些思想困境?为什么那么难以克服?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里仅以鸦片战争后,国人的心理和观念为切入点,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心理和国民意识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新思想的萌发和备受冷遇的这个结果。
这里的时间范围主要限定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特别是太平天国爆发前这十年。
因为这十年,国内外的大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其他重大事件的干扰,给中国留下了足够长的反应时间,是研究中国人上下对鸦片战争态度的最有价值的一段时间。
一、新思想受冷遇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他们是一批具有新眼光和新思想的士大夫。
他们完成了从固步自封到承认、学习西方优势,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魏源的《海国图志》50卷成书于1842年12月①,距《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7月24日)②仅仅5个月,反应不可谓不快,但一声惊雷打下去,面对的却是一潭死水。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一、发展困境1.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空气和水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据统计,中国工业生产占全国能源消耗的70%,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左右。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2.资源短缺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资源短缺一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钢铁生产国,但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导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和基础工业领域,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失衡。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限制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人才短缺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工程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人才短缺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才缺乏不仅会影响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会影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二、破解之道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政府还应加大环保投入,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工业化进程。
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政党的政治应对

先是 在迎 接现 代化 挑 战 的背景 下重 建现 代 民族 国 家 ; 后再 以现 代 国家 和 政 府 的力 量 推 动 经济 的 然
发展 , 现 向现 代 文 明 的 转 型 。近 代 中 国的 国 家 实
精 神缺 失 与 领 导 国家 建 设 的 社 会 主 导 力 量 的孱
一
定程度上满足 了国家建 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 同时也为 国家建设 提供 了领导力 量 , 通过政 党的组织 功能 并 键 词 :近代 中国 ; 国家建 设; 党; 政 政治应对
文 献 标 识 码 :A
动员社会力量 , 而使“ 党建国” 从 以 的道 路 成 为 一 种 历 史 的必 然 选 择 。
第 2 卷 第4g l .
2 0 0 9年 8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Vo . 1, . 12 No 4
Au g. 20 0 9
J OURNAL OF HENYANG NI S U VERS TY I
文 章 编 号 : 10 —2 5 2 0 )40 1—5 0 89 2 (0 9 0 —0 70
农 民则 是 为 民 族 解 放 提 供 主 要 的人 力 资 源 _ 。 l J
这种“ 象征 ” 的建 立 所 决 定 , 古 代 中 国则 将 这种 而
收稿 日期 :2 0 —0 —2 09 3 7 作者简 介:邵 宇 (9 8一) , 17 男 安徽五河人 , 云南大学讲 师 , 士。 博
弱 [l 2。
建设通 过 借助 于 政 党 的革命 行 动 获取 国家 政 权 , 从而 实现 国家 的重 建 , 成 现 代 民族 国家建 设 的 完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近代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发展走势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走势,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近代史中的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争和灾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外国侵略、内部动乱、经济落后等。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垮,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走出了困境。
二、中国的发展走势1. 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2. 现代化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注重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3. 全球化与区域化:从独立走向合作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区域化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三、原因与意义1. 原因(1) 人民的力量: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奋斗,追求进步和发展。
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2) 政策调整: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调整了政策,开放了市场,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政策调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 术 的改 进 、 式 教 育 的推 广 、 方 参 与 的 文化 新 官 启 蒙 运 动 、 现 人 道 主 义 精 神 的法 律 改 革 、 籍 体 国
法 的制定 、 举 的试行 、 除 满汉 畛域 、 疆 新政 选 化 边 等 等 。 这 些 举 措 对 增 强 国 家 认 同 、 养 民 众 的公 培
一1 9— 7源自 一瓣 清 末 宪 政 改 革 的 民族 性 体 现 在 清 政 府 通过 各 种 制 度 性 措 施 培 养 、强 化 民 众 的 国 家 认 同 , 力 图将他们 塑造 为 “ 族 的国 民” 民 。具 体 内 容 包 括 军 国 民 运 动 、 尚 武 精 神 的 提 倡 、 鸦 片 和 缠 足 的 对 对
是型塑 2 0世 纪 前 期 中 国 建 国 运 动 及 其 主 权 范 围 的 最 为 重 要 的 力 量 之 一 。”】 本 主 义 列 强 的 在 华 【 2 资
存在 构 成近 代 中国任何 一 届 政府 的政 治 背景 , 从
来 了 机 遇 。无 论 是 通 过 改 革 抑 或 革 命 的 方 式 , 代 近 中 国 的 历 届 政 府 和 政 治 精 英 们 都 把 建 设 现 代 意
所 言 :殖 民主 义世 界 秩 序 及 其 武装 干 预 的威 胁 “
权 不 能 满 足 民 众 或 者 说 舆 论 界 的 民 族 主 义 诉 求 时 , 族 主 义 则 会 对 政 治 合 法 性 起 到 解 构 性 的 作 民 用 , 反 抗 的 矛 头 会 指 向本 国 最 高 政 权 。 其
义 上 的 民 族 国 家 作 为 努 力 的 目标 。 只 是 , 这 一 在
而 成 为 中 国 权 势 结 构 的 一 部 分 。 包 括 清 政 府 在 内
的 任 何 一届 中 国政 府 , 把 废 除 治外 法权 、 取 都 争
关 税 自主 以 及 主 权 地 位 的 平 等 作 为 重 要 任 务 , 其
一
的 意 识 形 态 以及 民族 的 概 念 得 到 了 发 明 。 如 果 说
面 ( 是 民 族 国 家 的 建 构 性 因 素 )但 当 最 高 政 这 ,
是 战 争 刺 激 了 民 族 国家 在 欧 洲 的 兴 起 , 么 国 际 那 竞 争 同样 刺 激 了 中 国 民 族 国 家 的 创 建 。正 如 汪 晖
民 族 一 国 家 是 现 代 国 家 的 基 本 形 态 ,蒂 利
根据 欧 洲 发 展 的经 验 认 为 ,国家 构 建 先 于 民族
构 建 【。 是 在 创 建 现 代 国 家 的 过 程 中 , 族 主 义 】正 】 民
中 国 民 族 主 义 呈 现 出 十 分 复 杂 的 特 质 , 对 于 中 它 国 民族 国家 建 设 的影 响 可 谓 积 极 面 向和 消 极 面 向 并 存 。 民 族 主 义 有 抵 御 外 辱 、 持 政 府 当 局 的 支
所 进 行 的政 治 改革 都难 免 打上 民族 主义 的烙 印 。
过 程 中 , 们 又 面 临 着 种 种 难 以 摆 脱 的政 治 困 境 。 它
一
清末 法 制变 革 的一 个 诱 因 即是 收 回治 外 法 权 的
、
民族主 义与 国家构建
考 虑 。但 是 , 于 上 述 权 势 结 构 的 刺 激 而 兴 起 的 源
一
馨
论近代 中国国家建 设 的三大 困境
郭 绍敏
内容 提 要 清 末 以来 , 国 开 始 从 传 统 王 朝 国 家 向现 代 民 族 国 家转 型 , 届 中 央 政 府 ( 末 中 历 清
政 府 、 洋政 府 、 民政 府 等 ) 把 建 设 一 个 主 权 完 整 的 、 有 集 权 性 质 的 现 代 民族 国 家 作 为 重要 北 国 都 具
度 化 ; 府 缺 乏 应 对 政 治 参 与 和 社 会 运 动 的 政 治 智 慧 和 能 力 , 而 无 法 实 现 国 家 与 社 会 领 域 的 良 政 从 性 互 动 。 方 的 恶 性 博 弈 最 终 导 致 政 府 合 法 性 的 丧 失 , 得 其 失 去 了领 导 国 家 建 设 的 资 格 。 双 使
禁 绝 、 校教 育 和军 队训 练 的 钟 点化 、 口统计 学 人
一
一
局 , 颁 布 《 藏 事 务 局 官 制 》, 给 予 蒙 古 王 公 并 蒙 在
定优 惠措施 的前 提下 , 得 外蒙 对 民 国中央 政 换 与 清 政 府 一 样 , 世 凯 政 府 也 将 建 设 一 个 强 袁 大 的 民 族 国 家 作 为 目标 , 民 初 严 峻 的 国 内 外 形 但
目标 。 但 是 。 们 在 国 家 建 设 的 过 程 中 面 l 三 大 困 境 : 府 无 法 整 合 国 内 的 民 族 主 义 思 潮 从 而 使 它 政
得 其 矛 头 指 向 自 己 ; 府 缺 乏 权 威 资 源 进 行 有 效 的 中 央 集 权 , 无 法 实 现 央地 关 系 的 有 序 化 和 制 政 也
关 键 词 政 治 转 型 国 家 建 设 民 族 主 义 集 权 民 权
郭 绍 敏 , 京 大 学 政 治 学 系 博 士 生 南
2 0 9 10 3
自 l 9世 纪 中 叶 起 , 着 列 强 对 中 国 侵 略 扩 张 随 的加 速 , 国遇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压 力 和 挑 战 , 时 中 同 它也刺 激 了近代 中国的政 治 转型 , 国家建 设 带 为
势 使 袁 认 为集 权 是 必 要 的 , 《 时约 法 》 《 而 临 与 天 坛 宪草 》 计 的 “ 议会 制 ” 总统 权力 的约束 超 设 超 对
过 了 他 容 忍 的 限 度 旧。在 袁 看 来 , 会 政 治 的 激 进 议 实践 可能 会损 害 国家权 威 , 只有 实 行总 统制 才 而 能构建 一 个强 固的政府 , 方 面可 避 免 国家 的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