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与傅斯年的相识相交

合集下载

刘半农

刘半农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墓地
墓志铭 纪念文章
纪念馆
刘氏兄弟纪念馆(6张) 刘半农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横街,是一座二进六间二侧厢的建筑,三个天井和一 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米,距今约有150多年。1989年,刘半农故居已辟为刘氏三兄弟(刘半农、 刘天华、刘北茂)纪念馆,分成六间展室,陈列着刘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况及大量手稿、实物。
民国九年(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
个人成就
语言科学
文学主张
其他方面
文学主张
文学改革
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2张) 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 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 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 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随后,又发表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 的虚伪文学。 刘半农首先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力求实现文学的变革;其次,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 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
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为壮大文学 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 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 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 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 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刘半农的传奇人生

刘半农的传奇人生
刘半农到常州府学堂读书 后,考虑到家务事多,父母便将朱 惠接到家中做了童养媳, 毕业前 一年,母亲突然犯病,为了冲喜, 家人让两人匆忙结了婚。 婚后,朱 惠吃苦耐劳,由于过度劳累,先后 两次流产,父亲极为不满,为了刘 家香火,父亲决定为儿子纳妾。 此 刻接受新思潮影响的刘半农,对 父亲的决定十分反感, 为了避免
31
刘半农从法国学成归国,受 到北大热烈欢迎。 在蔡元培的关 心支持下,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语 音实验室。 他制订了一个宏大的 计划,决定完成一部《四声新谱》、 一部《中国大字典》和一部《中国 方言地图》。
29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朱家二女儿 竟患病去世了, 刘家很叹息了一 阵子。 本来这门亲事算黄了,但朱 家又提出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 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 了,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
那个时代的习俗, 男女双方 订婚后很少见面。 刘半农却不管 这个规矩。 早在庵堂里他就悄悄 地喜欢上了朱家的长女, 只是当 时碍着旧俗不好表现出来。 现在 订婚了,就不必顾忌了,一有机会 就悄悄地往朱家跑。 一次,朱惠在 井台上打水, 无意中露出长裙下 的一双用红布裹着的三寸金莲, 看着心上人走路一瘸一拐的样 子,他很是心痛。 回家后坚决反对 未婚妻缠脚, 经不住他的软磨硬 缠, 后来两家达成一个折中的协 议,白天朱惠继续缠脚,晚上就悄 悄放开。 刘半农的体贴深深地打 动了少女的心, 两人感情也一天 天加深。
人说愤怒出诗人, 对于刘半 农则是发奋读博士。 在蔡元培的 支持下, 刘半农考上了公费赴英 留学的资格。 1920 年 2 月 7 日携 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自上海启 程,乘坐日本货轮“贸茂丸”赴英 留学。
当时伦敦生活费昂贵, 一家 三口仅靠他一个人的薪水生活十 分拮据。 半年后, 又生下一对龙 凤胎, 刘半农因地取名, 把 “伦 敦” 一拆为二, 男孩先生名育 伦, 女孩后生名育敦。 家里又多 了两张嘴, 经济压力更大了, 穷 得连摇篮都买不起, 只好把从国 内带去的柳条包拆成两截, 做成 两个简易的摇篮。 穷则思变, 听 朋友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 富, 生活费用也比英国便宜, 于 是 1921 年 6 月全家迁居法国, 转 入巴黎大学学习。

传奇故事-蔡锷与小凤仙.doc

传奇故事-蔡锷与小凤仙.doc

传奇故事:蔡锷与小凤仙大时代背景下的一段短暂情感,就这样在旁人的过多关注、文士的过度抒情中逐渐演变为一个伟大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里,小凤仙没有红拂的好结局,而成了痛失眷侣的小乔。

谈论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刘半农与赛金花的一桩旧事。

1934年,北大教授刘半农六次登门,深度采访名妓赛金花,一时成为人文界一件大事。

结果当年刘半农染病去世,《赛金花本事》由他的学生商鸿逵完成。

据台湾老报人赵效沂回忆,刘半农与赛金花初会于交际饭局,谈及“床上救国”往事,赛不免满嘴火车,在座的胡适、傅斯年等大佬听得很HIGH,“均有欣然之色”。

最终,不知是否大佬们商议的结果,《茶花女》译者刘半农,决定去做中国第一名妓的口述实录。

小凤仙故事为什么能流传多年?刘半农采访赛金花,是一个背景和参照。

女性解放是五四运动,乃至民国思想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时能走上前台的女性不多,革命家群体本身就殊少女性,新时代的女知识分子还在成长,大家难免去风尘人物身上找传奇。

此外,女性地位确实在急剧提升——北大教授访一代名妓,事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传播价值和象征意义。

赛金花相当擅长自我包装,与“传播界”又来往密切,除刘半农外,曾繁、齐如山、张恨水都写过她的故事或见闻。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这些报纸文霸,影响力远超《非诚勿扰》。

而小凤仙,以及她和蔡锷的传奇爱情,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关于她,猜测、旁观的居多,殊少客观记载。

蔡锷与小凤仙的精彩故事,更多的应该来自于人们的想象。

战乱年代,国家危急,英俊潇洒堪为栋梁的青年将军,沦落风尘出淤泥不染的真情青楼女子;有身份反差,有冲突,有恩怨,这样的故事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了。

人们内心衷心希望乱世不但出豪杰,也出情侣;前者拯救民族,后者感动中国。

就像有人会以岳飞之名填一阙《满江红》一样,那词填得太好了,也完全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岳飞本人——但它确实不是真的,只是一场文人的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的文化里,好和真这两件事,总是容易被含混等同。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傅斯年的“当头炮”素材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傅斯年的“当头炮”素材

傅斯年的“当头炮〞傅斯年,外号“傅大炮〞,是民国年间和胡适齐名的学界领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湮没数十载。

直到最近十几年,才被重新挖掘出来,逐渐还原了本来面目。

傅斯年是某某聊城人,身上渗透齐鲁大地固有的倔强。

他旧学功底深厚,在北大读书时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偶尔听了胡适的课,非常佩服,从此心向文学革新。

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办《新青年》的时候,傅斯年和同学顾颉刚等人创办《新潮》杂志,与《新青年》遥相呼应,备受各地学子欢迎。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被推举为二十名学生代表之一,示威时扛着大旗走在前面。

1926年,从国外留学归来,傅斯年即被某某大学聘为教授,后来应蔡元培先生之邀,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此后数年,他一直混迹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大学以及某某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斯年最可贵之处,乃是他身上有一股喜欢硬碰硬的精神。

在做学问之外,高度关注现实社会,且不畏权贵,也不跟风于时议。

其渊博的学识和长期的独立思考让他始终秉持着旁观者的冷峻姿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傅斯年担任了国民参政员,心有郁结,必直言不讳地讲出来。

1942年,国民政府利用美国贷了5亿美元,提取1亿美元为准备金,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储蓄券〞。

时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私自成立公司,套取公款。

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对孔祥熙提出了质询,监察院院长也同时提出弹劾。

蒋介石先是委托手下向傅斯年说情,但傅斯年不为所动。

不久,蒋介石亲自出马了,他把傅斯年请来吃饭,席间,蒋问傅:“你信任我吗?〞傅答:“我绝对信任。

〞蒋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

〞傅斯年一听,厉声喊道:“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无可奈何,再加上孔祥熙确实怨声载道,只得罢了孔祥熙的官。

谁承想,接任行政院长的宋子文也栽到了傅斯年手上。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复古”、“欧化”及其它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复古”、“欧化”及其它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复古”、“欧化”及其它钱理群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8(000)004
【摘要】<正> 一在《新青年》、《语丝》同人中,与周作人最接近,思想最为契合的,无疑是钱玄同、刘半农。

周作人自己曾经说过:“我当初和钱玄同先生一样,最早是尊王攘夷的思想,在拳民起义的那时听说乡间的一个‘洋鬼子’被‘破脚骨’打落铜盆帽,甚为快意,写入日记。

后来,读了《新民丛报》、《民报》、《革命军》、《新广东》之类,一变而为排满(以及复古)坚持民族主义者计有十年之久”。

周、钱二氏确实有着共同的思想
【总页数】8页(P46-53)
【作者】钱理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作用的再认识 [J], 耿宝强
2.钱玄同“复古与反复古”思想变换的逻辑理路——颜李学渊源、经学今古文立场之变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 [J], 陈文辉
3.钱玄同“复古与反复古”思想变换的逻辑理路——颜李学渊源、经学今古文立场之变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 [J], 陈文辉
4.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刘半农和钱玄同——《中国现代文学史话》之一节 [J], 薛绥

5.试析五四时期现代白话文的整体构想与书写创制——以《新青年》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的三份方案为中心 [J], 邓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

“三只兔子”是指三个属相为兔的人,三位名人。

此称谓之溯源,大抵是在1917年,距今已88年矣。

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划痕的事件;而北京大学,和在那里的一帮人,应该说是留下了刻印。

套用如今时尚说法,如果评选那一年“感动中国”或“年度十大人物”之类的情事,北京大学一定榜上有名。

正是,在那一年,北大经历了一场变革,获得了一次新生,这场变革和由此获得的新生,赋予这所中国最高学府以全新的理念、精神、存在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现了现代大学的蓬勃生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而本文要讲的“三只兔子”,正是在那一年不约而同来到了这里。

关于“三只兔手”一般有两种说法。

或因北大确实“水丰草盛”,乃“兔于们”生长之福地,20年代北大文科教员,的办公室被戏称为“卯字号”,其中有5位教员都属兔。

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是“三只小兔子”(辛卯年),陈独秀、朱希祖是“两只大兔子”(已卯年),而校长蔡元培则是只“老兔子”(丁卯年)蔡、陈、胡,即老中青“三代兔子”的组合,是当时北大的灵魂人物,北大的教育改革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三人领导和推动的。

“三代兔子”是北大的基本框架、治学概念的具体表现;而“三只”从理念上应理解为平等、“一窝儿”;从体现蔡元培的长校方针、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应是平辈。

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这“三只”同年的“小兔子”。

“兼容并包”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第兰所高等学府,然而它徒具高等学府之名而不副其实,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

有的学生上课还带着听差。

上体育课时,教员要毕恭毕敬地喊“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有的学生则是“八大胡同”的主顾。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经初步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到“老爷”式学堂传统的影响,,沉疴来去,为世人所诟病。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

燕大讲堂第77期实录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精彩观点:之一:我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

之二:傅斯年揭发马叙伦抄袭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后,马叙伦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但自此只要有机会他就说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坏话、攻击他们。

1949年3月马叙伦作诗‚万岁高呼毛泽东‛。

建国后获任命教育部部长。

之三:鲁迅和周作人都承认自己早期的文章是‚半做半偷‛的学习模仿之作。

但鲁迅却从未承认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部分。

之四:第一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汪晖的博士导师唐弢曾抄袭剽窃并歪曲改写阮无名《文字之狱的黑影》一文用以批评胡适,又因私人恩怨以文字诬陷范纪曼,使范纪曼一再地被严刑拷打,获刑20年。

之五:伴随着‚汪晖抄袭事件‛出现了‚倒汪派‛与‚挺汪派‛。

争议中最令人信服的是谢泳,他引用清代经学家陈澧《东塾续集》一语,指出:‚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之六:教授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你的学问行不行,好不好,有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大众媒体有责任参与监督。

公共人物有错误,得承认错误。

永远不承认错误,公众就永远有权利追究你。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从马叙伦到汪晖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时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地点:银科大厦1601室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来到77期燕山大讲堂现场。

今天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的学术主持人张耀杰老师讲‚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有请张老师。

张耀杰: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

短文《忆刘半农君》阅读答案

短文《忆刘半农君》阅读答案

短文《忆刘半农君》阅读答案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 * 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 * 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运 动 阵 营 中的 风 云 人 物 傅 斯 年 生 于 19 8 6年 , 上 是 山东 聊 城 显 赫 的名 门 祖 望 族 , 他 祖 父 这 一 代 开 始败 落 。 斯 年 的父 亲 是 教 书 到 傅
匠 ,忙 于 挣 钱 养 家糊 口。傅 斯 年 在 祖 父指 导 下诵 读 经
和收获。
学统( 即诂 经 精 舍 之 治 学 传 统 ) 章 太 炎 学 派 之 衣 钵 。 或 但 傅斯 年 对 于 新 文 化 运 动 却 表 现 出十 分 的兴 趣 。新 文 国学 术思 想 界 之 谬 误 》 走 上 《 青 年 》 加 入 发 难 者 队 等 新 ,
伍 , 且 以 突 出 的 表 现 获 得 胡 适 、 独 秀 等 新 文 化 运 动 并 陈
刘 半 农 与 傅 斯 年 是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中颇 有 名 气 的 两个 人 物 。刘 半 农 是 先 生 , 辑 《 青 年 》 傅斯 年 是 学 编 新 , 生 , 办 并 主 编 《 潮 》 志 , 们 有 师 生 之 名 而 无 师 生 创 新 杂 他
之 实 , 促 进 新 文 化 运 动 中结 下 了深 厚 友 谊 , 将 这 种 在 并 友谊带到国外 , 续到了 2 延 0世 纪 3 0年 代 。他 们 交 往 的 时 间 虽 然 不 长 演绎 出 的故 事 却 很 动 人 但 1 1 秋 。 半 农 与傅 斯 年 在 北 京 大 学 相 识 。 当 9 7年 刘 时 , 半 农 教 预科 学 生 , 斯 年 是 本 科 生 。傅 斯 年 对 刘 刘 傅
的 观 念 刻 意 栽 培 这 个 得 意 门生 ,希 望 他 能 够 继 承 仪 征
说研究所第 二次会 议 ,邀 请刘 半农和周作人参加 。傅
斯 年 是 组 织 者 ,也 是 记 录 员 。刘 半 农 第 一 次 参 加 小 说
研 究 所 的会 议 。他 以 老 师 的 身 份 出席 并 提 出某 些 指 导 性 意 见 , 斯 年 则 以 学 生 的 口 吻 汇 报 自己 的研 究 计 划 傅
11 9 3年 考 入 北 京 大 学 文 预 科 乙部 .同 学 中有 沈 雁 冰 、
要 求 。1 2月 2 8日 , 斯 年 组织 召 开 国文 门 即 中文 系小 傅
顾颉 刚 、 同礼 以及周炳 琳等 ,96年 升本科 , 袁 11 在学 生
中 以博 学 高傲 著 称 。傅 斯 年 国 学 功 底 扎 实 。 得 黄 侃 、 深 刘 师培 等 国 学 大 师 的 器 重 和 赏 识 ,他 们 抱 着 老 儒 传 经
学 语 言 问题 , 有 文 人 的 直 率 . 很 多 问题 上 有 相 同 的 都 在
主 张 、 近 的 思 想 , 而 在 推 动 文 学 革 命 深 入 发展 的 同 相 因 湖北 档案 4 3
十几天后 ,北 京大学 日刊》登载 了傅斯年根据 会 化 运动 刚刚发动 , 《 傅斯年就 带着《 言革 新 申议 》 《 文 、 中
议 记 录写 的 《 文科 国 文 门 研 究 所 报 告 》 。傅 斯 年 时 时 以
“ 生” 学 自称 , 称 刘 半 农 “ 生 ” 语 气 诚 恳 。刘 半 农 也 而 先 ,
个 普 通 知 识 分 子 家 庭 , 在 常 州 府 中学 读 书 . 亥革 曾 辛
命 发 生 后 辍 学 离 家 , 军 队里 当 文 书 。 1 1 到 9 2年 开 始 在
上 海 卖 文 为 生 , “ 依 ” 笔 名 为 上 海 报 刊写 小 说 . 用 伴 等 翻 译 文 章 , 于 鸳 鸯 蝴 蝶 派 文 人 。 也 常 给 陈 独 秀 主 办 的 属 他 《 年 杂 志 》 写 文 章 。 因此 ,9 7 陈独 秀 到北 大 担 任 青 11 年 文 科 学 长 , 办 的杂 志 迁 到 北 京 更 名 为 《 青 年 》 刘 半 主 新 , 农也跟随着到北京大学任教 , 辑《 青 年》 他逐 渐由 编 新 。 “ 依 ” 为 “ 农 ” 由 鸳 鸯 蝴 蝶 派 的卿 卿 我 我 改 为 关 伴 改 半 ,
注劳 苦大众 , 海才子们 必有 的“ 上 红袖添香夜 读书 ” 的
习 气 也 逐 渐 被 《 青 年 》 制 掉 , 中 精 力 参 与 推 动 新 新 克 集
文化运动 . 并且 打 了几 次漂 亮 的硬 仗 。 其 是 刘 半农 与 尤 钱 玄 同二 人 上 演 的 “ 簧 戏 ”更 是 名 声 大振 , 为新 文 双 , 成
书 ,0岁 读 完 十 三经 。父 亲 壮 年 去 世 , ,客 气 而有 礼 貌 地 请 他 帮 助 指 导 ; 刘
半 农 也 以老 师 自居 , 真 负 责 地 对 傅 斯 年 等 提 出 种 种 认
年 靠 父 亲学 生 的帮 助在 天津 府立 中学 堂 读 完 中学 ,
是 熟知的 , 赞赏的 。此后 , 傅斯年等人在《 新青年 》 编辑 们的影响和支持下组织新潮社 . 创办《 新潮 》 志 , 杂 他们
学 习《 青 年》 新 的榜 样 鼓 吹 文 学 革 命 , 与 其 组 成 统 一 并 战线 , 切 合 作 。 傅 斯 年 和 刘 半 农 都 爱 好 文 学 , 注 文 密 关
很 像 先 生 的样 子 , 建 议 , 指 导 。 提 作 刘 半 农 比傅 斯 年 长 5岁 ,8 1 出生 于 江 苏 江 阴 19 年

领 袖 们 的 赏 识 。 那 时 候 傅 斯 年 和 罗 家 伦 等 几 个 率 先 觉 醒 的 学 生 对 文 学 革 命 怀 有 极 大 的热 情 , 乎 天 天往 《 几 新 青 年 》 辑 部 跑 , 编 辑 们 讨 论 文 学 革命 问 题 , 而 与 编 同 因 刘 半 农 等 人很 熟 。 于刘 半 农 在 文 学 革 命 中的 表 现 , 对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