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师版

合集下载

16.1赤壁赋 第二课时(教案)-咸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 第二课时(教案)-咸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第二、三自然段文言知识、内容理解、思想感情变化。

一、复习导入或抽背一段句子或抽解释字词或翻译句子。

二、齐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读熟课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

重难点词语:桂棹、兰桨、美人、嫠妇、不绝如缕。

重点句子:(1)于是饮酒乐甚。

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2)客有吹洞箫者。

定于后置句。

2、归纳段意:苏子与客饮酒、歌唱、吹箫。

3、内容分析(1)思想感情:悲。

(2)哪里体现悲?(3)苏子悲: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箫声悲。

苏子的悲学生不容易发现,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美人”的含义,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

(3)描写箫声悲的语句A、正面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师问:箫声为什么悲呢?我们从第三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1、自读、自译、质疑、答疑、点拨重点字词:愀然、东、西、缪、困于、下、舳舻、酾酒、固、安、渔樵、侣、友、匏樽、蜉蝣、一粟、须臾、无穷、骤、遗响。

重点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反问句,后一句还是被动句。

(3)酾酒临江。

状语后置句。

(4)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2、归纳段意:客人悲伤的原因。

3、内容分析:因何而悲?(1)一悲自身之平淡一生: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古今对比。

(2)二悲与天地相比而自身渺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三悲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四悲欲求仙而不得: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成仙,道家思想的体现)五、自由读背第二、三自然段。

苏轼《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简案

苏轼《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简案

苏轼《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简案引导语:苏轼的2首《赤壁赋》,大家有学习了解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赤壁赋》第二课时的教学简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教学目标】圈点批注,品读语言,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增强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贬官黄州时由悲观到乐观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圈点批注,品读语言,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在第一课时梳理文字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圈点批注,品读语言,发现、感受作品的图画美、音乐美、哲理美。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捕捉和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切磋的感悟等。

文中有画是《赤壁赋》的第一特色。

首先,《赤壁赋》的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

其次,《赤壁赋》中的画面极具动态感。

文中有乐是《赤壁赋》的第二个特点。

(一)押韵,每段一韵或几韵,声调和谐,朗朗上口。

(二)文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文中有理是《赤壁赋》的第三个特点。

首先,苏轼能够多角度看问题。

其次,苏轼善于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

三、仿写练习参考“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星星。

四、作业1. 背诵课文。

2. 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赤壁赋》做一比较。

名家经典:苏轼《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全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第二课时) 教案
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疏通第二段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第二段作者情感。
3、背诵第二段。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方法
小组合作、诵读法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检测:
按语境默写第一段。
第一段知识复习导入第二段学习
1、齐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大意,强调疑难字词意思及书写。
4、文中是如何描写客的洞箫声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进一步设问,洞箫声是幽怨的,而这又是客“倚歌而和”,那表明作者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背诵。
“舞、泣”的使动用法。
“舞、壑、嫠、溯”写法。
3、问:“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美人”?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第16.1课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师版)

第16.1课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师版)

第课赤壁赋(第二课时)积累名句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_____。

4.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答案】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入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一写夜游之乐。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赋这一文体特点,品味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欣赏了《江南的冬景》之后,又领略了《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但是大自然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心灵的启迪。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赤壁赋》的字词,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和苏轼再一次泛舟赤壁,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一起感悟自然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1.首先,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全文,思考一个问题:文中情感一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现在开始)提示:可以找出文中句子来回答明确:第一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第二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第三次: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由乐转悲再转喜,一共发生了三次情感变化。

2.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作者到底因何而喜?因何而悲?(三)研读课文1.读景①我们来一起读一下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为什么会让作者产生“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提示:找出文中正面写景的句子,“纵”体现出来的那种任意山水的感觉,“凌”体现出的那种轻盈飘渺的感觉。

明确: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置身于良辰美景中,清风明月交织,雾气和水色辉映。

小船飘荡在浩荡壮阔的江面,让人有种漂浮空中的感觉,逍遥自在,因此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②那么此情此景,营造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我们应当怎样来读出这份美感?提示:请一位女生来读一读。

明确:朦胧,静谧之感,声音轻柔放松。

2.读情①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确实是件赏心乐事,现在我们来齐读第二段,看看这段讲的是什么?其中情感有何变化吗?明确:写的是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吹萧伴奏的情景。

《赤壁赋》教案第二教时

《赤壁赋》教案第二教时

《赤壁赋》第二课时一、前提测评:二、学习第三段齐读后思考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悲从何来?)眼前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进一步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对比)横槊赋诗时的雄姿触景伤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但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小结:客之三悲:一悲古今历史对比二悲人生短暂渺小三悲理想现实矛盾2、按景、理、情分三层提示: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3、翻译议论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来相互劝酒。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渺小的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4、翻译抒情段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

偕同神仙而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长久存在。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在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小结: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赤壁赋二课时教学讲义

赤壁赋二课时教学讲义
赤壁赋二课时教学讲义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 章的基本内容。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赤壁赋》的创 作背景。
了解赋体的基本特点,掌握《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
学习态度和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程中技能的提 升情况,如阅读理解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师自我评价
教学内容安排
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水平。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 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如翻译、默写、阅读理解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 用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讲解法
教师对赤壁赋的背景、作者生 平、文章结构等进行详细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思 想感情。
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 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 值,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 力,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 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 平。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赤壁之战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诵读法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 达能力,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适”“如”“歌”“舞”“泣”“属”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2、背诵课文。

使用说明:1、用7分钟背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

2、讨论5分钟各题目,共同研究解决。

回顾背诵课文自主合作探究1、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ãn xū) 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â)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ã)D.枕藉(jiâ) 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2、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匏樽(葫芦)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下江陵(攻占)D.盈虚(满) 嫠妇(寡妇)危坐(端正)【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

学习指导即时感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注重平时的整理与积累。

【答案】 B3、对加横线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

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

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

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5、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⑥/②⑤/③/④/⑦B.①/②③/⑤⑥/④⑦C.①⑥/②③/⑤/④⑦D.①⑥/②⑤/③④/⑦【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歌曰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解析】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

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

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

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答案】 B8、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扣舷而歌之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解析】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举匏樽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物各有主而未尝往也举酒属客C.夙遭闵凶杯盘狼籍逝者如斯D.知不可乎骤得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解析】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解析】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答案】 D11、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解析】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驾一叶之扁舟可怜体无比【解析】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答案】 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貌女子白露横江二十四节气之一C.盈虚者如彼缺冯虚御风空D.既白已经洗盏更酌更换【解析】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答案】 B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每月十六。

望,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

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A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当堂达标15、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3)白露横江 (4)纵一苇之所如(5)山川相缪 (6)倚歌而和之(7)正襟危坐 (8)固一世之雄也(9)知不可乎骤得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 (2)劝 (3)笼罩 (4)到达 (5)互相 (6)应和 (7)端正 (8)本来 (9)一下子16、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①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 ②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③扣舷而歌之_____________ ④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③代词,指唱的内容。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2)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 ④托遗响于悲风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被。

④介词,表引出对象。

(3)其①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②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③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④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答案:①代词。

②代词,指箫。

③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④代词,指曹操。

(4)而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___________ ③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答案: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承接。

④连词,表修饰。

总结提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