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当代大众文化的阶级想象

合集下载

大众狂欢的胜利——对“ 《泰囧》现象”的文化解读

大众狂欢的胜利——对“ 《泰囧》现象”的文化解读
0 引言 “ 狂欢 化 ” 理 论 最 早 是 由前 苏 联 文 艺 学 家 、 美 学 家 巴 赫 金 系
统提出的 , 它源于欧洲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的狂欢节 文化 , 是 种平等的、 大众 的、 具有娱乐性质 的怪诞而又去中心的广场文 化 。在狂欢节 的广场上 , 人们进行着各种可笑 的仪式 、 祭祀活动 和喜剧表演 , 不分尊卑 等级 , 纵情欢乐 。巴赫金指出 , “ 狂欢节是 种全民性 的演 出, 它打破 了等级森 严 的社会结 构 以及 与之相 关的恐惧 、 敬畏 、 虔诚和礼节 。在 狂欢节 中 , 人们 可以尽情 地放 纵 自我 、 欢歌笑语 、 自由 自在 。狂欢 是没有 舞台 、 不 分演员 和观 众的一种游艺 。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 特殊文化 现象 。 ” …作为一种文化模 式 , 狂欢 节至今仍深 刻影响 着大众文化 , 狂欢 因素 渗透到各种不 同类型 的大 众文化形 式之 中, 例如通俗文学 、 喜剧影 视 、 摇 滚音乐 、 综艺节 目等 。而 同时 , “ 借助于现代科 技手段 和传媒 , 大众 文化 创造 了一个 大众 的舞 台, 一个类似于狂欢节 的民间广场 , 使得狂欢文化 以新 的形态延 伸于大众文化 中。 ” 而大众文化 的狂欢精神 , 则 最集 中地 体现 在了大众文化 的民间性和娱乐性上 。 当下 , பைடு நூலகம்着贺岁电影《 人 在囵途之泰 圆》 ( 以下简称《 泰 圃》 ) 的热 映, 这部被某些学者认为“ 三俗 ” 的喜剧 片竟 在社会上 引起 了轰 动一 时的“ 《 泰 囵》 现象 ” , 观看 《 泰囿》 俨 然成 为一 种社 会时 尚。该片于 2 0 1 2年 1 2月 1 2 1 3全 国首映 , 上映 一个月 后 , 竞 一 跃成 为我 国历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 : “ 截至 1 2 E t , 《 泰囿》 上 映 四周 , 在 同档大 片竞争 激烈 的情 况下 , 仍 能保持单 日票 房 5 0 0万元 以上 , 1 2日单 日票 房 1 1 5 0万 元, 上映一个月 累计票房达 1 2 . 0 3 亿元 , 累计观影人数 冲向 4 O 0 O 万。电影局对此特别 提出表彰 , 称‘ 观影人次超过《 变形 金刚 3 》 和《 阿凡 达》 , 票 房 刷新 了国产 影 片新 纪 录 , 这 种 情况 实 属 罕

泰囧影评

泰囧影评

泰囧影评泰囧影评(一)应该说,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笑的电影了。

很多电影、电视题材,以搞笑片定位,可是,很少有真正做到让人捧腹大笑的,更多的是滑稽取巧,恶俗低下。

而《泰囧》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它的搞笑和幽默,没有刻意造作,仿佛浑然天成。

最可贵的是,在这中间,还有着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

所以,有很多人说,看《泰囧》,就是看着看着笑了,看着看着又哭了。

优秀的电影题材就应该是这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的搞笑夸张,是现实中难得一见的,但是,它的领悟和情感,却是现实中所存在的。

王宝强,在电影中,一直以“2”的姿态出现,他时刻抱着仙人球,说那是健康树,仙人球扎过徐铮,也扎过王宝强自己,最后,健康树死掉了,王宝强想要种仙人球的愿望被用别的植物种植来代替。

其实,那棵健康树,便是一种精神和信念的象征。

很多普通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跟徐铮扮演的徐朗一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尖锐的竞争手段,和淡薄的人情。

徐朗开始就不喜欢王宝,正如不喜欢王宝的仙人球一样。

王宝对徐朗一直真诚相待,他想要完成在泰国的旅程,想要实现自己对妈妈许下的美好期许。

徐朗和王宝走在一起,因为要利用他。

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患难与共,以及王宝对徐朗的真心付出,徐朗开始接受王宝的友谊,和王宝手上的仙人球。

也许,王宝的真诚、善良和“2”让王宝自己受伤,也不经意得让别人厌恶,但是,相信,真诚的付出,总是会得到接纳的回报的。

影片中,有许多经典的搞笑桥段,其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恐怕就是王宝强给黄渤的“葱油饼式”按摩了。

这种形象化,靠动作的搞笑手法,真的也是需要技术的。

当然,徐铮走错房间,慌忙躲藏;黄渤带着绿帽子,从天而降,这一切,都让人捧腹大笑。

一部好的片子,就需要有主题,有感悟。

最后,在黄渤和徐铮在争夺同意书的时候,徐铮在利益和友谊之间,做出了选择。

他放开抓着同意书的手,朝王宝跑去,嘴里高声大喊,曾经王宝给起的,他自己唾弃的组合名称“泰国传奇”。

最后,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和感人。

论电影《泰囧》的娱乐精神与价值认同

论电影《泰囧》的娱乐精神与价值认同

内涵 ,但是 它也没有 脱离艺术 的人文 关怀 。从影
片 中我们 可以体会 到王宝对他 人 的信 任 、对 母 亲 的孝爱 以及 影片对 当下社会 中存在 的现实 问题 的
《 l 9 4 等 国内外高科 技大片远远 抛在背 部 压力 ,让 观众 找到 了身 份认 同和情 感
后 ,成 就 中 国影 史 的票房 奇迹 ? 以往 电
归属 。

影 界 以好莱 坞为 假想敌 和模 仿对 象 ,希 望 通过 豪华 的全 明星 阵容 ,先进 的特 效

《 泰圃》 的媚俗和娱乐
制作以引起观众的感官刺激 ,吸引观众
商业电影是以营利为主要 目的而制
进 入 电影 院来 提 高 自己的票房 收人 。 作 的影片 ,它追求影片的上座率及其衍 《 泰囿》 的成功进一步告诉我们一部商业 生品的市场价值。基于这一点 ,商业电
81
C 器 舞
/电 影 《 泰 囿 》 研究
它也要抓住广大受众的兴趣点 。 《 人在 图途》 中 ,
李成 功在春节前 急着 回家过年 ,在旅途 中遇到 牛
只是 作为影 片的背景缺 少立体感 。 比如 它最 著名
放 过这个卖 点 。比如 ,两个 泰国人妖 和外 国男子
从 再 冈途之 泰 圆》 绝不 耿后 一直 固事不断 ,高雅形象 当然无存 ,牛耿 积 的特 色之一 就是人妖 ,
众 的青 睐 。在这 朵 “ 奇葩 ”的 陪同下 ,徐 朗 的寻
傻卖萌 不仅没有 让观众厌倦 ,反而进 一步受 到观 合 ,观影过后 ,影片 给观众带来 了简单 的惬 意和 放松 ,没有给观众 留下太多值得深刻思 考的问题 。
人之路 更加崎 岖 :启程伊 始 ,王宝 担心他 的手机 不可 否认 , 《 泰 囿》 没有 向观众 传达深 刻 的精 神 信号 干扰飞机 无线 电波 ,强烈要 求他关 机 ,面对

《泰囧》的雅俗之辩

《泰囧》的雅俗之辩

《泰囧》的雅俗之辩作者:张晶晶王娅楠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7期内容摘要:影片《泰囧》是一部票房高且充满争议的影片,本文认为《泰囧》确实是一部地道的通俗文化,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但是同时也该看到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它是整个文化环境的产物,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却未必低俗;对于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而言,只有强调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齐头并进,做到雅俗共赏,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泰囧》通俗文化商业性艺术性2012年12月12日,《人再囧途之泰囧》(下文简称《泰囧》)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成为年底票房的黑马。

一时间,影片中的“囧人囧事”成为网络上热门新词,轻松、时尚、搞笑成为网民们贴给这部影片的标签,而业内人士也不得不感慨《泰囧》创作团队成功的商业运作。

然而,就在一片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氛围中,湖北省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在武汉市“两会”上公开批判《泰囧》“三俗”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位教授甚至无不隐忧地认为,《泰囧》的高票房正好证明了当下中国观众审美水平的低下。

一语既出,自然引起了不少争论。

那么,《泰囧》到底是俗是雅,什么样的电影应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正是本文力图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泰囧》是地道的通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电影具有商业属性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

在文化产业化大潮中,大众文化也在中国的土壤中悄然滋生,且具备了诸如通俗性、娱乐性等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讲,《泰囧》是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

影片《泰囧》剧情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泰囧》是一部商业电影,票房价值自然是其最终的追求。

想要被更广泛的观众接受,简单直白的剧情便成为创作者的首选。

影片的剧情相当简单,一场同事间的竞争导致的泰国游,途中巧遇傻里傻气的王宝,于是误会不断,惊险丛生。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几乎是平铺直叙式的,剧情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延展,在这里,讲故事似乎已经不是影片的首要追求,搞笑才是终极目的。

《人再囧途之泰囧》:国产商业喜剧电影之喜剧精神

《人再囧途之泰囧》:国产商业喜剧电影之喜剧精神

《人再囧途之泰囧》:国产商业喜剧电影之喜剧精神作者:池敏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8期商业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热卖暴露了中国观众对喜剧的饥渴。

诚然,12亿的史上最高票房纪录并不意味着《人再囧途之泰囧》是最优秀的国产电影,但《人再囧途之泰囧》确实暗示着国产商业喜剧电影的进步与其未来发展方向。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得益于其制作团队对喜剧意识的追求及对商业电影的准确定位。

喜剧是《人再囧途之泰囧》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什么是喜剧?《简明牛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轻松、有趣,常常有讽刺特点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日常生活,而且伴有圆满的结局。

(《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王志敏、陈晓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99页)这一定义清晰地指明了喜剧的内容与结构、情感与基调。

可以说,《人再囧途之泰囧》包含了上述喜剧要素,并在创作上遵循商业的逻辑,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喜剧影片,其创作思路具有如下特点:一、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是商业逻辑对《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作的要求。

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电影首先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剧中角色的设计体现了导演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由徐铮饰演的徐朗,是当代社会精英的代表,生活在成功的压力之下,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长期忽视亲情。

而由王宝强饰演的葱油饼小贩王宝,则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草根”,尽管看起来愚蠢滑稽,却有难得的阳光与真诚。

另外,由黄渤饰演的高博,作为徐朗的昔日同窗、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从人物类型上来说其与徐朗是一致的。

故事围绕一个社会精英与一个草根之间的旅途“囧事”而展开,这一简单通俗的故事脉络是商业电影对“俗”的要求。

其次,商业电影还必须遵循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追求普世意义。

通俗的电影故事固然需要“惊奇”的元素,但道德的稳定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霍加特说:“激情并不比稳定的家庭生活更有意思”。

电影观众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标准、价值信仰,这尤其表现在以爱、快乐以及忠诚为基础建立起的婚姻与家庭中。

贺岁电影

贺岁电影

贺岁电影都市消费文化的深度开掘——《泰囧》引起的思考《泰囧》里的笑,少了几份矫情,反倒指向社会问题和公共疼痛,在捧腹大笑之余,人们难免会低头沉思,多想点什么。

■刘涛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语——“囧囧有神”,它的故事与一部叫《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电影有关。

“囧囧有神”传递的是一种表情符号,既是对徐峥、王宝强和黄渤三人组合完美表演的集体肯定,也是对我们时代社会心理和公共情绪的微妙诠释。

在竞争惨烈的“片林弹雨”中,《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成为这个岁末最大的“黑马”,当仁不让地拔得票房头筹。

一部投资不足《1942》的六分之一、《十二生肖》的二十分之一的小成本电影,却缔造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神话:上映三天票房过亿,四天过两亿,五天过三亿,十天过五亿……贺岁喜剧电影的前世今生《泰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电影,上映至今,几乎清一色的“零差评”。

有人饶有趣味地统计过,电影院里观众平均1.5分钟就笑一次,全场爆笑近百次,整场电影“笑果”惊人。

在神奇的票房面前,《泰囧》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影像文本,而上升为一个引人深思的媒介事件和传播现象。

一部喜剧电影成功了,恰恰发生在众声喧哗的贺岁档,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我们是否可以从《泰囧》那里提取出一些类型化的、模式化的、风格化的智慧与灵感,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在流水线上普遍复制的语法体系,这对中国喜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价值。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可供分析的比较框架,我们不妨从喜剧电影的前世今生谈起。

喜剧电影的核心诉求就是引人发笑,无论是冯小刚的“贺岁喜剧”,还是张建亚的“荒诞喜剧”,抑或杨亚洲的“苦涩喜剧”,笑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笑的深处是人们对某种价值或情感的识别,笑是电影故事作用于观众的生理反应,而当笑与贺岁主题联系在一起时,一种被称为贺岁喜剧片的类型电影诞生了。

“贺岁片”这一概念起源于香港。

说起近20年的贺岁喜剧电影,不得不提起周星驰、成龙、冯小刚三位电影人以及他们分别演绎的电影类型——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片、成龙的动作喜剧片以及冯小刚的冯氏喜剧片。

论大众文化语境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美学意义

论大众文化语境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美学意义

收稿日期:2013-01-10作者简介:高杨(1981-),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

高杨论大众文化语境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美学意义摘要: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在2012年尾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采取的喜剧类型,非常适合观者的欣赏习惯。

影片用都市白领的生存境遇作为叙事的主线,并且将幸福感等重要命题纳入到作品的讨论之中,这无形地在喜剧娱乐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影的反思力度,使其艺术实践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大众文化;电影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019-04(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2012年岁末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其艺术上的成功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以喜剧风格为主,但影片有一条表达现实生活温情的隐线。

我们可以比较近年来成功的电影作品,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现实生活纳入到电影中来,用影像传达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温情诉说,回避历史、民族、道德等宏大主题。

这与当前的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关,也与接受群体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认同达成共鸣。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意愿当代电影宏大叙事的意识形态暴力使观影群体的审美趣味向清新生活的题材靠拢,“通俗文化商品不是个体想象创造的产物,而是制造它们的大型组织机构为了吸引绝大多数受众故意制作出来的产品。

”[1]这也说明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观众需要电影艺术化地表达其日常生活,并且将日常生活的事件进行英雄化的叙事,以追求反对平淡现实的效果。

主体意识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的萌生和发展可以改变电影的发展方向。

而且一种美学追求可以在寻找合适的艺术表达模式的前提下,将一些价值理想渗透进去。

这种成熟的艺术模式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育。

电影的未来一定是解决好艺术与产业的联姻,并在社会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电影《泰囧》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探析

电影《泰囧》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探析

电影《泰囧》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探析摘要: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在2012年年底彻底火了一把,打破了许多华语电影的记录。

电影作为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途径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泰囧》的热映,我们也应该来反思一下近几年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情况,并从中找出当下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泰囧》生活方式探析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了许多华语电影的神话,上映首周票房突破了3亿元,上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已经突破13亿,仅次于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创造的14亿票房成绩,成为华语片票房之王。

随着《泰囧》的热映,也引起了我们的许多思考。

一、《泰囧》取得华语电影票房神话的原因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都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能够取得成功也不例外,其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故事情节“接地气”,创造的娱乐符合大众的需求《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公路伙伴题材的小成本喜剧,它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制作大场面;没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更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争议空间,有的仅仅是给快乐。

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刚走出影院就把这部片子给忘了,只是单纯地觉得之前的观影过程很愉快,但它成功地让观众将笑声留在了影院,将快乐留在了心中。

这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正是当下我么你最需要的。

当下,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很少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人在囧途之泰囧》所反映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发生在泰国旅游过程中的囧事,不仅更我们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缓解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观影过后,许多人在形象上、智商上能够找到心理安慰。

所以说,《泰囧》这部电影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更接地气。

(二)电影制作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泰囧》和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一样,都可以视作新式国产喜剧的优秀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