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狂欢精神

合集下载

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

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

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各个角落。

电影、音乐、游戏、社交媒体等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许多人开始对自身的精神世界感到困惑和空虚。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推动的文化形态,其目的在于满足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需求。

然而,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呼唤。

精神世界是人的内在世界,是人们对于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以及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

而精神的丰富与深度,却往往与大众文化的浮躁和短暂性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我们不应将大众文化视为单纯的庸俗和肤浅。

事实上,大众文化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比如,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通过精心的剧情、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引发观众对于生活、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相同的道理也可以应用于音乐和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将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却能以不同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激发起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浮躁、千篇一律的娱乐产品,以及追求速成、即时满足的心态。

这种现象使得很多人陷入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沼,忽略了自身的精神追求。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人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自我审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追求表面化的享受,而非内心的充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意识到大众文化与精神世界相互之间的影响和碰撞,并寻求一种平衡点。

首先,我们需要在大众文化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启发我们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其次,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去培养精神世界。

无论是读书、旅行、反思,或是参加精神修养的活动,这些都是提升自我成长和内心世界的方式。

最后,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一个坚定的信仰可以为我们提供内心的寄托和引导,使我们保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胡野秋]不好意思,在一个周末耽误了大家的休息,但是今天是一个不冷不热的早晨,我们来讨论一个目前越来越热的话题,也就是关于大众文化。

有人也许会说了,大众文化犯得着我们专门用时间来解读它吗,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中,比如说刚才我们坐在这里,背景音乐非常好听,这张碟叫《流淌的歌声》,因为我平时开车也喜欢放着这张碟在那儿听,它是把中国最流行的电影歌曲、民歌、很多通俗歌曲都放进去了,但是做了很好的包装,用美声的方式体现出三重唱,一个男声和两个女声,我在这边一边听一边在想大众文化今天确确实实已经把我们包裹起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在大众文化中间。

前言:文化形态上的三驾马车现在我们来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从文化形态上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大众文化,因为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社会,可以说它都存在三种文化,第一种文化是主流文化,就是由官方推动,或者说由政府推动的,那么政府去主导的文化叫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在每一个时代,它都具有一些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国家的力量、行政的力量,它最强势。

第二种文化是精英文化,也就是以学院派主导的,比如说大学教授、一些知识分子、学者等,以学术文化的方式介入生活,形成了精英文化。

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民间主导,或者大众主导,很简单,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那么在这三者之间,我们现在叫三架马车,三种文化形态在齐头并进走着,但是事实上这三大文化形态一直是不平衡发展的,尤其在中国,客观说大众文化长期的应该说是在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发展。

比如说每年我们有很多奖项,尤其政府拿钱出来的“五个一工程”,各种各样的政府奖等,但是政府基本上不会用一笔钱来资助一个民间的这样一个文化,或者说一个流浪的诗人、一个流浪的小说家、流浪的音乐家,政府一般不会给他这样的奖项。

但是正因为大众文化长期在这样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爆发起来是相当厉害的,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市民消费能力提升,现在大众文化正在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发展,而且发展到了连我们都觉得吃惊的程度。

当代大众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及反思

当代大众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及反思

生 活变 得 丰 富多 彩 ,推动 文 化发 展 多元 化 与文 艺 “ 百 家齐 放 ” 的 利益是驱 使大众文化走 向娱乐与庸俗 的直接原 因。 良好 局面 。但 是 随着 大 众文 化 的娱 乐 化与 商业 化 的特 性被 不 断放 ( 三 )大众 媒介 对受 众需 求 的误 导 大 ,文化 产 品开 始 一味 的追 求 文化 的 娱乐 性 ,商业 利 益成 为 文化 信 息爆 炸 时代 的到来 ,庞 杂 的信 息 与 即时 的传 播在 当 今社 会 发展 的唯 一 寄托 ,文 化 的过 度 娱乐 化 成为 当代 大众 文 化 中 的突 出 中不 断造 成类 似 于 “ 拟态 环 境 ”的现 象 。许 多 大众 媒体 特 别是 网 现象, “ 娱乐 ”成 为大 众文 化 发展 的唯一 驱动 力 。 络 媒 体 ,为 了追 求 自身 利益 ,利用 自身 的 媒介 影响 力 ,广 泛营 造 二 、大众 文 化过度 娱 乐化 的表现 不 与 实 际社会 现 实相 符 合 的虚 假事 实 。面 对纷 杂 的信 息 ,大众 对 ( 一 )影 视剧 的过 度娱 乐化 于 事 实无 从考 证 的缺 陷 ,一 旦 有一 个人 或 者某 一群 体相 信 “ 如此 纵观 近 几年 的 热 门影视 剧 ,许 多 影视 艺术 本 身所 应 有 的 “ 寓 事 实 ” ,便会 造 成社 会 连锁 效 应 ,使大 家 信 以为真 ,很 多不 明真 教 于乐 ”式文 化 引导 作用 已经 淡 然无 存 。商 业 票房 成为 电影制 作 相 的 “ 围观 者 ” ,会在 潜 意识 里认 为 自己真 实 的生活 环境 就 是 如 者 的 唯 一 追 求 , 在 电 影 画 面 中 为 了迎 合 大 众 猎 奇 以及 娱 乐 的 追 此 的想法 ,使得 大 众误 以为我 们 的生 活本 身就 应 该如 此 ,连 锁化 求 , 更是 有着 “ 没 有 床戏 电影就 不完 整 ” 的说法 。为 了提 高收 视 的反 应造 成 了今天 的大 众文 化奉 行 “ 娱乐 至死 ”的发展 信条 。 率 , 电视 剧 的发展 中出现 很 多过 度 娱乐 化 的误 区 。首先 在 剧情 上 四 、大 众文 化过 度娱 乐化 的危 害 味 的搞 笑来 满足 观 众 的娱 乐 , 内容上 既 没有 电视 艺 术本 身应 有 ( 一 )降低 了大 众 的文化 品位 的 艺术 价 值 ,并且 缺 乏道 德 内涵 与人 文 教化 的作用 。此 外 电视 剧 大众 文 化应 该 作为 雅 文化 的 引路 人 ,现在 的文化 本 身所 应 有 类 型 中的 穿越 剧 ,抗 战雷 人 剧等 ,这些 电视剧 为 了提 高收 视 率而 的 精神 性 与 内在 的人 文性 则抛 至 一边 ,如 果 不加 限 制终 有 一天 , 罔顾 许 多历 史 的真 实性 以及 影 视艺 术本 身 所应 有 的艺 术性 ,单纯 文 化 的外 在被 各种 所 谓 的流行 与 娱 乐所 包裹 , 而文 化 内在美 荡 然 的满足 人们 快节 奏 的 、低 层 次化 的娱 乐需 求 。 无 存 ,那 时文 化便 类似 于 舞 台 中的 小丑 一般 只 成为 人们 嬉笑 与 调 ( 二 ) 电视 节 目的过度娱 乐 化 侃 的工 具 。人们对 文 化 的品位 会不 断地 下 降, 直至消 失殆 尽 。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

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思想足迹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美学和文化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诗学。

二十世纪中后期,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潮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约翰·多克、费斯克等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广为引证、剖析的理论资源,鲍尔德温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也将巴赫金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

川(P202)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争论颇多,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

就其狂欢化理论而言,学者们聚焦于狂欢理论是否“想像催生的神话”展开对话与争鸣;①同时,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②由于巴赫金理论架构的庞杂和未完成性,其在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种种误读,本文在文化研究视阂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与民间文化巴赫金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源头出发,以歌德《意大利游记》中对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描述为史料,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拉伯雷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是狂欢化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的重要概念。

狂欢化渊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网络狂欢——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
内容摘要:世纪之交,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把人类带到信息网络时代,也使得人类从传统的现世性世界中进入一种虚拟的空间,体验一种极致的文化形态并接受一种自我建构起来的文化范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娱乐等逐渐超越时空限制,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随着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形态的改变,文化所涉猎的范围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一词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文化生产传播领域又一种独特的方式。本文将从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网络狂欢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网络狂欢的文化解读等方面对这一新型媒介现象加以阐释和分析。
二、网络世界的狂欢特质
(一)网络提供狂欢化重现空间
虽然作为一种活动和生活观念,狂欢节在社会中仍存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发展空间已经逐渐被挤占和压缩,发展式微。可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结果,现实无法满足狂欢的需求却因为虚拟网络的发展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并得到更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对话理论,旨在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理想的文化世界的文化策略,充满了理想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在今天,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的生存、生活和交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巴赫金笔下的第二世界似乎再一次出现。
总之,网络及网络传播的特征契合了狂欢文化全民性、仪式性、平等对话性等多方面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为狂欢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呈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二)网络世界中的狂欢表现
1、网络空间:“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网络狂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匿名性,即人际互动时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都悄然隐没于网络背后,网民的行为将因承担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而得以延展和纵深。在匿名性的掩护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其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志趣等不相同的甚至极为怪异、反常的言行。既然人们钻狂欢节上进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面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带着假面具,只要你不说,谁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你是男是女。因此网络交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也就变成了假面人召开舞会的狂欢广场。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虚拟社区,如网络聊天室、多人在线游戏、电子布告栏、博客、论坛等。这些社区聚集着一群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他们在特定的虚拟时空彼此互动,进行联欢。聊天室里的海阔天空、唇枪舌剑,网络游戏中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BBS上的无所顾忌、激烈争辩。所有这些,与西方社会广场上的全民狂欢何其相似。

中国当代娱乐文化中的“狂欢”乌托邦

中国当代娱乐文化中的“狂欢”乌托邦
夔壁墅
_
墼童
中国 当代 娱 乐 文化 中的 ‘ 欢, 托 邦 ‘ 狂 , 乌
固 梁 佳 杨 敏
6 70 ) 3 0 9 ( 西华 师范 大 学新 闻传 播学 院 , 四川 南 充
【 摘
要 】 俄 罗 斯 学 者 巴 赫 金 对 欧 洲 古 老 的狂 欢 节 文 化给 予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关 注 和 深 刻 揭 示 ,从 “ 文化 的狂
幻像 “ 人” 玉 ,更 是 被 早 期女 作家 奉 为 圭 臬 的 爱 情 。在 杨 绛 的笔 下 , 所 谓 的 “ 圣 爱 情 ” 已经 不 再 处 于创 作舞 台 的 神 中 心 , “ 这 里 , 爱情 已不 是 五 四时 期 在 的 神圣 不 神 圣的 问题 …… 而是 有 没有 必 要 存 在 的 问题 了 。 ”0坤 ” 的爱 情 在 圣 杨 绎 的创 作 中遭 到 了漠 视 ,甚 至不 复 存
在 , 已经 走下 神 坛 。 在 作 品之 中,杨 绎轻 描 淡 写地 就 完
成 了对 “ 圣 爱情 ” 的颠覆 ,但 正是 这 神 种轻 描 淡 写却 更 能 体现 她 的 智思 。《玉 “ 人 ” 中 通过 “ 人 ” 自身 以及 与 太 太 》 玉 的前 后 对 比形 成 了极 大 的 反 讽,达 到 了 作 品供人 消遣 的 宗 旨 。然 而 ,作者 在 世 俗 化 写作 背 后 留给 读 者 的不 只 是供 消 遣 性 的幽 默 一笑 ,更 是 启 人深 思 的 一笑 。 这些 在 一定 程 度上 也 源 于她 对 西方 文 化 的接 受 ,在 《 什 么 好 ?— — 读奥 斯 丁 有 的< 慢 与 偏 见 > 一 文 中 , 她 曾提 及 傲 》 “ 奥斯 丁 不 正 面 教 训 人 ,只 用 她 智 慧 的 聚 光 灯 照 出世 间 可 笑 的 人 、 可 笑 的事 , 让 聪 明 的 读 者 自 己去 探 索 怎 样 才 不 可 笑 ,怎样 才 是 好的 和 明智 的 。奥斯 丁激 发 的笑 就 是启 人 深 思 的笑 。 显然 , 西 ” 方 的描绘 世 态 人情 的 喜剧 性 小 说对 杨 绛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1)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1)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能够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理解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理解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不过,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有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即使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在我看来,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确实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了。

1、大众文化的定义探讨大众文化,总会遭遇基本的概念问题:什么是大众文化?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不可能找到最后的公认准确的答案,不过却不妨对这个概念提出一种约略的操作性界说。

我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culture的对译形态(有人也用massculture一词)。

即便是在英语世界,这个词也有种种不同用法。

这里能够列出它的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很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这个定义强调受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没有考虑价值判断。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highculture)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这里注重它与高雅文化的明显区别,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后现代的视角下的网络文化狂欢

后现代的视角下的网络文化狂欢

后现代的视角下的网络文化狂欢摘要:现代性强调普遍主义,经验主义,理性化和个人主义。

后现代作为对现代的一种反思,提倡解构、互文、反传统、多元化以及自我精神。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更新,网络文化兴起,人们在对传统娱乐方式的重构和颠覆中造就性的文化狂欢,探寻将人从现代性压抑状态解救出来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网络文化“现代”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在给人类带来进步与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在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人们不断反思现代性的种种弊端,探寻将人从现代性压抑状态下解救出来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段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不断更新,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

恶搞、博客、论坛、播客、QQ……这些娱乐形式正造就着一种新的文化狂欢。

而这种文化狂欢体现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精神压力的一种反应。

在“笑”的戏谑与欢呼中消除权威和崇高, 在笑声里体味对上层统治阶级的颠覆与征服, 在身体“缺场”的状态下,追求个人精神层次的自由和解放,以此实现暂时的自由与平等。

一、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意思是要把已经“基督教”的现代社会和与依然属于“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

现代性强调“普遍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可以被普遍推广的,在经验中“有用”的东西才是真的、好的。

而科学所告诉我们的那些规律、规则,都是可以普遍化的,同时这些东西在现实中的效用又是很明显的。

因而,人们总是被强制的接受专家的和科学的权威判断,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压抑着个人个性的发展。

“理性化”也是现代性的主要观念。

在反思“现代性”的思潮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有力的一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主张。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在其《后现代主义的假象》中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概念,置疑着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狂欢精神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
媒技术的全球同步传递,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笔者在这篇文
章中主要阐述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具有的独特的狂欢精神:一、狂欢的全民性;二、
狂欢的娱乐性;三、狂欢的颠覆性。中国大众由此获得了参与文化创作的自信与
成就感,释放了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但其颠覆性提醒我们,颠覆的同时要注重
重建,这样才能使大众文化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大众文化;狂欢;全民;娱乐;颠覆
一、大众文化与狂欢化理论简述
大众文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
品领域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
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法兰克福学
派对于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
物,缺乏创造性、重复而单调,是用来欺骗群众,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故
将其冠以“mass culture”之名,含有无知、庸俗、贬斥之含义。20世纪中叶以后,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
中心的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不应将工人阶级的文
化与上层社会的文化对立起来,开始用“popular culture”代替“mass culture”。美国
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称,大众文化不是文
化工业生产的,而是人民创造的。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矛头完全指向文化工
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
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
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由此,大众文化开始被
以高雅文化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所接受,并逐步成为其主流文化。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富有后现代思想的
理论。这一理论源于巴赫金对于中世纪西方狂欢节上笑文化的理解。巴赫金认为,
狂欢节是没有边界的,不受限制,全民都可以参加,统治者也在其中,所有的人
都参与其中。狂欢节使人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官方的思想
观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同时,狂欢节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
二生活,是平民的节日生活,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是生活在
狂欢节上的表现,而表现暂时又成了生活。这样,它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解去了种种束缚,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式,从而形
成了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狂欢节的笑的本质就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

由于如今的大众文化与中世纪的民间文化同属于大众,都以平民为中心,故
二者具有同质性。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类似于狂欢节的民间广场被
大众文化创造的大众的舞台所替代,使狂欢精神以新的形式延伸到如今的大众文
化之中。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多克认为,狂欢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仍然强烈地
影响着20世纪大众文化,例如好莱坞电影、大众文学类型、电视和音乐。
二、狂欢精神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体现
狂欢不仅存在于西方,东方也有。在中国,古代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庙会
等也都渗透着狂欢精神。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自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广告、
流行音乐、商业电影、肥皂剧、卡拉ok,以及各大电视台推出的真人秀娱乐节
目已渐渐成为中国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可以说大众文化为中国的全
民狂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狂欢的全民性。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狂欢节的笑的本质是全
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狂欢节没有边界,不受限制,全民都可以参加,统治者
也在其中。这种全民参与的特点打破了文化由社会精英阶层垄断的传统,为大众
开辟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类似于狂欢节的舞台,向社会
各阶层的大众敞开,极大地调动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使大众能够强烈
感受到这是属于自己的文化,从而自信满满地参与其中。例如,卡拉ok自20
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方式,就是因为
它能够让所有男女老少,甚至五音不全的人体验一把歌星瘾,让四、五十年代出
生的老戏迷体验一下拿着麦克风唱京戏的感觉,实现普通人表现自我的欲望。再
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花
样百出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从早期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到如今的“中国
梦想秀”、“一站到底”“中国好声音”等等,无一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网
络文学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就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出版、发行等重重
束缚,让每个会写字、会上网的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并发表。网络博客、微信的火
爆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正是其零门槛的参与权,让参与其中的大众体验到了平
等性和自由性,参与就意味着观众从过去的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自己
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感受到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之情。

(二)狂欢的娱乐性。在中世纪,狂欢节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在当时黑暗苦
难的现实世界中,狂欢节创造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第二生活。狂欢节外部最明
显的特征即是笑,各种表演、游行、言语都以笑为总的原则。笑是胜利者的姿态,
快乐与笑是为了让人体会到人的主宰的力量。狂欢节的笑是双重的笑,在死亡中
预见到新生,在新生中预见到死亡;在胜利中预见到失败,在失败中预见到胜利;
在加冕中预见到脱冕,反之亦然。它通过对各种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的讥讽和
嘲弄,从而实现对现实苦难和不幸的超脱。而在当今中国,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
力与日俱增,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用“笑”来宣泄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于是“快乐”
这一符号被大众传媒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各种以娱乐明星为主的综艺节目,以搞
笑为特征的各类喜剧作品都成为了吸引眼球的大众文化形式。以湖南卫视的品牌
节目“快乐大本营”为代表,与此类似的以“快乐”为主题的综艺娱乐节目层出不
穷,如“欢乐总动员”、“开心辞典”、“快乐男声”等等,满足了大众闲暇时光的休
闲、放松、享乐的需求。同时,当今中国大众文化许多优秀作品展现的就是狂欢
式的笑,典型的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对于权威人物和珅的讥讽
与挖苦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原本强大的狼族却被弱
小的羊族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尽显羊的机智和狼的愚笨,让人耳目一新。由此看
来,观众通常会站在小人物的角度,越弱小的东西战胜越大的势力,观众就会笑
得越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