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

合集下载

弘扬孝道文化 教育

弘扬孝道文化 教育

《弘扬孝道文化教育》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孝道文化。

你们知道什么是孝道吗?孝道呀,就是要好好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小明,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先跟爷爷奶奶打招呼,然后帮他们捶捶背。

吃完饭,还会主动收拾碗筷,擦桌子。

爸爸妈妈工作累了,他还会给他们倒杯水,揉揉肩膀。

大家都夸小明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还有个小姐姐叫小美,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小美每天放学后就去医院陪奶奶,给奶奶讲故事,让奶奶不那么无聊。

她还会细心地照顾奶奶吃饭、吃药。

奶奶很快就好起来了,说小美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小朋友们,我们也可以像小明和小美一样,做一些小事来孝顺家人。

比如帮妈妈扫扫地,给爸爸拿双拖鞋,这些都是孝顺的表现哦。

《弘扬孝道文化教育》小朋友们,咱们继续聊聊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可是很重要的呢。

比如说,有个小哥哥叫小刚,他知道妈妈喜欢花,就在妈妈生日的时候,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束漂亮的花,妈妈可高兴啦,抱着小刚亲了又亲。

还有一个小妹妹叫小雨,她看到爷爷的鞋子破了,就用自己的压岁钱给爷爷买了一双新鞋子,爷爷穿上新鞋子,笑得合不拢嘴。

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能为家人做些什么呢?比如在爸爸下班回家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妈妈做家务时,帮她擦擦汗。

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家人感受到我们的爱。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弘扬孝道文化,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吧。

《弘扬孝道文化教育》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还来讲孝道文化。

孝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我再给你们讲两个故事。

有个叫小辉的小朋友,每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他都会主动帮爸爸妈妈拿东西。

有好吃的,他也会先让给爸爸妈妈吃。

还有个叫小燕的姐姐,她会在周末的时候,给全家人做一顿简单的早餐,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美味,但爸爸妈妈都特别感动。

咱们也可以的呀。

当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亲手给他们画一张贺卡;当爷爷奶奶走累了,给他们搬个小板凳坐。

这些小事都能体现出我们的孝顺。

小朋友们,让我们把孝道文化记在心里,用行动去表达我们对家人的爱。

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阐述孝道文化的起源與内涵入手,分析弘扬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传承与发展孝道文化的建议。

标签:孝道文化;德行教育;文化传承一、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与渊源“百善孝为先”,孝的基本含义就是敬养善待父母,即做到“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在此基础上,还要推及于人,从对父母的敬爱,到对兄长的尊重、对乡邻的友善,再到对国家社稷的忠贞不渝。

因而完整意义的传统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和睦家庭、推恩及人、忠君报国、缅怀先祖等,这里既有人文理念的传播,又有制度礼仪的约束。

我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孝的记载。

我们的先祖曾提出过至德、敏德、孝德的“三德”和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的“三行”。

西周时期,孝已成为社会成员行事做人的基本准则。

春秋战国时期,恰逢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时期,孝道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

后来,虽然汉武帝推行的“孝廉制”,宋朝时期的“三纲五常”等将孝道文化与政治统治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最初的孝道文化相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统治者的愚民思想。

但总体来讲,传统孝道文化仍是巩固家庭组织,加强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力量,对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传承与发展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首先,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倡导并践行孝道,有助于为人子女者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的持续渗透等往往使年轻一代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竞争能力的培养,而对自身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于是社会中出现了“啃老一族”、不赡养老人、老人摔倒无人扶等现象,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这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全背道而驰的。

其次,孝道文化还反映出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孝道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肩负社会责任的表现。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文化是指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关爱家人的一种文化传统。

在中国,孝道文化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一种家庭伦理,是一种社会责任。

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中,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敬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家庭的支柱。

因此,尊敬父母是孝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尊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家庭伦理。

在中国,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家庭伦理,是一种家庭和睦的基础。

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爱家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之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因此,关爱家人是孝道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关爱家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家庭伦理。

在中国,关爱家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关爱家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家庭伦理,是一种家庭和睦的基础。

关爱家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关爱家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中。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孝道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家庭伦理,是一种社会责任。

孝道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中。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顺父母的意识,从小学习关爱家人的技巧,从小学习孝道文化的知识。

浅谈从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

浅谈从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

浅谈从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一、传统孝道观的演变和发展在中国早期社会,最初意义上的孝道仅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伦理的范畴。

直至后来儒家把孝道从家庭推向了社会,把孝移到“忠”上,将忠孝视为一体,从而使孝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时维系家族和社会道德的纽带。

到了汉代,孝被政治化,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举孝廉”,孝道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再到宋明时期,孝道更是被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愚孝在当时成为道德的楷模。

传统孝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孝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对宗法的无限追求。

如对延续生命、传宗接代、祖先的崇拜等。

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伦理意识和规范。

包括对父母的事生和事死。

事生是指养亲、敬亲、顺之以行、谏之以礼;事死则是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

第三,修身、忠君、敬老。

此乃是由孝道衍伸出来的社会道德伦理意识和规范。

二、传统孝道的内涵依据孔子对孝的要求,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中,对父母要常怀关爱之情,这是孝敬老人的最低要求。

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父母亲开始衰老,甚至生活上难以自理。

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儿女的照料。

因此,这个时候子女要保证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

“明礼之人,必有爱心”。

父母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爱父母是自然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如果连父母都不供养,老人吃饭都成问题,哪还能谈得上“孝道”?“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养亲尊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

《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两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表明了养亲尊亲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也是继承和推崇传统孝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孝道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种组织内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共同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孝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孝道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孝道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它是一种亲情、尊重和责任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孝道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注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倡导尊敬长辈、关心家人、传承家族价值观念。

二、孝道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1. 价值观的塑造孝道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有助于塑造企业的价值观。

尊重和关爱他人是孝道文化的核心要素,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良好价值观。

通过弘扬孝道文化,企业可以建立起团结、和谐的价值观,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2. 员工关系的建立孝道文化在企业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

在孝道文化的指导下,员工之间将更加尊重和关心彼此,形成紧密的团队合作。

这种关系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3. 企业形象的塑造孝道文化有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一个重视孝道文化的企业往往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形象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孝道文化对企业的影响1. 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孝道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在孝道文化的引导下,员工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

这种凝聚力和忠诚度有助于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孝道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这也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个重视孝道文化的企业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这种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3.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孝道文化在企业中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

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什么是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

孝道强调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一直推崇孝道,将之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被尊奉为品德高尚的最高境界。

二、孝道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孝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孩子应该尊敬、奉养父母,为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孝道开始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道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在古代的社会制度中,孝子孝女被视为尊贵的称号,并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尊重和赞扬。

孝道还被纳入国家的官方思想,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三、孝道文化的核心价值1. 尊敬父母孝道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尊敬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尚,子女必须对其进行尊敬与顺从。

尊敬父母不仅意味着行为上的顺从,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2. 奉献社会孝道文化鼓励子女不仅仅关心自己的家庭,还要扩大到整个社会。

在孩子尊敬父母的同时,也应尊敬、关心和奉献社会。

孝道不仅仅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它也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奉献。

3. 和谐家庭孝道文化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发展成长的基石,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孝道文化教导子女应该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受,关心彼此,以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4. 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孝道文化不仅仅关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

一个尊重孝道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稳定和富裕的社会。

四、现代社会中的孝道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孝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但它仍然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的典范。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

孝道思想强调子女
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奉养,以及尊重家族传统和文化观念。

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依然
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尤其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

孝道思想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
奉养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秩序和稳
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孝道思想的具体表现
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依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许多人仍然尊重和奉行孝道,以表达对父母
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孝道思想在社会和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贡献。

尊敬父母和长辈的行为培
养了人们在社会中彼此关心和帮助的意识。

在当代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有所改变,但孝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依然重要。

传承和弘扬孝道思想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
和矛盾。

孝道思想在个人成长和道德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孝道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重,
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尊敬和奉养父母,人们可以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
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孝道思想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尊重和传承。


当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也意识到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更加重
视家庭和谐以及尊敬长辈的行为。

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孝道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今天,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来讲就是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

儒学讲人要具备“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德”。

世界上有许多古文化现今已经消失,例如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原因就是儒家文化是一个讲道德的文化,而道德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是必备的。

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心生。

”由此可见,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道。

所以今天,我们要弘扬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弘扬好孝道文化。

二、弘扬孝道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尊老敬老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条件,要想建立一个个和谐的家庭,首先要从孝敬老人开始。

如果子女不孝敬老人,把老人推向社会,无疑会增加社会负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达到2亿多,并且每年新增老龄人口达800万。

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7亿。

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来看,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第一,靠国家养老。

就是靠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等床位的增长数度仅占老龄人口增涨速度的1.97%,这其中存在很大缺口。

所以靠国家养老显然解决不了问题。

第二,靠自己养老。

有很多老年朋友觉得自己有老保,自己可以养活自己。

但现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存在很多“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每天都上演着老人病死家中无人知,或老人自杀等这样的悲剧,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是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第三,靠儿女养老。

调查显示,80、90后这部分人群能赡养老人的仅占10%。

还有43%是靠父母养活的。

很多人认为,今天物价高,工资低,收入去掉房贷,车贷,孩子等根本不够赡养父母的。

我觉得这其中每个人算的都是一本经济账,但很少人算良心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四川省南江县文化馆职工李天惠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

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被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

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孝道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对于葆扬孝道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

回顾历史的足迹,上述时间的长河,。

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孝道文化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和孝道观,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

《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

故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

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

“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

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

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

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

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

“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

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孝道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得到完善。

否则将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融合家庭,对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二十四孝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当今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第三是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封建时代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第四是凝聚社会。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的目的。

第五是塑造文明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

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主要为: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统治人民的目的。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孝道的思想都充斥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保守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展一段时期出现了断层现象,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董永买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

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

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

当今社会也涌现了大批孝星,他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这些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它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未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加之“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批林批孔”期间,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封建残余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人们难以正确把握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期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思想的教育培养,致使一些人不懂得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懂得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

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

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

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

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

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

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痿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

所以侍候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到。

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顾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

有的人借口以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

这种人在领导面前是一张笑脸,回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

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

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

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

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痛快和轻松,这样无形之中就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

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

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

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态度生硬。

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