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桥》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桥》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桥》教学设计《桥》教学设计(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设计篇1单元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29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列出的25个词语,做到能正确地读写,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

能按指定的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体会用词要准确”的方法。

4、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即兴说几句“请求”的话。

5、练习写一篇《发生在星期天的事》,要求写得真实、具体,语句连贯、通顺,能反映出星期天的“特点”。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词的准确性。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3—5节,能用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桥。

4.根据要求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2、初步学习本课第三、四、五节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四种字体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图片、书籍、书法作品(含楷体、篆体、草体等)。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了解家乡桥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突破手段:通过了解千姿百态的桥型,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写家乡桥的意图一、引题1、桥是什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一下你认为的桥。

学生交流2、你知道世界上哪些桥?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资料介绍3、桥有些什么作用呢?家乡的桥并不出名,它能给作者留下什么呢?4、板书课题:家乡的桥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的意思。

第十六课《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5)拓展延伸: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桥,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对桥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的能力。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4.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桥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填空、选择、简答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正确答案。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桥,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桥的说明文或绘制一幅桥的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观察身边的桥梁,注意其类型、结构、功能等方面,并尝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为下一节课的分享做准备。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的都是桥,桥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建筑,它连接着两岸,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十六课《桥》,了解桥的知识,领略桥的风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生字词,了解桥的分类、结构及功能。
4.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桥的分类、结构、功能及文化内涵。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

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

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

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员在面对洪水肆虐时,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举动,展现了共产员的高尚品质,教育学生学习主人公的优秀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共产员的形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共产员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共产员精神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赞美和崇敬英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老共产员、肆虐、共产员、英勇、无私奉献等。

2.课文理解:主人公在面对洪水时的心理活动、坚定信念和英勇举动。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英勇行为。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增强学生的语感。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作业设计:准备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共产员的认知,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面对洪水时的心理活动、坚定信念和英勇举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3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3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课文《桥》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3. 培养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运用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课本、课件、草图纸、铅笔、彩笔、海报纸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桥梁,询问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和感受。

2. 以问答形式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桥梁进行艺术欣赏。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桥》,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并翻译。

3. 教师解释课文的重点句型,学生模仿、理解并进行练习。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四、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2. 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读组,进行班内比拼。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大声朗读一遍整篇课文《桥》。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桥梁进行写作。

3. 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内容进行互评、修改,然后将写作成果展示给同学。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桥梁工程师或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桥梁建设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桥梁,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的魅力和艺术。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上通过课文朗读、问答等形式的表现来评估。

2. 课后布置的作业通过批改来评估。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工作。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课文。

14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不已;15课《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令我们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党支部书记的感人故事。

一起读课题16 《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分段读课文。

2.检查读几个词语。

3.听写几个词语,咆哮搀扶祭奠4.第一排词语描写的是?第二排描写的是?(板书:洪水老汉)5.在每个词语的前面,加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三、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快速默读课文,把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谁想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板书: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3.自己练习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洪水的可怕。

4.选择一句读给大家听。

(1)“黎明的时候……像倒。

”从哪里看出来雨大?谁还能读好这个句子?(2)“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读到“受惊的野马”,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作者用了什么修辞?用拟人的修辞有什么好处?(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怎样的笑?带上表情,提高声音,齐读这一句。

《桥》教学设计3篇

《桥》教学设计3篇

《桥》教学设计3篇《桥》教学设计3篇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桥》这一课时,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三)情感与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齐读课题。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写作顺序。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3、洪水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拟人、比喻、短句)(板书)
4、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板书)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为感受老汉的形象做铺垫〕
二、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情形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他是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一:心系群众、临危不乱的老汉。

(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从“盯”字看出了什么?沉着、冷静。

2、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
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站)
4、如果让你在“站着”前面加个字,你怎么加?
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指名读这部分内容,在全班齐读。

预设二:先人后己的老汉。

(出示课件: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2、“党员排在后边”说明什么?(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3、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三个感叹号)
4、此时老汉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急促)学生练读。

师生接读。

1)在洪水来临时,老汉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我的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生读
2)咆哮的洪水滚滚而来,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汉冷静地想: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生读
3)是啊,咆哮的洪水不断地淹没老汉的喊话,但是老汉还是扯着嗓子,沙哑地喊话——生读
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一起铿锵有力的读这句话!(生齐读)
预设三:不徇私情的老汉。

(出示课件: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你从“吼”字看出了什么?(老汉非常生气)
2、还从哪两个动词看出老汉凶的像只豹子,动作之快,毫
不犹豫。

(冲、揪)
3、指名读出老汉愤怒、毫不犹豫的感觉。

4、“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接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爱)
5、从哪儿看出他是爱儿子的?
(出示课件: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从“吼”字,能看出老汉也是爱儿子的,因为时间已经不多,他担心孩子的安全。

2、洪水越升越高,灾情越来越严重。

如果说第一次吼是极其生气的话,那这次吼就是极其——(担心)。

3、一个“吼”一个“推”,诠释了人间至爱——舐犊之情。

4、他用尽全身力气,想把孩子推向生的彼岸。

请你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桥——(生读);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生读);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齐读)。

当灾难来临时,面对村民和儿子,他选择——(村民),当危难来临时,他选择——(儿子)。

可就在这时,悲惨一幕发生了(配乐)师朗读21——23段。

望着最亲的人从眼前消失,望着这无情的洪水,想着刚才还活生生在这儿的儿子,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生自由说话)正在老汉要喊些什么时,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读24——27段。

(出示课件:把人们祭奠老汉和儿子的场景描写下来,想象获救的村民会说什么、做什么?温馨提示: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表达方法。


老汉的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是这样的受人尊敬,那我们以后也要做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看黑板,作者通过对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出老汉的崇高品质,这是从描写角度刻画老汉的性格;通过对洪水的描写来突出老汉的优秀品质,这是环境烘托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村民的描写突出老汉的沉着、冷静,这属于对比的写作手法。

这些写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

三、总结全文,升华精神。

木桥虽然倒塌了,但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为村民们架起了一座怎样的桥?(生命的桥)让我们深情地齐读课题——《桥》。

(板书:生命的桥)
四、拓展训练。

通过阅读课外短文,找出直接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

五、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仍旧有无数个这样的党员、党支部书记。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并将他们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板书:16、桥
生命的桥
老汉先人后己洪水村民不徇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