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基本理论试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教学试验的目的和要求1.教学试验的目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遵循着“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而成熟发展,要掌握这门学科,除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外,还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更加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才能学得深、学的透,掌握的更牢固。
结构教学试验,只是土木工程实践环节的一个部分,但通过试验,应使同学们在经历了这部分实践环节后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试验,应是同学们了解和初步掌握结构试验的要求及试验全过程,加强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比较,可使同学们对所学的结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3)通过本指导书的学习,加上同学们的动手实践,可使同学们对结构试验所用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其使用原理,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科研、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试验注意事项及要求为达预期目的,必须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和试验后的分析,具体要求如下:(1)预习有关的试验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熟悉试验指导书内容,明确试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2)对试验采用的仪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安装调试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使用。
(3)试验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试验。
(4)试验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分析试验现象,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
(5)严格遵守实验室有关设备仪器使用的操作规程,按照使用要求使用试验用仪表及设备。
(6)及时整理试验数据,按时完成试验报告。
试验一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正截面破坏试验一、试验目的及试验要求试验目的:1、直观认识混凝土梁的正截面破坏过程及最终的破坏特征。
2、明确判断混凝土梁的正截面破坏的三个标志。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试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实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2004.9实验一、水泥胶砂强度检验(一)试验目的根据国家标准要求,测定水泥各龄期的强度,从而确定或检验水泥的强度等级。
(二)主要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胶砂振实台(台面有卡具)、模套、试模(三联模)、抗折试验机、抗压试验机及抗折与抗压夹具、刮平直尺等。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1. 试验前准备(1)将试模擦净,四周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应涂黄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层薄机油。
(2)水泥与标准砂的质量比为1:3,水灰比为0.5。
(3)每成型三条试件需称量水泥450±2g,标准砂1350±5g。
拌合用水量为225±1ml。
(4)标准砂应符合国标要求。
2. 试件成型(1)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固定。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把机器转至高速再加拌30s。
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
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
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之内。
(2)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内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
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平器播平,再振实60次。
(3)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4)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表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5)试验前和更换水泥品种时,搅拌锅、叶片等须用湿布抹擦干净。
3. 养护(1)试件编号后,将试模放入雾室或养护箱(温度20±1℃,相对湿度大于90%),箱内篦板必须水平,养护20~24h后,取出脱模,脱模时应防止试件损伤,硬化较慢的水泥允许延期脱模,但须记录脱模时间。
整理《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指导书模板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大纲《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能,以及各类构件(拉、压、弯、剪、扭、预应力)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2 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课内实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如下:1.具备本课程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
2.能够运用数学、力学等知识进行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公式推导问题,建立基本公式,并正确求解。
3.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设计,解决工程中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及承载力校核问题。
4.能够熟练使用专业相关规范和图集,结合本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5.通过理论教学并结合课内实验,使学生具备研究的基本能力。
6.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具备选择、熟练使用仪器和设备的能力。
7.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具备团队意识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基本内容(一)理论教学基本内容(60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支撑毕业要求1.6;支撑课程目标1)1 本章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学习方法。
2 本章教学内容1.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及特点。
2.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学习方法。
3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及特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混凝土结构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材料的力学性能(6学时)(支撑毕业要求1.6、2.1;支撑课程目标1、2)1 本章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钢筋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
混凝土实验室作业指导书

一、依据标准:《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GB/T 1345—2005。
二、仪器设备:1、试验筛 由圆形筛框和筛网组成,筛网符合GB/T 6005 R20/3 80µm, GB/T 6005 R20/3 45µm 。
负压筛应附有透明筛盖,筛盖与筛上口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2、负压筛析仪 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 。
3、天平 最大称量为100g ,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
三、准备工作:将水泥样品充分拌匀,通过0.9 mm 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四、方法步骤:1、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 范围内。
2、称取试样25g ,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 ,在此期间如有水泥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用毛刷柄轻轻敲击,使试样落下。
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3、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 ,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正常。
五、计算:水泥试样的细度按下式计算:F (%)= ×100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水泥筛余物质量(g )R t水泥试样质量(g )W一、依据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01)。
二、仪器设备:1、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 729的要求。
2、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另一根指针的根部再挂上300g质量的砝码时,两根指针针尖的距离增加应在17.5mm±2.5mm范围内,即2D=17.5mm±2.5mm,当去掉砝码后针尖的距离能恢复至挂砝码前的状态。
3、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lOmm×240mm×310mm,篦板的结构应不影响试验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箱的内层由不易生锈的金属材料制成,能在30min±5min内将箱内的试验用水由室温升至沸腾状态并保持3h以上,整个试验过程中不需补充水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课程

(6.3.11)
式(6.3.16)中,j=1,2,…,m, 为第j个自变量 的回归系数; 是 的样本标准差。
(2)t检验的步骤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计算样本标准差 = (6.3.12)
式中 为矩阵 主对角线上的第j个元素。
计算t统计量
建立假设
: =0j=1,2,…,m
若 > 式成立,则否定假设 ,说明 对y有显著影响;反之假设成立, =0被接受,说明 对y无显著影响,则应删除该因素。
4.DW检验
(1)如果回归模型存在自相关时我们继续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可能将产生下列严重后果:
估计标准误差S可能严重低估 的真实值;
样本方差 ,可能严重低估 的真实值;
估计回归系数 可能歪曲 的真实值;
通常的F检验和t检验将不再有效;
根据最小二乘估计量所作的预测将无效。
在序列相关中,最常见的是一阶自相关,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DW检验法(Durbin-Watson准则)。DW统计量定义为
(3)判别。
由于 是一个随自变量个数增加而递增的增函数,所以,当我们对两个具有不同自变量个数但性质相同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时,就不能只用 作为评价回归模型优劣的标准,还必须考虑回归模型所包含的自变量个数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定义一个经过校正的 ,记为 :
(6.3.8)
这里,n-m是剩余变差 的自由度,n-1是总变差 的自由度。由此可见, 中体现了自变量个数m的影响。
其中,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要求,应有
=min(6.3.2)
即 =min
由极值原理,根据矩阵求导法则,式(6.3.3)对B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则得
= =
=-2 =0
整理得回归系数向量B的估计值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3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83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参考书目
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六版). 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2
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混凝土结构的材料、设计方法和构件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及基本解题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考试内容:
1、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1)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
(2)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3)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
2、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
(1)各种概念
(2)实用设计表达式
(3)材料强度和荷载的取值
3、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
(1)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2)计算原理及概念
(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上机实验指导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上机实验指导书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学期__________________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目录上机守则 (1)上机实验注意事项 (2)上机内容:编制“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配筋计算”程序 (3)编程指导 (4)上机守则1.学生必须按指导教师安排的上机实验时间进入机房上机,未经许可,不得带外人进入机房。
2.进入机房时必须穿上鞋套,否则不得进入机房。
3.认真填写上机情况登记表,若遇计算机有异常情况,应先向老师汇报,不得擅自处理。
4.遵守计算机操作规程,即开机时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结束时须关闭计算机,关机时先通过Windows功能关闭系统,主机电源指示灯灭了以后再关闭显示器。
5.禁止上机时玩游戏或从事与上机实验无关的内容。
6.保持机房安静和整洁,不得携带食品、饮料进入机房,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杂物,禁止吸烟、大声喧哗或闲聊。
7.爱护机房设施,严禁更改设置参数、添加口令或删除非本人文件。
对于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影响他人上机者,将取消其上机资格。
8.严禁私自拆卸配件或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一经发现,除要求按价赔偿外,将通报批评和取消其上机资格,情节严重者交有关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处理。
上机实验注意事项1、上机实验前必须阅读有关教材及本上机实验指导书,初步了解上机实验内容要求与步骤。
2、严格遵守上机守则,严禁大声喧哗或玩游戏。
3、认真填上机实验记录,不可潦草,填写内容包括上机实验时间、地点、实验主要内容、步骤及完成成果说明等。
4、独立完成上机实验内容,实事求是,严禁抄袭他人作业。
若有弄虚作假现象,该课程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实验结束时,应向指导教师提交上机实验报告和有关成果,符合要求并经允许,方可关机和离开机房。
6、按时上机,不准迟到、早退、旷课,有事须预先履行请假手续,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最新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实训指导书

工学院课程实训指导书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实训课程编号:学时学分:1周、1学分学生班级:土木1134指导教师:制订日期:归口单位:建筑工程学院1.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指导书1.1平面结构布置柱网及梁格布置应根据建筑物使用要求确定,因本厂房在使用上无特殊要求,故结构布置应满足实用经济的原则,并注意以下问题:1、柱网布置可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2、板跨一般为1.7~2.7m ,次梁跨度一般是4.0~6.0m ,主梁跨度则为5.0~8.0m ,同时宜为板跨的3倍(二道次梁)。
3、对于板、次梁和主梁,实际上不宜得到完全相同的计算跨度,故可将中间各跨布置成等跨,而两边跨可布置得稍小些,但跨差不得超过10%。
1.2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1、板、次梁、主梁的截面尺寸确定。
板厚 mm h B 80≥,(当l h 401≥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
次梁 121(=c h ~L )181, 21(=b ~c h )31。
10%中跨: n l l =0 边跨: a l h l l n B n 21210+≤+=. (mm a 120=)3、荷载计算:取1m宽板带计算:kN/面层水磨石每平方米重×1 = m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2M 、3M )和中间支座(c M )计算弯矩可以减少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为了便于施工,在同一板中,钢筋直径的种类不宜超过两种,并注意相邻两跨跨中及支座钢筋宜取相同的间距或整数倍(弯起式配筋)。
6、确定各种构造钢筋:包括分布筋、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
7、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可用弯起式或分离式配筋。
边跨: a l l l n n 21025.10+≤= (mm a 240=) 当跨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2、荷载计算:由板传来: 板恒载×次梁间距 = m kN /5、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要求,绘制次梁配筋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2004.9试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一、试验目的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3.测定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件、试验仪器设备1.试件特征(1)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I级。
(2) 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1所示,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15mm。
图1-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3) 梁的中间500mm区段内无腹筋,其余区域配有 6@60的箍筋,以保证不发生斜截面破坏。
(4) 梁的受压区配有两根架立筋,通过箍筋与受力筋绑扎在一起,形成骨架,保证受力钢筋处在正确的位置。
2.试验仪器设备(1) 静力试验台座、反力架、支座及支墩(2) 20T手动式液压千斤顶(3) 20T荷重传感器(4) YD-21型动态电阻应变仪(5) X-Y函数记录仪(6) YJ-2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及平衡箱(7) 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8) 位移计(百分表)及磁性表座(9) 电阻应变片、导线等三、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1.试验装置见图1-2图1-2 正截面试验装置图(1) 在加荷架中,用千斤顶通过传力梁进行两点对称加载,使简支梁跨中形成长500mm的纯弯曲段(忽略梁的自重)。
(2) 构件两端支座构造应保证试件端部转动及其中一端水平位移不受约束,基本符合铰支承的要求。
2.测点布置(1) 在纵向受力钢筋中部予埋电阻应变片,用导线引出,并做好防水处理,设εg1、εg2为跨中受拉主筋应变测点。
(2) 纯弯区段内选一控制截面,在该截面处梁的受压区边缘布一应变测点εc1,侧面沿截面高度布置四个应变测点εc2~εc5,用来测量控制截面的应变分布。
(3) 梁的跨中及两个对称加载点各布置一位移计f3~f5,量测量梁的整体变形,考虑在加载的过程中,两个支座受力下沉,支座上部分别布置位移测点f1和f2,以消除由于支座下沉对挠度测试结果的影响。
四.试验步骤1.加载方法(1) 采用分级加载,开裂前每级加载量取5%~10%的破坏荷载,开裂后每级加载量增为15%的破坏荷载。
(2) 试验准备就绪后,首先预加一级荷载,观察所有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3) 每次加载后持荷时间为不少于10分钟,使试件变形趋于稳定后,再仔细测读仪表读数,待校核无误,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荷。
加荷时间间隔控制为15分钟,直至加到破坏为止。
2.测试内容(1) 试件就位后,按照试验装置要求安装好所有仪器仪表,正式试验之前,应变仪各测点依次调平衡,并记录位移计初值,然后进行正式加载。
(2) 测定每级荷载下纯弯区段控制截面混凝土和受拉主筋的应变值εc和εg,以及混凝土开裂时的极限拉应变εcr与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εcu,将应变读数分别记录入表1-1。
(3) 测定每级荷载下试验梁的支座下沉挠度、跨中挠度及对称加载点的挠度,并记录表1-2。
(4)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部位,并在裂缝旁边用铅笔绘出裂缝的延伸高度,在顶端划一水平线注明相应的荷载级别。
用读数显微镜测试1~3条受拉主筋处的裂缝宽度,取其中最大值。
试件破坏后,绘出裂缝分布图。
(5) 测定简支梁开裂荷载、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6)用X-Y函数记录仪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试验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试验一、试验目的1.了解无腹筋受弯构件裂缝的出现及发展过程;2.观察斜截面“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的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3.观察了解控制截面主应力的分布状态;4.测定斜截面极限承载力,验证无腹筋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验用仪器设备1.静力试验台座及反力架2.荷重传感器及显示仪器3.YJ-2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及电阻应变片4.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5.传力梁、支座及支墩6.导线、钢板尺等其它仪器三、试件及试验方法1.试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0,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Ⅱ级,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25mm,梁的上部配有2φ8的架力筋,端部各配2φ6的箍筋,与受力筋形成骨架,来保证受力主筋的位置,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2-1所示。
图2-1 试件尺寸及配筋2.试验装置根据试验要求,我们用同一根简支梁分别进行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试验,并将两种破坏形式对照比较。
(1) 剪压破坏利用手动液压千斤顶通过传力梁对试验梁进行两点不对称加载,加载装置如图2-2所示,千斤顶的位置居梁的跨中,梁的一端剪跨比设计为大于1.0而小于3.0 ,将出现剪压破坏;而另一端的剪跨比设计为小于1.0 ,它的斜截面承载力相对于另一端较大,不会发生破坏。
图 2-2 剪压破坏试验装置在剪跨比较大的一端选一控制截面AA ′,在该截面与梁的纵轴线交汇处布置一个45℃直角应变花,用来测定主拉应力(弹性阶段)以其主应力的作用方向。
由材料力学原理可知,应变花的主应力、主应力方向计算公式为:σ=()()E A E B C 11-+++γγ ϕx =121tg CB-式中 : σ—— 测点的最大主应力; E—— 被测材料的弹性模量; γ——泊桑比; A=εε902+ B=εε902- C=2245090εεε--式中 : A、B、C——应变花型式参数 (2) 斜压破坏剪压破坏结束后,在同一根梁的另一端作斜压破坏试验,将破坏端的支座内移500mm ,千斤顶位于两支座的中央;通过传力梁对试验梁进行两点不对称加载,加载装置如图2-3所示,试验梁一端剪跨比约为0.95 ,将出现斜压破坏;而另一端剪跨比较小,其承载力相对较大,而不会发生破坏。
图2-3 斜压破坏加载试验装置3.加载方法(1) 先进行梁的斜截面剪压破坏加载试验,然后再利用梁的另一端做斜压破坏加载试验;(2) 两种试验均采用分级加载,每级加载量约取15%破坏荷载;(3) 每级加载后,持荷时间不少于10分钟,在持荷的过程中,对梁进行认真观察,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四、测试内容1.剪压破坏在弯剪区段截面的下边缘,主拉应力处于水平方向,首先出现较短的垂直裂缝,在梁的腹部,主拉应力的方向是倾斜的,垂直裂缝就会延伸成斜裂缝。
随着荷载的增大,剪压区的混凝土在压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复合受力时的极限强度,造成梁剪压破坏。
(1) 测定每级荷载下应变花测点的应变值;(2)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缝出现的部位,在试件的裂缝旁描绘出其延伸长度,标出荷载级别;(3) 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斜裂缝扩展宽度,并注于裂缝的顶端;(4) 记录斜裂缝的开裂荷载及斜截面的极限承载力;(5)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2.斜压破坏斜压破坏斜裂缝首先在梁腹部出现,有若干根且相互平行,这种裂缝称腹剪裂缝。
破坏时混凝土被斜裂缝分割成若干个斜向短柱而压坏。
(1)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斜裂缝出现的部位,在其旁边描绘出其延伸长度,标注加载级别;(2) 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斜裂缝扩展宽度,并注于裂缝的顶端;(3) 测定斜裂缝的开裂荷载及斜截面的极限承载力;(4)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试验三、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破坏试验一、试验目的1.通过试验观察钢筋混凝土短柱偏心受压承载过程及破坏特征;2.了解偏心受压短柱中央截面应力分布状态、侧向弯曲及裂缝分布和开展过程;3.测定偏心受压短柱极限承载力,并验证钢筋混凝土短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4.初步掌握偏心受压柱静载试验的一般过程和测试方法。
二、试验仪器设备1.2000KN长柱试验机2.YJ-2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3.位移计、磁性表架4.电阻应变片及导线5.读数显微镜、放大镜等其它工具三、试件及试验装置1.试件(1) 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3-1所示。
图3-1 试件尺寸及配筋(2)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受力钢筋强度等级I级。
(3) 在浇注试件之前,预先粘贴好设在受力钢筋上的电阻应变片,并作好防水处理。
(4) 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20mm。
2.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如图3-2所示。
(1) 在柱子的中央截面混凝土受拉面及受压面各布置两个应变测点。
(2) 纵向受力钢筋各布置一个应变测点。
(3) 在柱子的中央侧面安装一个位移计,中央截面距柱端的二分之一处侧面各安装一个位移计, 用来测量短柱的侧向位移。
(4) 偏心距e0=25mm。
图3-2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四、试验步骤1.试件就位(1) 试件就位之前,将混凝土应变测点表面清理干净,粘贴好应变片并用导线引出。
(2) 试件就位及几何对中后,再进行力学对中,然后将加载点移至偏心距处,加适量的初载,固定好试件,并安装好位移计。
(3) 各测量仪器调零或读取初读值。
2.加载方法(1) 采用分级加载,每级加荷载10~15%破坏荷载。
(2) 每加一级荷载,持荷5分钟后,开始测读各测点的读数。
3.测试内容(1) 测定每级荷载下中央截面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变值。
(2) 测定每级荷载下试验柱的侧向位移值。
(3)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纵向裂缝的出现,并标记裂缝出现的部位及延伸长度。
用读数显微镜测定主要裂缝的宽度,并作详细记录。
(4)测定柱的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力。
(5) 试件破坏后,绘制偏心受压短柱的破坏形态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