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模板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模板
一、报告目的和背景
本技术报告旨在介绍项计量标准技术的研究背景、技术原理、方法与
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以便从技术层面对该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提
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
在本部分,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包括被研究的行业背景、
相关的法规政策、国内外研究情况等。
还应阐述为何需要制定该计量标准
以及该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三、技术原理
这一部分应详细介绍所研究的计量标准的技术原理和基本概念。
需要
确切定义相关术语和参数,并对技术原理进行详细解释。
如果有相关的理
论模型或公式,应一一列出并进行解释。
四、方法与过程
在本部分,需要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
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
同时,还要详细记录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五、结果分析
在本部分,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可以通过图表、
表格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对数据进行解读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
六、结论
在本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需要明确回答研究目标是否达到,对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以上是一个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基本模板,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报告能对您在编写相关技术报告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三等量块)

计 量 标 准 名 称 三等量块标准装置 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 标 准 负 责 人 筹建起止日期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四等量块标准装置采用比较法测量,即把被检量块与标准量块作比较。从而 推算出被测量块的实际长度。
标
准
量
被
块
检
量
块
r
Ls L
S
Ls:标准量块的长度; L:被检量块的长度; r:两块量块之间的长度差。
03 年月 -1.2 0 -1.0 -0.3 -0.8 -1.9 -2.8 -0.1 -2.6 -2.9 -5.2 -1.1 -0.6 -0.3 -0.6 -0.4 -0.7 -0.6
04 年月 -1.1 -0.1 -1.0 -0.3 -0.7 -1.8 -2.9 -0.1 -2.5 -3.0 -5.2 -1.0 -0.6 -0.3 -0.6 -0.4 -0.7 -0.7
上述 7 个不确定分项中,前 4 项通过大量的连续测量得到数个测量列,采
用 A 类方法评定,评定结果用 u(δ)表示。第五、六项根据规程的要求和环境
条件采用 B 类方法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分别用 u( 2)和 u( 3)表示。经计 算,第 7 项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1.2nm,忽略不计。
u 1 = u2(1) u2(2) u2(3)
四、环境条件
项目
要求
实际情况
温度
20±2℃ 20±1℃
湿度
〈65% 〈65%
结论 符合要求 符合要求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量
传
四等量块
0.5~100mm
对
U=±(0.20+2×L)μm
五等量块 0.5~100mm U=±(0.50+5×L)μm
2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与使用说明

第二节《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与使用说明一、格式《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格式见本规范附录B。
二、《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与使用申请考核单位应当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考核单位存档。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一般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一般使用A4复印纸,采用计算机打印,如果用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要点和要求如下:(一)封面和目录1.“计量标准名称”按JJF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规定的原则确定计量标准名称。
该名称应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的名称相一致。
2.“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所建计量标准负责人的姓名。
3.“建标单位名称(公章)”填写建立计量标准单位的全称并加盖公章。
该单位名称应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申请考核单位的名称和公章中名称完全一致。
4.“填写日期”填写编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日期。
如果是重新修订,应注明第一次填写日期和本次修订日期。
5.“目录”目录一共12项内容,应在每项括号内注明在《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中的页码。
(二)技术报告内容1.“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简要叙述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意义,简要分析建立计量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建立计量标准的传递对象及范围。
2.“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用文宇、框图或图表简要叙述该计量标准的基本组成以及开展量值传递时采用的检定或校准方法。
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应符合所建计量标准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和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
3.“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本栏填写内容和方法与《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的对应栏目完全相同。
4.“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明确给出整套计量标准的量值或量值范围、分辨力或最小分度值、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以及其他必要的技术指标。
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必须给出对应于每种参数的主要技术指标。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钢卷尺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名称钢卷尺标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单位扬州市计量所计量标准负责人筹建起止日期1990年4月说明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四、环境条件 (3)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11)十、结论 (12)十一、附加说明 (12)13467则可得到 u(1e ∆)=s p =0.07mm自由度 ν(1e ∆)=10-1=93.2 检定钢卷尺时人眼分辨率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2e ∆)的评定由于每次测量人眼分辨率a 大致为0.1mm ,包含因子K 为3,由于一次测量带有2次人眼分辨率误差,故u(2e ∆)=2×321a =0.041mm估计其相对不确定度为20%,则其自由度为ν(2e ∆)=25。
3.3 标准钢卷尺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项u(3e ∆)的评定根据JJG741-1991 《标准钢卷尺规程》,Ⅰ级标准钢卷尺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2+0.02L)mm ,半宽a 为(0.02+0.02L)mm ;认为其服从正态分布,包含因子K 为3,则L 以5m 代入:u(3e ∆)=302L)(0.02+=0.04mm考虑其相当可靠,则自由度ν(3e ∆)→∞.3.4 由拉力误差给出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 (e 4)的评定 由拉力引起的误差为:=L 103×))(8.9(mm F E p ⨯⨯∆式中 :L- 钢卷尺的长度 ,以m 为单位取值 ;- 拉力偏差 ,由JJG741-1991《标准钢卷尺检定规程》知5.0≤∆p N ;E - 弹性系数 ,E=200002mm kg ;F - 钢卷尺的横截面积 ,改尺的横截面宽度为12mm ,其厚度为0.22mm(F=12×0.22mm 2)则: )(1066.94mm L -⨯=δ拉力误差p ∆以相等的概率出现在半宽为0.5N 的区间 ,认为其服从均匀分布 ,包含因子k 取3.由于被检验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都需加一定的拉力 ,故拉力误差在5m 测量过程中影响两次.u(4e ∆)=23δ=2⨯0.0027mm=0.004mm(标称长度小于5m 的弧形尺带卷尺张紧力不作规定)估计其相对不确定度为20%,则其自由度为ν(2e ∆)=25。
砝码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砝码计量标准技术报告1. 引言砝码计量标准技术是用于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之一。
砝码计量标准技术的准确性对于各种领域的测量工作都至关重要,包括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贸易等。
2. 砝码的分类和特点砝码一般可以分为铁砝码、不锈钢砝码和铸铁砝码等。
这些砝码的特点有: -铁砝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适用于较高精度的质量测量。
- 不锈钢砝码: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和耐用性,适用于室外使用。
- 铸铁砝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调节性,适用于粗略测量和调整。
3. 砝码计量标准的建立砝码计量标准的建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3.1 确定砝码的基准质量建立砝码计量标准的第一步是确定砝码的基准质量。
一般情况下,国家或地区的计量机构会选择一块或多块具有较高精度的砝码作为基准砝码。
3.2 进行砝码的定级定级是指对砝码进行精确的质量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砝码分为不同的等级。
定级需要使用精确的天平或质量计量仪器,并遵循国际标准或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3.3 确定砝码的不确定度砝码的质量测量结果通常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度。
为了提高砝码计量标准的准确性,需要对砝码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和确定。
这一步骤需要使用统计学方法和相关的不确定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4 制定砝码计量标准文件根据砝码的基准质量、定级结果和不确定度评估,计量机构会制定砝码计量标准文件。
这些文件包括砝码的具体规格、使用方法、允许的误差范围等信息,以确保砝码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4. 砝码计量标准的应用与维护砝码计量标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实验室测量、工业生产、贸易等。
为了确保砝码计量标准的准确性和长期稳定性,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校准。
维护砝码计量标准的方法包括: - 定期清洁砝码表面,防止灰尘和污垢对砝码的质量产生影响。
- 避免砝码的碰撞和摩擦,以防止砝码表面的损坏或变形。
- 定期进行砝码的校验和调整,确保其质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结论砝码计量标准技术是质量测量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1. 引言气相色谱仪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制药、环境监测等领域。
为了保证气相色谱仪的准确和可靠性,需要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来对气相色谱仪进行校准和验证。
本报告旨在介绍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实施过程。
2. 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原理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2.1 气体流量测量原理气相色谱仪中需要准确控制气体的流量,因此需要使用流量测量仪器进行校准。
常用的流量测量原理包括差压法、热敏法和质量流量计法等。
• 2.2 温度控制原理气相色谱仪中需要精确控制柱温和检测器温度,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温度控制原理涉及到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校准,以及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 2.3 检测器灵敏度校准原理气相色谱仪中的检测器对待测物质的灵敏度需要进行校准。
常用的灵敏度校准方法包括内标法、外标法和稀释法等。
3. 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方法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流量测量方法流量测量方法根据不同的测量原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气体流量的测量和校准。
差压法需要使用差压传感器和流量计算器,热敏法需要使用热敏传感器,质量流量计法需要使用质量流量计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流量测量。
• 3.2 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方法主要涉及到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校准,以及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和红外线传感器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并进行校准和调试。
• 3.3 检测器灵敏度校准方法检测器灵敏度校准方法主要包括内标法、外标法和稀释法等。
内标法是将已知浓度的内标物质加入样品中进行测量,外标法是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比对,稀释法是通过不同浓度的稀释液进行测量。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器灵敏度的校准。
4. 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实施过程气相色谱仪装置计量标准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1 测量仪器校准首先需要对气相色谱仪中的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包括流量测量仪器和温度传感器等。
压力表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压力表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压力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和显示各种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大小。
压力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成为了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是什么。
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压力表进行检定和校准,以确定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技术要求。
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就是对压力表的计量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包括对压力表的检定、校准方法、标准器具的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内容。
其次,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需要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是对压力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压力表的传感器、指示装置、测量范围、精度等参数。
其次是对压力表的检定和校准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检定和校准的环境条件、标准器具的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最后是对压力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包括对压力表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及对压力表的使用寿命和维护保养进行评估。
在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中,还需要对压力表的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引用和解释。
例如,国家标准《压力表检定规程》和《压力表校准规程》等文件,对于压力表的检定和校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程序,需要在技术报告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此外,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还需要对压力表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压力表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进行预测和展望。
综上所述,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是对压力表的计量标准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丰富、细致,涵盖了压力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检定和校准方法、准确度和可靠性评价、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引用和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压力表的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制和研究,可以提高压力表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促进工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和提高生产效率。
指示表检定仪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检定指示量具标准器组计量标准负责人孙伟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XX市计量测试所
填写日期2015年09月01日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五、环境条件‥‥‥‥‥‥‥‥‥‥‥‥‥‥‥‥‥‥‥‥‥‥‥‥()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十一、结论‥‥‥‥‥‥‥‥‥‥‥‥‥‥‥‥‥‥‥‥‥‥‥‥‥()十二、附加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衡器检定装置
建立计量标准单位龙口市计量检定测试所计量标准负责人冯勇
筹建起止日期1987.01~1987.07
页脚
.
目录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四、环境条件 (3)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10
十、结论……………………………………………………………………………………………………
11
十一、附加说明……………………………………………………………………………………………
11
页脚
.
页脚
.
页脚
.
页脚
.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用20kg在重复性条件下对电子秤进行10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20.0000,20.0000,19.9995,19.9995,19.9990,20.0000,19.9995,19.9990,20.0000,19.9995kg
实验标准差为:
S==0.40(g)
测量重复性考核结果:小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页脚
.
页脚
.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的数学模型1 测量的数学模型:E=P-m
△─电子秤示值误差;式中:△E ─电子秤示值;P ─标准砝码质量值;m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2
20kg点为例。
本评定方法以最大称量30kg电子秤
四角偏载误差以及示值随电源电u(P)主要是电子秤测量重复性、2.1输入量P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压变化等。
A类评定方法)电子秤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P)的评定(2.1.1 1,,19.999520.0000,20.0000 用20kg在重复性条件下对电子秤进行10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19.9995kg 20.0000,,19.9990,19.9995,19.9990,20.0000,19.9995 单次实验标准差
)0.40(g=S=
点进行两组测量,每组测量均在重复性条件下20kg任选5台同类型电子秤,对每一台电子在个单次实验标准差,10次,共得到10组测量列,每组测量列分别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到连续测量10 如下表:0.46g SS0.39g 0.53g
0.40g
SS0.47g 实验标准差S 5 3 1 4 2
S0.40g 0.46g
0.39g S0.63g
S0.53g
SSS J 7 6 9 8 10
S可按下式计算:合并样本标准差p
m?2s1=0.47g
=
S P jm1?j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该22次测量,以在实际测量中,对输入量P仅进行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SP=0.33g
u(P)=12 v可按下式计算:自由度p1m?v=90
10-1= v)=10×(p1j1?j的评定)u(P3.1.2电子秤的偏载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2页脚
.
页脚
.
页脚
.
页脚
.
页脚
.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