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周名莉

合集下载

《木兰诗》教案二:品读经典女性文学作品

《木兰诗》教案二:品读经典女性文学作品

《木兰诗》教案二:品读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品读经典女性文学作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之一,《木兰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品读这一经典作品。

一、《木兰诗》的背景和意义《木兰诗》是唐代诗人不详创作的民歌,后由《姑苏一绝》辑录于《全唐诗》中。

《木兰诗》以其真实、感人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诗中所描绘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振家国雄的形象,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强烈追求。

诗中那般坚韧、执着的心灵,无论在当时还是历史的长河中,都会荡涤人心,令人欣喜咏叹。

二、《木兰诗》的人物形象1.木兰形象《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少女,她忍辱负重、不屈不挠,为家乡和父亲的荣誉而奋斗。

她玩转刀枪,过五关斩六将,寂寞了十二年,一直隐瞒自己身份。

她为了尽孝道,不顾自己的生死,去代替自己的父亲从军,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美。

2.家庭形象《木兰诗》中的家庭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兰的父亲是一个患疾的老兵,他为了身体健康,不得不再次从军,而代替他去从军的,竟是他的女儿。

木兰的家庭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感情和责任,她的母亲十分护短,对木兰说的话“须臾不停枥上马,满载戎装出门去”,赞美了自己的女儿,恨不得将女儿的事迹传遍天下。

三、《木兰诗》的文学风格1.以笔触传真情《木兰诗》中的笔触刻画深刻,准确地描写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段感情和每一种表情非常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文中描写木兰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乡时,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木兰的真情实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2.情感饱满动人就像刚刚提到的,诗中所表达的木兰情感是非常饱满,非常动人的。

不难发现,在这篇诗歌中,人物的情感是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和全面的刻画,非常动人。

诗中木兰为了家乡和父亲的荣誉而奋斗,虽然忍辱负重,但是她依然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她努力不败,充分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形象。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木兰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磨难,最终凯旋而归的故事。

诗歌表现了木兰的忠孝精神、坚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过《古诗十九首》,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3.讲授法:教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动画版《木兰从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版《木兰从军》,引导学生对木兰的故事产生兴趣,进而引入诗歌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展示课件,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讲解诗句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花木兰的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花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 分析《木兰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讨论:你认为花木兰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木兰诗》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木兰诗》全文。

1.1.2 能够分析并描述花木兰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形象。

1.1.3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主题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2.3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花木兰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3.2 理解花木兰孝顺父母、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木兰诗》是北朝民歌,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形象。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木兰辞》歌曲,引起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花木兰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形象。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见解。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木兰诗》。

4.2 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的作文,可以从花木兰的形象特点、家国情怀等方面入手。

第五章: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朗读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2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兰诗》所描述的古代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掌握诗中的基本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诗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修辞手法。

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木兰的形象、诗的主题、重要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鉴赏其艺术价值。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木兰诗》原文。

教学软件,如“云课堂”APP,用于互动教学。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引出木兰这一特殊形象。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与个人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诗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过程:导入:故事导入,简述木兰代父从军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逐段解析《木兰诗》,介绍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巩固练习:提供与诗中修辞手法相关的练习题,如仿写、选择填空等。

归纳小结:总结《木兰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及时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木兰诗》。

作业布置:背诵《木兰诗》全文。

写一篇关于你从《木兰诗》中学到的启示或感悟的小短文。

选择《木兰诗》中的一个修辞手法,模仿写一段短文。

教师自我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文化背景时可能过于简略,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细节补充。

同时,应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享,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2)学会关爱家人,勇于担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 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注意读音和节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木兰诗》的背景、作者、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实践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的表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提高自信。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花木兰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她关爱家人、勇于担当的品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2. 写一篇关于《木兰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和完成作业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对于《木兰诗》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诗中的词句,把握诗的大意;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诗中的词句,把握诗的大意;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的情感和意境;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诗中的词句和大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木兰诗》相关的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词句的解释、图片等;2.音频:准备与《木兰诗》相关的音乐或音频资料;3.视频:准备与《木兰诗》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资料,播放《木兰辞》的吟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木兰诗》的全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然后教师对诗中难懂的词句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木兰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词句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大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诗中的意境进行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6.24《木兰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24、《木兰诗》第二课时三、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品读探究1)、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答: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从全文看,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出了什么?答: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的对话,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3)、第3自然段写“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运用排比手法,表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4)、第3自然段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辞……暮至……不闻……但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运用对偶,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精针密线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起的特殊矛盾。

5)、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的雄姿:她身着戎装,跨着战马,随军出征,穿过一道道关,飞越一座座山,千里迢迢向前线进发。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农。

”运用对偶,描写边塞军营荒寂寒的夜景。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互文。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6)、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凯旋建功不求名利
归家梳妆伙伴惊忙
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忠孝谓两全
1.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木兰人物形象。 2.你认为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 安排? 3.你认为木兰这一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4v
探讨要求;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我从课文( ) (哪一句)读到她是一个( )人”的句式来说。
探讨指导
你认为木兰这一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么?此题要 先抓住关键词“深受”“喜爱” “原因”和把握文章主 旨就可得出答案
木 兰 当 户 织
不 闻 爷 娘 唤 女 声
万 里 赴 戎 机
对 镜 帖 花 黄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电 影 《 花 木 兰 》
代父从军女扮男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