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发展与演变概说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一、书籍的起源书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等符号系统,记录信息和传承知识。
这些符号系统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更复杂的书写系统,为书籍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二、竹简与帛书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竹简和帛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载体。
竹简是一种用竹片串联起来的书写材料,而帛书则是在丝织品上书写。
这两种书写材料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竹简笨重且不便于携带,而帛书则昂贵且不易获得。
但是,它们在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纸质书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纸质书籍的出现纸质书籍的出现是书籍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这一发明为纸质书籍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逐渐普及,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纸质书籍的特点是易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四、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
最早的印刷技术是木版印刷,即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用墨水印刷在纸张或布料上。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的产量逐渐增加,价格也相对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取书籍。
印刷术的出现也为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电子书与数字化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电子书是一种数字化的书籍形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
数字化阅读则更加多样化,包括网络博客、论坛、新闻网站等各种形式。
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环保、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阅读体验不足等。
六、书籍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书籍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游记、传记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书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也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我国古代制书术的演变与典籍保护

我国古代制书术的演变与典籍保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制书术的演变与典籍保护一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古代的制书术经历了从竹简、木简到纸张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也对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书籍最早采用的是竹简和木简。
竹简是利用竹子的纹理来书写文字的一种方式,而木简则是将木片切割成薄片,用来书写文字。
这种书写方式的优点是方便携带和保存,但由于竹简和木简的材质容易受潮变形,导致书籍的保存困难,容易受到虫蛀的侵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寻找更好的书写材料。
纸张的出现改变了古代书籍的面貌。
纸张的制作技术最早起源于汉朝,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张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选材、煮浆、漂白、晾晒等。
制作好的纸张质地柔软,透气性好,不易变形,非常适合书写和保存典籍。
纸张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制作效率和保存质量,也为书籍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纸张的普及,古代书籍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书籍的制作一般分为写书和装订两个环节。
写书是指将文字和图像写在纸上,而装订则是将写好的纸张按照一定的次序装订成册。
古代的写书方式有刻印、抄写和印刷三种形式。
刻印是将文字和图像刻在木板上,然后沾墨印刷在纸上,这种方式适用于大量印刷相同内容的书籍。
抄写则是手工逐字逐句地抄写书籍,这种方式适用于少量印刷或者个别需求的书籍。
印刷是一种将文字和图像通过印刷版印刷到纸上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古代书籍的装订方式也多种多样。
最早的装订方式是用绳子将书页穿起来,形成书卷的形状。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纸张来制作书皮,并将书页粘贴在书皮上,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册页形式。
在装订过程中,还会加入装饰性的元素,如插图、扉页等,以增加书籍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古代书籍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由于纸张的质地脆弱,书籍的保存和修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古代的书籍修复主要是通过补缀、糊裱和防虫等手段来保护书籍。
中国古代典籍概述

(四)《汉书》的学术评价和注解流传 1全面而有系统地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史实,并 补充了《史记》关于先秦阶段所不足的部分。 2艺文志一篇,为刘歆七略的缩编,在了解古 代学术发展和图书流传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意 义。七略共计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分 为六略,即大类,名为〈六艺略〉〈诸子略〉 〈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三)三国志的评价 1、回护的笔法,以美化统治者: 如汉献帝被迫禅位于曹丕,〈魏志文帝纪〉书 云: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 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又如魏少帝高贵乡公曹髦欲诛司马昭,反为昭 党成济所杀,〈三少帝纪〉只言:五月己丑, 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并称其死为“自陷大祸”
三、三国志
(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西晋初年巴蜀西安汉(今四川南 充市)人。蜀汉时曾为观阁令史,入晋后为著作 郎,领本郡中正,三国志即撰于此时。晋惠帝元 康七年(297年)卒,年六十五。 (二)三国志的组成: 三国志有三个组成部分,共六十五卷,分划如下: 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全书除 魏志有帝纪四卷外,都是列传,无表与志。
二、〈后汉书〉
〈后汉书〉和〈三国志〉仅有本纪和列传,而 表、志不具。 汉书之后,有若干的续汉书者,均可称为后汉 书,而最著者,则为范晔的〈后汉书〉。
今本〈后汉书〉
(一)范晔的生平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郡(今河南淅川县东 南)人,出身于世族之家。祖父范宁,晋豫章太 守,曾为〈穀梁传〉作注。父范泰,宋时为侍中、 左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广览群书,好为文学, 有文集传世。范晔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侍 才傲物,不守礼法。因国丧时听挽歌以取乐,被 贬为宣城太守,时年三十五岁,在任数年,写成 了〈后汉书〉。后因政事而被处死,时年仅四十 八岁。
宋元明清古籍版本发展概略

宋元明清古籍版本发展概略李光华内容提要自雕版印刷以来,中国古籍文献数量大量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文章简要叙述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版本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古籍版本;版本发展;宋元明清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古籍。
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文献的数量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众多版本,其中成就辉煌的要数宋元明清时期。
1 宋朝古籍版本发展概况1. 1 官刻本官刻本又分为监刻本和地方刻本。
1. 1. 1 监刻本宋朝初期,刻书的权利掌握在国子监手中,直到熙宁年间才开私人刻书之禁。
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里说:宋承五季离乱之后,书籍印版不多。
刻书之事,至真宗时方盛。
宋初官刻书,于校雠极为重视。
校勘之事,属国子监;刻书之事,亦属国子监管领。
北宋国子监,以五代时期的监本作为基础,重刻了十二经和其他各门类的书。
这些国子监所刻之书,皆经过精审细阅,可堪称当时刻书之“国家标准”。
很可惜,这些书大多毁于靖康之难,没能够保存下来。
因此,现在所说的宋版书,主要是指南宋时期的书。
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都,重新建立国子监,习惯上称为南宋国子监,南宋国子监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出版机构。
但是南宋国子监刻书有个特殊情况:宋朝偏安江南之后,内忧外患,国力不足,无法拿出足够的经费来刻印书籍。
于是调集各地书版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
如淮南转运司所刻的《史记》,温州所刻的《唐六典》,台州所刻《荀子》,甚至连边远地区如眉山刻的南北朝七史,都调运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所以总的来说,南宋国子监本,并不全是国子监所刻。
1. 1. 2 地方刻本自从熙宁(1068-1077)以后,刻书不必申请国子监,因此,刻书之事,如滔滔江水,风起云涌,遍布全国。
其中值得称赞的要数浙江、四川、福建。
地方官刻本,公使库[1]刻的书最多。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有苏州公使库、吉州公使库、明州公使库、阮州公使库、舒州公使库、台州公使库、抚州公使库、信州公使库、泉州公使库、鄂州公使库。
中国古代典籍的变迁与传承路径

中国古代典籍的变迁与传承路径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财富。
这些典籍的变迁与传承路径,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也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典籍的编写与保存中国古代典籍的编写和保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典籍以竹简和帛书形式保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尚书》和《周易》等。
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經籍焚毁政策,大量典籍遭到焚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典籍都被逐渐重新发现和整理。
到了汉朝,典籍的编写、传抄和保存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汉武帝曾专门命令大臣校勘《周易》,开创了校勘研究的先河。
据史书记载,这场校勘活动持续了三年时间,最终发现了《周易》中的20处谬误。
可见当时对于典籍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唐宋时期,典籍的编写和保存水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唐朝,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为典籍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当时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典籍,如《大正经》、《法华经》、《华严经》等,这些典籍至今仍是佛教界的重要著作。
到了宋朝,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和整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时道教士人集体编写了许多重要的经典,如《真诰》、《洞玄经》、《太上感应篇》等,这些典籍至今仍对于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典籍的流传和传承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因此,它们的流传和传承也非常重要。
在古代,典籍的流传主要经过学者们的抄录和传授,在学术界形成了师承制度。
著名的大儒朱熹就是学习并传承周易和四书五经的代表人物。
他在《四书集注》中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进行了深入的注解和解释,形成了“朱子学派”,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典籍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明、清时期,典籍的出版和普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当时,许多作家和学者为了让典籍更好地流传,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出版,并且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和文化机构,以方便学者和公众阅读典籍。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概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和典制体是中国古代历史典籍的四种主要形式。
四种体裁分别以人物、时间、事件或者典章制度为中心,从而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鲜活的历史。
纪传体纪传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重要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
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古代官方正式认可的《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史记》之外,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从《史记》和《汉书》算起,历代都有私撰或者官修的纪传体史书,一直到清朝张廷玉等官修《明史》,清人将之称为二十二史。
后来,清人又将后晋刘昫等官修《旧唐书》和北宋薛居正等官修《旧五代史》合刻称之为二十四史。
史料选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编年体编年体是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最古老的体裁。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

书的演变历史资料自古以来,书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沟通思想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书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书的演变历史进行阐述,以此展示书的重要性、进化和未来趋势。
一.古代书的演变1. 竹简公元前14世纪,商朝就有了使用竹简的记载,而到了战国时期,竹简成为了主要的书写载体。
竹简被制成成条状,通过穿孔的方法穿在麻线上扎成册,成为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过程繁琐,成本也较高,但是其运输和保存相对方便。
而当时的精美竹简还会装在布袋子中,或者再加一个装饰盒中,以示重视。
2. 木简木简和竹简有些类似,但是采用的材质是木头。
木简的材料虽然坚实耐用但是处理比较困难,而且容易产生裂缝,不便于储存。
在秦汉时期,用于官方文件的木简被统一成了规格十分统一的“六尺木简”,以给管理和储存带来了方便。
3. 金石金石包括了金属和玉石文物,由于这些文物用的是较坚硬的材质,被制成文字印记后可以保存更久。
这也是由于金石的耐久能力,让它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用于存储许多可靠记载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纸书的出现和发展1. 丝绸纸在公元105年,中国汉朝封建官员蔡伦发明了丝绸纸。
这种纸由于采用了比较轻薄的丝绸纤维,很轻巧且手感非常柔软。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种纸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丝绸纸上使用的装饰艺术也逐渐丰富,使其印刷效果更佳、更美观。
2. 印刷术由于花费时间和精力手写书本的成本太高,所以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本的书写、印刷和发布方式。
在唐朝时期,印刷术随着竹木刻版的发明出现了。
而在北宋时期,活字印刷的方法被发明出来,为书本的印刷和出版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精装书由于书籍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在宋元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装帧及精美的封面来彰显书的价值。
精装书的作为高端和重要的书籍精制形式,一直为中外读者所称赞,收藏价值便大大提高。
三.工业化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时代1. 工业化印刷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出版商和印刷厂之间转向使用工业化的印刷方法,印刷量持续增长,使得书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书籍是怎样演变

书籍的构成,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文字、载体。
知识源于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3,500年前,中国人已创造了沿用至今的文字。
在造纸发明以前,中国人曾选择龟甲、兽骨、玉石、金属、竹木、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并形成严格的书籍制度,很多实物都流传至今。
造纸术流行后,手工制作的植物纤维纸,便长期作为书籍印制的材料。
中国古代书籍的外在形态,随着书写材料及装帧的变化,经历了漫长演变。
自先秦至汉魏时期,是简册与帛书流行的时代,以竹木与缣帛制作的书籍,主要采用卷轴装的形式;魏晋以后直至今天,是纸书通行的时代。
纸书出现以后,书籍装帧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又称册叶)形式逐步过渡,期间经历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阶段。
各个时期的书籍形态,今天均有实物留存,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为了使文字记载永久保存,不遭磨灭,古人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适宜书写并保存的材料。
从上古时代起,人们不避艰难,曾选择坚固耐磨的龟甲、兽骨、金属、石板作为文字记载的材料,以期文献得以长久流传。
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在不断寻求能永久保留人类文明记录的方式。
随着文字记载由简单变为复杂,文献流传的需求日益增加,书写材料也要求既轻便又易得。
继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之后,竹木与缣帛(丝织品)成为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为兽毛笔与烟墨。
从最初以竹木片(简)、纤维织片(布片)为材料的简单书写,发展成严格的简册与帛书制作制度,中国书籍由此逐步定型。
即使在今天,生活中也不乏书写在竹木或丝织品上的文字。
从帛书过渡到纸质书,卷轴装的形式仍维持不变,延续数世纪之久。
一直到唐代,人们使用的书籍仍称“卷子”。
卷轴装的形式源于用绳编连的简策,虽然书籍的材质已从竹木、缣帛变为纸张,手工传抄也被雕版印刷取代,早期的印刷品仍保持卷轴装形式。
宋代以后,卷轴装形式才逐渐发生变化,先是长幅的卷子被一正一反地折叠成经折装,从而形成了“册页”,读书的方式也由“舒卷”变为“翻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说 :“书之 竹 帛 , 镂之 金 石 , 琢 之 盘盂 。”许 慎《说 文解 字》解释“书”
等类文字 , 后 世所 谓 的“六书”, 在 字时说 :“著于竹 帛谓之 书 。”不过 ,
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 有了文 字才 有 产 生书 籍 的可
由于缣帛昂贵 , 主要服 务于统治 者 罢了 。
能 ,但并不是一 有文字就出 现了书 籍 。我国书籍未正式 诞生以 前 , 最
《书 经》( 又 称《尚 书》) 是我 国 古代第 一部 记 叙文 和论 说 文的 集 子 ,内容包括古代许 多重要的 档案 文告 ,是一部具有很 高史料价 值的 典籍 。《诗经》是 我国 第 一 部诗 歌 总集 ,保存了西周初 年到春秋 中叶 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 是我国文 学宝 库中的 瑰 宝 。《春秋》是 我 国第 一 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
西汉 在史 学 方面 也 有 了很 大 发展 。司马 迁 的《史 记》是 我国 第
一部通史 ,记载 了从上古到 汉武帝 三千多年的历史 , 其编写方 法是以 人 物 传记 为 主 , 开 创 了 我国 史 书 “记传 体”的体例 。东 汉班固的《汉 书》是 我国 第 一部 完整 的 断代 史 , 赵晔的《吴越春 秋》和 佚名的《越绝 书》, 专记一方之事 , 开后代 地方史 志之先河 。
籍所必不 可 少的 物质 条 件 : 纸 、制 版 、印刷 术 , 都 是我 们 祖先 最 早发
得 名 。秦 统 一 六 国 后 , 李 斯 又 以 “小篆”为标准整 理文字 , 写出范 本
明的 , 对世界文 化的发展和 人类的 《仓颉篇》, 对我国文字 的统一作 出
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一
文 /
社遗址 , 在 出土 的陶 器 上 , 有 一些 料 , 是经过 整 治的 竹片 和 木板 , 用
汤
简单的刻划符号 , 经考古工 作者研 竹做的 叫“简 策”, 用木 做 的叫“版
树
究 , 认为是一种 距今约六千 年的图 牍”。所以我们把这种书 籍形式 叫
俭
画文字 。它们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 做“简策制度”或“版牍制度”。
远古时 代 , 古人 曾 经用 结绳 记 事 , 后 , 又 出 现 一 种 印 刷 体 — 件 , 传 递 消 字 。这些字体一直沿 用到今天 。
息 。但这种方法有很 大的局 限性 ,
二
不可能 把许 多 事情 记载 清 楚 。于
我国最早的正 式书籍 , 是写 在
这时 期还 出 现了 我 国 古代 最 长的一 首抒 情诗《离 骚》和 诸子 百 家的许多著作 。但需要 说明的是 , 这些著 作大 都 是由 许多 人 来回 传 抄而集结起来的 ,不 一定是一 人一 时所作 。如现在所存先秦 著作《论 语》、《墨子》、《庄 子》、《孟 子》、《韩 非子》等 , 都 是如 此 。由 于 当时 的 书籍材料是竹木简 , 并且只靠 抄写 流传 ,所 以错 误颇 多 , 也 很 容易 亡 佚。
了贡献 。以后 , 程邈又把 来自民 间 的 书 写 体 加 以 搜集 整 理 , 而 成 为
文字的出现早于 书籍 , 是书籍 产生的 基本 条 件 。我 国文 字 源于
“隶书”。唐张怀 谨《书 断》载 , 东 汉 刘德升创造 了“行 书”。三 国时 , 钟
何时代 , 尚无定 论 。在没有 文字的 繇又创 造了“楷 书”。印 刷术 发 明
秦统一六国后 ,随 着政治 上的 需要而“焚书坑儒”, 使我国古 代文 化遗产 遭到 历 史上 最大 的 一次 浩 劫 。到汉初 , 统治者对 各种学 术思 想兼容并包 ,文化学 术空气活 跃起 来 。汉武帝时 , 藏书总 数已达 三万 三千零九十卷 。汉成帝 时 , 光 禄大 夫刘向 在 校理 图书 时 , 汇 编出《别 录》一书 , 他 死后 , 刘歆 在他原 有基 础上总结全部藏书 , 编写出我 国第 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该 目录 共收录 当时 藏 书一 万三 千 二百 一 十九卷 。
我们现 在能 见 到 的最 早 的汉
简策 制度 盛 行于 春 秋至 东 汉
李
字 是 甲骨 文 , 它 是 清 光 绪二 十 年 末 年 , 东 汉以 后 逐 渐 为 纸 书 所 替
克
( 1899 年) , 由 清 代 金 石 学 者王 懿 代 , 东晋方告绝迹 。
荣首先发现 ,并 经当时著名 学者刘
中 国 古 代 典 籍 发 展 与 演 变 概 说
·52 ·
史志园地
中国书的产生 , 已有三 千多年 的历史 。它是 随着 人 类文 化 的发
在我国文字发 展演变 史上 , 从 甲骨文出现到现 在 ,已 历经几次 大
展而发展 ,并随 着人类文化 的繁荣 而不断 改进 和 完善 。现代 出 版书
的变化 。周宣王 时产生了“籀 文”, 也叫“大篆”, 因著录于《史籀 篇》而
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 产生了 竹简或木板上 的 。所谓正 式书籍 ,
“图画 文字”, 也 就是以图画 的形式 是指用 文字 写在 或 印在 具 有一 定
说明事情 的内 容或 性质 。如 1954 形态的专用材料 上 , 以 供人们阅 读
年在西安 半坡 发 掘的 一 个氏 族公 的著 作物 。作为 专门 书 写用 的 材
春秋战国时期 , 由于 生产力 得 到了充 分发 展 , 引 起了 政 治 、经 济
早的文字记录主要记 载在甲 骨 、青 铜器 、石头或玉上面 。
和文 化等 方面 的 一系 列 变革 。这 时期的 最大 特点 是 私人 讲 学和 著
书立 说之 风 兴起 。孔子 就 是当 时 这方 面的 一 个优 秀人 物 。经他 编 定的 著 作 有 《诗》、《书》、《礼》、 《乐》、《易》、《春秋》。《乐》在秦 以 后失传 , 仅剩五种 。这 是我国 现存 最古 的几 部 著作 。汉武 帝 时被 定 为儒家经典 , 故又称“五经”。
在使用简策的 同时 , 还出现 了
鄂 、孙 怡让 、罗振玉 、王国维 等人的 一种 以 缣帛 为 材料 的 书 籍 ———帛
研究而 确定 为 殷商 文字 。甲 骨文 大约有五千个字 。从 文字结 构看 ,
书 。帛 书 用 丝 织 品 制 作 , 质 地 柔 软 , 是上好的书写材 料 。故《墨子》
不仅象形和指事更加 规范简 练 ,而 且还出现了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