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亩产达到46000斤
水稻亩产四万三是怎样吹上天的

水稻亩产“四万三”是怎样吹上天的汪福绥 王荫之1958年8月21日,安徽繁昌县东方红三社柯冲生产队放了颗水稻亩产四万三千斤的特大“卫星”。
《繁昌报》、《芜湖报》、《安徽日报》均发了号外,不久,《人民日报》也发了消息。
30年后的今天,我们自然不会相信这种“神话”。
但回顾一下,水稻亩产“四万三”是怎样吹上天的,颇能发人深省。
为此,我们走访了当年芜湖地委驻东方红三社工作组成员A (他不愿意披露,故隐去其名)。
这位同志年已花甲,满头白发,一时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我们地委工作组一共3个人,于1957年底,进驻繁昌县东方红三社,主要任务是“发展大好形势”。
东方红三社以种植水稻为主,特别是柯冲生产队,紧靠县城,平展展的一片良田,条件很好。
第二年开春,播种、栽秧、耘田,因风调雨顺,水稻长势确是很好。
7月间,省委某部门一位领导来东方红三社视察工作,问我们有什么打算?我们考虑了一下,回答想放个水稻“卫星”,亩产多少不敢说。
来者听罢,肯定我们放“卫星”方向是对的,指出胆子要大。
进入8月份,各地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已陆续见报,对我们震动很大。
怎么办?我们想到领导上临走时的话,“胆子要大”,心想人家能放3万多斤的“卫星”,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个更大的?那些日子,我们几个人成天就想着放“卫星”。
但一想到放几万斤的大“卫星”,心里直发悚,乖乖,这么多稻谷到哪里去弄?说来也巧,我们住地就在柯冲生产队,大门外那平展展的40亩稻田,稻子已快成熟。
同我们住在一起的一位农技员估测了一下,每亩可产千斤。
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干脆把这40亩稻禾挖出全放在一丘田里,放它个“四万斤”的“卫星”。
这个设想得到领导同意后,便连夜行动,付诸实施。
在A的划火的抽烟间歇,我们提了个问题:“黑夜黑古隆冬的,挖稻禾并棵白天干不是一样吗?”A摇摇头:“哪能一样?这又不是光明正大的事,只能偷偷摸摸地干。
”对呀,夜幕可是块遮丑布!A接着说:“那天晚上,我们组织了200多名精壮劳力,都是从各队抽来的积极分子,工具是铁锹、禾桶。
我国超级水稻高产新纪录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超级水稻高产新纪录是如何诞生的文/新华社记者郑黎农业部专家近日对浙江省宁波市百亩示范方试种的甬优12号超级稻进行产量验收,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963.65公斤,最高亩产1014.3公斤,创下了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的新纪录。
30年培育一粒金种子甬优12号超级稻是以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马荣荣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30余年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品种。
今年11月底,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14位水稻专家,对宁波市鄞州区百梁桥村水稻专业户许跃进种植的单季晚稻105亩高产示范方进行产量验收,品种为甬优12号籼粳杂交超级水稻。
专家组抽查4块田,采用收割机全田实割测产。
经取样烘干、去杂后,测定4块田的净谷亩产分别为1014.3公斤、984.8公斤、934.2公斤和921.3公斤,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
“我国现有水稻面积4.3亿亩,其中55%以种植籼稻为主,45%以种植粳稻为主。
”宁波市农科院唐志明博士介绍,通过水稻籼粳两个亚种间的杂交,实现基因改善优势利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更具增产潜力、前景更为广阔的方向,也是世界级难题。
马荣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杂交水稻研究,其间经历无数风风雨雨。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马荣荣及其团队心无旁骛,终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籼粳杂交的最大难点是其不育性,正像马驴配产生的骡子无法繁殖后代那样,籼粳杂交后子一代本身存在难孕性。
”马荣荣说,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有幸发现了可以克服生育障碍的基因,并通过双亲导入法,分别在籼、粳品种中导入对方的基因,终于成功突破籼粳杂交不育性的禁区。
2005年第一代籼粳杂交甬优6号问世,当年试种便取得了平均亩产750公斤的良好业绩。
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
此后,马荣荣团队培育的“甬优家族”每年都有一个以上新成员诞生,并形成了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籼粳杂交稻三大系列17个新组合。
高产的背后是高效专业的科研团队“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项系统工程。
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农药市场暗藏哪些机遇

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农药市场暗藏哪些机遇?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种植面积4.5亿亩,约占粮食总面积30%,总产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40%,同时也是植保用药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8%,拥有巨大市场潜力。
封闭除草:有望成为市场主流水稻是使用除草剂种类最多的作物,2019年稻田除草剂占除草剂使用总量12.5%,占水稻农药使用总量的36%。
而稻田杂草防除和除草剂科学使用是未被满足的第一大需求。
稻田杂草发生危害面积已从2010年2.89亿亩增长到2019年2.95亿亩,其中稗草是水稻田第一大恶性杂草,受稗草危害的就有1亿多亩。
伴随稗草、千金子和鸭舌草等恶性杂草抗药性问题将日益突出,水稻除草剂使用量将继续上升。
抗药性杂草也早已成为我国甚至全球水稻种植的重要挑战。
在没有新的作用机制除草剂出现前,封闭除草是最佳选择。
苗前封闭处理,成本低,效果好;“一封二杀三补”是目前水稻田除草中最实用的农业措施。
所以未来,水稻田封闭除草剂或将成为市场主流。
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登记热潮即将到来氯虫苯甲酰胺是全球第一大杀虫剂,在全球登记作物超过80个,登记防治对象超过50个,2016年以13.65亿美元销售额的领先优势,夯实了它在全球杀虫剂市场的领军地位。
目前在中国的应用更多还是集中在水稻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已有35个产品取得登记,其中原药登记主要有潍坊润丰、内蒙古圣灵、杜邦、富美实,制剂登记包括广西田园、诺普信、标正、瑞德丰、银山药业、成都科利隆、河北博嘉、江门大光明、连云港立本、燕化永乐、兴农药业等。
预计2022年氯虫苯甲酰胺相关专利过期后,将成为继吡唑醚菌酯之后下一个登记热潮。
但是,氯虫苯甲酰胺在部分区域的抗性问题必须关注。
老三大病害+新三大病害老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新三大病害: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发生面积均在几千万亩以上。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化学农药可选用内吸性长持效期的吡蚜酮、吡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嗪、三氟苯嘧啶等品种,联合使用毒氟磷、宁南霉素。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再创纪录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再创纪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又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工作人员正在对成熟的水稻进行收割。
战略合作该试验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27.8毫米,有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全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年日照2557小时,属轻度盐碱土地。
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负责人宋福如表示,2015年开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进行战略合作,由中心提供“超级稻”种子,农科院提供基础设施和自行研发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双方在邯郸永年共种植了102亩水稻。
此次测产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由华中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7个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
专家组对种植的102亩示范田进行现场考察,随机抽取了三块示范方,人工实割3.126亩,机器脱粒后,经除杂、称重等,三块地亩产分别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折合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四良配套测产组组长、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涂书新表示,该品种水稻之前在中国南方种植较多,这次在北方取得最高产量证明了该品种在南北方种植都可以获得成功。
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显示,该品种整个生育期表现良好,10月5日初步实收测产数据为:亩穗数19.5万,成穗率78.6%,每穗粒总数304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5克,穗粒数273.6粒,预测亩产理论产量在1357.4公斤。
河北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徐成表示,硅谷农科院高产示范田2016年就创造了亩产1082.1公斤的高纬度地区世界最高纪录,这次亩产再创世界最高纪录并不是偶然的,这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的结果。
“‘良种+良肥’是成功的关键,使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能够调节微碱性土壤,比普通肥料利用率高30%以上,同时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水稻整个生长期并未出现倒伏状况,也未产生大规模病虫害。
超级稻亩产多少斤,有哪些品种

超级稻亩产多少斤,有哪些品种截止2017年,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的平均亩产量为1149.02公斤。
种植示范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该地区全年无霜期达205天,活动积温达4371.4°C,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属轻度盐碱土地。
超级稻培育过程中需要对亲本以及后代进行严格的筛选。
一、超级稻亩产多少斤1、截止2017年,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的平均亩产量为1149.02公斤。
2、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的示范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是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
该地区全年无霜期达205天,活动积温达4371.4°C,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属轻度盐碱土地。
3、超级稻育种利用了杂种优势,选择优良亲本,用三系法(不育系、自交系、恢复系)或者后来衍生出的两系法和一系法得到杂种一代,由于杂种优势,这一代可能比上代的产量,品质都更好。
培育过程中有对亲本以及后代进行严格的筛选。
二、超级稻有哪些品种1、新稻18号、杨粳4038、宁粳3号、南粳44、中嘉早17、合美占、桂两优2号、培两优3076、五优308、五丰优T025、新丰优22、天优3301、楚粳28号、连粳7号、中早35、金农丝苗、准两优608、深两优5814、广两优香66、金优785、德香4103、Q优8号、天优华占、宜优673、深优9516等均为超级稻品种。
2、新稻18号属粳型常规水稻,全生育期156天,株高106.6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38.3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6克。
3、宜优673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
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32.4厘米,穗长28.1厘米,每穗总粒数152.6粒,结实率75.8%,千粒重30.9克。
中国历史上水稻亩产几何?

中国历史上水稻亩产几何?2014年10月10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示范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纪录。
毫无悬念的是,这个记录仍然是由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带团队创造出来的。
就在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过一个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的意思是说,凭着当时的粮食产量,完全无法养活基数庞大并且还在继续增多的中国人口。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止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约三十年前,我们家种着十五亩地,其中四亩是水田,每年两熟,种一季稻子,再种一季小麦。
我爸我妈辛勤劳作,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稻子亩产最高才2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才300公斤。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家的小麦亩产增加了将近一倍,普通年景也能收获500多公斤,而稻子产量则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多,亩产能达到700公斤。
再往前追溯,在我出生之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传说中的“大锅饭”时期,粮食产量简直惨不忍睹。
我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政府推广旱稻,要求“密植”,让老百姓把50公斤稻谷全撒进一亩地里,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种谷子一样撒播,结果长出来的禾苗瘦小枯干,比狗尾巴草都矮。
亩产是多少呢?只有50公斤!播种50公斤,收获50公斤,力气白白浪费,肥料白白浪费,到头来什么都没有。
六十年代为什么会闹大饥荒?产量太低嘛!产量为什么低呢?一是因为大锅饭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二就是因为政府官员太蠢,外行指挥内行,逼着老百姓瞎种。
根据最新考古成果,亩产50公斤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水准。
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华市浦江县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遗址”进行了探测,根据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稻田遗迹来估算稻谷产量,结论是每亩稻田一年可以收获55公斤稻谷。
从亩产小麦7320斤到亩产水稻13万斤

从亩产小麦7320斤到亩产水稻13万斤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
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年诸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以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曾对之作了大量的报道。
从这几颗“卫星”的发射中,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些伪典型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卫星”田的照片“卫星”一: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人民日报》1958年7月12日的报道说: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总产14640斤,平均亩产7320斤。
这是河南省今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3000斤以上的第2 9颗“卫星”。
……这二亩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钻不进地。
最大的麦穗有130粒,一般的麦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麦穗也有50粒左右。
这二亩小麦是6月18日收割,7月1日过秤入仓。
参加这次收割、打场、扬场、过秤的还有中共城关镇委、西平县党政负责同志。
为了进一步核实产量,中共河南省委又指示西平县委和城关镇委复查。
最后证明高额丰产完全属实。
这颗大“卫星”实际上是这样制造出来的:1958年6月18日,与西平邻近的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了小麦亩产3520斤的“卫星”,这时,信阳地委书记(西平时属信阳地区,今属驻马店市)对西平县委书记说,西平的条件比遂平好,亩产一定要超过遂平。
根据地委领导的指示,1958年7月初,西平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小麦高产数字的问题。
会上,县委领导要各农业社自报产量。
该县的和平农业社属于高产区,开始报了亩产200斤,县委领导对此很不满意。
于是,又相继报出了400斤、600斤、800斤,但仍离遂平的3520斤相差太大,一直没有得到县委领导的认可。
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突破多少公斤

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突破多少公斤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人员通过不断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成功提高了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产量。
在试验田里,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力和高产潜力。
经过严格的测产验收,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以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许多优点,如生长旺盛、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等。
这些特点使得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不仅提升了我国水稻产业的竞争力,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我国农业科研团队将继续研究和发展更高产、更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此外,杂交水稻技术还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助力全球粮食生产,共同应对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
总之,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典范,展现了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
在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促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