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油饰彩画的主要作用及等级差别

合集下载

古建彩画实用技术_四_蒋广全

古建彩画实用技术_四_蒋广全

( 即 在 纸 上 彩绘 )
打 金胶 过 程 中
稀释剂

,
不 得私 自向金 胶 油 内 添 加
宜 用 油 披头 较 大 即 油 较 稠 的 金

胶油
,
以解 油 稀 烟纸 铺 涨 的 问 题
:
,
④ 打 金胶 打 金 胶 即 往 贴 金 部 位 描 涂金 胶 油
地 区 行 业 的 通俗 称 呼 为防 风 沙 脏 毁
,
〔 多包 金
)
,
,
即 头遴 打
以 二 道 金胶
经 夜后 不 易 过 ( 即 金 胶 油 未失 掉粘 性
其粘 头
1
齐 头道 金
脏 头道 金
打二 道 金 胶
,
贴二 道 金
但 都不 可
均 匀适度
和 9
不 易抄
,

,
帚 金时 拢 瓤 子
, ,


4


2 月 至1
不 宜 打 隔 夜金 胶
一 般 多采 用 暴

一 些 书籍 已 有 立 说 在此 不 予 另 述 但
,
匀 一 致 贴金 要 贴 严贴 到 金 面 实 现 无

鉴口
,


谈 其使 用
还 须 有所 提 及
因 历 来对 此 油 并 非
,
不花



`
完整

光 亮 饱满 一 致
,
达 到打 金 胶
大 量 使 用 故 社 会 上 无 专 业 厂 家 做 为 商品 生 产
,

,
了 力量 跟 手 面不 饱 满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古建筑历史上,彩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彩画是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又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

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六朝和隋唐时期则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到了宋朝,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

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

下边,一起来了解下彩画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和特征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与建筑彩画此时期的殿堂和庙宇,均在墙壁表面施色涂饰,广泛流行墙面涂白,但也有佛寺中用红色涂壁的,如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

南朝建康同泰寺和郢州晋安寺,也用涂饰红色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制,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

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等诸菩萨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此时期砖石墓内壁彩画更是丰富多彩。

建筑构件彩画,由于此时期地面木构建筑实物早已不存,故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了解其概况。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胡统寺和高阳王寺的“朱柱素壁,甚为佳丽”、“白壁丹楹,窈窕连亘”,以及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材料等,可知其木柱多涂饰朱红色;《洛阳伽蓝记》记载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画情况是在门楼彩画云气纹和绘出神灵奇异之象,木塔之柱子和斗栱也施以彩画。

替木、散斗、栱和栌斗皆以土红为地,石绿界边,以黄色绘忍冬纹和流云纹。

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和石绿相间的卷草纹。

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人了“晕”或“晕染”的绘画技法,如梁丹阳一寺门楣上所画凹凸花纹,为文献记载的“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相符。

这种画技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实例,即画青绿山头时,趁湿在石绿峰峦边缘加染石青,使二色相接,使二色形成渐进的过渡。

使单色涂饰更进一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画(图1)。

2、隋唐五代时期彩画隋唐时期彩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彩绘与纹样

彩绘与纹样
木雕部位的彩画,以青铜色调为主,并以金色点缀。白色作 轮廓线,线内用“化色”的做法。
但在莆田、仙游地区,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宗祠,寺庙却遵循 “见底就白”的规则。通梁、斗拱等构件底面刷白,侧面刷红。 这种做法最早见于莆田玄妙观。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流 行于莆田地主。
闽南古建筑的桷底一般保持木材本色或涂刷黄色,也可画 满云纹、花卉。称“虎皮花”。宗祠桷底忌漆作红色,因为屋顶 为‘天’,红色为‘朱’,否则‘天诛’。
地仗用灰料有石灰、瓦灰、砖灰、猪血灰,桐 油灰等。传统做法费时耗力且影响环境,今日已逐 渐被工业用得树脂涂地土或汽车补漆土代替。披麻 说使用的麻料也被玻璃丝布或塑胶网布代替,但也 有易伸缩脆断的缺点。
因此,大多数匠师认为旧有的材料施色后较现 代材料耐日晒和雨淋。
彩画的绘制 ——过稿、上粉线
地仗干后,用砂纸细磨一遍,湿布擦净, 俗称“磨生过水”。用碳条草绘装饰图案, 称“起谱子”。勾勒图案大致轮廓称“落 墨”。将画稿的线条上用针刺孔,俗称“扎 谱子”。用毛笔上墨线,勾勒定稿。
古建彩画与纹样
——福建传统建筑彩绘
彩画艺术的来源
油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古建筑讲究色彩之美。张衡《西京赋》描写当时皇家宫殿建筑 “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即木构和墙体表面不可暴露原材, 必须施以油饰彩绘才符合使用要求。
自古以来,“雕梁画栋”便是形容建筑雕饰美丽的代名词。
彩画艺术的作用
闽南急座明代建筑的彩画,题材多为花卉人物,不用经;清末 及近代,则大量用金,彩画色彩也随之艳丽。
卷草纹
如意纹
彩画中的包巾
闽南传统建筑在彩画构图上,非常重视“包巾”的运用,即 “包袱”的运用,并把其作为主要的构图手段。闽南彩画中,通 梁、通随、寿梁、大眉等皆单独彩绘,这是与苏式彩画的不同之 处。

古建筑彩绘详解

古建筑彩绘详解

古建筑彩绘详解唐盛唐是我国彩绘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营造法式》“彩画作”总结了隋、唐、五代以来流行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工艺及作法,规范了按工艺程度、图纹用意及材料划分若干等级,按等级的不同施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上。

《营造法式》规范了六种基本做法: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和杂间装。

唐式五彩装彩画图案大多以红色作底,青、绿、朱、白、黑五色攒退,色彩鲜艳,以暖色为主,图案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样多以花草为主,布局没有三廷之分,总体效果疏朗大气。

唐式朱墨彩画朱墨彩画的特点是色调淡雅,一般不是用纯色,两笔起晕。

图案边缘用朱红色勾线,这是不同于五彩装和碾玉装之处。

图案以花叶为主,多是两方连续纹样,构图翻卷折叠,起伏回旋似水波,舒卷万千,风雅之至。

宋宋代的建筑形式比唐代规模更宏大,变化也愈加繁多,彩绘的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

其特点是用墨更讲究笔法的流畅飘逸、线条的刚劲挺拔,花纹图案也变得活泼多样。

在操作技法上,宋代以线条轮廊和图案造型为主、以退晕技法为辅、以青绿为主色、以红黄为陪衬,风格清淡雅致。

由于宋代禁止民间私设金炉溶金,所以彩绘中很少用金饰,这也成为宋代彩绘的一大特色。

宋式五彩遍装彩五彩遍装是在唐代五彩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青、绿、朱三色为主色调的一种彩画形式。

图案外缘以青、绿、朱三色叠晕,枋心内饰以五彩花纹或者五彩锦纹,一般来说,红底饰以青绿花纹,青底饰以红绿花纹,色彩相间形成对比色,认色攒退,精工细作宋式碾玉装彩画元元立国不到百年且战乱不止,现今留存的彩绘很少,只有山西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几处实物。

但分析研究这些仅存的实物可以得知,元代彩绘对我们建筑装饰的发展仍有一定的贡献。

主要是以青绿为主调、同时辅以黑白线作各部图案的轮廊线,使作品更加明晰典雅。

元代还首创了在建筑物的枋心添加泥塑图案这一新的技法。

明明代是建筑和彩绘的繁荣时代,其主要品种有云龙彩画和龙草彩画,旋子彩画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一、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师门辛勤劳动产生的结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意,具有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和华丽鲜艳的视觉风格。

木结构古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皇亲国戚居住的皇宫王府,还是平头百姓生活的陋室寒舍,都可以看到木结构建筑,可以说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生活在木结构建筑中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是一方面非常实用,使用优质的木材可以保证居住者长时间咼质量的居住,另一方面木结构古建筑又具备非常充分的艺术创作的空间,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将自己的作品题在房屋、亭子等建筑物的大柱上,一般人家也会对自家的木结构房屋涂上一层红色的油漆象征着吉祥如意。

木结构房屋为什么在我国古代能够如此普及,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木材随时随地可见可用。

其次,木材和石头相比作为房屋建筑的原料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木材比石头的密度小,重量轻,而且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运送建筑材料的代价很高,从这个方面来考虑,木材相比于石头更容易运送,更容易开采,所以才会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房屋建筑中。

虽然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比如就防火性而言,木结构对于火灾的发生几乎没有任何抗拒能力,在我国北方比较干旱的地区,一旦有火情出现,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古代的灭火技术和灭火系统十分落后,无法对火灾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木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普及。

此外,木材与石头相比,对潮湿环境、虫害以及一些其他的灾害抵抗力都更低。

二、油漆彩画工艺的特点及优势2.1 油漆彩画工艺的起源油漆彩画的出现深深的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深智慧,上文已经提到过了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各种优势和劣势,其劣势总结整理出来就是一个特点:“质量”不如石头原料。

因此为了提高木结构房屋的整体质量,延长木结构房屋的使用寿命,提高居住的安全性能,也为了避免在石头建筑建造过程中产生的高昂的代价,我国劳动人民集思广益,创造出了油漆彩画工艺,这也是油漆彩画工艺最初产生的原因。

古建筑油漆色彩及常规做法

古建筑油漆色彩及常规做法

古建筑油漆色彩及常规做法古建筑油饰的设色历代均有定制,常规油饰色彩做法均为明清设色,一般皇帝理政、朝贺庆典的主要殿宇饰朱红;寝宫、配殿及御用坛庙饰二朱红;宫中附属建筑及佛寺、道观、神社、祀祠等饰柿红或广红土色;王宫府邸饰银朱紫;衙门官员私第饰羊肝色;一般建筑饰黑红镜、墨绿、铁黑、黑色;园林多饰绿色、香色、羊肝色、荔色、瓦灰、红土色、银朱紫等色彩。

常规做法:大式建筑1、下架大木(柱子、槛框、踏板)装修:饰朱红油者多做三道,罩油一道。

饰二朱红油者多做三道,罩油一道。

一般者常做三道红土油,均可罩油一道或不做罩油。

2、槅扇、帘架、菱花屉、山花、博缝、围脊板等部位:随下架大木油漆色彩及做法。

3、椽望:红帮绿底做法,其红帮随下架大木油漆色彩及做法,椽肚做一道绿油,均可罩油一道或不做罩油。

4、连檐、瓦口和雀台做三道朱红油。

5、彩画部位的油漆色彩及做法:斗拱部位的盖斗板或趋斗板随下架大木油漆色彩及做法;斗拱部位的烂眼边、荷包、灶火门做三道朱红油;垫板除苏式彩画和旋子彩画等级低者不做油漆外,一般做三道朱红油;花活地一般做三道朱红油;飞椽头做三道绿油;牌楼上加大木彩画部位做罩油一道。

6、面叶:随下架大木油漆色彩为两道油做法,面油表面多做贴金。

7、实榻门、棋盘门、挂檐板、罗汉墙常规做三道二朱红油或作三道红土油,罩油一道。

8、霸王杠:做三道朱红油。

9、山花、博缝部位:随下架大木油漆色彩,常规三道油做法,结带、梅花钉二道油、贴金、扣油一道。

10、额:俗称斗子扁如斗边雕刻云龙做贴金(龙、宝珠火焰,斗边库金,做彩云)斗边侧面及雕刻地常规做三道朱红油(贴金处一道樟丹油、一道朱红油,打金胶油贴金,地扣一道朱红油),扁心做扫青或刷青,铜字贴金或溜金。

小式建筑1、下架大木(柱子、槛框、踏板):常做三道红土(铁红)油,均可罩油一道或不做罩油①传统有黑红镜做法:柱子、檩、垫、枋及门窗做三道黑烟子油,槛框做三道红土(铁红)油;或柱子、檩、垫、枋及槛框做三道黑烟子油,门窗做三道红土(铁红)油。

古建筑油漆彩画:苏式彩画类型

古建筑油漆彩画:苏式彩画类型

苏式彩画类型苏式彩画——枋心彩画l枋心式苏画是清代皇家园囿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l主要特征是:主体框架线与旋子彩画是近似的。

在建筑的每一开间上架大木(檩、垫、枋)构件的两端,画两条大约100毫米宽的带子,称为箍头,两端箍头内侧的画面分三部分即三停,中间带圆弧形头的长方形画框称为枋心,枋心到两端箍头内侧的部位称为找头,找头内大多画锦纹、团花、卡子、聚锦、黑叶子花卉等纹饰,枋心内大多画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饰。

l在清中期,从卡子的组合上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无卡子枋心式苏画2.单卡子枋心式苏画3.双卡子貌枋心式苏画到了清晚期,枋心式苏画构图发展到只剩下单卡子枋心式类型,双卡子、无卡子枋心式苏画类型基本上不再出现。

苏式彩画——枋心彩画苏式彩画——包袱彩画包袱式苏画,从构图上把枋心式苏画的枋心部分删去,在其位置上改为一个半圆形的画框,好像一个包袱皮从上面往下搭,盖在梁枋大木构件中部,因其形象酷似一块下垂的圆形花巾,故称"包袱"。

苏式彩画——包袱彩画包袱彩画找头部分纹饰和枋心式基本一致,包袱内多画「寿山福海」等吉祥图案。

清代关于包袱式苏画的文献记有「锦上添花苏式彩画搭袱子」、「搭锦袱」等做法的内容。

北京地区,清代中期的包袱式苏画远没有枋心式苏画使用范围广泛,目前仅存三处:北海快雪堂玉兰轩配殿及澄观堂金部、故宫文渊阁、北京柏林寺行宫西配殿(清乾隆22年做画活)。

到了清晚期,包袱式苏画逐笢渐扩大了使用范围,形成了官式苏画以包袱式为主,枋心式为辅的局面。

苏式彩画——包袱彩画清中期,包袱式苏画从包袱造型上分三种类型:1、软包袱式(烟云包袱式) 即包袱边(半圆形画框)是由若干段弧线组成的,酷似海水的波纹和浪花,有色晕效果的烟云或烟云筒。

至清晚期烟云包袱式苏画最突出的变化是包袱心和聚锦内纹饰已由中期的图案画为主,演变为以写生画为主,即所谓的「白活」。

大部分写生画底色不是单色,而是同一种色相的颜色进行明度推移,由深蓝至浅蓝退晕,彩画匠叫「接天地」做法。

古建营造系列——彩画作

古建营造系列——彩画作

古建营造系列——彩画作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为了装饰和保护木构部分,在建筑的某些部位绘制粉彩图案和图画的专业。

在宋《营造法式》中,彩画作的作业范围包括对柱、门、窗及其他木构件的油饰。

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把彩画归入画作,把作地仗和油饰归入油作。

唐式----五彩装彩画中国木构建筑上绘制彩画,源远流长。

《论语·公冶长》中有“山节藻棁”一语,表明至迟在春秋时,建筑上已有彩画。

甘肃麦积山石窟北周窟中的彩画绘在柱、枋上,已出现近似宋式角叶、清式藻头的图案。

宋式---五彩遍装彩画在敦煌石窟五代、宋初建筑的窟檐和南唐二陵中都有以红为主调的彩画。

对古代彩画的图形、用色、做法记载最详的文献是《营造法式》彩画作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画作。

按照这些做法绘制的彩画分别称为宋式彩画和清式彩画。

此外,历代还有不同于这些官式做法的民间做法。

宋式----碾玉装彩画彩画用的颜料以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为辅,加胶和粉调制而成。

矿物颜料覆盖力强,经久不变色,有的有毒,能起一定的防虫作用。

历代彩画虽在图案、用色、做法上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形成一些具有稳定性的手法,如叠晕、间色、沥粉、贴金等。

基本步骤:1、基低处理首先要把做彩绘的部分进行处理,如果是木制结构的还要用传统的一麻五灰来处理,在保证的期限内不得开裂和脱落等问题,要使做彩绘的部位平整。

接着打磨去掉地仗表面的油渍和浮灰,为彩绘以下的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图(也叫分中)我国传统古建筑彩绘的彩画图案一般都是以中线为准,使左右对称,所以首先要把整个彩绘的各个部位的中线找到,以便后面起稿构图。

3、做谱子(做模版)做谱子首先在准备好的牛皮纸上按构件的实际尺寸画出所要画的图案,也叫起谱子,把谱子的构图修整精确后开始用大针沿谱子线均匀的扎出针空,以备用,此称之为扎谱子。

4、打谱子(又叫拍谱子)打谱子就是把上面扎好的模版紧附在构件表面上,再用粉包沿扎好谱子上的线拍打,使白色粉透过针孔把构图复制在构件上,拍出的谱子要准确,清晰,花纹连贯不走样,为上色时打下良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油饰彩画的主要作用及等级差别
护木构件的作用,也都有色彩装饰作用。

随着人类建筑活动的发展,油漆和彩画出现了明确分工,至明清时期,官式做法已有油作与画作之分,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

正如中国古建筑历来具有森严的等级区别那样,作为建筑装饰的油饰彩画也具有严格的等级。

早在我国春秋时代,建筑所施色彩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制度,历代沿袭不衰。

《唐会要?舆服志》载: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施悬鱼、对凤装饰。

又庶人所造堂舍仍不得辄施装饰。

可见唐代对各阶层人士之第宅装饰限制也是很严格的。

明代《舆服志》所载规定更为具体: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用金漆及兽面锡环。

家庙梁栋斗拱檐桷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

一品二品厅堂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门黑油锡环。

六品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

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

三品六品厅堂梁栋只用粉青饰之。

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从以上关于油饰彩画的规定可以看到,在明代,对于象征皇权的龙凤等纹饰,只许皇家专用,其余官民绝对禁用。

自皇家至士民的建筑装饰,至少划分了五个档次,并详细地规定了各自的装饰内容和色彩。

可见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房屋装饰规定也是非常严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