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陇南金石中的诗作(三)
客居陇南的杜甫与《同谷七歌》娄炳成

客居陇南的杜甫与《同谷七歌》娄炳成“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这是一千两百余年前,杜甫客居陇南成县时所作的著名组诗《同谷七歌》的起首诗句,接下来,便是“呜呼一歌兮”“呜呼二歌兮”直至“呜呼七歌兮”,一唱三叹的《同谷七歌》正文诗歌内容。
肃宗乾元二年(759),时年四十七岁的杜甫因直言谏诤触怒了肃宗皇帝,被强令离开朝廷。
他携带一家老小,同逃难的饥民一道,向西流落到秦州。
当时,距秦州一百多里处的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有个被杜甫称为“佳主人”的县令,听说杜甫到了秦州,便盛情邀请杜甫前来定居,杜甫欣然接受邀请,来到了陇南成县。
但是,这位“佳主人”并不是崇拜杜甫的诗才,或者是出于怜悯而收留接济杜甫,而是错误地认为,杜甫做过皇帝身边的拾遗,是可以通达圣听的人,结交杜甫是想让他日后举荐自己。
当他见到了杜甫,知道了杜甫不但不能举荐他,反而有可能连累于他的时候,便以一顿饭打发了杜甫,从此不再理他。
致使杜甫不得不在同谷县城的飞龙峡边,搭起简易茅棚,以橡栗为食,艰难度日。
杜甫在陇南生活的一个多月中,以经行前后为序,将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逐一记入诗中,写下了《法镜寺》《龙门镇》《凤凰台》《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等二十多首诗,这些沉郁顿挫、忧愤深远的杰作中,犹以《同谷七歌》最为著名,为我们展示了大唐巨变、由盛而衰的缩影。
由于他对社会生活许多层面具有特殊的敏感,寄以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颇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唏嘘不已,铭心刻骨。
在杜甫这些诗里,他感慨人民的惨遇,伤感山河的破碎,怨恨官府过重的赋役;难能可贵的是,他突破儒家忠君传统意识的束缚,在思想极度苦闷中去寻找一种支持自己的精神力量。
尤其是《同谷七歌》,其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至今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让后世的陇南人深刻铭记,反复咀读。
这首七言组诗,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卓绝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
甘肃陇南10篇美景诗联作品

甘肃陇南10篇美景诗联作品
福建霞浦一中林承强
1. 阳坝自然风景区(联)
玉蕊朝阳,奇花满涧,茶香入梦,白鹤舞翩跹,江南春可好;
金猴献瑞,绿树盈山,云影牵情,黄鹂歌婉转,陇上景当新。
2.文县草河坝村(联)
绿水多情传吉语
青山有信谱祥歌
3.陇南武都万象洞(联)
云飞生万象,仙人有迹
雾绕展千姿,隐士留诗
4.陇南成县西狭颂摩崖(联)
山水清音,摩崖移入画
古今妙笔,岁月缀成诗
5.陇南文县天池(联)
月落清池疑佛影
花开翠岸印仙痕
6.陇南灵官峡自然保护区(联)群峰削玉,雾里乾坤容我静
一石穿空,山中寺庙任僧闲
7.陇南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联)上继周秦无俗韵
前承文物有真香
8.陇南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联)
天边云卷三滩聚
岩下瀑和万籁声
9.陇南宕昌官鹅沟(七绝)
幽谷无风呈独秀,清沟有雨润群芳。
山花倒映一潭艳,云路生成满岭香。
10. 伏家镇田园风光(联)
雨后浮瓜频报喜
房前绿稻早逢春。
形容陇南最经典诗句

形容陇南最经典诗句陇南古城,位于中国陕西和甘肃交界处的陇南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陇南凝聚了无数文化名家的智慧和精华,成为了一个文化宝库。
以下是形容陇南最经典诗句,其中包含了陇南的山水风情、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1. 历史悠久的陇南,文化荟萃之城。
——《陇南之歌》2. 陇南山挺秀,水潺潺流。
——杜牧《江南春》3. 兰台仙境在陇南,松柏之木云烟间。
——唐婉《题献圣寺》4. 天高云淡陇山近,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望岳》5. 陇南山清水秀,自有一番风味。
——白居易《读桂州集》6. 寒梅凌夜照清辉,陇南山静风吹起。
——李清照《苏幕遮·怀旧》7. 陇南秋草变衰颓,夜来愁思满襟怀。
——韦庄《人行道中》8. 古城西岳黄山在,烟霏漫草大江开。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 陇南青山隔碧波,滕王阁下观天下。
——陆游《滕王阁序》10. 陇南奇峰云海,有如仙境。
——王安石《游陇西》11. 陇南素有“石海仙境之称”,别有洞天之感。
——杜甫《石门岩诗》12. 烟霞陇山遥相照,碧水潺湲渐入画。
——洪升《大夏世纪·宣武门》13. 陇南夜雨漫山流,涟漪回旋似画眉。
——秦观《青玉案·横汾路》14. 楼高莫近春,阶坂已入秋。
——周邦彦《登金塔山》15. 陇南山河秀丽,文化陈旧。
——陆游《游陇西》这些诗句描绘了陇南山水秀丽、历史悠久的景观和悠久的人文风情。
这些经典的描述言简意赅,让人感受到了陇南的美好和独特。
陇南的美景和文化如诗如画,魅力无限,令人荡气回肠。
这些诗句是陇南文化的精华,也是人们认识陇南、了解陇南的一个窗口。
七律·观陇剧《西狭长歌》

七律·观陇剧《西狭长歌》
七律·观陇剧《西狭长歌》
(张禾平水韵)
凿开栈道过山川,历尽艰难志更坚。
奸佞诬谗污壮事,随官颂表写雄卷。
前贤贵重八分字,后世高吟五瑞篇。
西狭长歌风自远,还教乡吏效前贤。
注:《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天井山鱼窍峡半山崖中的古碑亭内。
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
该石刻为标准的汉隶八分书法。
陇剧《西狭长歌》以《西狭颂》摩崖石刻史实与传说创作而成。
随官:是从史的别称。
从史为汉代高级官僚的从属官,类似随从之类、或称“从吏”。
《汉书·倪宽传》:“除为从史”。
注:“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
”
八分:《书苑》引蔡文姬言: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即隶书。
《西狭颂》摩崖石刻为汉隶八分书法而传天上。
五瑞:《西狭颂》正文右侧所刻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等五种祥瑞图像,称《五瑞图》。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e07dd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d.png)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篇1原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1、《秦州杂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
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
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属国”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
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属国: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
长:一作“怅”。
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萧索的景象。
摧:一作“催”。
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
第二种痕迹_诗圣的江山故宅

COVER STORY 诗圣杜甫写下过很多缅怀古人的诗篇,他在寻访楚国辞赋家宋玉故居时,吟出的一句“江山故宅空文藻”,最为感人至深。
杜甫未必会想到,在千年后的今天,他自己的故宅也成为了人们探访缅怀的场所;而在国内现存37处“草堂”中,陇南成县的杜公祠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处。
成县县城东南的飞龙峡口,有一座景色秀美的凤凰山;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它因诗圣杜甫的一首《凤凰台》而闻名。
诗中说:“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形容这里山势的陡峭清幽。
而凤凰山的西南侧坡地上,如今却是一组坐西向东的祠堂式建筑,这就是为纪念杜甫寓居成县而修建的杜公祠。
祠堂始建于北宋,相传当地的一位赵秀才买下诗圣居住过的院落,设立为祠堂。
最初时名为“子美草堂祠”,又称“诗圣祠”。
祠堂一进两院,前院的南北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
后院则是祠堂大殿所在处,院中有诗圣杜甫的汉白玉全身雕像;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上面则挂有“气吞江海”横匾。
祠堂内保存着多处古迹,其中就有南宋时的成州郡守宇文子震刻写的诗碑、明世宗时的两座诗碑、及明神宗时立起的《重修杜少陵祠记》碑石等十多处。
而对于熟悉史实、爱好古典的游客来说,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则是祠堂南北两侧的碑廊,其中展示着历代名人所写的杜甫诗篇书法作品几十幅,不少墨迹都相当珍稀,令人百看不厌。
祠堂的院内曾有八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剩下的只有几株古柏。
院后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
后山上种满了白皮松,山色青翠欲滴,飞流而下的瀑布更让我们感叹此间山水的秀丽。
当地朋友让我们留意岭上一块突出的岩石:“这就是当年出资修建杜公祠的赵秀才,相传他耽爱诗圣的作品,又眷恋这里的风光,每天在这里守望,天长日久竟化成了岩石!”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在古往今来的诗歌爱好者中,赵秀才还真算得上一尊人物。
当年杜甫为什么会在成县落脚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谈起。
杜甫早年漫游吴越、齐鲁,写下过大量诗作,后在长安做过小官,一直不太得志。
关于陇南的诗歌

关于陇南的诗歌1.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蜀道难》唐•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3.泥功山唐·杜甫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4.同谷七歌唐•杜甫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5.圣女祠唐•李商隐杳蔼逢仙迹,苍茫滞客途。
何年归碧落,此路向皇都。
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
肠回楚国梦,心断汉宫巫。
从骑裁寒竹,行车荫白榆。
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
寡鹄迷苍壑,羁凰怨翠梧。
惟应碧桃下,方朔是狂夫。
杜甫在陇南的行程和纪行诗

杜甫在陇南的行程和纪行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十五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迅速渡过黄河,攻占了洛阳、长安等地,由此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关中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此时地处西陲的陇南,虽然受到来自西面吐蕃族的威胁,但暂时还呈现出一派平和景象,成为中原逃难者的避难之地。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这些避难者中的一员。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早年漫游吴越、齐鲁之地,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后在长安做过小官。
安史之乱中,他一度被俘,脱险后任唐肃宗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庸肃宗乾元二年 (759年)秋,在他48岁时,因仕途坎坷,加之生计艰难,便辞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三个月后,移居同谷。
年底,又为生活所迫,启程前往成都,定居于成都浣花溪草堂。
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
晚年漂泊于湘鄂一带,59岁时,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舟之中。
杜甫在陇南生活的一个多月中,以经行前后为序,将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一一记人诗中,写下了《法镜寺》《龙门镇》《凤凰台》《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等二十多首诗,其中以《同谷七歌》最为有名。
凭借着伟大诗人杜甫的光辉诗篇,陇南,这块祖国西部神奇的土地,遂以其雄奇而又秀丽的风姿为世人所注目。
杜甫在秦州前后共住了三个月,天气渐冷,饥寒交迫,吐蕃的威胁也愈来愈紧。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正当诗人优愁之际,忽有同谷的友人来信,说同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川秀美,邀请诗人前去做客。
杜甫欣喜异常,当即决定离开秦州到同谷去。
在十月底的一个夜晚,杜甫雇了一辆马车,携同家眷,踏上了赴同谷的路程。
杜甫从秦州出发后,取道赤谷(今天水西南暖和湾),开始了赴同谷的长途跋涉。
临行前,杜甫根据他对同谷的了解,写了《发秦州》一诗。
他在诗中写道:“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武都区武都的万象洞也吸引了古代很多诗人骚客,留下了一些诗篇。
唐代兴元元年(784)仝砚的《万象洞题诗》云:偕友同来到洞天,奇奇幻幻金阶间。
十二元魁造仙府,仙人去此几何年?可见在当时就有“十二元魁造仙府”的传说。
诗人看后也产生了一些感想。
万象洞又有北宋庆历五年(1045)高宝臣的《万象洞题留》诗云:待骑蟠蛰洞中春,怒激风雷尽四昏。
天命为霖腾跃去,隐然鳞甲此坪存。
同样联系当时传说,很富于想象。
尚有署劝农公事孙冲“政和元年”七律一首,缺第二句及第四句末三字,今不录。
南宋淳熙七年(1180)万钟一首。
小序:“郡太守万钟,以淳熙庚子仲春之晦日,率同僚来游万象洞天,作此长短句。
”诗云:骅骝缓策晴江上,沙觜晓痕水涨。
春山数迭罗青障,下有琼台玉帐。
洞门敲遍旌旗响,何处森罗万象。
凭谁借我青棃杖,唤起蟠龙千丈。
这首词调寄《西江月》,题可作“万象洞天”。
太守阆中毋丘恪(厚卿)绍熙元年(1190)有七律一首:一筇拄破白云端,来扣灵扉访列仙。
羽葆珠幢眩凡目,玉芝石髓垂馋涎。
直疑高澈虚无顶,岂但潜通小有天。
兴尽却归到城郭,问今几世复何年?可谓空灵冲淡,颇堪回味。
缺文据上“扣”字试补“扉”。
庆元二年(1196)灵江西在黄泥坝石岩上题道:洞深寰寰栋龙蛇,怪石高幢水滴花。
此景已非民俗□,莫于何处龙仙家。
题咏万象洞胜景,押六麻韵,最后一句未详所以,当有讹误。
明代正统七年(1442)宣阳李华翼题五言绝句一首:仙境在人间,红飞尘不到。
交泰何年蒙?年谁凿鸿窍?此诗题于卧龙坝右石岩上。
前两句虽明白如话,倒也古朴有味;后两句发出疑问,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后两句造句不佳,读来颇费思量。
钦玄寺偏都指挥庞寿正德八年(1513)的《万象洞题诗》:身为家国壮,心同造化流。
我来登眺后,岁月任悠悠。
确是武官的口吻。
又正德十四年阶州知州西蜀熊载(字汝熙)《游万象洞》:每梦桃源未了怀,偶同刘阮到天台。
洞含物象迷今古,天纵神机别品裁。
观化眼谁尘外阔,投闲身我静中来。
束茅欲扫山前壁,又恐山灵笑不才。
遣词造句雅正得体,意蕴深广,末二句以幽默之收稿日期:2018-10-28作者简介:赵逵夫(1942—),男,甘肃西和县人,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代陇南金石中的诗作(三)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古代陇南金石中的诗词作品,从内容上看,以题咏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为主;从体式上看,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从作者身份来看,包括地方官员、乡贤及来访的外地诗人,其中又以陇南地方官员为主。
历代诗人的这些诗篇,既写出了名胜古迹的风景之美,又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对陇南的文化建设很有意义。
关键词:陇南;金石;诗词;西和;礼县;两当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1-001-061语结之,颇为有趣。
想扫去洞外壁上的土来题诗,但又恐怕留下来惹山中神灵笑自己无才而题歪诗。
其实从他这首诗就可看出其身手不凡。
同年还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巴西罗玉(字汝成)的同题四言诗一首,又是另一种风格:正德己卯,月令仲春。
间乘騘马,聊事幽寻。
天开图画,万象咸新。
山光水色,日暖风轻。
天乔竞秀,禽鸟和鸣。
鹤汀鱼渚,牧唱樵吟。
一舍之地,大江之滨。
危巌绝巘,有窦潜形。
攀缘而上,洞口云深。
郷夫导前,庶官后行。
枚燎炳炳,侍从[营营]。
仰观俯瞷,珍玩无垠。
涓浆磥砢,怪石嶙峋。
清标上下,万象纵横。
中峰更秀,三池注清。
巧藏于朴,不雕而文。
瞻前頋后,或幽或明。
升高下坂,时险时平。
山间今古,静里乾坤。
以遨以游,载忻载奔。
出门长啸,人在蓬瀛。
兴高情旷,气态凌云。
肩舆归路,树渺斜曛。
乃召工师,勒此坚珉。
铺排写实,随景抒情,有古诗之意。
缺文两字权补“营营”,因上句“枚燎炳炳”是说在洞中打的火把明亮。
这句末二字用重叠词,下句也应是后二字重叠。
打火把者自然是侍从,他们要在前面看路。
《楚辞·九章·抽思》:“魂识路之营营”,“营营”即往来探路的样子。
从韵部来说,与上面的“行”同为下平声庚韵字,韵亦相谐(此诗为庚、青、文、真通押)。
再看嘉靖四十四年阶州人卯希思、卯希雍兄弟二人的《万象洞题诗》:空灵深邃出尘寰,万象森罗一洞天。
玉乳妆成千载景,石津滴就万古幡。
天容有窍添幽洞,玉井贳门接代涎。
行尽仙家无贪处,归来不觉兴无边。
两兄弟当时都是庠生,同游而赋此,同前面熊载之作相比,结句较平。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守阶文西固地方参将陈官定的绝句《万象洞题诗》:山宇清幽一洞天,愿经岁月已多年。
岭[头]堆石人间镂,此处原来不等闲!大白话四句,读来倒有其可爱处。
清康熙九年(1670)有阶州牧连登科五绝一首:清灵开玉府,我辈地中仙。
步[险]乘龙去,悠悠望月还。
其后有跋云:“庚戌成令迁阶州牧连登科题,□生李舍真书。
”看来是刚由成邑升迁至阶州牧,十分得意,有步履乘龙之感觉。
康熙三十八年前后知州陈勛有《春日游万象洞》古诗一首:五载坐荒城,千峰列屏障。
春风思出游,茫然迷所向。
客云万象洞,景物多奇壮。
“何不再登临,可以涤尘桑。
”晨起出南门,长虹跨碧浪。
列堡如星星,楼阁[何]敞阆。
沿江沙溜平,柳眼欲舒放。
走马三十里,月圆堡在望。
山腰陡且窄,枢衣扶短杖。
俯视一泉流,凭虚身飘扬。
秉烛入洞行,举步升复降。
万象随人意,摩肖出天匠。
或如狮伏形,或如卧龙象。
细若三千管,巨若万夫将。
冰珠散银砾,寒玉排翠嶂。
兀然撑一柱,上下忽分两。
交泰自何年?令人绝俯仰。
四壁认旧题。
墨痕如新创。
寒暖易冬夏,斯言洵不忘。
转折过风洞,其中更难量。
坐客话畴昔,避兵千人藏。
不知昏与旦,惟听鸡声唱。
三月聚薪米,妇子各相饷。
时平绝人迹,洪水来天上。
污秽尽涤除,山灵仍无恙。
穷源苦短炬,携筇心怏怏。
跻攀失旧路,忽见天窗亮。
石象倍分明,蟾光微摇漾。
列坐再洗盏,临流泛春酿。
磋子风尘骨,仙津愧徒访。
何幸竟日间,主宾互跌岩。
归来记胜游,历历不能忘。
这是很出色的一首纪游诗,全诗32韵,320字,颇富诗意地写出了游万象洞的所见所思。
道光四年(1824)任阶州知州的黄文炳有《游万象洞》七律一首:一带晴江万仞峰,山光亶荡水溶溶。
眼前幻想随心见,洞口闲云镇日封。
玉柱俨教撑五月,仙翁毕竟让三丰。
茫茫宦海曾经惯,险桥何妨进一重!黄文炳为桐城人,其才情果然不凡。
诗作情景交融,尾联表现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豪迈。
他在离任前又作七律一首云:天家爵禄敢虚糜,报醉三年窍愧迟。
那有甘棠垂四野?会逢瑞麦秀双歧。
民肥自觉欢心洽,官瘦何妨傲骨支。
转瞬瓜期将来代,雪泥鸿爪系离思。
其诗序对这首诗写作缘由交代得很清楚:“余任武都三年矣。
丙戌夏,二麦丰登,双歧呈瑞,雍雍乎太平景象。
先贤冉子云:‘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未之逮也,窃有志焉。
瓜期将及,爰成一律,将与白叟黄童握别,临歧以志依依不释之意云。
”表达出离任时的欣慰与不舍之情。
又咸丰五年(1855)武都麓门山人李林的《万象2洞题留》:咸丰五年春,同友人重游此,因感前卅年题十四字,足成一律云。
何年鬼斧辟浑沌,万象包罗信有门。
山水之间奇山水,乾坤以内小乾坤。
昔传五老仙踪杳,今幸三丰诗句存。
多少俗尘着力涤,凭谁指点旧桃源。
山有村人李林题。
同游人:席建章,王训,王丕显,李葆恬,王起荣。
其此前所题是“山水之间奇山水,乾坤以内小乾坤”,确实是新奇精彩而又贴切之句。
另三联虽为三十年后所补,然而如一气呵成,且句句与万象洞相合。
不愧是前后三十年琢磨而成,洵为名篇。
光绪九年(1883)阶州知州叶恩沛(字幼芝)有《灵应宫》七律四首,也是万象洞之作。
诗如下:万象包罗一洞天,鸿蒙开辟是何年?桃源有记凭谁见,蓬岛多仙自古传。
偕友登临情不尽,呼儿指点景无边。
从今始悟人间事,到处勾留岂偶然。
鞅掌仍偷半日安,天然古洞共盘桓。
四围苍翠滴苔滑,一片幽奇峭壁观。
涉险顿消尘世念,指迷休作画图看。
无端欲起穷源想,只恐神仙际遇难。
脱却征衫学治来,廿年宦辙眼频开。
山川始信钟灵异,身世何尝等草莱。
不见赤苍迷洞口,漫疑仙子下天台。
残碑断碣今犹在,几度摩挱首屡回。
敢言为政号风流,胜迹游踪次第收。
多士情深犹涤盏,将军令肃岂防龝。
郊原相送催行骑,驿路分驰动别愁。
更喜丛祠新庙貌,年丰报赛答神庥。
作者为饱学之士,四首诗一气贯之,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意深沉,又委曲而含蓄,真司空图《诗品》“委曲”所谓“似往已回,如幽匪藏”,可堪吟诵品味。
第四首首句的“敢言”是“岂敢言”的意思。
原有序述随行伴游下属及朋友聚饮灵应宫事,今不录。
明末到民国之时题万象洞之诗很少,笔者一九七一年前后曾进万象洞一次,与学生打火把至盘龙坝。
洞外墙上尚可看到彩色壁画的痕迹,石崖上并见搭过木椽的圆眼。
显然之前洞外也有庙宇,此后拆除。
外部没有景观,只去钻洞(万象洞很深,又高低不平,要打火把才成),去的人便少了。
2012年重游之时里面安上了电灯,路上铺了板子,五光十色,左顾右盼,景致变化万千,已大不同于四十年前。
武都名胜水帘洞及红女祠也引发了诗人们的无限情思。
明崇祯十年知阶州的王询《题红女祠》七律一首云:想是玉皇女校官,飞来下界教人看。
篏空石室盘成壳,卷箨秋风舞似湍。
枯性已忘今有世,红身练就岂知寒?五千文字应都扫,法在吾心只内观。
诗人才情不凡。
“红女祠”又名“织女祠”,诗中保留了一些织女的传说,又题咏红女得道,尾联颇具禅意。
康熙年间阶州知州连登科有《题水帘洞》诗云:飞泉百尺挂丹梯,步入仙源路不迷。
织女祠边题跨凤,渔人洞口觅闻鸡。
卷将朱箔红楼隐,浣尽香奁白云低。
惆怅玉贞芳迹在,只今何处武陵溪。
此诗虽名曰“题水帘洞”,实为咏红女祠,读来也颇有韵味。
七尧徽县徽县诗碑也不少。
南宋嘉定二年(1209)白知微有《庆安丙生祠建成》歌一首:山如壁兮江秀深,秋锦烂兮仙人踪。
祈公福寿兮愈炽荣,大成四海兮慰苍生。
有情有景,带有楚辞风味。
明弘治二年(1489)的《山境》诗碑,作者为发心僧人定慎。
诗云:重庐高殿左右盘,北有道观普陀岩。
锦绣乾坤戏山河,一对金刚存坛前。
古佛岩前圣祥睡,东南西北数里多。
日往月来穿梭过,五湖四海进相合。
迎龙季山古真空,不是佛境同聚会。
空有峦岩独圣原,鲁得留名邽龙觖。
原碑在徽县东北八十里的江川口原真空寺旧址。
这是一首僧诗。
僧人常念经,多只记声音,识字和讲求文意上比较欠缺,故其中多有错别字,如“穿梭”作“川娑”,“五湖”作“五胡”,今已订正,以便阅读。
抄件中可断定的误识之字也加以改正。
另外,这三首诗都是不讲平仄的,这也是僧诗的特点,论之者不要称其为“绝句”。
3明代曾任山东登州府推官的徽县当地人任伦有《题钟山》一首,诗云:城中横翠一山雄,疑有吴家马鬣封。
前面数层黉舍壮,当头孤立古碑丰。
何年钟鼓楼台废,今日陵原草树空。
灵脉幸为人物萃,文风当代渐兴隆。
今存有任伦于嘉靖十五年撰《重修宣灵王庙碑》和嘉靖十七年撰《大明万世重修东岳神祠碑记》,应为致仕不久所作,此诗也应成于此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