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通过鉴赏古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全面解读一些经典古诗文作品,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一、《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鹤傲立于高楼之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时间的无常与河流的壮丽,意味着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变幻。
最后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人们应该不断追求卓越,勇往直前,与这座高楼作比喻,表达了向往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写了一个人在深夜里自己的感受,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照耀着诗人的心灵,他举起头,望向明亮的月光,感叹着故乡的美好记忆。
三、《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苦难。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与此同时,也映衬出诗人悲苦的心境。
诗中表达了杜甫多年的艰辛,他所经历的流亡、穷困、疾病等种种磨难。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揭示了杜甫内心的绝望与无助。
通过这几篇古诗文作品的鉴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干和情感,还能够对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代表,通过深入研究与鉴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初中语文-初中诗词鉴赏——枫桥夜泊

初中语文-初中诗词鉴赏——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①渔火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
③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课文古诗词名句鉴赏

初中语文课文古诗词名句鉴赏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圆田居》陶渊明赏析: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但他并不抱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赏析:诗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
诗句借用自然风光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一、识别古诗词的形式与特点古诗词的形式有诗、词、曲等多种,初中语文主要学习的是诗和词。
在鉴赏时,需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古诗以语言简洁、意境深邃、字数有限为特点,一般以四言、五言为主,有时也有七言、律诗等形式;而古词则以情感真挚、抒情自然、音乐性强为特点,一般以七绝、七言、长调、双调等为主。
同时,古诗词还有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这些都是精彩之处。
二、看清诗词的语言和意境在鉴赏古诗词时,语言和意境是最重要的。
语言上,要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义的深浅、轻重和词语之间的搭配和变幻。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锦江似陆地,汉水如浩浦”,这里用“似”、“如”来比喻,既增加了意境又使语言更具有想象力。
意境上,要通过细节和修辞手法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细节,可以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和人物特征;通过修辞手法,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感受。
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里作者通过描写月亮和人的关系,表达出孤独和思乡之情。
三、掌握诗词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古诗词时,掌握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意境、主旨和艺术特色都非常重要。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潜滩,红树映带,晚霞红素”,这里的“梅子黄时”、“小溪潜滩”、“红树映带”等都是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节令、景物或宫廷风俗等相关的典故,需要了解相关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真正领略诗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四、准确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古诗词是诗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艺术鉴赏的目的就是要准确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诗词的主题可以通过细读诗词和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而获取,诗词的情感则要通过观察诗人的用词、语气和修辞手法来理解。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在追求自由、寻找生命意义这一主题下表现出的思乡之情。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渔家傲 (2)

八年级上册 第21首 渔家傲 〔宋〕李清照
情感:反映了词人的孤独无依,表现了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 挣扎的苦闷。 作用:上句紧承上阕,以“我报”来回答天帝的“问”,衔接自然。
八年级上册 第21首 渔家傲 〔宋〕李清照
九万里风鹏正举⑧。风休住,蓬舟⑨吹取三山⑩去!
译文:(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 轻快的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课下注释:⑧举:高飞。⑨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⑩三山:神话中的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写法:用典。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 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人想像大鹏一样乘风去到那没有战乱、没 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以及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作用:交代词人的归宿,呼应上阕天帝“问我归何处”,结构缜密。
仿佛梦魂归帝所③,闻天语,殷勤④问我归何处。 译文:恍恍惚惚中,梦中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 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课下注释:③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④殷勤:情意恳切。 炼字:第一个“归”字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 仙子下凡,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 作用: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形象,寄寓着词人美 好的理想;末句的询问,使词人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 第21首 渔家傲 〔宋〕李清照
我报⑤路长嗟⑥日暮,学诗谩⑦有惊人句。
译文: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徒然能写出惊 人的诗句(,没有什么用)。 课下注释:⑤报:回答。⑥嗟:叹息,慨叹。⑦谩:同“漫”,空、徒然。 炼字:◎“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 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及愤慨——一是空有诗情诗才,但毕竟身为女人, 无法有所作为;二是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无用。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书(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书第一篇范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词背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诗史”。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代宝应元年(762年),诗人时年51岁,身处成都,正值安史之乱后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鉴赏指导】1.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诗人通过对落木、长江、悲秋、疾病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2.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登高远眺,看到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感叹岁月流逝,国家动荡。
自己身患疾病,孤独无助,但仍关心国家大事。
诗人用“艰难苦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象鲜明。
诗人选取了落木、长江、悲秋、疾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2)对仗工整。
诗中的对仗十分严谨,如“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等,增强了诗词的韵律美。
(3)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
如“落木萧萧”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品味诗词意境这首诗的意境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关心国家大事,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5.领略诗人风格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国家兴衰、民生疾苦。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风格,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1.简述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3篇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知识点之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语文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还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古诗词鉴赏专项课件PPT(初中语文)

诗词名句赏析
典型例题2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
诗词名句赏析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 解答: “竟挑蝴蝶下山来”“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 挑柴的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2、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用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表现手法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解答: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表现了作
(二)诗词名句赏析
答题步骤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 如果没有手法,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分析
诗词名句赏析
典型例题1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 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2分)
对比答题方法
用xx的xx和xx的xx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情感
虚实结合答题方法
①点关系:动静结合 ②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效果:烘托出了……氛围;渲染了作者……情绪;突出……主旨。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
3、衬托(正衬、反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七年级(上):1.次北固山下2.赤壁3.浣溪沙4.十五夜望月5.水调歌头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7. 西江月8.秋词9. 迢迢牵牛星1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2.登岳阳楼3.蝉4.孤雁5.鹧鸪6.沁园春·雪7.卜操作数·咏梅8.卜操作数·咏梅9.观刈麦10.木兰诗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使至塞上13.黄鹤楼14.归园田居(其一)八年级(上):1.春望2.泊秦淮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过零丁洋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已亥杂诗7.望岳8.钱塘江春行9.登飞来峰10.雁门太守行11.别云间八年级(下):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渔家傲3.天净沙·秋思4.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5.无题6.夜雨寄北7.论诗九年级(上):1.关雎2.蒹葭3.相见欢4.浣溪沙5.龟虽寿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年级(下):1.饮酒2.行路难3.游山西村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观沧海6.江城子·密州出猎7.山坡羊·潼关怀古七年级(上)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写作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赏析句子:(1)“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并点明新事物往往蕴含在旧事物之中,并终将取代旧事物,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自然理趣。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写作内容: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同时也暗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2.赏析句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诗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提出了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写作内容:诗人通过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表现出逆境中的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和对人生达观的态度,体现出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心态。
2.赏析句子:(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半句作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写出了人老了依旧可以焕发出青春,并不必感叹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后半句作者反用白居易的诗句“听唱黄鸡与百日”,劝诫人们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3.本诗哲理:暗示人老了依旧可以焕发出青春,并不必感叹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更劝诫人们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文章主旨: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对月怀远,表达离别之情,思乡之意。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写作内容: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词,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富含哲理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小序的作用:点明写作时间、原由、背景、地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本诗主旨: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景象,表达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2.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主题:描绘了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名句赏析:(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乡村夏夜宁静、优美。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表达作者惊喜之情。
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嗅觉和听觉写起,表达作者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3.描绘出夏景的诗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主题: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和开阔明丽,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得豪情。
2.名句赏析(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个“排”字气势非凡,一个“引”字极具张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表现诗人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开阔的胸襟。
3.写法:对比、衬托(第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描写秋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写尽了天下多少痴情男女的离恨与相思!十句中六句用了迭字,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增强了全诗缠绵的情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主题: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以及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
2.名句赏析(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忧愁,无奈和怀念,以及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七年级(下)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主题:通过描写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名句赏析:(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写出了后禅院的景色,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指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杂念、净化心灵。
(2)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写出了庭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渲染了幽深、安静的景色。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名句赏析:(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波涛浩荡、浩渺无边、气势磅礴的特点。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寄托了作者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之感。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个人命运想到国家的命运,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也是诗人的自比。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赏析: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赏析: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藉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反复吟咏“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写作内容:上阕写北国壮丽的雪景,通过描写大气雄伟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同时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评价历史人物,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
2.上阕一个“望”字总起。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写法:动静结合修辞:互文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
6.本文中心句、主旨句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小序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2.贯穿全文:“笑”3.名句赏析:(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美丽、美好的样子,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表现梅花大公无私、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名句赏析:(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然已经凋零,但仍保留香气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2.梅花的形象: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凄凉无奈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