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分析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吸附法去除水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吸附法去除水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吸附法去除水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吸附法去除水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氰化物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无机化合物,其在水中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带来潜在的威胁。

因此,寻找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去除水中的氰化物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的氰化物去除技术中,吸附法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因其简便、有效、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吸附是指物质附着在固体表面的过程。

氰化物吸附材料通常是一种高表面积的材料,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金属氧化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迅速吸附和富集水中的氰化物。

但是,不同的吸附材料对氰化物吸附的机理不尽相同,也导致了吸附效果的差异。

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分布以及丰富的官能团,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研究表明,活性炭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去除水中的氰化物。

物理吸附是指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和静电吸引力,使氰化物附着在活性炭表面。

而化学吸附则是指通过氢键、离子键等化学反应,使氰化物与活性炭发生化学结合。

这些吸附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活性炭对氰化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离子交换树脂是另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

离子交换树脂可以通过与氰化物形成离子键,从而实现去除水中氰化物的目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通过调节离子交换树脂的孔径分布和增加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离子交换树脂对氰化物的吸附效率和选择性。

金属氧化物是一类新型的吸附材料,其由于其表面活性位点和高比表面积,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

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可以通过表面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两种方式去除水中的氰化物。

表面吸附是指氰化物与金属氧化物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形成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

而氧化还原反应则是指氰化物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与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并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

除了吸附材料的选择外,吸附条件对氰化物去除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pH值、温度、初始浓度等因素都会对吸附反应的平衡和速率产生影响。

2024年氰化物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氰化物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氰化物市场分析报告前言氰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子、医药等领域。

本文旨在对氰化物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主要产品、市场竞争等方面。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氰化物市场的信息,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

一、市场规模氰化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氰化物市场总规模达到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Y亿元。

其中,氢氰酸占据了氰化物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约为70%。

氰胺和氰化钠等产品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二、主要产品1. 氢氰酸氢氰酸是氰化物市场的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

其主要用途包括有机合成、金属表面处理和农药生产等。

目前,氢氰酸生产商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地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氰酸生产国家。

2. 氰胺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和橡胶等行业。

氰胺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市场。

目前,亚洲地区的氰胺生产商较多,市场竞争激烈。

3. 氰化钠氰化钠是氰化物市场中的另一重要产品,主要用于电镀、染料和矿石浮选等行业。

全球氰化钠市场主要由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占据,其中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家。

三、市场竞争氰化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能扩张: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氰化物生产商纷纷进行产能扩张。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许多新的氰化物厂商进入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

2.技术创新:氰化物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较高。

通过研发创新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3.价格竞争:氰化物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上。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常常通过价格降低来吸引客户。

结论氰化物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随着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氰化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激烈,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

2024年氰化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氰化物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氰化物市场调查报告前言本报告是对氰化物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通过对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参与者的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氰化物市场的全面了解。

1. 市场概述1.1 定义氰化物是一类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常见的氰化物包括氢氰酸、钠氰、银氰等。

氰化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金属加工、有机合成、电镀等。

1.2 市场发展历程氰化物市场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氰化物市场持续扩大,并且在不同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 市场规模目前,全球氰化物市场规模约为XX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亚洲地区是全球氰化物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2. 市场竞争分析2.1 主要参与者氰化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参与者包括: - 公司A - 公司B - 公司C这些公司在氰化物生产和销售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市场份额。

它们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加强营销与服务能力来保持竞争优势。

2.2 市场份额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公司A占据了全球氰化物市场的XX%份额,位居领先地位。

公司B和公司C分别占据XX%和XX%的市场份额。

2.3 竞争策略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主要参与者采取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包括降低价格、加强营销活动、扩大产品线等。

同时,公司也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3. 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氰化物市场也面临着技术创新的推动。

新型氰化物材料的研发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2 环保需求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环保氰化物的需求日益增长。

氰化物生产企业应积极响应环保政策,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绿色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3.3 国际贸易氰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国际贸易也在不断扩大。

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将对氰化物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氰化物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石脑油、烧碱价格回升支撑氰化物价格上行

中国氰化物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石脑油、烧碱价格回升支撑氰化物价格上行

中国氰化物行业现状分析石脑油、烧碱价格回升支撑氰化物价格上行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的一类化合物,氰化纳(NaCN)、氰化钾(KCN)和氰化氢(HCN)等属于无机氰化物,乙腈、丙烯腈、正丁腈等属于有机氰化物。

氰化物具有高毒性。

目前,国内氰化物行业主要是氰化钠、氰化钾、氢氰酸及下游氰化物产品。

由于氢氰酸有毒、易分解挥发,大多数企业都是作为中间产品生产氰化钠和其他氰化物,氢氰酸商品流通率不高。

国内氰化钠行业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川渝地区、河北、安徽、辽宁、上海、山东、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安庆市曙光化工、河北诚信、重庆紫光化工、晋城市鸿生化工等。

中国氰化物行业生产企业产能分析氰化物拥有毒性,除汽车尾气和香烟烟雾中含有氰化氢外,自然界杏仁、烟草等某些植物也含有氰化物。

工业中氰化物使用广泛,电镀、冶金、农药、化工、电子、制药、化学分析等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应用。

氰化物的主要应用下游行业对氰化物需求较为稳定。

2011年我国氰化物行业消费量40.96万吨,到2019年消费量达到60.43万吨,增长较为稳定。

近几年我国氰化物行业消费量情况如下所示:2011-2019年中国氰化物行业消费量统计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氰化物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氰化物行业市场规模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呈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氰化物行业市场规模51.63亿元,2019年为87.39亿元,同比增长17%。

2011-2019年我国氰化物行业市场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2011-2019年中国氰化物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氰化物价格受上游石脑油、氨气、烧碱等原材料价格影响。

其中,石脑油产品与原油价格走势紧密相关。

2011、2012年石脑油价格较高,后石脑油价格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影响。

在2016年达到低点后开始回升,渐趋稳定。

2020年疫情导致原油需求及价格暴跌,预计石脑油价格也会出现一波下降。

环境水样中氰化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水样中氰化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Amb i e n t Wa t e r S a mp l e s
唐溢汁 舌 张 飞 秦 浩 巢 骏 ( 上 海 市 崇明 县 环境 监 测 站 , 上海2 0 2 1 5 0 )
T a n g Yi t i a n Z h a n g F e i Qi n Ha o C h a o J u n ( C h o n g mi n g C o u n t y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S t a t i o n ,
不 彳 毛 斜 2 0 1 3 年 第3 2 卷 第1 期
S h a n g h a i E n v i r o z  ̄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环境水样中氰化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Me t h o d s f o r Cy a n i d e i n
o f c y a n i d e a s we l I a s o n — I i B e a n d r e a l — t i me mo ni t or i n g .i n s t r ume n t a I a u t o ma t i on an d h y p h e n a t e d f e c h n i q u e s c ou l d b e t h e n e w t r e n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 Ke y wor d s :Am b i e n t wa t e r s a mp i e s Cy a n i d e De t e r mi n a t i o n me t h o d

牧草作物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牧草作物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品质以及植物 - 微生物互作研究ꎮ
04
氰化物 是 有 极 高 活 性 的 小 分 子 物 质ꎬ 在 细 菌、
草 学
牧草作物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CAO XUE
真菌、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和植物中均能自然产生ꎮ
1 1 非生菁糖苷植物的氰化物
细菌和真菌的氰化物可由氰化物合酶催化的甘氨酸
非生菁糖苷植物的氰化物是在乙烯和植保素 Ca ̄
ꎬ 藻类植物小球藻中氰化物合
malexin 形成时而产生的ꎮ 1 - 氨基环丙烷 - 1 - 羧酸
中氰化物可来自生菁糖苷的降解或取食生菁植物中
在 ACC 氧化酶作用下形成了乙烯、 CO 2 和氢氰酸等
氧化反应直接形成
[6]
成的前体是 D - 组氨酸或其他氨基酸
的氰化物在体内累积
[8]
[7]
ꎬ 节肢动物
总结了通过无或低氢氰酸牧草选育、 水浸泡、 磨碎、 加热蒸煮、 适量饲喂、 微生物发酵等方法来避免或减轻氰化物的毒性ꎮ 本
文还总结了生菁糖苷和氰化物在牧草组织中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 高粱牧草中叶的浓度最高ꎬ 其次是叶鞘ꎬ 含量最少的是根ꎻ
百脉根的幼苗和成熟植株顶端叶中浓度较高ꎬ 根和种子里没有检测到ꎻ 箭筈豌豆种子中检测到的含量最高ꎬ 其次是花中ꎬ 但叶
年 2 月 17 日ꎬ 欧盟发布通报ꎬ 规定市场上供消费者
直接食用的研磨、 碾磨、 破裂、 切碎杏仁中氢氰酸
标准为 20mg / kgꎮ FAO / WHO
[1]
设置木薯粉氢氰酸
含量的安全浓度为低于 10mg / kgꎬ Cardoso 等
[2]
设置
氢氰酸对健康造成危险的浓度是高于 100mg / kgꎮ 牛
DHCA 被 CYP71B15 ( PAD3 ) 转 化 成 植 保 素 Cama ̄

以金属氰化物为结点的MOF结构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以金属氰化物为结点的MOF结构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目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 论 (1)1.1氰化物的研究进展 (1)1.2 氰根修饰的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1.2.1国内的研究进展 (1)1.2.2国外的研究进展 (6)1.3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第2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17)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7)2.1.1 主要试剂 (17)2.1.2 主要仪器设备 (17)2.2 测试方法 (18)2.2.1 红外光谱(IR) (18)2.2.2 X-射线单晶衍射 (18)2.2.5 紫外光谱(UV) (18)第3章 以CuCN为结点的配位聚合物的结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 (19)3.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19)3.1.1 化合物1的合成 (19)3.1.2 化合物2的合成 (20)3.1.3 化合物3的合成 (21)3.1.4 化合物4的合成 (22)3.2 化合物1-4的结构表征 (24)3.2.1 IR光谱 (24)3.2.2 化合物的Xrd (26)3.2.3 化合物的TG (26)3.3 X-ray单晶结构分析 (27)3.4 晶体结构及其描述 (28)3.4.1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描述 (28)3.4.2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描述 (30)3.4.3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描述 (31)3.4.4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描述 (32)3.5 化合物1-4的性质 (34)3.5.1 化合物1-4的光催化性质 (34)3.5.2 化合物1-4电化学性质 (34)3.6小结 (35)第4章 其他金属氰化物配位聚合物的结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 (37)4.1配位聚合物的结构构筑 (37)4.1.1化合物5的合成 (37)4.1.2化合物6的合成 (38)4.1.3化合物7的合成 (39)4.2 化合物5-7的结构表征 (41)4.2.1 化合物的IR光谱 (41)4.2.3 化合物5-7的TG (43)4.3 X-ray单晶结构分析 (43)4.4 晶体结构及其描述 (45)4.4.1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描述 (45)4.4.2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描述 (46)4.4.3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描述 (47)4.5 化合物5-7的性质表征 (48)4.5.1 化合物5-7的光催化性质 (48)4.5.2 化合物5-7电化学性质 (49)4.6 小结 (50)结 论 (51)参考文献 (5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2)致 谢 (64)摘要利用一步水热技术合成了七个以金属氰化物为节点的建筑基元,采用不同有机配体修饰的结构新颖的MOF结构的方法来合成聚合物。

氰基化反应的研究

氰基化反应的研究

D. Zhang, H. Sun, L. Zhang, Y. Zhou, Chem. Commun. 2012, 48, 2909-2911. P. Anbarasan, H. Neumann, M. Beller, Angew. Chem. 2011, 123, 539-542.
Y. Ren, M. Yan, S. Zhao, J. Wang, Adv. Syn. Catal. 2012, 354, 2301-2308.
G. Yan, C. Kuang, Y. Zhang, J. Wang, Org. Lett. 2010, 12, 1052-1055.
S.-I. Murahashi, N. Komiya, H. Terai,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6931-6933. S.-I. Murahashi, T. Nakae, H. Terai, N. Komiya,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1005-11012.
T. Dohi, K. Morimoto, Y. Kiyono, H. Tohma, Y. Kita, Org. Lett. 2005, 7, 537-540.
J. Wang, W. Wang, W. Li, X. Hu, Chem. Eur. J. 2009, 15, 11642-11659.
P. Anbarasan, H. Neumann, M. Beller, Angew. Chem. 2011, 123, 539-542. Y. Yang, Y. Zhang, J. Wang, Org. Lett. 2011, 13, 5608-5611.
加入适量水可以增加氰基化试剂的溶解性提高反应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原理不同,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可分为化学滴定 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波谱法等。
联系人:李腾;E-mail :1546490279@ 收稿日期:2016–12–05
116
化学分析计量
2017 年,第 26 卷,第 2 期
1.1.1 化学滴定法 氰化物的化学滴定法——硝酸银滴定法[5],其基本原理
用作化学毒剂的氰化物仅有 ClCN 和 HCN 两种,其均 属于全身中毒性毒剂。据报道,在两次世界大战及两伊战争 中,HCN 均曾得到大量使用,并导致巨大伤害[2]。HCN 易挥 发,成人口服致死量为 60 mg,吸入暴露时间 1 min 致死浓度 为 1.5 mg/L ;ClCN 中毒机理与 HCN 相似,但它还具有较强 的窒息作用,可引起肺水肿,兼具全身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 双重作用,吸入暴露时间 1 min 致死浓度为 2.15~2.5 mg/L。 目前,尽管 CICN 和 HCN 仍然具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但 主要作为合成原料用于工业生产。这也是 HCN 和 ClCN 被 列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附表化学品的主要原因。
Keywords cyanide; off-site analysis; on-site determination; review
氰化物是分子中含有氰基 (—CN) 的化合物,分为有机 氰化物和无机氰化物,本文所提到的氰化物特指无机氰化 物,如氰化氢 (HCN)、氯化氢 (ClCN)、氰化钠 (NaCN)、氰化钾 (KCN) 等。该类化合物属于剧毒化学品,主要通过皮肤伤口 接触、吸入、吞食等方式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迅速电离生成 CN–。CN– 可与人体酶中的金属离子络合,从而抑制酶的活 性,如与血红蛋白酶中的铁离子结合,使细胞降低或丧失对 氧的运输能力,从而引发中毒者窒息甚至死亡[1]。
第 26 卷,第 2 期 2017 年 3 月
化学分析计量
CHEMICAL ANALYSIS 0.3969/j.issn.1008–6145.2017.02.031
氰化物分析研究进展
Vol. 26,No. 2 Mar. 2017
115
李腾,黄桂兰,袁铃,周世坤
( 防化研究院,北京 102205)
用作工业生产的氰化物,除 ClCN 和 HCN 外还有很多, 如 NaCN、KCN 等,其主要应用领域为矿业、金属制造业、聚 合物、化肥等化工行业。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氰化物导 致废水不合格排放和因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泄露,是造成
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 2000 年丹凤铁河发生“9·29”氰 化钠污染事件,2006 年镇安“4·30”氰化物污染事件,以及 2015 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也出现大量的氰化物泄 露[3]。尽管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但大量氰化物的泄露不 仅对事故地域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导致了社会的极大恐 慌。尽管各国对氰化物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其极 易制备,很容易被恐怖分子使用,如 2010 年 12 月 22 日恐怖 分子在美国多家酒店和餐厅的自助餐台,酝酿过向食物中投 放氰化物实施恐怖袭击[4]。
是使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氰化物溶液,以试银灵试液作为 指示剂;当氰根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完全生成氰化银络合离子 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过量的银离子会与试银灵试液反应, 生成有色化合物,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根据颜色的 突变可以判断滴定终点,如罗丹宁试银灵试液,其颜色变化 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即为滴定终点。其反应为 AgNO3+2CN– → Ag(CN)2–+NO3–,根据此反应可计算出氰化物的含量。此方 法检测限为 1 mg/L,适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 氰化物含量的检测。 1.1.2 分光光度法
文章编号:1008–6145(2017)02–0115–05
Review on Detection of Cyanides
Li Teng, Huang Guilan, Yuan Ling, Zhou Shik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Defence, Beijing 102205, China)
为了应对氰化物污染、保护环境和公共安全,建立简便 快捷、准确经济的氰化物检测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 注。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分析检测方法,以下主要综述实验 室 ( 场外 ) 常用分析方法,如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色谱 法、波谱法等;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如目视比色法、分光 光度计法等。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氰化物的检测方法 1.1 实验室 ( 场外 ) 检测方法
Abstract The common methods of off-site analytical and field detection for cyanide were introduced. Laboratory common analytical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chemical titration, spectrophotometry, chromatography, spectroscopy, etc., and on-site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such as visual colorimetry,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etc.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mand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e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yanide detection methods were predicted.
摘要 介绍氰化物常用的场外分析和现场检测方法,对实验室 ( 场外 ) 常用分析方法如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
色谱法、波谱法等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如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计法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实际需求,总结了不同
方法的特点,展望了氰化物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氰化物;场外分析;现场检测;综述
中图分类号:O653 文献标识码: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