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印度博帕尔事故教训

重视本质安全,深刻吸取印度博帕尔事故教训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该起事故共造成6495人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博帕尔事件被公认是“十大人为环境灾害”之首,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化学工业灾难,事故后果之严重为人震惊,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警示,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起事故。
一、事故背景事故工厂隶属于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的一家合资公司,工厂始建于1969年,从1980年起生产杀虫剂西维因。
投产初期由联合碳化总部委派了一名有良好安全意识和操作经验的雇员担任厂长,并且实现了50万人工时无误工事故的优良安全纪录。
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80年公司决定由一名印度本地员工接替厂长职务。
新厂长有很好的财务背景,但是对于安全和生产知之甚少。
从1982年起,由于干旱等原因,印度国内市场对于该工厂的产品需求减少,1983年工厂的销售额下降了23%。
在本次事故发生之前,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工厂停产了6个月。
期间,工厂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成本,诸如:1、缩短员工的培训时间。
最初的人事政策,要求聘请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者担任操作员,并为他们提供长达6个月的脱产培训。
为了节约成本,工厂放弃了这一政策,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由6个月减少至15天。
2、减少员工数量。
原本每个班组有1名班组主管、3名领班、12名操作工和2名维修工,后来减至1名领班和6名操作工,不再设班组主管。
3、尽量聘请廉价的承包商(尽管他们缺乏经验)和采用便宜的建造材料。
4、减少对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对关键安全设施的维护)。
5、停用冷冻系统。
发生事故的MIC储罐本来有一套冷冻系统,其设计意图是使MIC的储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停用了该冷冻系统。
二、事故经过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维修人员尝试清洗工艺管道上的过滤器。
在用水反向冲洗过滤器之前,正常的作业程序要求关闭工艺管道上的阀门,并在“隔离法兰”处安装盲板。
事故案例分析一

案例一: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中毒事故的基本情况2001年5月6日,某私营五金电镀厂1名怀疑三氯乙烯中毒的患者吴××被送入省职业病院急诊,吴××全身出现皮疹、溃烂,且高热至体温41℃。
吴××诉说该厂还有一位女工黄××在不久前因为患上了同样的病而死亡,于是省妇联要求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黄××,女,22岁。
广西百色人,无特殊病史和不良习惯,体健。
2001年3月4日她与表姐罗××一起入厂打工。
3月7日始工作中接触三氯乙烯,每天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
4月1日黄××开始发病,先是手臂上起了一粒粒的红疹。
因为厂里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皮肤病”,黄××起初并不在意,病情发展很快,只有大半天时间,全身都布满了皮疹。
4月2日晚上,她请假到当地一家卫生院看病,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在4月3~4日两天继续到该卫生院看病,治疗同前。
到4月5日,她的脸部红肿了,皮疹也由红转为黑褐色。
罗××向厂方提出要带表妹到大医院去。
4月6日,厂人事主管把她送到了当地一家较大的医院,医生当即怀疑是药物中毒,建议“留院观察”,但由于病人交不起押金,病情被延误,患者于4月21日因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医院的诊断结论是: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衰竭。
市卫生防疫站2001年3月曾到该厂进行生产环境监测,发现车间三氯乙烯浓度全部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当时发出了整改指令书。
事故后的现场检查发现,该厂在防护设施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但效果未知。
调查发现,工人仍在使用有机溶剂,且均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在车间也可闻及有机溶剂的气味。
现场也未见有职业卫生的规章制度。
省职防院在调查中对现场的部分工人进行了体检,查出两名疑似三氯乙烯中毒患者,且发现该厂工人普遍患皮炎。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 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
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浙江一企业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名工人死伤

浙江一企业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5名工人2死3伤悲剧发生时;工人在清洗污水池内的电镀残渣3月16日讯3月14日晚上;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祝家村的凤起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中毒事故;事故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多名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人员也出现中毒症状..从污水处理池内取出的淤泥样品;大家都不敢靠近..废弃厂房内散落着不少化学试剂3月14日上午9时许;在祝家村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凤起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据了解;这里原是金华国合电镀厂;2009年因环保等问题被责令关停..之后;除出租给一家五金厂的一幢厂房外;该厂的其他地方就一直废弃着..记者看到;事发现场已拉起警戒线..傅村派出所的协警和傅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守在现场;严防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记者也只能在离污水池50多米的地方观察..事发的污水池位于厂区边缘一处斜坡下面;近一层楼高;顶端架着一个遮雨棚..由于距离较远;记者无法看清污水处理池内的情况..据知情人介绍;该污水池总共有8个..离污水池不远;是一间被弃用的厂房..刚走到门口;一股臭气就扑鼻而来..厂房地上扔满杂物;门口还散落着20多瓶硫氰酸钾等化学试剂..瓶子外壳很脏;但标签上面的字依稀可见;说明中明确写着含有“氰化物”、“硫化物”等化学成分..知情者说事故发生前5名员工在清洗污水池“电镀厂已经停用了;怎么会有人中毒呢”由于公司地处偏远;祝家村的村民大多不知前晚发生的事故;就连附近五金厂的员工也不太知情..3月14日下午;记者前往傅村镇政府采访;镇长李振水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情况..“当天下午;5名员工一起清洗污水池..最先在池内工作的一人感觉不对劲;倒在地上;另两名员工看到;赶紧下去拉他;结果先后中毒..随后;一名曾有电镀厂工作经验的员工见状;赶紧带了一些简易工具;与另一名员工一道将人救了上来..”李振水说;“虽然时间不长;但5人都已中毒..”据李振水介绍;前几天;这些员工已清洗了6个污水池;“可能刚开始时比较谨慎;加上前两天下雨、温度低;残渣中的氰化物不易挥发;不过前天就不一样了;天晴且温度高..”废弃两年多的污水池;为何要清洗“国合电镀厂被关停后;厂房的使用权转给了凤起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公司刚好需要一个污水池;所以就想将原有的污水池升级改造;然后重新利用..”李振水说..据介绍;事故发生后;金华市政府、金东区政府、市卫生局、市安监局领导非常重视;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关注伤员抢救情况;并成立调查组..昨天凌晨1时多;金华市副市长傅利常率卫生部门相关领导仍在医院指导救援工作..抢救者说2人不治身亡3人受伤救援人员曾有中毒症状14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金华市中心医院重症急诊室里见到了受伤员工朱某..只见他脸色略紫;戴着吸氧面罩..在朱某病床边挂着的小纸条上;写着“氰化物中毒”等字样..“他刚醒来;现在身体很虚;说不了话..”得知记者身份后;病床边的亲戚朋友赶紧拉上帘子..在医院急诊室;记者还看到了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傅村派出所警务人员..据悉;在救援过程中;有6人曾出现中毒症状..“昨天凌晨3时许;我负责将中毒者送往医院;没想到自己也感到胸闷;感觉头晕无力..”躺在医院过道加床上的一名协警说;等到天亮时就没什么事了;“不过怕我们也被感染;医院让我们留院观察一下..”随后;记者又前往金华市人民医院了解情况..据医生介绍;前天晚上共有5人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一人在途中已死亡;该院收治了3名伤员;伤员朱某则被送到市中心医院抢救..“3名伤员中;一人症状十分严重;送到时已昏迷不醒;全身抽搐不止;医生虽竭尽全力;但他还是在早晨因抢救无效死亡..而另外两名中毒者已从抢救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相对稳定..”急诊室医生向记者透露;在抢救伤员过程中;医院也先后有3名医生和2名护士出现头晕、胸闷、呕吐等中毒症状;在采取紧急措施后;症状得到缓解..专家提示氰化物有剧毒据介绍;氰化物大多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工业中使用氰化物很广泛;如从事电镀、洗注、油漆、染料、橡胶等行业人员接触机会较多..“污水池中含有氰化物;搅动后;遇到空气会形成氢氰酸;这是一种易挥发气体;溶解度低;而且有剧毒;抑制呼吸酶;造成缺氧等症状..如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浙师大生化学院教授谢建武解释;在伤员身上;肯定含有一定的氰化物;救援人员与之接触后;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少量的氰化物;易出现中毒症状..谢建武提醒;在电镀厂等企业工作;一定得对氰化物等化学物质有所了解..“在可能存在氰化物的地方;尽量不要让皮肤暴露;要戴上专业的面具..如果要清洗含氰化物残渣的污水池;可以先用铁离子等将其络合;使之不易挥发..”。
2021新版石油化工作业工人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2021新版石油化工作业工人急性中毒事故分析Standard text of safety management( 安全管理规范 )单位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于工作计划/工作汇报/新年计划/全文可改2021新版石油化工作业工人急性中毒事故分析急性中毒事故给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严重的损失。
本文就上海医科大学金山医院职防所和上海公共卫生学院近20年间所救治的679例石油化工作业工人急性化学中毒的情况作一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1资料来源全部资料取自上海医科大学1977一1997年门急诊职业性急性中毒病人的在登档案,整理后共得资料完整者679例。
2结果2.1分布情况679例病人中男性589例,女性90例。
年龄18-60岁,其中岁167人,占24.6%;>40岁87人占12.8%。
按中毒年份分,1977一1983年发生255人次(36.4人次/年均);1984--1990年232人次(33.1人次/年均);1991--1997年192人次(27.4人次/年均)。
按中毒严重程度分,接触反应334人,占49.2%;轻度中毒269例,占39.6%;中度中毒37人,占5.5%;重度中毒39人,占5.7%,其中有8例死亡,占总中毒人数1.2%02.2中毒作业工种类别679例中毒病人中以操作工、检修工为主,共453例,占66.8%,其中操作工多于检修工,占60%。
另有消防人员89人占第三位。
2.3中毒发生时间正常生产期间发生中毒3%人次,占58.3%;事故抢修期间发生161人次,占23.7%;停产检修期间122人次,占18%.2.4中毒化学物种类造成679例病人急性中毒的化学物种类较多,达55种。
主要有氰化物、硫化氢、甲醛、硫酸二甲酷、氯气、氮气、苯、二甲苯等。
三起急性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 院 5 时 后 病 人 完 全 清 醒 , 自述 头 痛 、头 晕 、 周 身 小 无 力 、恶 心 呕 吐 ,治 疗 5天 痊 愈 出 院 。
1 外 源性污染
做热源实验时 ,环境 ( 包括器具 ,操作 台
等)若被外来 细菌污染 ,易造成 假阳性 的结 果 。因此实验 前 必须进行彻 底的清洗 及处理 ,以除去可能 存在 的外源性 污染 。通 常方 法 :用 消 毒水擦 台 面,紫 外线 照射 1小 时,
所 用 注 射 器 清 洗 后 在 2 0 于 热 半 小 时 或 10 干 热 两 小 5℃ 8℃
阳性 结 果 。
射性药物 、生物制品 及生产 工艺流 程 中的内毒索 检测 :但 鲎试剂与 内毒素之 问的反应 十分 复杂 ,易受 各种 因素 的干 扰而出现假 阳性或假 阴性 的结果 。下面就可 能影响 检测结
果 的 因素 进 行 讨 论 :
5 供试 品对 鲎试剂 的干扰
用 鲎试剂检某些注射剂时 发
该公 司为黄金 生产 企 业 ,其 生产 工艺 为 氰化 浸 出法 ,
生产过程中使用氰化钠。
三起 中毒均发生于夜 间,均为氰化泵 ,由于管道故 障. 工人在无任何 防护的情 况下 进入 现场检 修时发 生 :3人 的
中 毒 症 状基 本 ll , 当 时 均 晕 倒 在 现 场 ,被 他 人 救 起 送 医 枉同 院 救 治 .分 别 住 院 3天 .5天 后痊 愈 出 院 。 2 现 场 劳 动 卫生 学调 查 三 起 中 毒 分 别 发 生 在 对 氰 化 钠 泵 检 修 更 换 氰 化 钠 管 道 及输 通 氰化 钠 管 道 时 .其 作 业 现 场 和 作 业 工 人 均 无 任 何 防 护措施 。
化工行业氰化物中毒事故

氰化物中毒事故2003年9月9日14时20分,在某石油化工公司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区进行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时,发生一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造成2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丙酮氰醇装置始建于1990年,由于丙酮氰醇市场滞销和生产不稳定及下游配套的有机玻璃厂(市地方项目)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该装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3年石化四厂为盘活闲置资产和解决单位生存问题,经公司同意,对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产。
2003年9月8日,受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男,34岁,助理工程师)安排,该厂顺达公司(集体企业)综合维修队外雇工顾某(男,44岁,临时外雇工)带领杨某、魏某、范某三人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进行正常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V-802)。
9月9日上午,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投料生产,此时与半成品贮罐相连的气相放空管线充满了氰化物。
下午13点20分左右,顺达公司几人再次进行未完成的清理工作。
14时20分,坐在罐顶部人孔上用绳绑桶从罐底向上打清洗水的顾某和杨某发现从罐内打出的废水有异味后,顾某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便进入罐内检查发生中毒,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得知后,马上戴上长管呼吸器下到罐内救顾某。
当郑某用绑桶的绳子系住顾某的腰部后,郑某自己也因中毒倒下。
这时,在罐顶的杨某马上喊魏某到氰化钠车间找人进行救援,与该装置处在同一区域的氰化钠车间书记佟某和主任王某得知后,立即向厂急救站报告,同时组织氰化钠车间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半成品贮罐进行救援,把顾某从贮罐内用绳子拉上来,急救站的工作人员立即用救护车将顾某送往该市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贮罐人孔小,救援人员戴氧气呼吸器无法进入,为防止其他人员中毒,氰化钠车间采取设立警戒区、用压缩风吹扫半成品贮罐通风等防护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 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原因分析: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 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 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5分钟后,过滤器玻璃视镜出现裂缝,随即喷出大量丙酮氰醇残液。
该工人吸入少许,以致引起急性轻度氰化物中毒。
原因分析:主要是操作工在设备检修过程中,未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在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段或岗位,作业工人应佩戴防护用品,并要建立专人巡视检查制度。
实例6 1992年12月4日上午9时,上海某化工厂运输部在装卸丙酮氰醇化工原料时,由于有些桶损坏,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名装卸工未佩戴防护用品仍作业至中午12时,发生急性氰化物中毒。
分析原因:主要是该装卸工不了解丙酮氰醇的毒性和防护知识,没有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
厂方应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