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事故案例分析一

事故案例分析一

案例一: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中毒事故的基本情况2001年5月6日,某私营五金电镀厂1名怀疑三氯乙烯中毒的患者吴××被送入省职业病院急诊,吴××全身出现皮疹、溃烂,且高热至体温41℃。

吴××诉说该厂还有一位女工黄××在不久前因为患上了同样的病而死亡,于是省妇联要求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黄××,女,22岁。

广西百色人,无特殊病史和不良习惯,体健。

2001年3月4日她与表姐罗××一起入厂打工。

3月7日始工作中接触三氯乙烯,每天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

4月1日黄××开始发病,先是手臂上起了一粒粒的红疹。

因为厂里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皮肤病”,黄××起初并不在意,病情发展很快,只有大半天时间,全身都布满了皮疹。

4月2日晚上,她请假到当地一家卫生院看病,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在4月3~4日两天继续到该卫生院看病,治疗同前。

到4月5日,她的脸部红肿了,皮疹也由红转为黑褐色。

罗××向厂方提出要带表妹到大医院去。

4月6日,厂人事主管把她送到了当地一家较大的医院,医生当即怀疑是药物中毒,建议“留院观察”,但由于病人交不起押金,病情被延误,患者于4月21日因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医院的诊断结论是: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衰竭。

市卫生防疫站2001年3月曾到该厂进行生产环境监测,发现车间三氯乙烯浓度全部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当时发出了整改指令书。

事故后的现场检查发现,该厂在防护设施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但效果未知。

调查发现,工人仍在使用有机溶剂,且均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在车间也可闻及有机溶剂的气味。

现场也未见有职业卫生的规章制度。

省职防院在调查中对现场的部分工人进行了体检,查出两名疑似三氯乙烯中毒患者,且发现该厂工人普遍患皮炎。

职业病案例: 刀具厂职业中毒

职业病案例: 刀具厂职业中毒

刀具厂职业中毒2020年10月5日下午4时,温州某金石刀具股份有限公司造成急性中毒5人,其中4人死亡.电镀废水处理设备,因使用过程中发现废水处理罐渗漏,进行检修,排废水完毕;1名工人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开始清理罐体中的污泥,昏在罐内;另一名工人抢救,即摔至罐底.后经消防官兵戴上防毒面具等进入罐中救出,送医院救治.主要工艺有镀铜,铬,镍等,使用氰化钠,氰化亚铜等氰化物剧毒品,并产生电镀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含氰含碱废水→氰集水池→氧化反应池→沉淀反应池→沉淀池.事故现场监测:硫化氢7.7mg/m3,氰化氢0.77mg/m3(国家职业卫生标准MAC:硫化氢10mg/m3,氰化氢1mg/m3_).职业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因职业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2.4%.据统计,我国因职业安全事故,职业中毒,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亿元.典型案例2020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00名矽肺病.估计安置和补偿费用需600万元.1993年泰顺县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温州中院判决赔偿2亿元.造成中毒事故的原因原料,设备,环境因素(经济相对落后,中小企业和非正规企业问题突出,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人的原因(安全意识淡薄,弱势群体,流动劳动者.职业伤亡事故60-70%是由于职工违章操作和缺乏卫生知识所造成)管理的原因(职业卫生管理与服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管理缺乏科学依据,随意心大)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我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基于这一模型.管理失误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加害物事故行为人职业中毒事故调查处理指南报告现场处理与调查取证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1,一般事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报告.2,一般事故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对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职责进行调查处理.现场处理与调查取证现场协助医务人员抢救中毒人员.控制现场,防止事故扩大.必要时,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事故原因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了解工艺流程,原料,产品,产量,事发经过,中毒人员症状和救治过程,有无违章行为,与以往操作的不同点(询问中毒工人,同事,企业主或负责人,现场见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现场调查生产车间概况,有无操作规程,警示标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等(现场监督检查笔录,拍照)收集现场物证(采集现场使用的原料等有关物品进行实验分析,现场模拟测试)调取或复印相关书证(劳动合同,工资单,病历资料,历年监测报告,生产工艺流程,原料,中间体,产品等技术资料)鉴定结论(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事故责任调查取证:重点调查企业负责人和直接主管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询问企业主或负责人,中毒工人,同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防护措施,劳动者健康权益维护等落实情况,制作询问笔录)现场调查(现场检查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制作检查笔录,拍照)调取或复印相关书证(职业卫生防护经费的支出,监测,体检,培训工作执行情况)等.行政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可适用《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条的规定。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 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2011年1月12日,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时,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1人中毒。

1、事故经过2011年1月11日,某厂丙酮氰醇装置废水罐(V01)液位异常,车间怀疑该罐大放空线堵塞,决定12日进行疏通处理,并编制了《处理废水罐大放空线临时作业指导书》和《处理废水罐大放空操作卡》。

12日8时,车间开据了工作票,并对负责作业的高福军、王永成、邹向国进行了安全交底。

8时40分,高福军、王永成将废水罐放空线切除后,到精制二层半平台,用胶管将放空线导淋接入楼下地漏内。

然后到废水泵房,用胶管接1.0MPa蒸汽开始疏通废水罐放空线。

9时35分,因放空线没有疏通,高福军怀疑放空线在精制二层半平台处的导淋阀堵塞。

于是,同刚到现场的车间副主任张春富一起到精制二层半平台进行处理。

高福军将放空线导淋上的胶管拆下,两人先用铁丝疏通导淋阀。

因没有见到效果,便决定接胶管用蒸汽对导淋阀进行加热。

高福军指挥地面上的王永成关闭了疏通放空线的1.0MPa蒸汽阀门。

蒸汽开始加热放空0.3MPa分,高福军用胶管接50时9.线导淋阀。

稍后,导淋阀被疏通,一股白色烟雾突然喷出。

高福军、张春富在撤离到二层楼梯处时晕倒,当班人员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力救援。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公司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认定,“1.12”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佩带防毒面具,违章冒险作业;疏通放空线导淋阀时,虽然关闭了吹扫用的1.0MPa蒸汽阀门,但放空线内仍然存有余压,当放空线导淋阀被疏通后,含氰蒸汽突然喷出后,造成现场作业人员中毒。

2)间接原因(1)作业人员严重违反安全规定。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安全规定,在处理含氰废水罐放空线堵塞作业的过程中违章作业,没有按照《临时作业指导书》、《操作卡》和《工作票》的要求佩带防毒面具;作业过程中随意变更作业方案,变更后既没有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也没有履行审批手续,冒险蛮干;员工高福军在有毒气体随时都有可能喷出的情况下,竟然将放空线导淋外接的胶管拆除,用铁丝捅、用蒸汽加热导淋阀,直至阀门疏通后有毒气体喷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职业病案例: 某石化企业急性职业中毒调查分析及对策

职业病案例: 某石化企业急性职业中毒调查分析及对策

某石化企业急性职业中毒调查分析及对策某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石化厂)是我国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自1977年以来,共发生急性中毒事件350起541例次,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

一、资料与方法石化厂是一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以石油为原料经裂解加工成各种产品,主要产品有维纶、涤纶、腈纶、塑料等40余种。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可接触丙烯腈、氰化物、硫化氢、甲醛等上百种化学物质。

根据金山医院职防科1977~1997年的门、急诊急性中毒登记资料,和其中的100多例调查资料(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于人员的流动如临时工、退休、转岗等,只能对目前仍在工作岗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一)一般情况:1977~1997年该石化厂共发生35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中毒职工人数541人次,死亡8例(死亡比为1.5%)。

541例次中男性483例次,女性58例次,男女比例为8.3∶1。

年龄分布:18~30岁336例(62.23%);31~40岁133例(24.44%);41~50岁56例(10.37%);50岁以上16例(2.96%),平均年龄为31.8岁。

(二)中毒情况:1.年中毒发生率趋势:由表1可见,石化厂在70年代建厂初期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率较高,尔后随着职工技术素质和职业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及工业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劳动条件的逐年改善,中毒发生率也逐年下降。

表1某石化厂历年急性中毒发生情况年份年平均人数年平均产值(亿元)年平均病例数年平均发生率(1/万)产值例数比(例/亿元)1977~326206.62256.017.1678.45732846 11.413 26.0 7.916 2.278 1981~38305 12.683 14.0 3.655 1.104 1983~43407 17.027 20.5 4.723 1.204 1985~47860 28.008 22.5 4.701 0.803 1987~53719 31.920 63.5 11.8211989~5800035.41214.52.4620.4091991~6096054.20821.03.4451.3871993~3942264.96314.53.6780.2231995~3821279.81713.03.4020.1632.事故多发季节为夏季,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7月份最多,共发生141例(26.1%),其次为6月份49例(9.1%)。

丙烯腈氢氰酸中毒事故汇编

丙烯腈氢氰酸中毒事故汇编

丙烯腈氢氰酸中毒事故汇编(一)2000年某石化公司“12.22”氢氰酸中毒事故2000年12月22日2时50分左右, 丙烯腈厂丙烯腈车间丙酮氰醇装置操作人员马某一人违章进入现场作业,中毒死亡。

1、事故经过2000年12月22日凌晨,丙烯腈车间丙酮氰醇工段一班班长苗某在班前检查,发现丙酮氰醇工段吸收液循环泵流量偏低,提醒副操巡检时要注意防冻。

2时30分左右,丙酮氰醇工段某组副操马某在没有得到当班班长指派的情况下,没戴防毒面具和氢氰酸报警器,一人违章进入现场,处理吸收液管线。

2时50时左右班长苗某及主操发现丙酮氰醇控制室固定式氢氰酸报警器报警。

苗某立即带领副操刘某到现场进行检查,在丙酮氰醇装置310泵房西侧门口发现马某中毒倒地。

苗某立即带领副操刘某到现场进行检查,在丙酮氰醇装置310泵房西侧门口发现马某中毒倒地。

2、事故原因违章作业,马某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进入剧毒区没有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没有携带便携式氢氰酸报警器,没有经当班班长批准,独自进入现场;对吸收液管线进行吹扫作业前,没有对胶管进行检查就先开导淋阀门,造成含氢氰酸废水从胶管破损处溅出,剧毒气体吸入导致事故发生。

违反工艺规程,V-3124罐废水没有按规定加新鲜水稀释,使V-3124中废水氢氰酸含量偏高。

车间、工段对安全管理有漏洞,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对安全规章制度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层层落实,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是这起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3、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1)规章制度不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厂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了,但是执行不好,对违章违纪现象监督检查不到位。

2)生产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控制检查约束力。

V-3124是吸收生产过程中不凝气的废水罐,车间规定用清水一个班置换一次,但实际缺少监控检查的手段,事后调查造成马某中毒死亡的废水中氢氰酸浓度含量很高,暴露出生产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控制检查约束力。

3)车间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问题]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问题]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问题]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职业病案例三

职业病案例三

【问题讨论2】 3.如果连续有多人昏倒在某工作现场,应采取 那些紧急救援措施,防止人员继续伤亡?
1、迅速脱离现场,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严密 观察病情变化。 2、对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呼吸 心跳恢复后应尽快进行高压氧疗,并积极给予对症和 支持治疗。
据事后经调查,工人在昏迷前,均感池内有 一种臭鸡蛋样气味,鼻子发酸,咽部辣苦,眼 发胀,流泪,头痛,恶心,四肢无力,全身发 麻,随后昏倒。调查人员了解到生产纸的原料 为麦草,再加上一定量的硫化碱和水。麦草为 碳氢化物,与硫化碱生成硫化氢气体,加之纸 浆在贮浆池放了一个多月,故高度怀疑为急性 硫化氢中毒。
某部防化部队带着防毒面具下到池底部,测定
现场环境空气中H2S的浓度,在池底部不同部位
进行了四次测定,其结果:硫化氢浓度在
1000mg/m3~2000mg/m3。用筐子先后将两只健康 的鸡用绳子悬于池底部,发现鸡在20s内昏倒。
【问题讨论4】 6.指出造成此次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应采取 什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中毒机制: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硫化氢主要分布在 脑、肝、肾、胰和小肠。大部分被氧化为无毒的硫酸盐和硫代 硫酸盐,或甲基化生成低毒的甲硫醇和甲硫醚。其代谢产物主 要随尿排出,一部分以硫化氢原形从呼气排出,硫化氢在体内 无积蓄作用。硫化氢可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与金属离子具 有很强的亲和力。进入体内的硫化氢如未能及时被氧化解毒, 则与氧化型细胞色素转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之失去传 递电子的能力,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导致“内窒息”。硫化氢还 可与体内谷胱甘肽中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影响体内 生物氧化过程,加重组织缺氧。
(一)根除毒物 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2.改善操作技术和生产设备。 3.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 (二)降低毒物浓度 1.尽可能密闭生产,采取遥控或隔离的方法,减少 人体接触。 2.注意好通风排毒,多装点排风装置。 (三)个人防护 工作时穿好防毒的物品,如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
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