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救治方法

在广义酸碱理论中,氰离子(CN-)被归类为软碱,故而可与软 酸类的低价重金属离子形成较强的结合。基于此,氰化物被广泛应用 于湿法冶炼金、银。
反应方程式(湿法冶金[1] ) 4Au+8NaCN+2H2O+O2=4Na[Au(CN)2]+4NaOH 2Na[Au(CN)2]+Zn=2Au+Na2[Zn(CN)4]
[2] 陈世贤等,法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 [3]李永等,氰化物的中毒机理、检测及预防[J]. 山东食品科技. 2002(12)
5
一、氰化物
氰化物致死剂量小、死亡速度快、抢 救困难,它素来被视为一种强力的毒药。 历史上,不少名人用它自杀,如计算机 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开创者阿兰•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纳粹战犯希特 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等。
图1.4 泰诺投毒案中,嫌 犯就使用了氰化物
图1.5 致死剂量的氰化钾。 (图:wiki)
6
二、氰化物中毒机理
图2.1 细胞色素的辅基结构与蛋白质链接[4]
[4]罗纪盛等.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细胞色素 ( cytochrome,简写 cyt)是 一类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 白质。它的特征功能是通 过结构中的铁价态的可逆 变化而进行电子传递。即 细胞色素有a、a3、b、c、 c1等种类,其中除aa3外, 其余的细胞色素中铁原子 均以卟啉环和蛋白质形成 6个共价或配位.因此不能 和O2、CO、CN-等结合。 唯有a3的铁原子形成 5个 配位,能与O2、CO、CN等结合。
氰化物中毒原理

氰化物中毒原理氰化物是一种极其有毒的化学物质,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导致中毒。
氰化物中毒的致命危险性极高,因此了解氰化物中毒的原理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氰化物中毒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用的帮助。
一、氰化物中毒的来源氰化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界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氰化物主要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包括一些蔬菜、水果、种子和肉类等。
而在工业界中,氰化物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电镀、制药、纸浆制造、农药制造等领域。
氰化物还被用于杀虫剂和毒气等方面,因此其具有极高的致命危险性。
二、氰化物中毒的原因当人体吸入氰化物时,氰化物将被迅速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到达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氰化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导致中毒:1. 抑制细胞呼吸氰化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线粒体呼吸链,阻断氧气在细胞内被利用的过程,导致细胞无法正常呼吸,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理功能。
中毒者会感觉到呼吸困难、乏力、虚弱等症状,最终可能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2. 影响细胞氧合作用氰化物能够结合血红蛋白,阻碍其正常运输氧气,从而导致身体缺氧。
中毒者因此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
3. 干扰神经系统氰化物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对大脑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晕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三、氰化物中毒的症状氰化物中毒的症状表现得十分迅速、急剧和严重,常常在接触后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出现,需要及时识别并采取应急措施。
中毒者会出现以下症状:1. 头痛、头晕、眩晕等2. 心慌、胸闷、气喘等3. 恶心、呕吐、腹泻等4. 眼泪、流涎、流汗等5. 肌肉抽搐、呼吸困难等6. 意识丧失、昏迷等中毒程度越深,症状越严重。
在大量吸入氰化物后,会形成严重的代谢酸中毒,患者面部和四肢会出现红斑和发绀,呈口唇、舌根等黏膜和周围部位的青紫色,这种现象被称为“青紫色症”。
四、氰化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措施当发现有人中毒后,需要马上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氰化物中毒

二、解毒
解毒分两步进行,首先用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第二步 再给供硫剂硫代硫酸钠。 1.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 ①亚硝酸异戊酯:现场抢救使用,1-2支(0.2ml/支),置 于手帕中折断或压碎后吸入,每次15秒,每隔2-3分钟可再 应用,直至开始静脉注射亚硝酸钠为止。吸入后常有短时间 的面、胸、颈部皮肤红及(或)有短暂头痛、头边和血压降 低等。青光眼、脑出血忌用。 ②亚硝酸钠:制剂为0.3g/10ml,10-15ml静脉注射,每分钟 2-3ml,随后同一针头内用硫代硫酸钠,必要时1小时后重 复注入半量或全量。但此二药不能混合在一起注射。 ③亚甲蓝:此时需大剂量,5-10mg/kg,但疗效不如亚硝酸 钠好。仅在没有亚硝酸钠时才选用。 急性中毒─氰化物中毒
二、解毒
2.硫代硫酸钠
①制剂:0.5g/10ml,1.0g/20ml;粉针剂0.32g/支,
0.64用同一针头将
本药25%溶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 5ml。必要时1小时后可重复半量或全量。 ③副反应及注意事项: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血压下 降;偶见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
急性中毒─氰化物中毒
谢谢大家!
2004.8.14
氰化物中毒
一、中毒机理
氰化物离解出的氰离子(CN-),能迅速
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形成氰化高铁
型细胞色素氧化酶,阻碍它被细胞色素还原
为Fe2+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的
氧化作用受抑制,从而阻断细胞线粒体中的
电子传递,生物氧化作用(或称细胞内呼吸)
不能正常进行,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氰化物中毒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 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
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别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匀称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消失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丢失,消失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痛苦、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纳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需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丢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中毒本知识点来源于药学专业大学专业书籍,文中涉及药品知识只做简单分享,切勿自行购买口服使用,具体病情用药请咨询药师或医生。
当吸入氰化氢气体或含氰化物盐类的粉尘,误食含氰苷的食物皆可引起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种类甚多,常见及毒性高的无机氰化物有氰化氢(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溴化氰等。
有机氰化物(腈类)有乙腈、丙腈、丙烯腈等。
某些植物如桃、杏、枇杷、李子、杨梅、樱桃的核仁及木薯等都含有氰苷,进食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氰酸,故不可多食。
一、中毒机制人体正常的细胞生物氧化过程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参与,其起传递电子的作用。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析出氰离子,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相结合,并阻碍其还原为带二价铁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了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因而产生细胞内窒息。
中枢神经系统首先受累,呼吸中枢麻痹是氰化物中毒最严重的表现。
二、临床表现吸入高浓度的氰化物或一次口服致死量(> 100 mg)的氰化钾或氰化钠,可在数秒内突然出现强直性痉挛,呼吸困难,昏迷,2~3 min 呼吸停止,死亡。
急性中毒可分为以下 4 期。
刺激期: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乏力、动作不协调、大便紧迫感等。
呼吸困难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瞳孔先缩小后扩大、有恐慌感、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黏膜呈鲜红色。
痉挛期: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严重者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冷汗、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昏迷。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浅慢、大小便失禁、体温及血压下降,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三、治疗1.一般处理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场所,脱去污染衣服。
若呼吸停止,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需立即做心外按压,并吸入纯氧。
皮肤接触中毒者,以 1∶5 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用硫化铵溶液洗涤。
口服中毒者,在给予解毒疗法后,立即用温水或大量 10% 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洗胃后再服硫酸亚铁溶液(5%~35%,根据病情),每 15 min 一汤匙,使氰化物变为无毒的亚铁氰化物。
三起急性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 院 5 时 后 病 人 完 全 清 醒 , 自述 头 痛 、头 晕 、 周 身 小 无 力 、恶 心 呕 吐 ,治 疗 5天 痊 愈 出 院 。
1 外 源性污染
做热源实验时 ,环境 ( 包括器具 ,操作 台
等)若被外来 细菌污染 ,易造成 假阳性 的结 果 。因此实验 前 必须进行彻 底的清洗 及处理 ,以除去可能 存在 的外源性 污染 。通 常方 法 :用 消 毒水擦 台 面,紫 外线 照射 1小 时,
所 用 注 射 器 清 洗 后 在 2 0 于 热 半 小 时 或 10 干 热 两 小 5℃ 8℃
阳性 结 果 。
射性药物 、生物制品 及生产 工艺流 程 中的内毒索 检测 :但 鲎试剂与 内毒素之 问的反应 十分 复杂 ,易受 各种 因素 的干 扰而出现假 阳性或假 阴性 的结果 。下面就可 能影响 检测结
果 的 因素 进 行 讨 论 :
5 供试 品对 鲎试剂 的干扰
用 鲎试剂检某些注射剂时 发
该公 司为黄金 生产 企 业 ,其 生产 工艺 为 氰化 浸 出法 ,
生产过程中使用氰化钠。
三起 中毒均发生于夜 间,均为氰化泵 ,由于管道故 障. 工人在无任何 防护的情 况下 进入 现场检 修时发 生 :3人 的
中 毒 症 状基 本 ll , 当 时 均 晕 倒 在 现 场 ,被 他 人 救 起 送 医 枉同 院 救 治 .分 别 住 院 3天 .5天 后痊 愈 出 院 。 2 现 场 劳 动 卫生 学调 查 三 起 中 毒 分 别 发 生 在 对 氰 化 钠 泵 检 修 更 换 氰 化 钠 管 道 及输 通 氰化 钠 管 道 时 .其 作 业 现 场 和 作 业 工 人 均 无 任 何 防 护措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
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氰化物中毒机理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
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 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 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
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 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 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
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5分钟后,过滤器玻璃视镜出现裂缝,随即喷出大量丙酮氰醇残液。
该工人吸入少许,以致引起急性轻度氰化物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工在设备检修过程中,未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在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段或岗位,作业工人应佩戴防护用品,并要建立专人巡视检查制度。
实例6 1992年12月4日上午9时,上海某化工厂运输部在装卸丙酮氰醇化工原料时,由于有些桶损坏,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名装卸工未佩戴防护用品仍作业至中午12时,发生急性氰化物中毒。
分析原因,主要是该装卸工不了解丙酮氰醇的毒性和防护知识,没有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
厂方应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