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7课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良 民 塑 像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油画,1952-1953) 开国大典(油画,1952-1953) 董希文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 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是他的代表作。画 家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 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 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此 外,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 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 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 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 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汉 这是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名为《西王母历史故事车骑画像石》 中的一小部分。这块画像石的画面共有五层,画面上荆轲与 秦王两个主要人物(左侧为荆轲,右侧为秦王)的形象都十 分传神,匕首穿透铜柱的细节描写,显然是一种艺术夸张, 既渲染了荆轲掷出匕首时所迸发出的力量,又突出了这一场 生死搏斗的激烈紧张气氛。
《开国大典》的画面结构分析
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
怒 吼 吧 , 中 国
怒吼吧,中国(版画,1935年 怒吼吧,中国(版画,1935年)李桦 李桦(1907—1994)广东番禺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老战 士、杰出的版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 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 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 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 小小的木刻好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 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7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4、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
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
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既然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他就必 须先有所“感”而后才能“发”。一般 来说,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现实和艺 术两个方面。
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有感于 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直至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徐悲鸿以古代 愚公移山的传说创作了这幅画。
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罗丹为什么要把雕
像的双手铲掉呢?
《巴尔扎克》雕塑 罗丹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这尊雕像与人们想象的不同,罗丹手下的巴尔扎克不是 一般人所想象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 节、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罗丹想 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 界的巴尔扎克。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 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岱进来说,老师,你的这双 手做得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比,可是罗丹听后却立即 拿起铲刀把手铲掉了。
当他们受到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的某种触动的时候,便 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或创作的冲动与欲望。
牛头(雕塑,1943年)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 车车把和车座形象组合, 经现成品铸铜创作的《牛 头》就是这种创造冲动和 欲望的集中体现。
生日(油画,1915年)夏加尔(俄国)
画家描绘了他在结婚 前一次与他的女友贝拉约会 的情景。那天夏加尔生日, 贝拉拿着鲜花,走进屋里。 他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 来吻她。这在现实中根本不 可能的事情被画家浪漫而富 有想象地表现出来,表达了 画家愉悦的心情和对美好爱 情的赞美。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1、具象的意图体现 2、意象的意图体现 3、抽象的意图体现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人美版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
1、现实和艺术 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
2.思考与拓展:
① 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 ② 以“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为题材,他究竟想表现什么?
1.43*4.24
现实观点:画家创作这幅巨作,是希望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
抗战的最后胜利。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 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艺术观点:运用传统的水墨与西方造型艺术相结合,横幅构图,强调国画改革融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思南县第八中学 李 颖
1.思考与拓展:
1.你能看出这是由什 么组成的吗?
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 车车把和车座形象组合成 作品《牛头》。
2.《牛头》给了我们 一个怎样的启发?
牛头(雕塑,1943年)毕加索(西班牙)
3、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 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 造就了艺术家创作意图 的差异。
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 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① 阅读课本p34页, 解释罗丹为什么要 把《巴尔扎克》的 双手铲掉?
② 谈谈自己心目中的 巴尔扎克?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班级学习小组组内编号姓名第七课: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创意图[使用说明]一、依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引领,进行快速、高效预习。
二、按照互动要求,积极思维,充分讨论,展示到位。
[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从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角度来鉴赏作品3、激情投入,提升鉴赏水平。
[复习巩固]5分钟用五分钟的时间疯狂记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致改造,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人们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称之为“第二自然”或“艺术美”。
美术的语言规则包括: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和尺度、对称与均衡、变化和统一。
作品《欧米艾尔》的作者是法国近代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
作品《春雪》的作者是吴冠中《牧羊女》和《拾穗》的作者是米勒。
作品《夜巡》的作者是伦勃朗黄金比例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以5:8最美。
波流克莱托斯在《法则》确定了人体头和身体的比例以1:7为标准的美学法则[预习、自测] 10分钟1、雕塑《巴尔扎克》是的代表作品,上节课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是2:《愚公移山》是一副作品,作者,《怒吼吧,中国》是一副作品,作者3:抽象艺术主要是通过的构成来实现艺术家的意图,通过本身及其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
【预习展示】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两个方面?其表现是什么样的2: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合作探究】:请分别从课本中选一副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作品,说明艺术家1: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什么样的创作意图2:艺术家是如何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课堂检测】1、关于作品雕塑《巴尔扎克》的创作故事,说法错误的是:()A、艺术家非常注重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独到的创作意图B 被砍去的那双手是因为喧宾夺主C、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难以捉摸,是随意的D、罗丹在这幅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审美主张2、《格尔尼卡》是一副()A、意象作品B、抽象作品C、水彩画D、素描3、关于《丛竹图》是郑燮作品中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表述错误的是()A、画中有诗,诗中有画B 体现的是作者作为一个文人的个人情操和现实关怀C、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都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约束D、郑板桥的这幅作品属于具象风格4、关于抽象作品,理解错误的是:()A、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的认识B、抽象艺术主要是通过符号的构成来实现艺术家的意图C、抽象艺术是历史的产物D、抽象艺术的产生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作于1937年,壁画,尺幅349.3×776.6厘米,现为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人美版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人美版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是什幺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艺术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形成多元并存互补的艺术环境和教学氛围。
本节内容将以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学习和认识美术。
本节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幺,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第0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析世鉴》 综合材料 1985
徐冰
抽象艺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来传
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 因此,抽象艺术主要是通 过符号的构成来实现艺术家的意图的。
具象再现性艺术主要侧重于具体的时空和形象的典型性
的塑造以及其形象的心理活动的刻画。
意象表现性艺术主要侧重于作者的感觉和情感的表达,
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时空和形象的典型性,所以就不必 注重刻画形象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 就可以直接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1、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 态 度、情感。
2、针对艺术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张。
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车 车把和车座形象组合成 作品《牛头》。
这是创造冲动和欲望 的集中体现。
毕加索 《牛头》
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 并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愚公移山》 中国画 1940年 徐悲鸿
《
L..l .H .O .O .Q ( )
杜 尚 法 国
创作意图:
作者采用铅 笔是为了向传统 绘画技术提出挑 战,既技术在20 世纪已不重要, 作者采用印刷品 意在表明,唯一 的真实不是这件 作品,更不是这 个人,而是这张 纸片而已。
》 复 制 品 , 19 19 年
《开国大典》
董希文
的具风国题典 艺有貌人上型 19 术民,民看地 52 语族在摆,代 19 言特艺脱艺表 53 。色术了术了 年 的上三家具 油,座的象 董 画作大意再 希 语者山图现 文 言则的是艺 方力压要术 式图迫表家 。传,达表 作达从一达 者一此个意 借种站新图 用喜起时的 他一面利用天安门上粗大的立柱和大红灯笼等营造出一种庄严地气 了 庆 来 代 过 中、了的程 氛和环境,一面以长方形的构图展现出开阔的空间和明丽的天空来 国 明 得 开 和 象征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灿烂。这样,作者在内容与形式上 传 朗 豪 始 方 统的迈,式 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准确地传达出其创作意图。 和气的表。 民氛精现从 间和神中主 《 开 国 大 典 》 油 画 -
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七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问:大家知道巴尔扎克吗?其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人间喜剧》的作者你心目中的文学家大文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略)幻灯片展示罗丹《巴尔扎克》雕塑不像。
那为什么罗丹要把巴尔扎克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完全不对版。
他想干嘛呢?其实这个雕像是罗丹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创作出来的。
但是却跟人们期待的不同,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谦谦君子。
但是这个确是一个身穿睡袍,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的狂傲之徒。
那为什么要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因为罗丹他要塑造的是他心中的巴尔扎克。
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结果,是我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人像的手呢?有一天,罗丹的学生布尔岱十分欣赏的说,老师,你的这双手做得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比。
然后罗丹就拿铲刀把双手铲掉。
为什么他要把双手的铲掉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如果有人跟你说,哇你的手真漂亮啊!说明他一看就只看到手,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就影响了整个形象的表达。
说明罗丹他并不是想表达他的手有多美。
他想表达的是他巴尔扎克给他的感觉。
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花费了罗丹5年的心血,却未被作协采纳, 还遭到来自各方的粗暴攻击,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 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他容忍了这种粗暴的议论 与不公正的评价,将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别墅花园里,它陪伴 罗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罗丹去世后《巴尔扎克》才得 到人们的承认,后来这尊不朽的铜像被安置在巴黎街头供人瞻 仰。这尊雕像真正使罗丹超越了传统,达到更大的自由,从而 跨入了现代的行列。
西 斯 庭 教 堂 内 景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壁画(36.54×13.14米)约480平方米 1508.5-1512.10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藏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局部)米开朗基罗(意)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壁画
1508-1512年
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E:\大师\米开朗其罗 \ml0001.jpg
蒙娜丽莎
五百年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 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但也令学者困 惑不解。 过去,批评者对蒙娜丽莎的古怪笑 容有不同见解,例如代表喜爱、期待、 愁苦、渴望、恐惧、惊奇。 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的嘴巴时, 运用了模糊轮廓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意 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为“像烟般蒸发”。 美国哈佛大学一名生物学家认为, 这不只是单纯的模糊手法,达芬奇绘画 时还试图“欺骗”人类的视觉,令欣赏 者要从侧面观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 丽莎”的笑容。
《创造亚当》 ——西斯廷天顶画局部
原是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企图让他出丑的提议,却造就了人类 艺术永恒的瑰宝。米开朗基罗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刚开始也很头疼,但 是随着创作意图的明确和他过人的美术功底和天赋,无比悲愤的心情很 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他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 上作画,经过四年的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 作任务。这幅作品最终表达他对人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歌颂。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 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 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 作品的重要一环。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体现了艺术家 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 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 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在基督教教义中,大 卫一直是作为爱国的 英雄来记述的。这个 古代希伯莱民族传说 中的英雄大卫,成为 米开朗琪罗雕塑中富 有战斗性的主题。
这是一幅以“门”命名的 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画家用鲜 明的色彩对比、色块、笔触的 肌理效果造成的非逻辑造型手 段和风格化的表现手法,追求 一种超现实、超时代的境界, 在有序的色彩序列与块面组合 的技巧中,在难以把握的意象 空间中,体现出抽象绘画新的 精神自由性。
《门》
文森特· 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 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 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 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 许多人都很熟悉凡高的这幅《向日葵》,在法语里面,向日 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 和希望的象征。应该说是(梵高的)向日葵,应该把它理解成 为一种疯狂,也就是疯狂的向日葵,而不是一种亮丽明快, 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应该是比较疯狂的。就是说他在他的 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而这 种生命是一种压制和反压制的这种关系。
《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 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成为董希文生平最重要的 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开国大典》是反映重大主题的绘画作品,和时代的命 脉相联系,和人们向往光明、进步的心态紧紧的扣在一 起。揭示了中华民族新世纪,鼓舞中国人民,有强烈艺 术感染力。 考察一件艺术品的成就如何,首先映着眼于它的社会效 益,然后估计它的艺术价值,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统 一是艺术品是否完美的标准。董希文的成功正在于艺术 地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 第一篇章。
L.H.O.O.Q
马塞尔· 杜尚作于 1919年。 在达· 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 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他用铅 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 小胡子。于是,美人的神秘微笑 立即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 稀奇古怪、荒诞不经。 《 L.H.O.O.Q》是这批“带胡须 的蒙娜丽莎”中最为有名的一幅。 L.H.O.O.Q是法语 elle a ehaudaucul的快读谐音,暗喻画 面形象是污浊的。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 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中的 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须受到他所生存的那 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下,艺术家的创造所针对的问题就不同,因而其 创造意图就会大相径庭 。 另一方面 ,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 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 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造意图的差异。
梵高绘画当中的颜色非常具有个性化,他对于自己偏爱的颜色 如绿色、黄色等用得非常极端,其中,黄色是梵高画作中用得最多 的一种颜色。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 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 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 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 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 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 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 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 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 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 命体。
《开着的窗户》
《开着的窗户》:它只不过是墙面的一小部分,窗 户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阳 台上摆着花盆,还长着藤蔓,然后就是大海、天空和船 只。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 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 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装饰华丽的图案。笔触从绿色 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海 和天空的蓝色。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已经远远超过去了 波纳尔或新印象主义者中的任何人,出现了色彩抽象的 细微迹象。但是,始终伴随着马蒂斯的一种实际的、瞬 间景象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米开朗琪罗 (1474-1564) 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 画家、建筑师。雕刻方面的著名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绘画方 面的重要代表作有《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西斯廷教堂祭坊画》等;建 筑方面的代表作有圣洛佐教堂图书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等。西斯 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琪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教堂整 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 平面达480平方 米,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琪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 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的主意, 他们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 开朗琪罗当众出丑,达到以此贬低米开朗琪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 要米开朗琪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是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 开朗琪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一这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以最初的无比悲愤 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激情,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 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的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 创作任务。
《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
授课教师:房尚昆
本课目标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从罗丹铲掉自己作品的 双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要破坏自己原 本完整的作品?
《巴尔扎克》雕塑 1898年 罗丹
请欣赏并感受艺术家处于不同环境时 代下创作的意图差异。
离 婚 诉 版 画 古 元
《丛竹图》(中国画)
郑燮(清)
艺术家的意图如何体现
导航: 1、具象的意图体现
2、意象的意图体现
3、抽象的意图体现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 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 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 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 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 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 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 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 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艺术家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产品 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艺术语言。 他们之特殊,就在于他们比一般人 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他们是以艺术 视觉的眼光来看形象 组合成作品《牛头》。 这是创造冲动和欲望 的集中体 现。
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 针对艺术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段,以艺术的视觉审察 世界。当他们受到现实或艺术上的某种触动 时,便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造的冲动与 欲望。
这尊《巴尔扎克》铜像是罗丹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委托创作的。罗丹通 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 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 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 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 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 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 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家彻夜未眠,凝神思索,似乎忘记了周围 的一切,任凭思绪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这尊略微有点儿夸张的真实 形象,包含着一个文学天才的丰富智慧、深蕴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生活 作出的广泛的判断力、理解力。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 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 的手大为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因为这 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