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产多抗半冬性小麦品种农麦168的选育

高产多抗半冬性小麦品种农麦168的选育

2023年第8期
3 产量表现
2017-2018 年 参 加 洛 阳 农 林 科 学 院 科 企 联 合 体 黄 淮 冬 麦 区 南 片 水 地 早 播 组 区 域 试 验,2 年 每 hm2 平均产量 7835.3kg,较对照周麦 18 增产 6.2%。 2019 年 参 加 生 产 试 验,每 hm2 平 均 产 量 9027.0kg, 较对照周麦 18 增产 4.7%(表 2)。
参考文献
[1] 仇焕广,雷馨圆,冷淦潇,刘明月.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 析.中国农村经济,2022(7):2-17
[2] 赵虹,胡卫国,詹克慧,王西成,马东钦,王辉.黄淮南片冬麦区主 导 品 种 春 化 基 因 及 冬 春 性 分 析.西 北 植 物 学 报,2010,30(3): 495-504
(Jiangsu Shennong Dafeng Seed Industry Technology Co.,Ltd.,Nanjing 210032)
小 麦 是 世 界 三 大 粮 食 作 物 之 一,也 是 我 国 最 主 要 的 粮 食 作 物。 据 统 计,我 国 小麦 播 种 面 积 占 到 我 国 粮 食 播 种 总 面 积 的 20% 以 上。2021 年 全 国 粮 食 播 种 面 积 11763 万 hm2,小 麦 播 种 面 积 达 2357 万 hm2,占 粮 食 总 播 种 面 积 的 20.04%[1]。 黄 淮 南 片 冬 麦 区 是 我 国 第 一 大 麦 区,常 年 麦 播 面 积 达 866.7 万 hm2,是 冬 性 品 种 向 春 性 品种 的 过 渡
5.9
2019
洛阳农科院科企联合体生产试验
9027.0
4.7
4 栽培技术要点

不同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为明确适宜播期的最佳播量,开展了不同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丛家村,试验地块面积0.33hm 2,是高肥水地块,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

黄灌区,水浇条件好。

1.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小麦播量75、150、225、300、375kg/hm 2。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3]。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200m 2。

种植品种选择在本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济麦22。

试验地力均匀,除播量不同以外,其他试验条件一致,管理方法相同。

1.3试验实施受播种机精确程度所限,小麦播量为75、150、225、300、375kg/hm 2这5个处理的实际播种量分别为86.25、153.00、207.00、322.50、345.00kg/hm 2。

试验田玉米秸秆还田,旋耕2遍,抢墒播种。

采用2BX-6-9双线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

播后镇压。

基肥施用尿素225kg/hm 2、硫酸钾150kg/hm 2、磷酸二铵750kg/hm 2。

2017年10月12日播种,10月20日出苗。

整个生育期共浇水2次。

11月22日浇越冬水。

2018年3月18日浇返青水,伴随返青水追施尿素375kg/hm 2。

返青期喷施1次除草剂。

灌浆初期进行1次“一喷三防”。

1.4调查内容及方法实行定点调查,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点,木棍标记1m 双行,从基本苗调查、冬前单株分蘖、次生根及叶片、群体等指标进行固定点调查。

理论测产每小区取3个点测产。

实收产量,每个小区分别实打测产取平均产量[4-6]。

2结果与分析2.1生育进程各播量处理间生育时期没有差异,播期适宜,出苗正常,返青时间同常年相近,抽穗开花期较常年早5d 左右,成熟收获时间较常年晚2d 。

2.2基本苗从表1可以看出,播量为75、150、225、300、375kg/hm 2这5个处理小麦平均基本苗分别为168.15万、298.35万、403.65万、628.80万、672.75万株/hm 2。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玛依努尔·图尔荪1吐尼沙古丽·吐鲁甫2一、小麦产量受其播种密度的影响通常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其播种量会影响播种密度,从而可知播种密度问题也是一种播种量问题。

合理播种量是进行适当密植,合理应用光能及地理,将麦苗,麦穗及产量增加的主要措施。

在土壤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因为专用小麦品种存在不同类型产生一定差异,使得小麦产量受小麦播种量影响。

通过相关学者报道可知,小麦粒重、产量会受到播种密度的严重影响,播种豫麦4号的密度是120×104-165×104/hm2,会有较高的产量,在大于255×104/hm2,播种密度会明显降低。

播种密度降低对于粒重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麦产量和播种密度呈现负相关。

一些学者在研究小麦产量受其播种量影响时,发现1hm2的播种量在112.5kg以下时,产量会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大于112.5kg/hm2时,产量随之降低。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小麦穗粒数和穗均结实的小穗率受到播种量影响比较明显,在播种量小于105kg/hm2时,播种量增加,穗粒数、穗均结实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也随之增加。

如果播种量比105kg/hm2高,那么播种量增加,穗粒数、穗均结实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会随之减少,会出现穗粒数明显下降的情况。

上述说明种植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会受到播种密度的影响,过大或者是过小的播种量都会对小麦群体结构和形态建成有严重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相关学者报道。

基本苗330×104/hm2低播种密度平均产量比基本苗405×104/hm2地中播种密度低,然而基本苗495×104/hm2的中高播种密度间、低播种密度和高播种密度间没有明显差异。

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弱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在播种密度增加后会提高,籽粒产量会在播种密度处于临界值时下降,过低和过高的播种密度对于提高弱筋小麦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将播种密度合理增加可以有效提升产量。

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曲朝喜;蔡金华【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13(33)6【摘要】为探寻小麦新品种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播期与密度,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的产量、部分农艺和品质性状均有影响。

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适当控制密度可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可增加面团稳定时间、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品种优质高产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31日和270万株·hm-2。

【总页数】5页(P1243-1247)【关键词】镇麦168;播期;密度;产量;品质【作者】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曲朝喜;蔡金华【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11【相关文献】1.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鄂麦18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J], 许甫超;李梅芳;葛双桃;董静;王贤智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J], 陈爱大;蔡金华;温明星;李东升;曲朝喜3.播期与密度对聊麦1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闫树平;王光禄;王怀恩;冯盛烨;孙允超4.播期和密度对华麦102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王飞;徐梦彬;周娜娜;徐年龙;叶仁宏;王升;周凤明5.播期对藜麦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J], 王倩朝;张慧;刘永江;刘俊娜;环秀菊;刘叶菊;杨俊华;覃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作 物杂 志
C os rp
2 l. OO4
两 系杂交小麦 品种 绵杂 麦 18高产优质 6 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周 强 李 生 荣 陶 军 任 勇 杜 小英 欧俊 梅 雷加 容
( 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绵 国家小麦改 良中心绵 阳分中心 , 12 , 6 0 3 四川绵 阳) 2
1 1 1

, 以期找到 杂交小 麦 的高产高效 栽培措 施。
张建 奎对 杂交 小麦 基本 苗 与产量 结 构关 系 的研究 表
作者简介 : 周强 , 高级农艺师, 主要从 事小麦育种及 栽培技 术研 究 基金项 目: 国家 83计 划项 目“强优 势 小 麦杂 交 种 的创 制 与 应 用 6 ( 09 A110 ) , 家 “ 一 五 ”支撑 计 划 项 目“ 南优 20 A 0 12 ” 国 十 西 质高 产 冬 小 麦 育 种 技 术 研 究 及 新 品 种 选 育 ” ( 06 A 0 A 2 , 20 B D 1 O ) 四川 省 “ 一 五 ” 种 攻 关 项 目“ 交 十 育 杂 小麦育种研 究” 2 0 YZ G一 ) 四川省农业厅 重点资助 (0 6 G 3 , 项 目, 绵阳市科技计 划项 目资助(7 O 6— 0 Y 1 4)
小 麦 的 品质 主要 受 品 种 遗传 特 性 的影 响 , 环 但
h 甚 至 75 0 g h 以上 的 产 量 ; m, 0 k/ m 纯氮 施 用 量 为 3 0 g h 时, 0 k/ m 粗蛋 白质含 量 、 面 筋含 量 和 稳 定 时 湿
间都 能达 到 中筋 小麦标 准 。产量 随 着密度 的增 加 也 呈增加 趋 势 , 密度 过 高 , 量 杂 交 小 麦 生产 用种 量 大 , 子 种

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降 水 量 的 6 %~ 0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3 0 3 0l n ≥0o 积 0 7 %。 0 ~ 5 l , l l C
温 30 5 34 2o 此地块 土 层深 厚 , 势平 坦 , 力均 匀 , 4 ~ 3 C。 地 肥 地 力中等 偏 上 , 排灌 方便 , 于观 察 。 便
约 用种量 . 能达 到增 产增 收 的 目的。 又 关 键 词 小 麦 ; 杂 麦 1 8; 种 量 ; 育 期 ; 量 ; 济 性 状 绵 6 播 生 产 经
中图 分类 号
¥ 1 52
文献 标识 码

文章 编号
1 0 — 7 9 2 1 )9 0 5 — 1 0 7 5 3 (0 0 0 — 0 5 0
决定 , 在各 因 素达 到最 佳配 置时 , 其产 量才 能最 高 。
表 3 绵 杂 麦 1 8各 处 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济 性 状 6
列 . 区 面 积 1 每 小 区 种 1 小 5m , 5行 , 距 2 m, 区 间 隔 行 0c 小 4 m。 0c 重复 间留 走道 5 m。 0c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试 验 概 况 1
处 理
A. A, A1 A
表 1 绵 杂 麦 1 8各 处 理 生 育 期 6
播 种 期
O加3 3 o 一o 3 3 0 -0 3 3 0 -0 3 3
出苗 期
0- 3 21 0— 3 21 0- 3 21 0- 3 21
处 理 , 别 为 : 种 量 2 9k/m ( ) 1 9k,m ( 2、5 分 播 3 gh 2A1、9 gh A ) 1 9
k/m A ) 19k /m2A )8 gh ( 5。 g h ( 3 、1 gh ( 4 、0k/m2A )3次 重 复 , 机 排 随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种植作物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

在小麦种植中,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下降。

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浪费,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为了取得较高的小麦产量,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尤为重要。

1.2 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小麦的品种、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有着不同的适宜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最佳播种密度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来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一般推荐的小麦播种密度范围为每亩75-150公斤,具体数字还需要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将小麦的产量提高10%以上,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外,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籽粒充实度、品质指标(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而过大或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有利于籽粒的丰满和品质的提高。

适宜的密植可以促进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摘要: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关键词:麦棉套作;小麦;播种方式;播量;生长发育;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0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7-0039-05麦棉套作两熟种植曾是20世纪90年代黄河流域的主要种植模式[1],后来由于不适应机械收获小麦而导致面积迅速萎缩,基本消失;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粮棉争地矛盾的日益尖锐,麦棉套作种植模式被重新提及,在解决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应用的问题后,麦棉套作模式推广前景广阔[2]。

进入21世纪后关于麦棉套作种植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如套作对土壤生态系统[3,4]与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5],对麦棉套作的应用性研究不多;在麦棉套作模式下,由于小麦播幅仅占总幅宽的一半,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提高小麦产量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关于撒播对小麦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近年来在冬小麦栽培中已进行了不少研究[6~8],但结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播种量不同引起的;而小麦播量研究也有大量报道,但多是针对普通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9,10],麦棉套作下的适宜播量研究甚少,仅王树林等[2]研究认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量为225.0~262.0 kg?h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摘要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官亭镇地区种植绵杂麦168的最佳播种量为119 kg/hm2,既节约用种量,又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小麦;绵杂麦168;播种量;生育期;产量;经济性状
春小麦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省以小麦为主要粮食。

近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了保证“稳粮、增收”目标的实现,必须寻找适合该地区种植的早熟、高产、抗病虫的品种。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途径[1-2]。

为了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降低生产成本,特进行不同播种量对绵杂麦16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以便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小麦品种为绵杂麦168,引自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试验地设在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

该地处于黄河北岸,海拔1 800 m,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平均降水量300~350 mm,≥0 ℃积温 3 045~3 432 ℃。

此地块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地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便于观察。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播种量239 kg/hm2(A1)、199 kg/hm2(A2)、159 kg/hm2(A3)、119 kg/hm2(A4)、80 kg/hm2(A5)。

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5 m2,每小区种15行,行距20 cm,小区间隔40 cm,重复间留走道50 cm。

1.3试验实施
播前将试验地深耕翻晒,精细整地,浇足春灌水900~1 500 m3/hm2,在深耕的基础上,施有机肥18.75 t/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 [4]。

2008年3月3日播种,采用手锄开沟,人工手溜播种方法播种。

小麦二叶一心期灌苗水,同时追施尿素75 kg/hm2,及时松土除草,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7月9日收割。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小麦抽穗期发现种植密度低的小区发生了黄矮病,小麦各生育期并无其他
病虫害发生。

对每个试验小区第7行的苗数、穗数从出苗至成熟的整个生育期做了详细记录。

成熟后从中拔取20株进行室内考种。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绵杂麦168全生育期在128 d左右,出苗至成熟期需要110 d 左右;表明该品种在官亭镇种植生育期短,早熟。

2.2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4产量最高,达10 553.33 kg/hm2;其次是处理A3,为9 906.7 kg/hm2;处理A5产量最低,为7 020.00 kg/hm2。

2.3经济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种植密度越低,有效穗数越多,说明有效分蘖数也越多;穗粒数越少,千粒重越高;但由于产量由有效穂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因素决定,在各因素达到最佳配置时,其产量才能最高。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优良杂种品种,既可减少1/2的用种量,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6]。

通过在官宁镇种植绵杂麦168,发现播种量为119 kg/hm2的产量最高,是最理想的种植密度。

4参考文献
[1] 山东昌潍农业专科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 余松烈.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
[3] 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段玉.内蒙古西部灌区小麦氮磷化肥用量和播种量与产量相关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6(4):28-31.
[6] 崔保伟,陆引罡,秦广利,等.氮素与播种量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4):283-2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