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需美译 ——谈William Hazlitt散文的汉译
英语美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语美文《我为什么而活着》What I Have Lived for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伯兰特·罗素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经典英译汉文章翻译赏析

英译汉文章翻译赏析时间:2009年06月01日【英译中选段六】原文(by Robert Frost)The Gift OutrightThe land was once ours before we were the land’s.She was our land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Before we were her people. She was oursIn Massachusetts, in Virginia;But we were England’s, still colonials,Possessing what we still were unpossessed by,Possessed by what we now no more possessed.Something we were withholding made us weakUntil we found out that it was ourselvesWe were withholding from our land of living,And forthwith found salvation in surrender.Such as we were we gave ourselves outright(The deed of gift was many deeds of war)To the land vaguely realizing westward,But still unstoried, artless, unenhanced,Such as she was, such as she would become.(原载 )译文(余光中译):全心的奉献土地先属于我们,我们才属于土地。
她成为我们的土地历一百余年,我们才成为她的人民。
当时她属于我们,在麻萨诸塞,在佛吉尼亚,但我们属于英国,仍是殖民之身,我们拥有的,我们仍漠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我们已不再拥有。
美文妙译

美文妙译近来学习时碰到不少妙译,原文也很精彩,在欣赏优美英语的同时,能提高翻译水平,倒也可算是乐在其中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来欣赏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当中描写慈禧太后的句子:1.The ignorant old woman who ruled for the entir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 W ithout her the progressive Emperor Kuangshu would certainly have gone on with his reforms. To the end, the Emperor, like an eagle deprived of its wings, remained submissive to his aunt.Ignorance added to a strong character was a double curse; stupidity joining hands with stubbornness was twice stupid.张振玉先生的译文:那个愚蠢无知的老太婆统治了19世纪的后50年,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
若没有她,锐意求进的光绪皇帝,一定会进行他的维新大计。
光绪皇帝,像个剪去翅膀的苍鹰,一直对他这位大权在握的老伯母必恭必敬,百依百顺。
愚而妄,其为祸则加倍地强烈。
愚蠢再与刚愎携手,则愚蠢倍增。
【spoiltcat点评】1、最后一句实在是经典。
2、“愚蠢无知”来译ignorant,有点过,因为ignorant似乎并无“愚蠢”之意。
3、苍鹰不是一个一个的吧。
4、“必恭必敬”尚可表现出无奈的感觉,“百依百顺”则不可。
【spoiltcat改译】那个无知的老太婆在19世纪后半叶统治中国整整50年之久。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159382 美学论文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1.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文字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散文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探讨张培基所译《故都的秋》的审美再现。
2.翻译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首次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1995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翻译的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简言之,翻译美学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手段。
3.《故都的秋》译文赏析3.1 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音韵之美。
音韵之美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散文对音韵的使用极广泛,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还增加了人们对语言艺术欣赏的情趣。
翻译时译者应充分发掘译语的语言优势,通过头韵、内韵、尾韵等的巧妙运用实现音韵美再现。
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原文中叠词“疏疏落落”的使用给人以音韵上的美感,但是翻译时却很难不损其美。
译者此处联想到英语中的押尾韵,将其译成“here and there”。
将汉语的叠词之美恰到好处地转移到英语的尾韵上,使译文达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遣词之美。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
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
精当的选词能给散文的美感和质感很大的提升,提高散文的档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例: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经典散文:《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英】斯威夫特

经典散文:《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英】斯威夫特君不见,眼前这根孤零零、灰溜溜、羞怯怯歪在壁角里的扫帚,往年在森林里它也曾有过汁液旺盛、枝叶繁茂、欣欣向荣的日子。
然而,如今呵,它生机早已枯萎,人类偏偏多事,拿一把枯枝绑在它那赤条条的躯干之上,妄想以人工与造化相颉颃,而又终归徒然;它现在的模样恰好跟过去翻了一个个儿;枝条委之于地,根梢朝向天空,成为一株上下颠倒的树,掌握在某个做苦工的贱丫头手里,受着命运任意拨弄,注定了要把别的东西清扫干净,而自己只落得一身腌躜晦气;而在为女仆效劳、磨损得四肢不全之后,到头来或被随手抛出门外,或则最后再派它一个用场——当作引火之物一烧了之。
有鉴于此,敝人不禁喟然自叹:“人生在世,岂不和这把扫帚一模一样吗?”造化将人送到世上来的时候,他身强力壮,精神奋发,头上毛发蓬松,恰似一棵有理性的树木枝叶扶疏一般;不料,贪欲失度犹如一柄巨斧,将其青枝绿叶戕伐殆尽,空留下光秃秃枯干一条;此时,他只好乞灵于人工,戴上头套,借助于虽则撒满香粉、却非自家头皮长出的一副假发来撑一撑门面。
然而,我们眼前这把扫帚,倘若仗恃这些并非自身所生、实系夺自他人的桦树枝条,曾在某位勋贵佳丽的闺房中扫出一堆又一堆垃圾,弄得尘土满身,因而洋洋得意,妄图在人前冒充角色。
对于它这种妄自尊大,我们该会怎样嘲笑和鄙夷!然则,在判断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时,我们又是多么偏执的法官啊!阁下也许会说:一把扫帚所代表的不过是区区一棵头朝下的树木而已。
但是,请问:如果一个人的动物本能总是凌驾在他的理性本能之上,如果他总是摧眉折腰,把脑袋放在脚后跟才该放的地方,那么,他不是一种上下颠倒的动物又是什么?然而,尽管他自身毛病百出,他还要做出改革社会、匡正时弊、消除不平的样子,世间一切腌躜角落都要去亲自探查一番,把隐藏着的败德秽行扫到光天化日之下,结果本来清清净净的地方,也被他搅得甚嚣尘上,虽然他自以为是在澄清乾坤,其实他自己早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受尘垢污染了。
英语经典散文的鉴赏与翻译共25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英语经典散文的鉴赏与翻译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
英语散文谈阅读中文欣赏

英语散文谈阅读中文欣赏英语散文谈阅读中文欣赏《How to read》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她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下面跟店铺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本吧。
How to read谈阅读Virginia Woolf弗吉尼亚·伍尔芙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ave classes —fiction, biography, poetry — we 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from each what 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说来容易: 既然书有各种各样——小说、传记、诗歌——该把它们分门别类,并且各按其类来汲取每本书理应给予我们的内容。
Yet few people 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 Most commonly 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 asking of fiction that it shall be true, of poetry that it shall be false, 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 flattering, 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force our own prejudices. If we could banish all such preconceptions when we read, that would be an admirable beginning.然而,很少人读书时想过书本能够提供些什么的问题。
最普通的现象是,我们拿起书本时头脑不清醒,目标不一致,我们要求小说叙述真人实事,要求诗歌表现虚假,要求传记给人捧场,要求历史证实我们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