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IS实验报告书

合集下载

基泥肽酶实验报告

基泥肽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基泥肽酶的基本性质和活性检测方法;2. 掌握基泥肽酶活性检测的实验操作步骤;3. 分析基泥肽酶活性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基泥肽酶(Mucinase)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水解黏蛋白的酶。

本实验通过检测基泥肽酶对黏蛋白的水解活性,来评估其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1. 基泥肽酶样品;2. 黏蛋白底物;3. 酶反应缓冲液;4. 酶反应终止液;5. 紫外分光光度计;6. 移液器、移液管、锥形瓶等。

四、实验方法1. 配制酶反应体系:将一定量的基泥肽酶样品加入酶反应缓冲液中,加入黏蛋白底物,使总体积为1 mL。

2. 酶活性检测:将酶反应体系置于37℃水浴中反应一定时间,取出后加入酶反应终止液,终止酶反应。

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将终止后的酶反应体系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值计算酶活性。

4. 不同条件下的酶活性检测:通过改变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条件,检测基泥肽酶活性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泥肽酶活性检测:在37℃、pH 7.0条件下,基泥肽酶对黏蛋白的水解活性为0.5 U/mL。

2. 不同温度下的酶活性检测:随着温度升高,基泥肽酶活性逐渐增强。

在50℃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为1.0 U/mL。

继续升高温度,酶活性逐渐下降。

3. 不同pH值下的酶活性检测:在pH 7.0时,基泥肽酶活性最高,为1.0 U/mL。

当pH值低于或高于7.0时,酶活性逐渐下降。

4. 不同底物浓度下的酶活性检测: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基泥肽酶活性逐渐增强。

在底物浓度为1 mg/mL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为1.5 U/mL。

六、实验结论1. 基泥肽酶对黏蛋白的水解活性较高,在37℃、pH 7.0条件下,酶活性为1.0U/mL。

2. 基泥肽酶活性受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50℃、pH 7.0、底物浓度为1 mg/mL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值。

3. 本实验为基泥肽酶的活性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后续研究基泥肽酶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学院_生命科学学院_专业_班级_10B班_实验课程名称_人类淋巴细胞株的培养_指导教师及职称许琳峰_开课时间2012 至_2013 学年_上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实验名称:人类淋巴细胞株的培养实验时间:2012.3——2012.4 实验室:睿智楼3栋424小组合作:第四小组实验主要内容:1、细胞培养准备工作(清洗、消毒、灭菌)2、培养基的配制3、细胞传代培养4、死活细胞的鉴别一、实验目的1、能独立地进行用于细胞培养的个中器皿的清洗与消毒,掌握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和滤过除菌法的操作,了解化学消毒法的使用方法。

2、熟练掌握RPMI 1640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3、熟练掌握细胞传代培养的操作方法,观察外培细胞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

4、掌握死活细胞的鉴别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细胞培养准备工作(清洗、消毒、灭菌)(1)、清洗与消毒是组织培养实验的第一步,是组织培养中工作量最大,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2)、体外培养细胞所使用的各种玻璃或塑料器皿对清洁和无菌操作的要求程度很高。

细胞培养不好与清洗不彻底有很大关系。

(3)、灭菌手段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对不同的物品需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

假如选用的方法不对,即使达到了无菌却使被灭菌药品丧失了营养价值、生物学特性或其他使用价值也不行。

2、培养基的配制细胞培养使用的培养基一般是由合成培养基和小牛血清配制而成。

合成培养基有商品出售,它是根据细胞生长的需要按一定配方制成的粉状物质。

其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离子和其他辅助物质。

它的酸碱度和渗透压与活体内细胞外液相似。

3、细胞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细胞或细胞系细胞增殖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则需要做再培养,即将培养的细胞分散后,以适当比例转移到另一个或几个容器中扩大培养,此过程为传代培养。

一般将传代培养的累积次数作为传代细胞的代数。

4、死活细胞的鉴别细胞的存活率是反映细胞群体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

米氏常数实验报告

米氏常数实验报告

米氏常数实验报告米氏常数实验报告引言:米氏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描述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来确定米氏常数的数值。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性质和光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来确定米氏常数的数值,并验证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否恒定。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激光器、分光镜、反射镜、光电探测器、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激光器置于实验室的一端,并将其打开。

确保激光器产生的光束是稳定的。

2. 接下来,我们将分光镜放置在激光器的光路中,并调整其角度,使得光束被分光镜分为两束相等的光束。

3. 将两束光束分别引导至反射镜,并使其分别反射回来。

4. 在光束返回的路径上,我们将安装光电探测器,并将其与计时器相连。

5. 开始实验时,我们同时启动激光器和计时器,并记录下光束从激光器发出到光电探测器接收到的时间。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米氏常数的数值。

讨论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的数据,进而计算出了米氏常数的数值。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已知的米氏常数数值,我们可以验证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否恒定。

此外,本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将光束传播到不同介质中,我们可以测量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并计算出不同介质中的米氏常数。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并计算出了米氏常数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已知的米氏常数数值相符,验证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

此外,本实验还为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提供了一种方法。

总结:米氏常数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测量光的传播时间和光程差,我们可以确定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二、实验原理: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

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

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_)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吖啶橙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米氏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米氏常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米氏常数(Km)及其与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测定酶的米氏常数,了解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

3. 学习并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米氏常数(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与底物浓度([S])之间的关系可用米氏方程表示:\[ v = \frac{V_{max} [S]}{Km + [S]}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逐渐加快,但增速逐渐减慢。

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此时酶已全部被底物饱和。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的米氏常数。

实验中,通过改变底物浓度,测定不同浓度下酶促反应的初速度,根据米氏方程绘制v/[S]对1/[S]的曲线,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进而计算出Km和Vmax。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酶制剂(如蔗糖酶、淀粉酶等)2. 底物溶液(如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等)3. 碳酸盐缓冲液4. 4-氨基安替比林5. 铁氰化钾6. 0.1 mol/L NaOH溶液7. 葡萄糖标准溶液仪器:1. 分光光度计2. 移液管3. 移液器4. 恒温水浴5. 试管6. 比色皿四、实验步骤1. 制备酶溶液:将酶制剂溶解于适量的碳酸盐缓冲液中,调节pH值至最适值,稀释至一定浓度。

2. 制备底物溶液:将底物溶液稀释至不同浓度,备用。

3. 测定酶促反应初速度:a. 将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酶溶液。

b.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

c. 取出试管,立即加入适量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充分混匀。

d. 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a. 以底物浓度[S]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绘制v/[S]对1/[S]的曲线。

b. 对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曲线的斜率和截距。

离体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实验报告

离体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实验报告

离体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了解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样本、胰蛋白酶、磷酸盐缓冲液、显微镜、染色剂等。

2. 实验方法:首先将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样本进行固定处理,然后使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接着用磷酸盐缓冲液进行洗涤,最后用染色剂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运动特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细胞形态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呈现出梭形或长条形的形态,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均匀分布。

这些细胞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渐失去原有的结构,变得松散而无规则。

2. 细胞运动特性观察
为了观察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的运动特性,我们采用了荧光染色的方法。

在荧光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细胞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运动速度较快,呈现出不规则的弯曲和伸展。

这表明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消化过程所需的各种功能。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会发生结构性改变,失去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2. 离体小肠平滑肌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消化过程所需的各种功能。

本次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研究肠道功能的相关问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超敏之星原理实验报告

超敏之星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超敏之星原理实验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I型超敏反应的机理。

2. 掌握I型超敏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加深对超敏反应现象的认识。

实验原理: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即时型超敏反应,是一种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在I型超敏反应中,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这些IgE抗体的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使这些细胞致敏。

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引发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如组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从而导致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和神经末梢敏感等症状。

实验材料:- 家兔两只- 鸡蛋清- 鸭蛋清- 酒精- 一次性注射器实验步骤:1. 实验前两周,取健康家兔两只,分别皮下注射0.5ml鸡蛋清,作为初次致敏。

2. 实验当天,将一只家兔作为阳性组,另一只作为阴性组。

3. 对阳性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10鸡蛋清溶液1~2ml;对阴性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10鸭蛋清溶液1~2ml。

4. 观察并记录两组家兔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1. 阳性组家兔在注射鸡蛋清后,迅速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道阻塞、张嘴呼吸等症状,最终因窒息死亡。

2. 阴性组家兔在注射鸭蛋清后,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通过观察家兔在注射鸡蛋清和鸭蛋清后的生理反应,验证了I型超敏反应的原理。

在初次注射鸡蛋清时,家兔体内的B细胞被激活,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再次注射相同变应原(鸡蛋清)时,致敏细胞表面的IgE与变应原结合,引发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导致家兔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道阻塞等症状,最终窒息死亡。

而注射鸭蛋清(非致敏原)的家兔,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说明I型超敏反应具有特异性。

本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以减少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甲状腺腺瘤实验报告模板(3篇)

甲状腺腺瘤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报告编号:_______2. 患者姓名:_______3. 性别:_______4. 年龄:_______5. 病例来源:_______6. 采集时间:_______二、实验目的1. 了解患者甲状腺腺瘤的性质,判断其良恶性。

2. 分析甲状腺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 探讨甲状腺腺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三、实验材料1. 甲状腺腺瘤组织样本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设备等3. 实验试剂:苏木素、伊红、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等四、实验方法1. 标本处理:将甲状腺腺瘤组织样本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步骤,制成切片。

2. 组织学观察:采用显微镜观察甲状腺腺瘤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形态、排列、核分裂象等。

3. 免疫组化:选取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甲状腺腺瘤的生物学特性。

4. 分子生物学检测:提取甲状腺腺瘤组织样本中的DNA和RNA,进行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组织学观察(1)甲状腺腺瘤组织结构:细胞排列紧密,呈巢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部分细胞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

(2)细胞形态: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核膜完整,核仁清晰。

2. 免疫组化结果(1)甲状腺腺瘤细胞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等甲状腺相关抗原。

(2)甲状腺腺瘤细胞表达CD10、CK7等细胞表面标志物。

3.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1)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存在显著差异。

(2)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六、讨论1. 甲状腺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与其良恶性密切相关。

良性甲状腺腺瘤细胞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恶性甲状腺腺瘤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象多。

2. 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腺瘤细胞表达甲状腺相关抗原和细胞表面标志物,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突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