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反思版 马铁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3

四、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把全班分为四大小组(汉、唐、 宋、元),并课前派发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归纳各自朝 代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地 方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 议)。
2、课前导入:
每小组派选一名同学进行政治制 度与朝代“连连看”,使学生对 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向学生 提出问题。(约6min)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 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 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 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 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 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ABC三个方案的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看皇权的
• 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 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宗曰: “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 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曰:“何为若 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 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后宫,焉敢不 总结 2: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 贺!”于是太宗意乃释。 ——选自《大唐 新语 规谏第二》 “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材分析
上 课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环
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地位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第一单元 的第三课,其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两个课时中 介绍了夏、商、周、秦的政治制度, 并详细了解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确立和由来。三省六部制、元以前的 选官制度和监察与谏议制度等古代政 治制度的成熟为下一课《中国专制集 权的不断加强》作铺垫。从文明史观 来看,这些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今政治 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_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导入过渡:以复习提问第一课时的“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内容切入,提问后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体现之一就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然后根据《好了歌》归纳出皇帝的另外烦恼,从而导出其解决的办法: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
二、皇帝的烦恼—选官制度对于统治者而言,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才能保证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所以建立相应的选官制度就显得重要了。
根据预习教材,梳理一下从西周到明清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1、西周:世卿世禄制2、战国和秦朝:军功授爵制度3、汉:察举制、征辟制老师:汉武帝时创建了什么选官制度?参照标准是什么?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学生: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自下而上。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自上而下。
品行(德才)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②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图,门第,作用: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
士族制度,门第,作用:日以腐败,缺乏行政能力。
5、隋唐:科举制过渡: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也遭到了破坏。
战国时战乱不休采用了军功授爵制度,秦朝时沿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
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
课本上有解释。
大家可以画起来。
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力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
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于成熟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作用。
c.评价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分封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搜集相关史料,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突出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贡献,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试卷,包括10道题目,涵盖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涵盖了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第1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目标]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1.秦汉时期(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
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3)顶峰:明清。
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1)(新版)岳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汉代到元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教学重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制等)
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放映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与科举制相关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三司:度支、盐度、户部(财政权)
4、元朝——中书一省制(阅读课本找出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公务员。古代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3、宋代:二府三司制
4、元代: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战国:军功授爵汉代:察举和征辟隋唐:科举制(作用)
课堂练习
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案序号】3【编写人】范伟军【审核人】王家强【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主题线索:本课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成熟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为主要内容的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
3.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难点: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知识双向细目表【学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用笔有选择的规范标画关键词句。
2、用心记住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行省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整理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可与同学讨论也可问老师。
自学篇【定标自学】对话篇【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详案倪文良【课标要求及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本节课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的历史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从而总结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依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个学习要点编写的。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很多,在一课时的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择取最具特色的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作为典型,通过其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对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其概念的讲解不要做过多的解释,要重点梳理其演变的脉络。
【教师对策】以问题为牵引,以资料为支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感受、探究历史,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本课试图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三省六部制、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察举制到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使学生体验到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的逐渐合理化和成熟化,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图示的演示和问题的设问,帮助学生把握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及关系和作用;通过资料的补充和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演变的过程和正确评价科举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制度演变的同时,加深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敬意,认识到制度演变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统治模式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所体现的是中国管理模式逐渐平民化精英化的一种表现。
其二,认识中国的选官制度的先进性,中国选官制度使中国各个阶层的流动从而使中华文明充满了生机活力,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进步性,在古代走在人类历史的前列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相应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思考: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思考: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存在的主要矛盾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学生回忆西周的制度,从而归纳出西周选官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导入设计:兴趣导入。由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情况,引出本节内容,制度的成熟与发展。概括
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互动,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清,在古代,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谏议制度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学策略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
在教学的关键环节,提出引领性问题,调动学生历史思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时间体验法
课标或考
纲要求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D.实现了选贤任能
学生讨论完成
让学生及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作业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
板
书
设
计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宋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内容很清晰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重要方面:中枢权力体系;官员选拔制度的历史沿革;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尚不适应,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要求教师尽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历史影响
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
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监察和谏议制度
教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学
反
思
精彩之处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讲述机器同学们对于权力的制衡问题的兴趣,学生理解深入
需要修改的地方
元朝相权为什么反弹这个地方讲述的不够明确,学生有些疑问。
四、设计练习:
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
2.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演变成为()
A.决策机构B.监察机构
C.执行机构D.军事机构
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
设计问题:
1、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
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
2、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西汉举荐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4、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及之后历代的发展演变。
1)西周实行分封制2)西汉设置刺史3)唐朝实行三省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A.(3) (4) B. (1) (4)
C. (2) (3) D.(1) (2)
4、(2007年高考.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Biblioteka 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绥化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教师:安秀芬授课教师:马铁军
授课
时间
2012/8/30共三课时
课题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2.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教学
重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课标要求
教学
难点
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
确定难点的依据:此项内容久远,材料生僻,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 )(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3课,在历史必修( )中占有重要地位。制度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时期。
课件使用
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设计表格——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措施
影响
汉
隋唐
北宋
元
教师补充,展示课件,细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