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 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 选官原则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才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影响: 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旳延续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960年陈桥 兵变,建 立宋朝
北宋中央集权旳加强
目旳:处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
课标要求:
第3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旳 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旳特点。
第4课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旳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旳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旳确 立和演变
理论:战国韩非旳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发展: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 地主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旳社会政治力量,参加政权。③隋
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旳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隋初士族没落,根据门第选官制度已经 不适应政治和社会旳需要
形成:隋文帝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以皇权为核心,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有哪些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秦朝设丞相—汉武帝频繁换相,分内朝和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宋朝设多位参知政事和枢密院削弱相权—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周行内分封制—秦设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不断加强中央权利,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制,各地长官直接容由皇帝任命,设三公九卿。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起源于战国(2)确立于秦(3)巩固于汉(4)成熟于隋唐(5)发展于宋元(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基本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商朝:内外服制度(2)西周:分封制(3)战国:县制(4)秦朝:郡县制(5)汉初:郡国并行制(6)唐期:节度使制度(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8)元代:行省制度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
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
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2)汉:中朝外朝制度(3)隋唐:三省六部制(4)北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2)世卿世禄制度(周)(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5)九品中正制(魏晋)(6)科举制(隋唐)(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清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帝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司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职能(作用)
备注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 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加强,相权再 分割
三省长官基本 不参与政事
下设六部
发展
丞相制度被废除 顶峰
跪奏笔录
精品课件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表明了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备注
影响(作用)
西周
“世卿世禄”贵职族务世、袭待土遇地、人口、
思考:导致被破 坏的原因
战汉国初、秦、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
汉武帝
察举制、征 辟制
察举制:察廉、举孝。 地方每年推荐人才。
征辟制:策问当时重大 政治经济问题,不定期 ,政府向社会招聘。
扩大官僚队伍
任人唯亲,荐举 人和被荐举人容 易形成小团体。
㈠秦汉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建立
西汉武 中朝 帝
决策,与丞相制 巩固 衡
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 力
魏晋南 尚书省 中书省 权力分配未定
北朝 门下省
型
精品课件
汉武帝所用丞
相十三人,下狱 死者占其半,生
姓名
者如田蚡、石庆、 窦婴
公孙弘辈,只能 许昌
门下省
② 封驳审议
吏户 部部
礼
兵
部
部
精品课件
刑工 部部
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作用:分工明确 效率提高 皇权加强
相权被割
实质: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精品课件
中书门下
行政
皇 帝 相权再被分割
宋代: 二府三司制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吏
户
部
部
礼 部
装聋作哑,唯命 是从而已。以至 于讨论出兵边疆
田蚡
薛泽
的大事,汉武帝 公孙弘
竟说 “田蚡不 李蔡
足与计”。汉武 帝如此重用内朝 官,用近臣、内
严青翟 赵周
朝来压制宰臣和 石庆
外朝,当拜公孙 公孙贺
贺为相时,贺竟 伏地大哭,不受 印绶。
刘屈髦
田千秋
精品课件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昭帝时死
精品课件
二.选官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 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 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目的:秦汉官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
相应的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 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精品课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进士与明经,后期 经文并重,理学主 导。
武则天开创殿试, 武举。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 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 会,扩大了统治的社 会基础,促进了官僚 体制进一步成熟,是 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 保障之一。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部
精品课件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财政 支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归入
归入
唐
吏
户
部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部
精品课件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殿阁大学 明士太祖:位低权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㈠秦汉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精品课件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帝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① 起草诏令
尚书省
③ 负责 执行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精品课件
1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 体系。 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D.地方权力分散。 E.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 2 弊端? 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 率低下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朝代 演变 中央机构 秦朝 建立 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精品课件
三司制(土司制度) 省道府县四级制
行省的设立
评价: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
第3课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精品课件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其中存在两大
基本矛盾的斗争:
①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实力削弱)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东汉末年
前期标准家世资历和个 九品中正制 人才能,后期看门第高
低
精品课件
前期积极,后期 重家世轻才德, 累世公卿,门阀 政治。日益腐败。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隋
唐
宋
明、清
制度
备注
影响(作用)
开创 分科 每州每年贡士三人, 隋炀帝设进士,以策
举人
分科举人
取士
完善 科举 制
中央统一分科,定 期举行
亲中自书掌省管
归入
归入
影内 明成阁祖:响位高权?重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明 代:废除丞相制度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精品课件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朝代 秦朝 西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
朝 隋
唐
中枢权力体系 丞相 中朝 尚书台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 省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 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职能(作用) 最高行政长官 决策,与丞相制衡 取代三公的权力 权力分配未定型
同唐朝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备注 建立 巩固
完善
相互牵制,互为 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加强 皇权
精品课件一、中央行ຫໍສະໝຸດ 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朝代
宋
元 明 清
中枢权力体系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度支、盐铁 、户部)
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 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 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时期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 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 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精象品课件,相权一度得到扩大。
中国古代皇权的不断加强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