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1、最高领导人制度:A、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首领制、国王制、皇帝制从尧舜禹时期算起,一直到清末,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方式经历了这样几种形式:首领制、国王制、皇帝制。
其中,首领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它是具有原始民主特征的制度,首领要作出决策需要充分听取下面的意见;国王制是夏商周时期实行的统治制度,是一种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统治模式;皇帝制是秦至清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它与国王制在最高领导人的统治方式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统治模式,它们的差别是在地方上。
B、最高领导人的交接班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从尧舜禹时期算起,一直到清末,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经历了这样两种形式:禅让制和世袭制。
其中,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世袭制是从夏朝一直到清末实行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
夏商周与秦至清在最高领导人的统治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上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是一种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专制型的统治制度,都是采用的世袭的交接班方式。
它们的差异主要在地方上,夏商周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度,而秦至清时期则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另外在官吏的任用上,夏商周实行的是世袭制,而秦至清则实行的察举制或科举制这样的非世袭制。
2、官吏选拔制: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袭制是在夏商周时代实行。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一级级下去,封地和身份相适应,而且往往是世袭的。
政府需要官吏时,就在这些有身份的人中间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
推荐或者自荐成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
像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曹刿在齐国入侵鲁国时挺身而出为鲁庄公献计献策,并打败齐国军队,得以出头。
那是一个“片言可致卿相”的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由世袭贵族进行统治的模式面临瓦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夏朝,最早出现的政治制度是家族制度,国家政权由君主家族统治。
商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了祭祀制度,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被赋予了神圣性。
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封建制度,国家由君主通过分封给诸侯实现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列国分立的局面,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然而,秦朝统治不久即灭亡,汉朝建立后恢复了封建制度,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治理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标志。
封建制度下,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君主通过分封土地来维持统治。
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政治制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出现了集权制度,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然而,封建制度在宋朝后期逐渐衰落。
元朝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实行蒙古式的政治制度。
明朝建立后,中国重新恢复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更加强调地方自治。
明朝末期,由于统治腐败和政治地位的动荡,清朝建立了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中国几个世纪。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
过程,经历了家族制度、祭祀制度、封建制度、集权制度和专制制度等不同的形式。
每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在早期的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制,即皇帝作为天子统治全国,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2. 从中央集权到分封割据:在封建制度下,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封并存的特点。
中央政府设有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而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3. 从科举制度到皇权专制:在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同时,皇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皇帝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和威望。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4. 从帝制到共和制:在近代中国,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动荡,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政体,实行了共和制度。
虽然共和制度存在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引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奴隶制时期到封建制度再到帝国制度,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2. 奴隶制时期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
君主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奴隶和农民则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政治权利。
奴隶制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通过分封封建诸侯来控制地方。
另外,朝廷官员和士人阶层也在政治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3.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制度随着奴隶制的逐渐衰落,中国进入了封建制度时期。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主要以皇帝为核心,封建等级制度也进一步加强。
世袭制成为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封建王朝通过建立严格的继承规则,确保皇帝的继承和统治。
官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朝廷设立多个部门来处理国家事务,并角色维护皇帝的权威。
4. 帝国制度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封建制度进入了帝国制度时期。
帝国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全面掌握政权。
行政和军事力量逐渐集中于中央,地方行政区划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
同时,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帝国制度的稳定性。
5.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奴隶制时期的封建制度到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制度再到帝国制度,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制度安排。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不仅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各个朝代统治者的个人选择和政策决策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简要概述,本文重点介绍了奴隶制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以及帝国制度的政治制度。
读者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阅读相关资料来深入了解每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引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演变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治理智慧与实践,也反映了古代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趋势。
萌芽阶段(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分封体系,建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僚体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萌芽。
确立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创立了“皇帝”称号,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统治。
巩固阶段(西汉)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则通过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工具。
完善阶段(隋唐)隋唐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朝初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通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牵制,有效地避免了宰相专权,同时也制约了皇权滥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高度成熟。
此外,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兴起和完善,使得选官用人逐渐摆脱了门阀世族的影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后续发展与强化(宋元明清)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省六部制更趋成熟,而地方行政上通过路、州、县三级管理以及文官任地方长官等措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两朝,特别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空前的集中,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极致阶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发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政权更迭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封建制度的形成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每一次的演变都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
1. 封建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
夏王朝采用了宗法制度,政治权力的继承按照家族血统来进行。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形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
西周王室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土地赐予诸侯,侯国与王室形成了宗法关系。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封建社会时期逐渐完善并延续了千年。
2. 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旨在维持社会稳定和追求国家统一。
此时的中国处于三国分裂的局势,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被推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局面,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
3.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官僚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考选人才的一种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成为官僚,进而掌握政治权力。
这一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官员的控制,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4. 帝国制度与君主专制的确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朝帝国制度实行较为严格的官僚体制,君主专制体系达到巅峰。
随着清朝的建立,帝国制度进一步完善。
清朝的“德治”政策加强了君主对于政权的控制,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政治制度。
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实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注重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公正的发展。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变革都彰显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
(行政、选官、监察和法制、文化专制、疆域)
总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皇位终身世袭;
②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
③二者关系:凡皇权加强之时,也是集权有效之时。
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皇权与相权。
④认识:该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对君主专制的认识(以明、清为例):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纠正前朝弊病,提高行政效率。
但其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西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对中央集权的认识(以北宋为例):从权、钱、兵入手,权归中央,避免了兵变割据,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但“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进步性:维护统一;组织工程建设;促进交流(中原与边疆、中外交流)、抵御侵略(明:戚继光抗倭;清;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平等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消极性: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抑制科研(如八股文、文字狱);皇权暴政、官场腐败;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1、中央行政制度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承秦制,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②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
(三省:尚书省掌行政,领导六部;中书省掌政令草拟;门下省掌政令审批。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六部尚书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
③宋承唐制,亦又甚焉,分化事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④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⑤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顺治年间)设内阁,置六部,受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康熙→乾隆: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
大臣会议相互制约;雍正时,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皇帝大权独揽,标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认识:中央行政制度演变,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逐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其实质是封建专制的逐步加强。
相关问题
Ⅰ.三省六部制影响(评价):
①创立于隋,完善于唐,是古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
这一制度为后世基本沿用;
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
③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Ⅱ.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①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体,家国不分;三省六部是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②前者丞相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权力单一,相互制衡;六部尚书由尚书省宰相领导,分工明确。
2、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以井田制为基础,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的独立性,其义务是向周王纳贡,拱卫王室。
作用:扩大了西周疆城,加强了井田制,维持了诸侯国的相对独立。
(2)郡县制:战国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
郡守、县令由皇宰任免,不能世袭,在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郡县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郡国并行制:汉初为维护刘家于下,实行郡国并行制,同姓王侯在地方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尾大不掉。
汉武帝颁“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二者作用?)
(4)行省制度:为加强对辽阔疆土的统治,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隶属中书省,行省长官称“平
章政事”,行省制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但基本保留行省制度的架构,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清朝设有25个省级行政区。
认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察和考核。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1)奴隶社会:官位均由贵族、大夫和士以血亲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
(3)汉代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征召。
以察举为主,前期重“孝”、“廉”(即德才兼备);后期看重门第、族望,由此形成门阀士族;三国曹操“唯才是举”。
(4)科举制:意即分科选拔官吏。
历朝所开科目虽多,但士人所趋,唯“进士”科。
北宋王安石开设“明法科”,清末戊戌变法开增“经济特科”(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袁嘉谷即中此科)。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行。
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太宗时以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任用高官主考。
北宋发展:科考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主持,举人通过殿试称为进士;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明清:以八股取士,趋于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正式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认识:(1)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趋向公平、客观;(2)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体权制度;(3)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趋僵化
(联系《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对科举制的讽刺),但在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务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法制
1、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吏;汉代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北宋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立御史台;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同时,明朝还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官民,充当“秘密警察”。
2、法制:战国韩非提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的思想,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秦朝建立后,颁布《秦律》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北宋时将死刑核准权收归中央;明朝初年,制定《大明律》,主张“重其重罪、轻其轻罪”(体现罪刑一致原则,是法制的进步),增加经济立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要求。
四、文化专制政策
秦: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西汉:提倡大一统,神化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培养奴仆。
清:大兴文字狱。